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检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7423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检测.docx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检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检测.docx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检测

《论语》六则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  ) 罔(  ) 殆(  ) 

2.填空:

《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

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

殆:

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

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4.原文填空:

,不亦说乎?

,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

子曰:

“,是以谓之‘文’也。

5.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6.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所选六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⑴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⑵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有。

请分别就两个方面各举一两则。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8.“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

9.指出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学而不厌  古义:

     今义:

是以谓之“文”也  古义:

     今义:

10.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11.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目的?

 

12.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第二部分: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不习乎?

”(《学而》)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知,通“智”,智慧)也。

”(《为政》)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其恕乎,那大概是“恕(道)”吧)!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13.《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

14.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        、。

15.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16.“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

该如何理解?

17.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19.孔子曾说过:

“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

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21.翻译下列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六则答案

1.略 2.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儒、春秋、思想家、教育家 3.⑴通“悦”,愉快⑵怨恨,心里不满⑶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⑷迷惑;危险或疑惑⑸凭什么⑹记住⑺采纳,听从 4-7.略 8.依次是:

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顺接、表顺接 9.略 10.略 11.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

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意思相近即可 12.略 13、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14、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为人的态度即个人修养 15、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

 16、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1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8、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1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

意思相近即可 21、⑴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⑵默默地记住所学的东西,学习并且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动厌倦。

⑶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⑷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世说新语》二则

第一部分:

1.《世说新语》是集,主要记述了。

刘义庆是宋文学家。

2.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华歆(  ) 辄(  ) 携(  ) 拯(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过中不至(过:

⑵去后乃至(乃:

     去:

⑶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⑷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

⑸元方入门不顾(顾:

⑹歆辄难之(辄:

⑺幸尚宽,何为不可(幸:

⑻王欲舍所携人(舍:

⑼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所以:

⑽既已纳其自托(托:

4.译句。

⑴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⑵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⑶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⑷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5.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

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6.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

7.《期行》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

第二部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要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8.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

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

9.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10.释词:

日中:

()  舍去:

()

无礼:

()  引之:

()

11.当友人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12.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

13.“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

14.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

《世说新语》二则答案

1.古代笔记小说、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南朝 2.略 3.⑴超过⑵才;离开⑶丢下,抛弃⑷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⑸回头看⑹当即⑺幸而,恰巧⑻扔掉,抛弃⑼……的原因⑽请托,请求 4-7.略 8.元方,语言和行为 9.守信用、讲礼貌。

 10.中午;不再等候而走了;没有礼貌;拉元方 11.“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

” 12.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13.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14.略

              《伤仲永》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1、《伤仲永》中文题包含的感情是(  )

A、痛心忱惜  B、哀怜惋惜  C、哀怜痛心  D、痛苦惋惜

2、方仲永为什么“泯然众人矣”?

(  )

A、十二三岁  B、或以钱币乞之

C、父利其然也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词语:

⑴日扳仲永环谒于众人(日:

⑵忽啼求之(啼:

⑶父异焉(异:

⑷父利其然也(利:

⑸稍稍客宾其父(宾客:

⑹从先人还家(先人:

⑺或以钱币乞之(或:

4、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自:

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⑵书:

即书诗四句()

   未尝识书具()

⑶然:

父利其然也()

   泯然众人矣()

⑷去:

一狼径去()

   西蜀之去南海()

⑸之: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吾欲之南海()

   其邻人之父亦云()

   忽啼求之()

5、指出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  )

A、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泯然众人矣

D、余闻之也久

6、翻译下列句子:

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⑵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7、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

A、方仲永从五岁起表现了超凡的才华,但到十二三岁却并不突出了,到二十岁左右时才能衰竭,与普通人没有差别了。

B、方仲永刚开始做诗时,不仅才思敏捷,反应极快,而且他的诗在内容和文采上都有令人欣赏的地方。

C、方仲永的“邑人”都是十分重视人才的,从“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两句可以看出。

D、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而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使学”,也就是“受于人者不至也”。

8、《伤仲永》的作者是时的王安石,他是杰出的家、家,是之一。

9、第一段“余闻之也久”在文章中的作用是。

10、点明方仲永结局的一句是。

11、第二段中点明方仲永成人“众人”原因的一句是。

12、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什么?

13、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用原文回答)。

《伤仲永》答案

1、B 2、D 3、⑴每天⑵哭着⑶以……为异⑷以……为利⑸以……为宾客⑹父亲⑺有的人 4、⑴自己;从⑵写;用来书写⑶作诗;……的样子⑷离开;距离⑸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去;的;代书具 5、B 6、略 7、C 8、北宋;政治;文学;唐宋八大家 9、承上启下 10、泯然众人也 11、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3、“受于人”或“受之人”

《木兰诗》

第一部分:

1、给加点字注音:

可汗(  )(  ) 鞍鞯(  )(  ) 辔头(  ) 戎机(  ) 朔气(  ) 金柝(  ) 傍地走(  ) 胡骑(  ) 燕山(  )

2、《木兰诗》选自        ,是       时期北方的民歌。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帖:

昨夜见军帖          对镜帖花黄

将:

将军百战死          出郭相扶将

市:

愿为市鞍马          东市买骏马

机:

万里赴戎机          不闻机杼声

选出4-5题对诗句理解正确的项: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A、描写征途遥远而辛苦,表现出不畏劳苦,无坚不摧的坚强意志。

B、描写征途艰辛,表现出不畏艰险,英勇杀敌的决心。

C、描写不断频繁征战,表现出不畏艰险,英勇杀敌的豪情。

D、描写征途遥远,表现出跃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英雄气概。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A、形容北方苦寒,形象地说明战地生活的艰辛,以环境来衬托主人公勇敢坚强的性格。

B、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描写北方的寒冷气候,衬托战地生活的艰辛。

C、每天每夜里站岗放哨,听着打更的声音,受着严寒的袭击,突出北方战场的苦寒。

D、形容北方天气的严寒,战斗生活的艰苦,突出主人公的勇敢性格。

6、没有作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C、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7、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从原文中摘出句子填写8-11题:

8、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

9、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

10、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                    。

11、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

12、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身经百战原来也是普通的士兵,他们死的死,回的回。

D、将军身经百战,像壮士一样死里逃生,终于成就了功业。

13、品析“不闻爷娘唤女声,……胡骑鸣啾啾”不妥的一项是(  )

A、用景物的变化,巧妙地暗示征程的变化。

B、用景物烘托木兰思乡的心情。

C、用景物表现女性细腻的感情。

D、用景物揭示生活骤变对木兰性格的消极影响。

14、对诗歌最后一节品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巧妙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的赞美。

B、以巧妙的比喻,对木兰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一事进行善意的嘲讽。

C、以巧妙的比喻,对木兰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一事进行正确的解释。

D、以巧妙的比喻,说明木兰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原因是总在行军、从未停顿。

15、有两个成语出自该文,它们是        和        。

第二部分: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6.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7.木兰凯旋回朝,天子怎样对待她?

她的要求是什么?

18.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

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19.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20..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木兰诗》答案

1、略 2、《乐府诗集》;南北朝 3、文告;通“贴”;带兵的人;搀扶;买;集市;军机军事;织布机 4、D 5、A 6、C 7、夸张;对偶;排比;对偶 8、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9、东市……长鞭 10、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1、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2、A 13、D 14、A 15、磨刀霍霍;扑朔迷离 16、A 17.天子“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的要求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 18.动作描写。

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19.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20.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意近即可)

《诗五首》

第一部分:

1.唐朝时“初唐四杰”指的是     、     、     、     。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      ,“乐天”就是      。

3.《夜雨寄北》作者是朝诗人。

4.原文填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名句是。

数声风笛离亭晚,。

何当共剪西窗烛,。

5.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任:

城阙辅三秦(辅:

小廊回合曲阑斜(回合:

怀旧空吟闻笛赋(赋:

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

病树前头万木春(春: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沉舟”“病树”比喻谁?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创设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从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8.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用正楷或行楷抄写一遍。

将诗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方格内。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的是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比较一下,说说它们表达的情怀有什么不同?

 

10.《寄人》一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部分:

(一)

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答问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1、本诗押韵的字是,韵脚是。

12、这是一首送别诗,交代送别地点的句子是;虚写景物的诗句是。

13、“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什么?

14、“天涯若比邻”中“比邻”的意思是。

15、这首诗表达出来诗人的思想感情是(  )

A、悲伤流泪  B、离愁别绪  C、深厚情谊  D、黯然伤别

16、对本诗首联赏析有误的是(  )

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像,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抒情基调。

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

 

(二)

读《夜雨寄北》,回答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7、诗的一、二句写,三、四句写。

18、“问归期”是问,表达了的感情。

19、“巴山夜雨”四字的重复,实际上是意境的深化,第一次是表现诗人,第二次是表现诗人,体现了诗人切盼回归的心情。

20、全诗短短四句,由眼前写到对未来欢聚的向往,又用未来剪烛夜话的温馨和欢乐,反衬今夜的和,造成一种回肠荡气的情致,给人一种回环反复之美。

21、最后两句的大意是什么?

(三)

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途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2、这是一首七言诗,“酬”的意思是。

23、解释下列各句中词语的意思:

⑴二十三年弃置身(弃:

⑵暂凭杯酒长精神(长:

24、诗中“万”、“千”是实数还是虚数,该如何理解?

再举出这样的例子两例。

25、诗中引用典故的一句是。

26、颈联使诗的情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诗五首》答案

1.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刘禹锡;白居易 3.李商隐;唐 4.略 5.去上任;保卫;四面环绕;指《思旧赋》;什么时候;动词,争春 6.比喻诗人自己。

这两句诗的运用,使整首诗的格调为之高昂,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境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虽遭遇不公,却依然豁达开朗的胸襟。

 7.创设了一个与友人团聚的欢乐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心情的郁闷、孤独、苦寂。

 8.略 9.略 10.略 11、津、人、邻、巾;in 12、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13、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时刻关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

 14、邻居 15、C 16、D 17、思归的情怀;想象异日北归与友人重聚的情景。

 18、友人;李商隐;友人对李的殷切思念。

 19、对现实的感受;它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

 20、孤寂;凄苦 21、略 22、律;答谢 23、这里指遭贬谪;增加,振作 24、略 2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6、这两句使诗的情调由低沉的倾诉到愤懑的憎恨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客观上都蕴涵着丰富的深刻的哲理,令人鼓舞,令人振作。

第六单元检测题

(一)

第一部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殆(  ) 辄(  ) 环谒(  ) 辔头(  ) 宦游(  )

2.填写:

⑴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⑵成语“择善而从”是根据《论语》中哪一则而来的?

⑶元方驳斥来客的两个句子是:

⑷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根本原因是。

(用文中的一个语句回答)

⑸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⑹《诗五首》的五位作者中,属于晚唐时期的诗人有     、     、     。

3.将下列对应内容连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商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张泌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王勃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寄人》  刘禹锡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以:

⑵学而不思则罔(罔:

⑶友人惭,下车引之(引:

⑷宁可以急相弃邪(宁:

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⑹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市:

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无为:

⑻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阑:

5.译句。

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⑵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⑸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孔子提倡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请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7.《〈论语〉六则》中的有些话已成为成语,请举出两例:

8.《伤仲永》一文中哪些句子概括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9.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10.《木兰诗》一文叙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全诗可以分为      、      、      、      四个部分,全文是按    顺序来写的。

1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一句点明了和,其中已隐含惜别的意思,气象雄浑开阔,为全诗奠定了的基调。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会使人产生怎样的联想?

说说你的感受。

⑴风烟望五津

⑵病树前头万木春

13.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⑴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⑵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⑶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第二部分:

(一)

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⑤子曰:

“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⑥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4.给下列加点词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⑴不亦说乎()

⑵人不知而不愠()

⑶学而不思则罔()

⑷思而不学则殆()

⑸默而识之()

15.指出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

⑴学而时习之()⑵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⑶默而识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