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环境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选修论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73368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南环境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选修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南环境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选修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南环境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选修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南环境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选修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南环境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选修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南环境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选修论文.docx

《中南环境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选修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南环境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选修论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南环境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选修论文.docx

中南环境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选修论文

2015年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开卷考试试题

1.试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及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结构的关系。

(10分)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一、人类与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

同时也对对地球起着保护的作用,里面含有丰富的化学元素,如囟、臭氧、等等,关键它能阻止阳关的紫外线,紫外线对人体的健康非常有害,伤级人类的皮肤。

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

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

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如今大气层受到人类的破坏,如冰箱中的"佛立扬"就是最傀祸首之一。

二、人类与水圈

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

它包括江河湖海中一切淡水、咸水、土壤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以及南北两极冰帽和各大陆高山冰川中的冰,还包括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和水滴。

大气中的水是全球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时时处处与水紧密联系,从生活、娱乐到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无一不体现出水的重要性。

地球是一个水量丰富的“水球”,全世界的总水量约有14×108km3之多,但是它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如海洋水、冰川水、湖泊水、沼泽水、江河水、土壤水、大气水和生物水等。

水在地球的分布很不均匀,水质也很不相同。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全球面积的71%,含盐的海洋水占全部水资源的97.3%,人类难以直接利用;2.7%的淡水中,又有68.7%是以冰川和冰帽的形式存在于南北极和高山地区,亦难以被人类直接利用近代人类在其生产活动中,给水圈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这些影响有:

(1)兴建大型水库:

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有可能修建库容以亿立方米计的大型水库,迄今全世界水库的总库容已达2000km3,成为一种稳定可靠的水源。

但是,水库也常常产生一些不良的生态效应,甚至触发地震。

(2)大量开采地下水:

地下水:

水量丰富、水质优良和供应稳定成为许多地区的主要水源。

然而,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乃至地下含水层的枯竭——地面沉陷造成地表渠道与地下管线损坏;道路与建筑物破坏等。

(3)小河流渠道化:

浚河筑堤和河道裁弯取直是自古就有的水利工程。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一些高度工业化国家以其巨大的财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小河流渠道化工程。

所谓渠道化就是为了防洪的目的把整条小河流或某一河段取直、加宽、挖深。

渠道化的最大利益就是有利于排水防洪,使两岸农田和城镇,免遭洪水威胁。

河道取直以后留下原来的河曲形成一些小湖沼,可能具有娱乐价值或可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但是,渠道化改变了河流的物理特性,并有可能对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影响。

近自然河流的改修(多自然型河流)

(4)湖泊的泯灭:

从地质学角度看,湖泊的存在只是一种过度现象。

因为它终究会被流入的泥沙和湖泊中的水生生物残体充填,逐渐演变为沼泽直至最后消亡。

但是这种自然过程由于人类活动而大大加速了。

三、人类与土壤圈

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供植物生长与繁殖的疏松表层。

除了江河湖海等水体和两极冰盖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有土壤存在。

即使在岩石出露或流沙覆盖的地方,也可能有原始土壤和风沙土的发育。

因此,各种土壤在地球表面形成一个断续分布的圈层,覆盖于岩石圈之上,其厚度由几厘米至几米不等。

在炎热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有些土壤的厚度可能达几十米。

土壤圈是与大气圈、水圈同样重要的第三大环境要素。

土壤和岩石共同构成了大地,但土壤和岩石是有区别的。

土壤由岩石演化而来,并覆盖在岩石的表面,土壤与岩石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具有肥力,即提供和调节水、气、热和营养元素的能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地球半径约为6400km而地表土壤的厚度仅为几十厘米,相比之下微乎其微,但却正是这薄薄的一层土壤,才使得地球上有了广阔的森林、农田和草场,人类得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生产和生活资源。

尽管人类日益紧迫地面临土地匮缺的问题,但是,人类在其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中仍然有意无意地伤害关系到人类衣食住行的土壤圈。

人类对土壤圈较严重的影响包括荒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和水涝,以及土壤污染等方面。

水浇地约占世界耕地的18%,其单产常比旱作高一、二倍。

传统灌溉技术,如沟灌和渠灌,常有过量水分下渗至底土,在排水不良的地形部位上潜水位逐渐提高,使土壤表层和表下层水分过多,造成缺氧环境,妨碍作物生长。

四、人类与岩石圈

岩石圈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最下面的一个圈层,又是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最外层。

现代科学技术已能毫无困难地把人送上10km的高空,把少数人发射到月球上作短暂的停留,数以百计的人造卫星在轨道上作环球飞行,少数航天器甚至飞向火星和更遥远的星系。

然而人类向地球内部的进军却困难得多,迄今只有少数钻孔能达到10km的深度,可谓"上天有路,人地无门"。

但是人类的种种活动毕竟给岩石圈带来一定影响,在某些地方这种影响还相当强烈,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岩石圈对人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

岩石圈是人类所需要的矿物原料和化石燃料的储藏所,其储量是巨大的。

(一)化石燃料

从人类全部历史来看,化石燃料大规模使用的历史尚不足200年。

历史上长期使用的燃料是薪柴、木炭、作物秸秆和畜粪。

进入20世纪以后,煤炭才开始占主导地位。

石油更是一个后来者,从1920年起其开采量大幅度上升,开始了能源供应的"石油时代"。

从1929年至1971年,世界煤炭产量增长了70%,同期石油产量增长了1000%。

岩石圈的化石燃料在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探明的化石燃料储量估计为9.15×1012t(煤当量);作为核裂变原料的铀矿,按照现有核电站的生产水平,可以维持全球120~490a之需。

化石燃料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形成的,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为了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把能源消费从不可再生能源转变为可再生能源。

因为新能源的开发,新技术与新设备(如核聚变与太阳能发电等)也要消耗大量能量,现存的能源应该用以实现这种转变。

因此,未来几十年能源的利用可能决定人类文明的未来。

(二)矿物原料

人类利用矿物原料的历史不算长,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人类首次学会从矿石中提取金属,进人青铜时代。

公元前1600年又学会了提炼更坚硬的铁,进入铁器时代。

3000年以后,到了公元1709年,英国人达比发明了用焦炭作燃料熔炼铁,才进人近代的钢铁时代,钢铁也成了现代一切工业的基础。

但是,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技术的迅速进步,对矿产与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原料与燃料行将耗竭。

如何迅速实现向新材料与新能源的转变,已经成为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要务。

另一方面,岩石圈又是其上面各圈层的基础,并且与各圈层相互作用,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流。

对岩石圈的任何干预,也必将对其他圈层发生影响。

五、人类与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

这个概念尽管简明,却不甚明确。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从海平面以下10km到海平面以上9km的范围。

在这个范围内有正常的生命存在,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循环。

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分子,与生态系统其它各部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生物和人类互为环境,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营养和生产资料的供应者,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应当存在和谐的依存关系。

在大约46亿年的地球史中,虽然生命史历时很长,大约有30多亿年,但人类的出现只是最近(200~300)×104a的现象。

如果地球是一位百岁老人,则人类的“年龄”只有20d。

人类作为生物圈的新成员,在其历史99%以上的时间里,同大自然的威严相比,她一直是个弱者,是生物圈里谦恭的成员。

生物及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至关重要,人类生产资料性质、生产力的分布、构成、组织形式以及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都是由人类社会所处的生态环境决定的。

可以说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文明的进步都须臾离不开环境。

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掌握了可以同大自然相抗衡的力量。

同样人类也改造着自然界的面貌,甚至改造自然小环境。

目前一些人类活动如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填湖造地等破坏着生态平衡,影响着生物多样性,有的已经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终于使人类从大自然的奴隶变成了主人,但人类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处处以胜利者和占领者的姿态出现,破坏了人类同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因此,谨慎地对待自然、保持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2.什么是生态系统?

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类型和功能,以及生态平衡及其破坏。

(15分)

一、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①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

生态系统内能量的流动通常是单向的,不可逆转。

但物质的流动是循环式的。

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构成一个复杂的信息网。

②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生态系统受到外力的胁迫或破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行调节和恢复。

系统内物种数目越多,结构越复杂,则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③是一种动态系统。

任何生态系统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从幼年到成熟的过程。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组成分为"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两部分,其中,无机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丰富度;生物群落反作用于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既在适应环境,也在改变着周边环境的面貌,各种基础物质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凉的裸地变为水草丰美的绿洲。

生态系统各个成分的紧密联系,这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成部分,包含阳光以及其它所有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物质:

水、无机盐、空气、有机质、岩石等。

阳光是绝大多数生态系统直接的能量来源,水、空气、无机盐与有机质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也可分为:

(1)无机物:

包括氮、氧、二氧化碳和各种无机盐等。

(2)有机化合物:

包括蛋白质、糖类、脂类和土壤腐殖质等。

(3)气候因素:

包括温度、湿度、风和降水等,来自宇宙的太阳辐射也可归入此类。

(4)生产者:

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绿色植物、蓝绿藻和某些细菌。

又称为自养生物。

(5)消费者:

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6)分解者:

指分解动植物残体、粪便和各种有机物的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蚯蚓和秃鹫等食腐动物。

分解者和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

三、生态系统的类型:

(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按照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可划分为三大类群:

生产者(自养生物)、消费者(异养生物)和分解者(又称还原者),即上述组分中的后三种。

而前三种组分则可概括为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分(或不很准确地称为无机环境)

(2)生态系统可根据地理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大类:

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二者还可进一步细分为更多种的生态系统。

如水生生态系统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又可分为流水生态系统和静水生态系统等。

同样,陆地生态系统也可以分为森林、草原、荒漠、高山、冻原等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还可细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森林等生态系统。

四、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其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1)能量流动

地球是一个开放系统,存在着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能量输入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食物是光合作用新近固定和储存的太阳能,化石燃料则是过去地质年代固定和储存的太阳能。

(2)物质循环

有机体中几乎可以找到地壳中存在的全部90多种天然元素。

但是,生物学研究表明,对生命必须的元素只有大约24种,即碳、氧、氮、氢、钙、硫、磷、钠、钾、氯、镁、铁、碘、铜、锰、锌、钴、铬、锡、钼、氟、硅、硒、钒,可能还有镍、溴、铝和硼。

上述元素中的四种,即碳、氢、氧和氮,占生物有机体组成的99%以上,在生命中起着最关键的作用,被称为“关键元素”或“能量元素”。

其他元素分为两类:

大量(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其中的微量元素虽然数量少,但其作用不亚于常量元素,一旦缺少,动植物就不能生长。

反之,微量元素过多也会造成危害。

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中,有些就是由于某些微量元素过多引起的。

生物圈中碳、氮、硫、磷的循环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在生物群落中两者都是以概链和食物网为渠道流动的,而且能量流动必须伴随着物质循环来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研的不同之处是:

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而物质是周而复始地循环。

(3)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信息形式主要有四种:

1.物理信息2.化学信息3.营养信息4.行为信息

五、生态平衡及其破坏

在一定时期内,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平衡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

这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又称自然平衡。

如果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输入大于输出,其总生物量增加,反之则生物量减少。

生态平衡是靠一系列反馈机制维持的。

物种循环与能量流动中的任何变化,都是对系统发出的信号,会导致系统向进化或退化的方向变化。

但是变化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信号本身,使信号减弱,最终使原有平衡的以保持。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既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

自然因素如火山、地震、海啸、林火、台风、泥石流和水旱灾害等常常在短期内使生态系统破坏或毁灭。

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有可能自然恢复或更新。

人为因素包括人类有意识“改造自然”的行动和无意识造成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例如,砍伐森林、疏于沼泽、围湖围海(垦殖)和环境污染等。

这些人为因素都能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引起生态失调,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本身。

所谓的“生态危机”大多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此类生态失调。

生态平衡的破坏往往出自人类的贪欲与无知,过分地向自然索取,或对生态系统的复杂机理知之甚少而贸然采取行动。

近年来有些生态学家提出了许多正确的见解,并把它提高到规律和定律的高度。

3.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有那些?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什么?

什么是环境容量?

(10分)

一、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二)人口增长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三)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压力

(四)人口增长对能源的压力

(五)人口增长对物种资源的压力

二、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一)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二)各类资源总体组合较好

(三)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

(四)资源质量差别悬殊

三、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又称环境负载容量、地球环境承载容量或负荷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4.全球性环境问题有那些?

它们的影响和作用是什么?

试举例具体说明。

(15分)

1、全球环境问题:

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

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影响和作用

(一)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一般包括气温、降水和海平面的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影响大致有如下方面:

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导致极热天气频率的增加,使得由于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的死亡率增高,尤其是对老人和儿童;传染病(疟疾,脑膜炎等)的频率由于病原体(病菌、蚊子)的更广泛传播而增加。

2.对水资源的影响:

温度的上升导致水体挥发和降雨量的增加,从而可能加剧全球旱涝灾害的频率和程度,并增加洪灾的机会。

3.对森林的影响:

森林树种的变迁可能跟不上气候变化的速率;温度的上升还会增加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可能性。

4.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海平面的上升会对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产生重大影响。

5.对生物物种的影响:

很多动植物的迁徙将可能跟不上气候变化的速率;温度的上升还会使全球一些特殊的生态系统及候鸟、冷水鱼类的生存面临困境。

6.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气候变化,某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可能会因为温度上升,农作物产量增加而受益,但全球范围农作物的产量和品种的地理分布将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可能必须相应改变土地使用方式及耕作方式。

(二)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的破坏,会使其吸收紫外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到达地球表面UV-B区强度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

由紫外辐射增加可能导致的后果有以下几方面。

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阳光紫外线UV-B的增加对人类健康有严重的危害作用。

潜在的危险包括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皮肤癌和传染性疾病。

对有些危险如皮肤癌已有定量的评价,但其他影响如传染病等目前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2.对陆生植物的影响:

臭氧层损耗对植物的危害的机制目前尚不如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清楚,但在已经研究过的植物品种中,超过50%的植物有来自UV-B的负影响,比如豆类、瓜类等作物,另外某些作物如土豆、番茄、甜菜等的质量将会下降。

植物的生理和进化过程都受到UV-B辐射的影响,甚至与当前阳光中UV-B辐射的量有关。

植物也具有一些缓解和修补这些影响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适应UV-B辐射的变化。

当植物长期接受UV-B的辐射时,可能会造成植物形态的改变,植物各部位生物质的分配,各发育阶段的时间及二级新陈代谢等。

对森林和草地,可能会改变物种的组成,进而影响不同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分布。

3.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海洋浮游植物并非均匀分布在世界各大洋中,通常高纬度地区的密度较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密度要低10到100倍。

除可获取的营养物,温度,盐度和光外,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普遍存在的阳光UV-B的含量过高的现象也在浮游植物的分布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已经测定了南极地区UV-B辐射及其穿透水体的量的增加,有足够证据证实天然浮游植物群落与臭氧的变化直接相关。

对臭氧洞范围内和臭氧洞以外地区的浮游植物生产力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生产力下降与臭氧减少造成的UV-B辐射增加直接有关。

一项研究表明在冰川边缘地区的生产力下降了6%~12%。

由于浮游生物是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基础,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减少会影响鱼类和贝类生物的产量。

据另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果,如果平流层臭氧减少25%,浮游生物的初级生产力将下降10%,这将导致水面附近的生物减少35%。

此外,研究发现UV-B辐射对鱼、虾、蟹、两栖动物和其他动物的早期发育阶段都有危害作用。

最严重的影响是导致其繁殖力下降和幼体发育不全。

即使在现有的水平下,UV-B已是限制因子。

因而,当其照射量略有增加就会导致消费者生物的显著减少。

4.对生物化学循环的影响:

阳光紫外线的增加会影响陆地和水体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从而改变地球-大气系统中一些重要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对陆生生态系统,紫外线增加会改变植物的生成和分解,进而改变大气中重要气体的吸收和释放。

例如,在强烈UV-B照射下,地表落叶层的降解过程被加速;而当主要作用是对生物组织的化学反应而导致埋在下面的落叶层光降解过程减慢时,降解过程被阻滞。

植物的初级生产力随着UV-B辐射的增加而减少,但对不同物种和某些作物的不同栽培品种来说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UV-B辐射对水生生态系统也有显著的作用。

这些作用直接造成水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氮循环和硫循环的影响。

UV-B对水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于UV-B对初级生产力的抑制。

在几个地区的研究结果表明,现有UV-B辐射的减少可使初级生产力增加,由南极臭氧洞的发生导致全球UV-B辐射增加后,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受到损害。

除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外,UV-B还会抑制海洋表层浮游细菌的生长,从而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重要的潜在影响。

UV-B促进水中的溶解有机质(DOM)的降解,同时形成溶解无机碳(DIC)、CO以及可进一步矿化或被水中微生物利用的简单有机质等。

UV-B增加对水中的氮循环也有影响,它们不仅抑制硝化细菌的作用,而且可直接光降解象硝酸盐这样的简单无机物种。

UV-B对海洋中硫循环的影响可能会改变COS和二甲基硫(DMS)的海-气释放,这两种气体可分别在平流层和对流层中被降解为硫酸盐气溶胶。

5.对材料的影响:

UV-B的增加会加速建筑、喷涂、包装及电线电缆等所用材料,尤其是高分子材料的降解和老化变质。

特别是在高温和阳光充足的热带地区,这种破坏作用更为严重。

由于这一破坏作用造成的损失估计全球每年达到数十亿美元。

UV-B无论是对人工聚合物,还是天然聚合物以及其他材料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加速它们的光降解,从而限制了它们的使用寿命。

研究结果已证实UV-B辐射对材料的变色和机械完整性的损失有直接的影响。

在聚合物的组成中增加现有光稳定剂的用量可能缓解上述影响,但需要满足下面三个条件:

①在阳光的照射光谱发生了变化即UV-B辐射增加后,该光稳定剂仍然有效;②该光稳定剂自身不会随着UV-B辐射的增加被分解掉;③经济可行。

目前,利用光稳定性更好的塑料或其他材料替代现有材料是一个正在研究中的问题。

然而,这些方法无疑将增加产品的成本。

而对于许多正处在用塑料替代传统材料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解决这一问题更为重要和迫切。

6.对对流层大气组成及空气质量的影响:

平流层臭氧的变化对对流层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科学问题。

一般认为平流层臭氧减少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使到达低层大气的UV-B增加。

由于UV-B的高能量,这一变化将导致对流层的大气化学更加活跃。

(三)生物多样性锐减

1.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锐减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锐减主要是各类生态系统的数量减少、面积缩小和健康状况的下降。

在我国主要生态系统表现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西藏高原高寒区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内陆水域生态系统、海岸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区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等。

各种生态系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

2.物种多样性锐减

物种的灭绝有自然灭绝和人为灭绝两种过程。

物种的自然灭绝是一个按地质年代计算的缓慢过程,而物种的人为灭绝是伴随着人类的大规模开发产生的,自古有之,只不过当今人类活动的干扰大大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和规模。

有记录的人为灭绝的物种多集中于个体较大的有经济价值的物种,本来这些物种是潜在的可更新资源,由于人类过度地猎杀、捕获,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灭绝和资源丧失。

世界各国已经注意到,生物多样性的大量丢失和有限生物资源的破坏已经和正在直接或间接的抑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由于人为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已引起很多物种濒临灭绝的边缘。

引起物种灭绝或濒危的最重要的人为影响有:

①栖息地的破坏和变化;②过度狩猎和砍伐;③捕食者、竞争者和疾病的引入所产生的效应。

这些压力导致产生了一些小而分散的种群,这些种群易遭受近亲繁殖和种群数量不稳定的有害影响,导致种群数量减少,最终消失或灭绝。

(4)海洋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给海洋生态带来一系列有害影响:

首先,不透明的油膜降低了光合作用的效率,使海洋藻类光合作用急剧降低,其结果一方面使海洋产氧量减少。

其次,海面浮油浓集了分散于海水中的氯烃,如DDT、狄氏剂、毒杀芬等农药和聚氯联苯等,浮油可从海水中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