竹意象诗句.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75548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竹意象诗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竹意象诗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竹意象诗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竹意象诗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竹意象诗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竹意象诗句.docx

《竹意象诗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竹意象诗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竹意象诗句.docx

竹意象诗句

竹意象诗句

【篇一:

竹意象诗句】

竹,号称君子,不刚不柔,凌霜雪而不凋.奋进、挺拔.

拔青翠,摇曳多姿,清香袭人——竹之韵;不畏酷暑,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而可复生——竹之性;高风亮节,清风瘦骨,虚心有节——竹之品.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的竹,以自己独特的品质、风韵,征服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心,而处于诗歌黄金时代的唐朝,关于咏竹、颂竹、写竹、画竹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

*通过竹的有节来赞美其高洁与气节,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李建勋《竹》

*通过竹的虚(空)心来表现谦虚,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薛涛《酬人雨后玩竹》

*因其经暑抗寒表现坚韧,

“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岑参《范公丛竹歌》

*因成竹之高来表现气冲云宵的志气,

“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孙岘《送钟元外赋竹》

*因生长之快来表现新竹的勃勃生机与昂扬气慨,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李贺《昌谷北园新笋》

*因其不避贫壤来表现其适应力与生命的顽强,“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刘禹锡《庭竹》

由于竹的风韵,我们从唐诗中可以看到,或亭或寺或山庄或别业等幽深清净之所到处充满着竹的身影.而这些有竹相伴的幽静之处的相关描写,要么流露着诗人沉醉山水的闲适而愉悦的心境,要么表达着诗人向往山林,渴望归隐的情结,要么抒写了诗人身居幽处,淡然而雅致的生活.在这些诗中,竹子已成为一种清净、闲适、恬静、幽然、典雅生活情状的代言意象.

“竹,竹.披山,连谷.出东南,殊草木.叶细枝劲霜停露宿.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张南史《竹》),成片竹子披满山岭,连接山谷,叶细枝劲,成竹如绿云,新竹如碧玉,随风摇曳,影映水中……好一个清凉世界,诗人于其中,恬适愉悦,闲静而自足.

*与水相关者——水是清净之物,与竹相依相映,清幽淡雅,自然成趣.

“竹院松廊分数派,不空清泚亦逶迤.落花相逐去何处,幽鹭独来无限时.”

——郑谷《水》

“一渠春碧弄潺潺,密竹繁花掩映间.看处便须终日住,算来争得此身闲.”——吴融《新安道中玩流水》

*与亭相关者——亭台楼榭,是人休息玩赏之处,而亭边见竹林,更让人顿觉清爽恬适.

“文史归休日,栖闲卧草亭.蔷薇一架紫,石竹数重青.”

——徐晶《蔡起居山亭》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李白《谢公亭》

*与居所园林相关者——园林别院,清雅闲居之所,一块绿地,数丛竹子,一片新篁,自现风流.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诗人独自坐在深而静谧的竹林,一个人弹琴长啸而无须他人欣赏,静静的月亮懂得,已足够,诗人隐逸闲适之情溢于诗中.“栖禽恋竹明犹在,闲客观花夜未休.”——姚合《题田将军宅》

*与寺院有关——茂林修竹,但见一寺院隐约其间,佛家圣地,更显清净庄严.

是的,唐诗中有很多写寺院的诗有竹景相伴.很多寺院或隐于竹林,或有竹植于院内,有些寺院更是以“竹”命名.天竹寺以产竹著称,湘妃庙以斑竹闻名.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白居易《画竹歌并引》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张祜《题杭州灵隐寺题杭州灵隐寺》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温庭筠《开圣寺》

“浮图经近郭,长日羡僧闲.竹径深开院,松门远对山.”

——张祜《重居寺》

幽居之处,风吹竹动,竹叶萧萧,竹枝婷婷,竹韵悠悠.在这里,竹已成为清雅、恬淡的代名词,成为唐人们追寻闲适淡雅清幽生活情状的独特意象!

三、几许情思—关于爱情关于忠贞

一根竹杖入水化为飞龙,一抹相思泪洒竹上,变为点点斑痕.竹子的意象不只关乎君子、道德,不只关于闲适、隐逸,还系连着梦幻迷离的神化传说,艳绝凄美的爱情故事.特别是那泪洒千杆竹的娥皇、女英,为爱创造的千古传奇,更是千百年来为人称颂.而那泪染的湘妃竹,点点的斑竹亦成为诗人们歌颂爱的意象,成为唐诗中每每吟咏之物,为那爱情的忠贞,凄绝与动人!

“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

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

”(李商隐《湘江竹》)不尽的离愁,无尽的思念,点点泪痕,片片相思,“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起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痴情而忠贞的女子,为爱守候着神话!

可怜“湘江竹上痕无限”!

多少泪滴,多少首诗祭奠!

“殷痕苦雨洗不落,犹带湘娥泪血腥.”——无名氏《斑竹》

“九处烟霞九处昏,一回延首一销魂.因凭直节流红泪,图得千秋见血痕.”——汪遵《斑竹祠》

“龙鳞满床波浪湿,血光点点湘娥泣.”——无名氏《斑竹簟》

一首首斑竹诗,一首首湘妃颂,或凄艳、或哀婉,那点点红泪、那潇潇斑竹,那有关爱的绝恋已定格在湘妃竹上,那有关爱的忠贞已意化于斑竹身,成为永恒爱情的象征.

四、几多追求—关于抱负关于怅然

在古代的中国,因着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根深蒂固,很多文人钟情仕途,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从而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且唐朝随着科举选拔制度的发展,庶族的崛起,更是刺激着唐文人的求仕之心.

然而,仕途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诗人们屡屡受挫,每每有生不逢时之感,常常有命运不济之叹……而有着君子风范的竹这时就常常进入唐诗,成为诗人自比自况的对象.诗人们或借之比喻自己的凌云之志,表达自己远大的追求抱负.或以之抒写自己的追求受挫之况,抒发自己的或失意或怨恨之情.

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借嫩竹抒发自己凌云之志以及倍受贬抑的忧愤之情,并希冀当权者加以扶持.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全诗以竹自况,抒写了新竹蓬勃生命力与凌云之志,表达了希望严武培植的愿望.

唐朝诗界有“诗鬼”之称的李贺更是以竹为意象,写了一系列竹诗抒发自己的志向、抱负及怀才不遇的愤慨.《昌谷北园新笋四首》专门写竹,第一首写晶莹如玉的新竹,生机无限,如遇时机,便会“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第二首感叹难遇知音,刮竹写怨,“斫取青光写楚辞,赋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

露压烟啼千万枝”.第三首,“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陌生.今年水曲春河上,笛管新篁拔玉青”,歌颂竹子顽强的生命力与性格.最后一首以老竹结束,写在风雨飘摇中的竹里,无所作为的牢骚与无可奈何的悲哀,“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风吹千亩迎风啸,乌重一枝入酒樽”.

潇潇翠竹,点点情致.悠悠竹韵,千古情思.几种品质,几处幽居,几许情思,几多追求.唐诗中的竹,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客观实在物,它已成为诗人们寄情言志的独特意象.它承载着诗人们的道德与理想,寄寓着文人的情趣与追求,隐喻着作者的情思与感叹,负担着仕人们的抱负与悲情.以竹喻人,以人比竹,人与竹,竹与人,浑然一体!

【篇二:

竹意象诗句】

中国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被西方学者视为“东方竹子文明”的故乡。

竹与松、梅素称“岁寒三友”,与梅、兰、菊,并称“花中四君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四季苍翠,枝干挺拔,有宁折不屈之气;它青翠葱茏,摇曳多姿,有绰约多情之韵;它清风瘦骨,虚心有节,有翩翩君子之态。

它生于修林之中,长于幽泉之畔,集潇洒风度和妩媚之态于一身。

它以自己独特的品质、风韵,征服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心,令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咏叹不绝。

竹之性刚柔并济,凌寒不凋,遇风不折,兼怀傲骨虚心,世间的草木,大概在这方面并没有可与之匹敌者。

古人多爱竹,最著名的大概是“书圣”王羲之之子王徽之了。

据《世说新语》载: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

或问:

‘暂住何烦尔?

’王啸吟良久,直指竹曰:

‘何可一日无此君?

’”

竹之名诗

咏竹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大概数清代郑燮的《竹石》了。

这是一首题画诗,题于郑板桥自作的《竹石图》上。

郑燮尝以卖画为生,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这首诗托物言志,以岩竹坚韧顽强的品性,来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把一个挺立峭拔、牢牢把握着青山的竹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咬定”将竹子拟人化,具有一种力量感,不仅写出了青竹牢牢依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传达出了竹的顽强生命力。

“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青竹之所以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原因,那就是它的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之中。

自古以来,凡千年的参天大树,必有一棵深埋泥土之中的根块,根不深,则枝木不茂,竹亦是如此。

对于人来说,也是一样,一个人若想闻名遐迩,必要有一个高贵的灵魂,有不惧外物诋毁的精神和力量。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作者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写出了竹子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生命姿态,至此,全诗的意境顿然而出。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本人高尚人格的化身。

现实生活中,郑燮深切地关心黎民百姓的疾苦,他嫉恶如仇、不畏权贵,恰如诗中所描绘的竹一样,深深地扎根在基层之中,对于炙手可热的权贵们,他不改自己的高洁品质,咬定青山,绝不放松。

诗人的诗,形神兼备,他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自己的理想,融入自己的人格,从而达到了人竹合一的境界。

他还写过一首《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诗,亦是一首题画诗。

首句“衙斋卧听萧萧竹”,从竹声入手,紧扣画中风吹疏竹的主题,写自己忙中偷闲,躺卧休息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竹子,发出呜咽之声,这声音让作者十分不安。

“疑是民间疾苦声”句,是作者由竹叶声产生的联想。

那萧萧竹声,好像是饥寒交迫中的百姓发出的呜咽之声。

一个“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体现了作者心系百姓的情怀。

郑板桥在任期间确实对百姓关怀备至,深得百姓的爱戴。

诗写画上之竹,作者只写了竹声,不仅传达出竹枝摇曳的情态,还暗示出竹子的茂盛。

作者写竹声,不摹其诗意之音,却与民间百姓的哀声相结合,充分照应了“衙斋”之特定的环境下的特定心态。

最后两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畅述胸怀,说自己虽然是卑微的,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着自己的心。

“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写包括,当然也包括天下所有的“父母官”;“一枝一叶总关情”,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

全诗语言质朴,纯用白描手法,并穿插了比喻、双关的手法,提升了画的意境,使诗画相得益彰。

郑板桥极爱竹,竹在他的笔下代表着不同的形象。

他在《新竹》中写道: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作者由“新竹”联想到人世间生存发展的道理。

他说,新枝之所以能够高于旧枝,是依赖于老枝的扶持。

这两句由竹子本身的生长生发开来,有象征的作用。

“新竹”象征着新生的力量,即一个时代的青年晚辈;“老干”则代表着老一辈、长辈。

这两句是说,虽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但新生的力量却少不了老一代的积极扶持与栽培,因此,后辈不能忘却前辈的扶持教导之恩。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两句是对未来的展望,说来年新生的竹子会更加茂盛,暗示了新生力量在老干的扶持下将会更加强大。

大词人,也是爱竹之人,他在《於潜僧绿筠轩》一诗中说“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足见其爱竹之热切。

这首诗是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来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的。

“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用王徽之爱竹之典,来赞扬於潜僧不俗的风气和清骨。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发挥。

它富含哲理,饶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

食无甘味,最多不过是“令人瘦”而已,而人无松竹之节,又无雅尚之好,那可就“令人俗”了。

既是对於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当时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这两句更是鞭辟入里,发人深省。

一个人,最重要东西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一个人若是有了高尚的情操,就算是一身清贫,依旧令人敬仰;反之,谗言媚骨,便是令人唾弃的对象。

“士俗不可医”,表现了作者对俗气之士的强烈讽刺和不耻,医不可医,实在是无可救药了。

末尾四句是诗人对俗士的调侃和反诘。

苏轼嫉恶如仇,为人耿直,每每见不平之风,遇不惬心意之事,“如蝇在食,吐之方快”,用“大嚼”、“扬州鹤”等词来揶揄俗士,滑稽而刻骨,令俗士汗颜矣。

苏轼极善借题发挥,联想丰富,别出新意,题意深刻,入木三分,体现了作者耿直的品格。

更多有关竹子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

诗人的草堂,最显眼的就是千竿翠竹。

他说“我有浣花竹”,直接用竹作为浣花溪草堂的代名词。

他的一生也写过不少咏竹或与竹有关的诗,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杜甫对竹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说“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杖藜还客拜,爱竹遗儿书”;并一再强调自己“懒性从来水竹居”,“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

他很会欣赏竹的秀色韵味,在他的笔下,竹是十分可人的。

《严郑公宅同咏竹》是杜甫的咏竹诗,以“竹”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耐人寻味。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写新竹初长,突出其嫩。

“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

颔联“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写竹影给人带来的享受,竹的颜色十分碧绿,投映在书衣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竹影摇曳,移过酒器,使美酒显得更加清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两句,从视觉和嗅觉来描写雨后的竹子。

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风送来缕缕竹的清香。

“涓涓”在这里形容经过细雨冲刷后的竹之清白、清新的样子;“细细”则写竹子的清新之气。

这两组叠词,既可摹竹之声,又可摹竹之色,使竹子的形象,更加富于艺术魅力;且使得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作者身居如此清幽的环境中,真有欣然忘食、乐而忘忧之感了。

最后一联,作者展开想像: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人们只有真心爱竹、护竹,不去“剪伐”、摧残可爱的新竹,它一定会自然生长到拂云之高!

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表达要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

由于杜甫深深爱竹,所以他在建造成都浣花溪畔草堂之初,就向友人索取竹种: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首句,平叙直起,写韦续到绵竹为令。

次句承上,引出绵竹。

次句与第三句写的都是韦续庭中的竹子,而诗人家中并没有此竹,因此即点题中“觅绵竹”之意。

末句“幸分苍翠拂波涛”,写“觅”字如顺流之舟。

作者成功觅得佳竹,并植于草堂,为自己居处增色不少,心中十分愉悦。

一个“幸”字,刻画出作者内心之欣喜,大有喜出望外之态;“苍翠”指青绿色,这里指代绵竹;“拂波涛”指风吹竹动,竹叶翻卷如波涛一样,暗示出竹子的茂密之状。

杜诗多悲壮,此诗却十分婉转超逸,且音韵铿锵,充满对友人的感激情怀和对绵竹的挚爱之情。

可是,杜甫爱竹,却在另一首诗中称“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实际上,竹的意象具有多义性。

《齐民要术》:

“竹之丑者有四:

曰青苦、白苦、紫苦、黄苦。

”所谓“恶竹”,当指此类。

诗人喜爱新松是因它峻秀挺拔,不随时态而变;诗人痛恨恶竹,是因恶竹随乱而生。

这两句流露了杜甫那种善恶分明、爱憎分明的思想和性格。

亦爱竹,他更欣赏的是竹的内在品格。

他说,“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水能使人的性格淡泊,因而我以水为友;竹懂得虚心谦逊,因而可以作我的老师。

翠竹虚心,是谦逊、好学的象征,以竹为师,表达了诗人勤勉、谦虚的品格。

此联对仗工整,设喻巧妙,切物切景,入情入理,诗人托物言志,表达了对水、竹的赞美与喜爱,以及对二者精神的追求。

他还说“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这首咏竹诗,借竹言志,对竹子赞誉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首二句,平淡无奇,不仅用词浅显,亦无深刻的寓意,只是交代了竹子一般的用途,但作者强调的是“不用”、“不须”,至于缘由,结尾两句予以点明。

原来,前三句都是陪衬,是为了与末句构成对比的。

诗人说,我不用把竹子制成笛子,也不把它用作钓鱼竿,要的是让竹子在千花百草凋零之后,在大雪纷飞之时,能够屹立在雪中,使我看到那一番凌雪傲霜的情调。

前两句实际上写的是竹子的功利实用性,末句则是竹子的精神“实用性”,而功利实用性是不被作者看重的,他看重的是竹子品格对人的影响。

作者故意使之构成强烈的对比,对比之中,流露出作者对竹子的喜爱及对竹子品格的赞誉。

“留向纷纷雪里看”,看什么?

自然不是为了看竹子的青翠之姿,而是从雪里的孤竹中看到了竹的高洁本质,一种独立于世俗的孤傲。

此诗托竹寓意,巧用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那种高洁孤傲、坚贞不屈精神的追求。

诗人借竹子表达自己渴望被重用的愿望。

他在一首咏竹诗中写道: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首二句直接描写竹子的外形。

“入水文光动”描写的是水中竹的倒影:

微波荡漾,竹子倒映在水面,竹影摇曳闪烁,十分可爱。

“抽空绿影春”则写的是空中的竹子:

它凌空而上,翠绿的竹影充满着无限生机。

这二句一俯一仰,把不同形态的竹子十分细致地刻画出来。

紧接着两句诗是间接写竹,以露、苔衬竹,描写出竹子所处的环境之清幽,以及竹子的青翠可爱之态。

“抽空”,形容竹子劲直挺拔上长的状态;“霜根”,是指竹根上结的白色粉末,有如寒霜。

这四句诗不但写出了竹子的劲直潇洒,也写出了环境的幽雅迷人。

诗的后四句写竹子的功用: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竹子编织为席,可以承接香汗;斫裁成竹竿,可以用来钓鱼。

这都是竹子最普通的用途,但它最值得夸耀的用途是: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诗人怀不世之才,常有济世报国之心,但终其一生,始终是郁郁不得施展的,所以诗人说,得知竹子可以用作冠帽中的硬衬,便想砍下一节献给王孙。

寓意很明显,借竹子表达了希望被重用的愿望。

竹之名句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两句出自的《慈姥竹》。

它从视觉和听觉及触觉角度,写出青翠之竹给人带来的感觉。

青翠的竹子倒映在水面,使得碧绿的水显得更加深绿;一阵风吹过,竹叶间发出声响,使人过早地感受到秋风的寒意。

这两句是全诗最精彩之笔,作者采用通感手法,通过波之深来写竹之翠,通过写人的寒冷之感,来写竹之声。

上句写竹色,下句写竹声,通过人的各种感官的感受,从多角度描写慈姥竹,用以咏竹,颇有新意。

作者体物尽性,把人人见竹皆能产生的感觉付诸文字,颇能引起人的共鸣。

“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出自沈约的《咏檐前竹》,从绿竹生长的环境着笔,描写竹之风韵。

诗人以露珠初凝的清夜为大背景,再衬以明媚柔和的月光,通过风之动、露之响、月之照的层层渲染,为画面增添了声音与光亮。

夜间,万籁俱寂,偶尔袭来一阵微风,风动竹叶,发出细细的沙沙声,突然有几滴清露滴落在阶前,那声音真是动听。

本来,画面上已经有竹影,有清露,可是夜间的露珠是难以看到的,诗人添以清风,便将露珠以听觉传达出来,烘托出环境的清寂。

有声音还不够,诗人又引来一轮明月,把月光倾洒在竹叶上,使之投下斑驳的竹影。

于是,在清风的吹动下,不仅有清露之响,还有竹影之摇曳,至此,画面有声有色,已臻佳境。

这两句的妙处在于不直接写竹,而从露珠滴阶、竹影参差中映衬出沾满清露、微微摇曳、摆弄舞姿的竹韵。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出自的《东湖新竹》,这两句是对竹子的侧重描写,但作者并不是直接来描写竹子叶和茎,而是通过描写声音和形象来进行渲染衬托。

“解箨时闻声簌簌”,笋壳脱落时,听到簌簌悉悉的声音,仿佛下雪了一般;“放梢初见叶离离”,竹子拔节时,初现疏疏落落的倩影,姗姗动人。

从这两句中,我们并没有直接看到竹子的形和色,但是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一样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竹子成长的微妙变化。

同时,这两句中“声簌簌”和“叶离离”,一个是声动之响,一个是影之静象,动静结合,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

“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两句,出自刘兼的《新竹》,使用子猷爱竹的典故来抒发自己对竹的喜爱和赞美。

王徽之字子猷,是王羲之之子,东晋的名士。

王子猷为什么偏爱竹?

因为竹挺立于霜雪之中,胸怀虚心,怀抱高节。

王子猷偏爱竹,每寄居空宅,便令种竹,常说:

“何可一日无此君!

”王子猷爱竹,作者也爱竹,子猷便是作者本人的化身,作者所追求的是君子的境界,而在作者的眼里,竹子有君子之风,恰恰是自己所追求的。

人有谦逊的品格称“虚心”,有高尚的节操称“高节”,而“虚心高节”又与竹的自然特征相吻合,巧妙而形象。

作者利用比拟的手法,来赞美新竹高风亮节的情操和品守,一语双关,表达了对竹的极度喜爱和热忱的赞美。

更多有关竹子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出自钱起《晚春归山居题窗前竹》,诗人惊喜地发现窗前有几竿幽竹,它们一个个青劲挺拔,翠绿葱茏,摇曳多姿,为窗前增色不少。

它们一年四季始终“不改清阴”,迎接着它久别回来的主人。

这两句以流水对的形式,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的怜竹之意,和幽竹的多情之心。

在这首诗中,作者怜爱的就是幽竹的“不改清阴”,这是它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特征。

幽竹苍翠坚韧,在寒风暴雪中仍保持葱茏之态,这与那些春尽而稀的黄鸟、春去而落的春花是迥然相异的。

因此,诗的前两句并没有赞美、怜爱春鸟、春花之意,而是借其“改”,衬托竹的“不改”,表达了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冬寒的高尚品格的礼赞。

所以,这首诗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也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总之,诗词中的竹,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客观存在物,它已成为诗人们寄情言志的独特意象。

它承载着诗人们的道德与理想,寄寓着文人的情趣与追求,隐喻着作者的情思与感叹,负担着仕人们的抱负与悲情。

竹之意象

一、竹的虚心高节特点,使之变成君子的化身,诗人们通过咏竹颂竹抒写着自己对美好德操的喜爱与追求。

二、竹多处山林,代表着闲适与隐逸,诗人们借以表达沉醉山水的闲适心境,或向往山林,渴望归隐的情结。

三、竹有湘妃竹,系连着梦幻迷离的神化传说,代表了凄美的爱情。

四、成年竹挺拔向上,有凌云之势,诗人们或借之比喻自己远大的追求抱负,或借之抒写失意怨恨之情。

【篇三:

竹意象诗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