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之堂中药讲记同名455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74944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4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任之堂中药讲记同名455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任之堂中药讲记同名455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任之堂中药讲记同名455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任之堂中药讲记同名455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任之堂中药讲记同名455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任之堂中药讲记同名4551.docx

《任之堂中药讲记同名455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任之堂中药讲记同名4551.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任之堂中药讲记同名4551.docx

任之堂中药讲记同名4551

任之堂中药讲记(同名4551)

"引子治病关键是调理气机的升降

有一次十堰来了一位终南山的老道长,这位老道长100多岁,身着古朴,胡须飘冉,他不单精通道家养生之术,更善于用中医中药来帮人疗疾治病,是一个典型的传统道医。

你是如何看病的?

老道长问老师。

面对这位百岁道家高人,老师说他真不知如何用最准确的词汇来描述自己是如何治病的——我是如何治病的呢?

沉默了几秒后,老师告诉道长,我是通过调气机来治病的。

说完这句话,老师继续说道,其实人体原本没什么大病,只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人体气机的逆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体内气机阻滞,从而出现身体的很多不适。

老道长默许,示意继续说下去。

老师接着说,人体气机运行,如同城市里的交通,这生病就好比出现交通故障,导致交通拥塞。

当交通障碍时,交通警察一来,让大家各自靠右走,不要拥挤和抢道,这样交通拥塞就会很快缓解。

老道长微微笑了笑,点了点头。

老师接着说,交通阻塞是往来车辆的阻塞,而人体内可以理解为清气与浊气的升降阻塞,升清降浊出现异常,自然就生病了,所以我的理解,治病关键是调理气机的升降。

老道长用鼓励的眼神,让老师继续说下去。

老师接着谈他的用药心得,用药上我最喜欢用枳壳配桔梗,一升一降,调理气机。

比如血府逐瘀汤,其中的枳壳配桔梗就非常关键,有了这一个升降相配,整个方

养其真,就像煤炉中的煤球,而附子就是顺命门炉鼎之火性,相当于点火,起到升达、温通十二经的功效,但这火不可以烧得太大太厉害,所以用龙骨、牡蛎带有封藏下纳内潜的药,就好比给煤炉加大火力,添足煤球后,再轻轻盖上炉盖,不要让它烧得太亢盛,烧得太烈,这样人就能保持持久的后劲。

我们看《黄帝内经》是如何论阴阳的,阴平阳秘,其病乃治。

祝味菊先生在评点这句话时说,阴不可盛,以平为度。

阳不患多,其要在秘。

可见“阳秘”两个字是治腰肾乃至周身元气动力的根本。

身体的阳气必须要能藏得住。

秘藏的阳火多多益善,浮散的虚阳不可取。

所以老师立藏精六药乃重视肾主封藏之义,而用龙骨、牡蛎把虚浮之气加以收敛。

在用附子温通十二经,把元气的动力鼓足起来。

这是典型的温潜法,温就是温升,潜就是潜降,也是治疗肾的一组很妙的升降。

老师说,治病用药升降气机是总纲。

《雷公药性赋》也说到,升降浮沉之辨,豁然贯通,始可以为医而司人命也。

这升降浮沉对应的就是四季的生长收藏,人禀天地之气生,因四时之法而成,升降气机是天人合一的中医整体观最精髓的体现。

它不单是简单的调理气分郁滞,甚至能够广泛地运用到五脏六腑、三焦上下、表里内外的一切疾病中去,在养生保健里也离不开这升降。

故曰:

升清降浊妙无穷,万病皆可纳其中。

天地水火一团气,总在疏通建其功。

第2讲心与小肠用药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谈五脏六腑,以心为第一,曰: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又曰:

“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心是一个离卦,两个阳爻,中间一个阴爻。

外象是阳火,内中为阴血。

所以在用药时,取其象,要顺其性,养其真。

真就是阴血,性就是阳气。

在配伍时,就要注意阴阳互济,比如桂枝配丹参治痤疮,桂枝配白芍调和营卫,桂枝配阿胶补阳心血,桂枝配生地黄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等。

老师说,精气神以神为上,凡摸脉首先察其有神无神,不论何病,若摸到脉无神气,首先都应以强心调神为第一,强心调神方就是以桂枝汤加红参为基础。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降浊顺畅,则心脉通调,反之心脉强大则小肠动力足。

所以通常治心不离小肠,治小肠不离心。

心病要降小肠浊,小肠病要通心阳。

降小肠浊有通肠六药——火麻仁、猪甲、艾叶、苦参、鸡矢藤、红藤,治小肠有积,或小肠息肉,或大便不通,或通而不畅。

通心阳有心三药——红参、银杏叶、红景天,治心阳不振,心慌气短。

心脑血脉相连,心气通过颈上达脑窍,所以通心脑血脉有通脉三药——葛根、川芎、丹参,治心血虚,头晕,脑供血不足。

老师说,碰到一些杂病,你一时难以把握他局部的升降时,你就可以退出来,从大的升降角度来调心与小肠。

心是五脏阳气的大主,清阳直接上于脑窍。

小肠是六腑之中最长的,所有浊气都从这里降下去,把心中清阳一升,肠中浊气一降,这个大升降调好,在这个升降范围内的疾病都会慢慢好转。

心主血脉,周身血脉不通都要考虑到强心活血,三七为活血化瘀之圣药,既可用于治急症,跌打损伤,瘀血攻心,也可用于治疗慢症,血脉瘀堵引起的各类疾病。

心其华在面,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痤疮、面斑的治疗都要从心入手,所以有痤斑四药——丹参、桂枝、乳香、没药。

心是一个离卦,心阳不足,会背凉,心火不足,难以暖肺中金,金寒则咳嗽久不愈。

扶心阳时还要照顾到阴血,有个食疗小方子叫肉桂粥,用肉桂来来扶阳气,用粥来养阴血,取阴阳互济之意。

◎通心阳的心三药

强壮心脏的银杏叶

红参、银杏叶、红景天这三味药是一组,称为心三药,一般医家都比较少用,我们任之堂很常用。

银杏叶是近现代才开发出来的药物,用来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的。

而红景天则是一味藏药,可治疗高原缺氧。

这三味药有什么独特的功用呢?

为何在任之堂运用得那么广?

首先,我们来谈银杏叶。

老师说,银杏叶这味药,我以前用得少。

西医研究说它降血脂、改善血黏度,可如果不辨证地用,不容易出效果,所以我少用。

学生问,现在药房里面银杏叶可以说是使用频率相当高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老师说,那是有一次我拜访了民间郎中老曹,我看他搞了一大麻袋银杏叶,便问他这银杏叶是用来降血脂吗?

这可不是传统中医的用法。

老曹听了后,摇了摇头说,书上把银杏叶写成降血脂,改善血黏度,这不全对。

实际上我发现,银杏叶能益心气,强壮心脏。

所以我用得很宽泛,经常40克、50克的用,效果非常好。

老师问他治疗哪些疾病效果好?

老曹言简意赅说,只要是心脏功能不足导致的各种疾病,用它效果都好。

头晕的病人,银杏叶加川芎(心脉通于脑)。

皮肤病的人,银杏叶加苍耳子(心布气于表)。

鼻塞的病人,银杏叶加辛夷花(心肺有邪,鼻为之不利)等。

后来老师就开始用,20克、30克、40克的给病人,一方面没有发现明显的副作用,另一方面却发现它对很多病都有减缓的效果。

比如,阴道瘙痒的病人,有谁会想到病人的心脏功能不强呢?

老师就想到了,“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不管你是脸上的痘疮,背上的暗疮,或者皮肤上的湿疹,更或者阴道瘙痒,引起的各种痛痒,只要把心脏功能加强后,整个代谢加快,痒痛即除。

按西医的说法是,病理产物都可以代谢出去,无疑效果就出来了。

但用银杏叶时,老师说,用量要大,不大效果就不明显。

这比单纯地用蛇床子、露蜂房或贯众杀虫止痒效果还好。

老师于是总结出一条,治痒别忘了强心。

防治高原反应的藏药红景天

红景天是一味藏药,西藏的道地药材。

老师对学生说,去药柜子里面把红景天端来,要讲透一味药,你们要经过三步:

第一步要先看一下这味药的形状色彩,第二步再闻一闻这味药的气,第三步再尝一尝这药的味道。

学生们把红景天端来。

红景天是切成块的木头,比较轻,老师拗开一个,给大家闻,你们闻一闻,是不是很香啊?

七八个学生,每人拿一块,闻过后都点了点头说,这种香太奇特了,一闻很精神。

老师说,对了!

芳香除了能醒脾,还能开窍醒神。

红景天这种香味,很明显是醒神的,闻后都很愉悦。

心主神明,这药治疗心脏病、贫血、缺氧效果很好。

我以前用丹参、菖蒲、槟榔、枇杷叶,治疗心脏病效果不错。

后来有个病号反映,他有心脏病,去西藏容易有高原反应,吃了红景天后,头不晕了,贫血也慢慢好了,心也很少慌过。

后来我就把红景天用于治疗头晕缺氧的病人,这种病人嘴唇往往是紫暗的,或者用在贫血的病人身上,这种病人嘴唇是白的,发现效果都不错。

有个学生说,我也听说过一个报道,就是上高原前一周,提前吃红景天(有红景天胶囊),吃了后再上高原,平时容易有高原反应的,重的可以减轻,轻的基本上就没有了。

很多人现在都知道了,所以红景天的名声传了出去。

而那些藏民都喜欢用雪莲或红景天泡酒饮用,养心散寒,用来适应高原寒冷缺氧的环境,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药物,一方药物治一方病痛啊!

我们想想,在人体而言,高原就如同心脑,中原就像脾胃,沿海就像膀胱、肠道。

红景天取的是高原之象,以入心脑。

人体的大脑缺气,就如同高原缺氧一样。

而怀山药产在河南中原地带,它最善调脾胃,厚中土。

沿海岭南一带,多产清热利湿的草药,好比白花蛇舌草、车前子等,偏于走下焦浊道,这也叫凉利之药生湿地的道理。

老师反问道,为什么吃红景天有这种功效?

我们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学生马上说,是不是增加细胞的携氧能力?

老师说,西医是这样说,但按我们中医来看,叫“气能摄血,血能载气”。

身体虚弱疲劳的人,身体处于气虚状态。

这样的身体很容易头晕,心脏为了满足身体的需要,就会拼命地加快速度,但这样无疑也加重了心脏的负担。

而红景天不是通过加快心脏速度来醒神的,而是通过增加细胞的携氧量,也就是增强“血能载气”的能力。

这样就不需要通过加速心脏,身体四肢头脑却能得到充分的阳气供养,而心也不会因此而慌乱,增加负担。

红景天这种强心的功能,是一般强心药所不能比的,它的这一优势就是不伤心。

你们在掂量掂量看这红景天是重的还是轻的?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重!

老师点头说,一般活血的药都是致密的,比如丹参、三七、三棱、莪术,它们都非常实沉,而红景天你们看,非常松飘,一看就知道它能走气分上焦。

你再看它的颜色,非常有意思,它既不是红的也不是白的,而是红白相间,所以它既能行气又能活血,气血两道通吃。

学生们恍然大悟说,以前都没有特别关注,现在老师一点拨,才知道还有这么深的门道在里面。

以前在医院也没少用了,却没有这么仔细揣摩研究过。

这样一说,这味药永远都忘不了了。

心力不足用红参

老师说,红参不单能补气补血,还能补神。

当你摸到病人脉象六脉无神时,肯定少不了红参。

红参这味药,大补元气,也不凉也不燥,很符合心脏这个离卦的特点。

离卦是两阳夹一阴,红参就是这股纯阳之气,然后经过糖制,又能补血。

你们掂量掂量红参,觉得质地比较沉重,这是因为经过糖制过的。

未制过前,就像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还有燥气火气。

经过红糖锤炼后,就像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一样,变得缓和温和,补力也持久些,你们可以去药柜子里面,拿出来称一称,掂一掂,这样印象更深刻些。

果然,大家都掂了掂,比寻常药物质地要沉些。

有个病人坐长途火车过来任之堂,还没看病,就心慌气短,面色黄白,脉虚数无力。

老师马上先让她吃几片红参,原来她有严重的贫血。

等她嚼完红参后,气就缓过来了,脸色才开始有些红润,脉也有劲了。

老师说,古人治大失血,脉空虚者,首选补气药,人参或黄芪,因为有形的血不能速生,无形的气应当立马让它巩固起来。

《黄帝内经》讲阳生阴长,心脏阳气起来后,阴血才会慢慢足,这也是气能生血的道理。

我们用红参就是直接给她心脏一股动力,心脏动力一足,气血就鼓动起来,所以面白,心慌气短,这些症状就得到缓解消除。

有时会碰到晕针或晕拍的病人,这时也是给他调服红参,或者用红参粉泡水给他喝,也能够快速缓解症状。

《药性歌括四百味》里头第一味就是人参,里面说,人参味甘,大补元气。

可见红参用于补元气救急,是古人首选的药物。

《本草乘雅》上说,人参安定精神魂魄意志,于仓忙纷乱之际,转危为安,定亡为存。

而人体晕针,其实就是气血处于混乱仓忙的时候,这时人参进去,大补元气,就像拨乱反正,安邦定国一样。

有一类病人是六脉神不足的,老师一摸到这种脉象,常会问病人是否老梦到一些过世的人?

病人很多都会以惊奇的眼光说,你怎么会知道?

老师说,很简单,神是阳性的,阴阳消长,阳虚则阴盛,你阳神不足,就容易有阴梦。

这种情况用桂枝汤加红参,常常一剂知,二剂愈。

有个中年妇女,45岁,心慌气短,面白背凉,神疲乏力,六脉无神。

一年多以来,经常梦到死人,她都习以为常了。

老师就给她开桂枝汤加红参,重用到30克。

老师开玩笑地跟她说,不怕,这药你喝下去,它们就不敢碰你了。

病人半信半疑,但3剂药后,她就不梦死人了。

再回来复诊时,高兴得不得了,好像多年的阴影一下被阳光照开来一样。

老师引《黄帝内经》原文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不仅梦死人这些古怪的病症要强心治疗,很多疑难杂病,到后来都要从心而论治。

主明则下安,主不明,整个身体都是动荡的。

从心论治,我们常少不了红参,《神农本草经》说红参能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而这阴梦就是一种邪气,是精神魂魄层面上的东西。

这种怪病要调治的是君主之官,君主安定,“妖魔鬼怪”就无从作乱。

老师说,桂枝汤加红参,不单治疗梦死人,老年人眼花,心气不展,健忘,这些只要是左寸脉阳气不够的,奇奇怪怪的病都可以用。

因为从神的角度上来调治疾病,站的层次是最高的。

人有三宝精气神,神是统摄精气的。

张景岳注解“心主神明”时说道:

“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机,脏腑百骸,惟命是从,聪明智慧,莫不由之。

故曰神明出焉。

老师接着总结说,心三药,银杏叶是直接强心治心的;红景天能够给周围血液循环增加气量,使细胞载氧最大化,增加血能载气的功能;而红参直接补神,所以对于各种虚劳、心脉受损、气虚的人都非常适合。

其实现代人的气虚不外乎是三个环节出了问题,一是水谷之气的来源受到污染了;二是我们呼吸吐纳,没有掌握一些技巧,不能很好地吸收大自然的清气;三是身体先天的元气,通过纵欲亏耗掉了。

这三方面任何一方面出了问题,都会使人觉得非常疲劳,头晕脚沉重,不爱动,很累,甚至眼花,少气懒言,寸脉弱,六脉沉细。

这时心三药就可以上了,一上去心脏就像吃饱饭一样。

这三味药能把大自然的清气运送到周身需要的地方,缓解疲劳非常明显。

身体哪个地方缺气缺氧了,哪个地方就容易出问题。

但不管哪个地方缺气缺氧,都离不开心主神明,心主血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强大了,身体就强大,心乃君主之官,所以这强心三药不简单啊!

◎通脉三药治头项

有位河南大叔,五十多岁,忽然间头晕乏力,嗜睡,量血压也正常,就是不能干活工作,不得不到当地医院住了7天,仍然头晕,甚至输完液后还加重。

大叔的儿子也说,在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都没查出什么原因。

然后给老师打电话,老师说,头为诸阳之会,阳气升不上来会晕,浊阴降不下去会晕,头脑中血脉闭阻不通也会晕。

升脑中阳气,以升督脉、膀胱经为主,降脑中浊气以降阳明胃肠为主。

这病人二便通调,浊阴能降,还是一个清阳不升的问题,于是老师给他开葛根、丹参、川芎三味药。

葛根重用50克,服了6付药后就不晕了。

老师说,这三味药就是通脉饮的思路,葛根升阳气,还能够缓解颈部经脉拘急,因为葛根是蔓藤,长得非常长,能通达人体十二经脉。

色白入气分,升阳气。

丹参乃活血养血妙药,还能清心安神,以其色赤入心故也。

俗话说,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丹参一味药,就把活血与养血两方面照顾到了。

川芎既是引药也是主药,头脑清阳不升引起的头晕头痛少不了川芎。

古人称川芎上行头面,下行血脉,旁开郁结,这川芎的本事还是比较大的。

虽然只有三味药,却能有效改善大脑气血供应,所谓万物生长靠供养,没有供养不生长。

人体的头晕气短,记忆力减退,中医叫作上气不足,大多是大脑疲劳退化,长期得不到足够的气血供养所致。

这通脉三药,直接通心脑血脉,针对性强,对头颈部长期疲劳,得不到充足气血供应有明显的效果。

故我们又称之为头三药。

病人在医院输液,补充了营养,如果身体阳气不够,这些精微物质只处于阴成形的状态,很难进入阳化气的状态。

而中医汤药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用丹参注射液和丹参煎汤服用,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煎汤的丹参,它有一个阳化气的过程。

人体有阳化气,才能够上达头面,因为清阳之气是往上走的。

如果少了阳化气,吃进去的营养化不开,它就会囤积在肚腹腰间,升不上来,就容易出现向心性肥胖。

而在脉象也有相应的体现,中焦郁住,偏大,寸部偏小升不上来。

这样的人,肚子大,容易头晕,是阴成形的多,累积在下面,阳化气的少,升举不上来。

所以中药加强阳化气的功效,用通脉饮或补中益气汤,对这类头晕效果很好。

西医称之为大脑缺氧缺血,其实从中医来看,不过是一个清阳不升,阳不能气化的问题。

老师的经验就是凭脉加上望形,结合症状,脉象中焦郁,下大上小,形体上出现肚子偏大的,这样的病人出现头晕,通脉饮上去,或单用,或加入辨证方中,都有佳效。

有个女患者在政府部门工作,经常要伏案整理文书,面对电脑,患颈椎病三四年了,眼花头晕,鼻塞,胸闷,以前也经常做针灸理疗,对局部颈椎能缓解,但不久又复发。

老师摸她双寸脉不足,关部郁,认为她鼻子、颈椎的问题,不单纯在局部,跟她的肠道、胸腔的气机不通畅有关,于是给她用通脉三药加鼻三药(苍耳子,辛夷花,通草)、胸三药(枳壳,桔梗,木香),再配合桂枝汤。

5剂药吃完后,患者反馈说,以前做理疗效果都没那么好,早知道中药有这个疗效,前几年就来吃中药了。

因为她吃完中药后,鼻也不塞了,眼睛亮了,头脑也是清醒的,以前一上班就犯困,疲惫。

这几付汤药喝下去,她觉得整个人都有劲了。

老师说,现在伏案工作的人多,颈椎局部的问题,跟胸部压迫、心脏劳累、肠道不通都分不开。

所以我们会选择多组药物配合,叫作强强联合。

◎降小肠浊的通肠六药

船动力、河水与风

有个病人,是西安过来的。

老人家30年前曾经大病一场,连续拉赤白脓血便40余次,肌肤憔悴,形容枯槁,从此得了慢性腹部隐痛症。

后来,通过练习书法、调心,慢慢地身体恢复过来了,但腹部有股气堵在那里,经常不适,到现在仍然不能断病根。

我们跟他说,你当时正气足,才能把邪毒拉出来,如果不拉了,中医叫关门留寇,那可就危险了。

为何?

因为《黄帝内经》说,五脏不和,七窍会有病变,六腑不和,肠道会留结痈脓。

身体在生病的同时,它也是在排除邪气。

我们医生看病,包括每一个病理细节,都要从正反两方面来看。

人体泄泻,是肠胃在排浊,但如果泄泻过度,就会泻伤正气,导致体虚,疾病缠绵难愈。

但反之,如果肠道有痈毒,却不能排泄出来,那才是最可怕的。

即老师常说的,虚虚不死人,实会死人。

实会痹阻病机,关在里面出不来,这才是最要命的。

老师又跟这位老人家说,腹痛别担心,把臭屎拉干净,能拉是好事,不能拉,那才可怕。

病人听了,笑逐颜开。

老师看他是老年人,脉象也不是太郁滞,所以用通肠四药,还没有用到通肠六药。

加以病人腹部长期隐痛,除了用润肠通便的思路,还要考虑到气机的问题。

就像船在水中行一样,河道水足畅通很关键,而风吹动帆,给船以动力,也相当关键。

润通大肠,相当于让河道水足,用的是火麻仁、猪甲、艾叶、苦参,即通肠四药。

而给船以风力,用的便是理气的五味药,即郁金、香附、枳壳、桔梗、木香。

这五味气药,从上往下顺,从肝胆到脾胃到大肠,一路理下来。

由于老年人营卫不足,久病体力会有所不足,就像船本身的发动机或划船的动力跟不上,这桂枝汤直接入心脏,给心脏动力,心像肠道这条船的发动机,甚至是五脏的发动机。

所以老师加入桂枝汤,以助体力。

方药为:

火麻仁20克,猪甲20克,艾叶5克,苦参5克,郁金20克,香附15克,枳壳12克,桔梗12克,木香15克,桂枝15克,白芍20克,生姜15克,大枣5枚,炙甘草10克。

2剂。

2天后,老人家来复诊,疗效好得很。

他说,喝了药后,大便都是黑色的,臭得不得了,以前从来都没有拉得这么多。

腹部经常痛的那个地方,以前像打结一样,吃药后腹部像是一下子松开一样,非常舒服,走路都有劲。

老师再把脉说,嗯!

气顺了。

人体的腹部要像一团活水,肠道就像九曲回环的溪流,要进得来出得去,其间气机流通要活活泼泼。

有形的大便,每天要保持通畅,而无形的气机流通更要通畅。

这是中医的治病效果。

像这位老人家,西医院也检查不出肠道有什么实质性的病变,但就一直为那团气而困扰了几十年,治疗也没有效果。

老师用这些极其简单的药,帮他疏通肠道,调顺气机。

他服完后,脸色比来时光泽了很多,特高兴。

为了让他回去后不再复发,我们就教他拍打。

用空心锤轻轻敲打腹部,目的是让腹部时常保持一团活水,而不是一股死气。

半年后,他从西安打电话来,非常高兴地说,这几个月一下子回归到十几年前的健康状态,腹部很少隐痛,家人都说我精神大好,比以前还要好。

是啊,这船本身马力要足,外面的风要大,加上河中的水要充沛,这样三事俱备,畅通无阻。

老师说,这个思路不仅可以用来治疗肠道瘀阻,因为气机不能够周流而引起的一系列顽疾,都可以用通肠之法,令病痛消除。

周身五脏气血要能够很好地周流循环,第一大前提就是肠道要能够正常排泄。

肠道瘀堵过后,脏腑就像没吃够饭一样,还要备受浊气的污染,自然没劲干活。

如同贫困的山村,路没有修好,物质进不去出不来,经济发展不起来一样。

这桂枝汤高屋建瓴,从心而动,在上面给足动力,各种调气的药入中间肝脾,给予丰富的动力,使两个轮子转起来。

通肠药直接入肠道下窍,肠通腑畅,把道路给修好,这样气机循环起来就更圆融快速了。

上中下畅通无阻,病得消除。

通肠腑治脚气病

有一个来自荆门的患者,患脚气病18年,反反复复,一直治不好。

他慕名而来找到老师。

老师不问他脚气病,而问他肠道大便怎么样?

他说,非常不好,排不干净,黏黏腻腻,很不爽快。

老师说,人家治脚气病治细菌,我治脚气病治环境。

人家治脚气病,治在脚上,我治脚气病,治在肚子上,我们换个思路吧。

于是,老师给他开火麻仁30克,猪甲30克,艾叶8克,苦参8克,炒薏苡仁30克,冬瓜子20克,白术20克。

5剂。

他刚开始不相信这么简单的几味药就能治病,可服完2剂后,大小便很多,人也一下子轻松了很多,脚丫子居然不流臭水了,把药服完后就好了。

他跟老师说,你这药神得很呐!

我18年的脚气,这么简单的几味药就搞定了。

猪甲这味药非常好,它能于浊中降浊,肠中有积滞,顽固不化的,用上它都可以迎刃而解。

再加上火麻仁,凡仁皆润,火麻仁润通小肠还带补,肠道像点了油那样润滑,猪甲就把肠中的浊气刷出去。

所以这火麻仁和猪甲相配,一个点油润滑,一个把浊气刷下去。

看似平凡的两味药,治疗很多疑难杂病,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问老师,为何通肠四味还要加炒薏苡仁、冬瓜子呢?

老师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人体下窍是排浊的通道,下窍排浊有二,一个是浊滓,一个是浊水。

浊滓归肠,浊水归膀胱。

病人长期有湿热,留浊不去,除了通肠还要清利膀胱。

炒薏苡仁、冬瓜子,可令湿浊从膀胱分利而去。

而苦参这味药,虽然在通肠四味药里头,但它除了降肠浊外,还有利小便的功效。

本身通肠四味药里头,就包括利膀胱,去湿热的。

我们又问,为何最后还要加入白术一味药?

老师说,降浊之中不要忘了升清,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长期浊气不降的病人,必然也会伴随着清阳升不上来。

《黄帝内经》说,升降相因。

这升清跟降浊通常是同时进行的,只是我们用药侧重点不同而已。

学生们马上把老师这个方子视为秘方抄下来。

老师笑着说,你们要记的是医理,不是方子。

你们把人体正常的生理搞明白后,出来的都是秘方好方。

用之不竭,取之不尽。

老师引《黄帝内经》清升浊降的思想,说,你把这清浊升降用通后,用方治病,又何止脚气病呢?

这可是心法。

随后老师便总结吟出治病用药的心法:

浊气降下,清气升上,

食入胃肠,水归膀胱。

二便通畅,百体安康。

这个清浊思路理顺后,又何止治一病一疾呢,百体都可以调畅啊!

老师这一句话在我们耳朵里回旋,久久不去。

脚气病,有口诀,换个思路治肠腑。

原来医中有大道,我们方才恍然悟。

我们终于明白,为何老师要大家破除秘方的思路,直接去探求最精髓的医理。

古人说,神用无方。

当你得到神机妙用的时候,信手拈来,天底下都是好方子。

苦参、艾叶,用意深

今晚老师特别讲到艾叶和苦参。

老师问我们,艾叶、苦参这组药对的用意何在?

我们说,艾叶、苦参,一个辛温开散,一个苦寒降下,辛开苦降,能够祛除肠道湿热败浊。

对于大便黏滞,排不干净,用上这两味药很好。

老师说,是的,还有没有其他用意?

我们又说,艾叶能够温通血脉,苦参可以清热燥湿,这两味药除了治疗肠道湿热阻滞,应该还可以治疗血脉湿热瘀滞。

这两味药也是寒温并用、寒热对流的。

老师点头说,没错,除了肠腑败浊,血脉湿热外,还有呢?

我们就等着老师发话。

老师说,艾治百病,艾叶治得好,可以治疗很多疾病。

上等的艾叶叫蕲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