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7129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docx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docx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班级     姓名    学号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1)两位数乘一个不为0的一位数,积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

(2)三位数乘一个不为0的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3)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4)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积不一定有0。

(5)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乘数末尾有几个 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 0,所以积的末尾一定有0。

【至少有这么多个零】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用一个数乘以倍数;倍数关系一定要看清后再选择合适的方法。

(7)一个数连续乘两个数,就等于这个数乘后面两个数的乘积。

如:

150×3×2=150×6

(8)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变大用乘法,变小用除法,求倍数也是用除法”】

(9)“一个来回”是走了这段路的两次。

第二单元   《千克和克》

(1)常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和克。

(2)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千克又叫作公斤。

(3)称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4)常用的秤有电子秤、盘秤、台秤、体重秤、天平……

(4)1千克有多重——

5个大苹果大约重1千克;10个橘子大约重1千克;

18个鸡蛋大约重1千克;4本数学书大约重1千克。

(5)1克大约有多重——

1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5粒黄豆大约重1克;

(6)几种常见物品的质量——

1个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大约是30千克;

1本数学书大约重250克;1只苹果大约重200克;

1只鸡蛋大约重60克;1枚1角硬币大约重3克;

1枚1元硬币大约重6克;

(7)1千克=1000克。

(8)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以不超过5克为宜。

(9) 水+空杯=总重,总重-水=空杯,总重-空杯=水。

(10) 一定要看清单位,是以克为单位还是以千克为单位,单位不一样一定要换算单位。

(11) 长度单位:

毫米,厘米,分米,米; 质量单位:

千克和克。

(12)填写单位时一定要看清是填长度还是重量。

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1)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2)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作长,短边的长叫作宽;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作边长。

(4)求长方形的周长,可以先算长加宽的和,再乘2。

也可以先算2条长,2条宽,再把结果相加。

(5)长方形的长宽和等于周长的一半。

长方形的周长÷2=长宽和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6)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7)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只要是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找它的长和宽,然后用公式去算。

求正方形的周长,一定要找它的边长,然后用公式去算。

(7)把一个长方形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等于长方形的宽。

8.【一面靠墙围菜地】 篱笆最长=长×2+宽篱笆最短=宽×2+长

9.画图题:

画一个周长是多少的长方形,先让周长÷2,得到长加宽的和,然后再将和分一分,确定长和宽。

10.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说明它们长与宽的和相等,但长和宽不一定分别相等。

11.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几倍,周长也扩大几倍。

12.把一个图形剪成两个图形之后,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之和肯定大于原来图形的周长。

【多了两条边】

13.把两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图形,这个图形的周长小于原来两个长方形周长的和。

【少了两条边】

14.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是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现在将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求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正方形的周长】

15.用几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大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

如:

12个小正方形,有三种拼法。

想:

1×12=12,2×6=12,3×4=12。

16.缺拐角的图形周长计算。

【周长是原来的图形周长。

如果是中间缺一部分则不是原图形周长了】

17.画一个长方形对角线用波浪线连起来分为甲乙两部分。

此时两部分的周长相等。

18.由几个相同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周长可能不相等。

19.不同形状的图形,周长可能相等。

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百位够除时,商是三位数;百位不够除时,商就是两位数。

(2)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十位够除时,商是两位数;十位不够除时,商就是一位数。

(3)被除数首位不够除,说明:

首位小于除数。

被除数首位够除,说明:

首位大于等于除数。

(4)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0不能作除数。

(5)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6)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

(7)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就等于这个数除以后面两个数的积。

如:

96÷2÷4=96÷8

(8)比赛中,单打是2人一组,双打是4人一组。

(9)遇到师生坐船,师生乘车,和给商品装箱等问题,除得的余数也要考虑,最后别忘记让商再加1才是最后需要的数量。

如果题中说明了有几位老师,要把老师的数量加到总数中。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1.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2.两种物品间隔排列,两端是同一种物品,两端物品要比中间物品多1;

如果以一种物品开头,以另一种物品结束,则两种物品数量相等。

第六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1.平移是物体沿着一条直线运动。

平移后的物体形状、大小、方向都不变,位置变了。

2.旋转是物体围绕一个固定的点转动。

旋转后的物体形状、大小不变,方向一般会变。

3.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

作对称轴。

第七单元   分数的认识

(一)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是几分之一,这样的几份是几分之几。

2.分子都是1的分数比较大小,分的份数越多,也就是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反而越小。

3.分数大小比较:

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大,分数大;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小,分数大。

3.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4.必须是平均分,才能用分数去表示其中的一部分。

(判断题)

复习提纲

(一)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不看乘数末尾的0,借助表内乘法计算

2.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先找到两位数、三位数的近似数,再估算。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用除法解决。

4.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5.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可以把两位数分成几十和几,先分别乘以一位数,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合起来就是所求的积。

6.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一位):

①归纳:

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用一位数乘被乘数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就向百位进几。

②注意:

告诉学生,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7.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①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

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

③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百位上的数,积满几千向千位进几;

④不要漏加进位数字。

8.三位数(中间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三位数中每一位上的数(包括0),当个位乘的的积向十位进位时,将进上来的数写在十位上,如果个位上没有进位,那么十位上就用0占位。

9.三位数(末尾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

乘数末尾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先乘0前面的数,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二)千克和克

1.千克和克的认识:

①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千克又叫作公斤。

②2包盐重1千克。

4本数学书约重1千克。

书包约重2千克。

③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电子秤、体重秤、大型台秤、小型电子秤、天平、盘秤、杆秤、小型台秤。

④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⑤1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⑥1千克=1000克             1000克=1千克

(三)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①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②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作长,短边的长叫作宽;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作边长。

④正方形是长宽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

2.认识周长:

围成图形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长+宽)×2=长×2+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篱笆最长=长×2+宽;篱笆最短=宽×2+长

(四)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整十整百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再想一想这几个十除以除数等于多少个十;也可以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几,最后算得的结果就是几个十。

2.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尾能整除):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要从十位除起,除得的商要写在十位上,然后再接着往下除,商要写在被除数上;

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要从百位除起,除得的商要写在百位上,然后再接着往下除,商要写在被除数上;

3.除法的验算:

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用商和除数相乘,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

4.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尾不能整除):

当首位不能整除时,余下来的数要和后一位上的数合起来组成新数再除

5.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百位不够商1,就把百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合起来除以除数,得数写在商的十位上,然后再把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得数写在商的个位上,每次所得的余数要比除数小。

 

6.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①0除以或乘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没有余数的):

在除法笔算过程中,遇到被除数中间哪一位上的数是0且前一位没有余数时,这一位上的商就是0,要在这一位上商0;

③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没有余数的):

在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过程中,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尽,个位又是0,就不必再除下去,只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就可以了。

④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除的过程中有余数):

一位数除三位数,在求出商百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一,要商0占位,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继续除。

 

⑤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除的过程中有余数的):

(1)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得尽,个位上又是0,就不必再除下去,只要你在个位商0就可以。

(2)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得尽,而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又比除数小,就不必再除,只要在商的个位写0,被除数个位上的数落下作为余数。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1.从条件想起

①要弄清题中每个条件的含义,看清要求的问题;

②可以从条件开始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2.间隔排列

一一间隔两种物体排成一行,两端相同,两端物体个数-中间物体个数=1,两端不同,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1.平移:

沿着同一方向、路线是直直的,这样的运动是平移

2.旋转:

绕着一个固定的中心转,这样的运动是旋转。

3.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

1.认识几分之一:

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是几分之一

②我们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1份,就是1/2。

1/2是一个分数,分数中间的短横线叫分数线,下面表示平均分成2份的这个2叫分母,上面这个表示这样一份的1叫分子。

 

2.认识几分之几:

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是几分之几。

②分数大小比较:

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大,分数大,分子小,分数小;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小,分数大,分母大,分数小。

3.简单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考点:

第一单元除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是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1.计算:

列竖式计算除法。

2.口算:

被除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分别除以除数都没有余数的除法,包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十数。

3.笔算: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验算(用乘法验算)。

4.估算:

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5.一步计算的问题:

在解决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量关系。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6.两步计算的问题:

先求总和或剩余是多少,再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练习: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62÷2  66÷6  72÷3  47÷7

(2)口算:

36÷3  60÷2  68÷2 90÷3

(3)列竖式计算:

39÷3  89÷4 67÷2 74÷3

(4)你能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各是几十多吗?

64÷5 84÷3 95÷4 81÷3

(5)王老师用72元买笔记本,如果每本单价是2元,那么能买多少本?

李老师用60元买了20本笔记本,那么每本笔记本多少钱?

(6)一副乒乓球拍26元,一个乒乓球2元,用50元买一副乒乓球拍,剩下的钱能够买几个乒乓球?

第二单元认数

1.认数、读数、写数。

整千数:

数位与顺序,认、读、写数,口算整千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非整千数:

认、读、写数,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按顺序整理数。

练习:

(1)口算:

2000+4000 8000—3000  6000—200  7000+100

(2)写一写:

两个千加两个百加一个十是多少?

(3)三千零二是由几个千和几个一组成?

(4)9670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7在()位上,个位上是()。

2.大小比较

比较大小时的数学思考,比较大小的实际应用,非整千数最接近几千。

练习

比较大小:

3650和2520, 7890和8790

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

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

1.称一个物体有多重,一般用千克为单位。

2.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物品实际有多重。

3.千克可以用KG表示,又叫公斤。

4.从秤上读出物品的重量。

5.称比较轻的物品,一般用克为单位。

6.认识天平。

7.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

1千克=1000克。

练习

(1)一袋盐重500克,两袋盐重()克?

(2)2千克=()克

(3)9000克=()千克

第四单元加和减

1.口算两位数加、减。

解决与“倍”或“差”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练习

口算:

44+25  32+57  14+68 76—64

2.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练习

手套的价格是12元,帽子的价格是手套的3倍,你能用线段画出来并算出帽子是多少钱吗?

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

1.24时记时法及它与普通记时法(12时记时法)的联系

2.联系实际问题求经过时间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包括:

求整时到整时的经过时间,求非整点时刻间的经过时间。

(利用线段图)。

求经过时间 :

记忆:

结束时刻 — 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到达的时刻 — 出发的时刻=经过时间 

3.两种计时方式的转化。

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互相转化

普通记时法       24时记时法

凌晨1时 ———————— 1时

早晨5时 ———————— 5时

上午8时 ———————— 8时

中午12时———————— 12时

下午1时 ———————— 13时

下午2时 ———————— 14时

晚上6时 ———————— 18时

晚上7时 ———————— 19时

晚上8时 ———————— 20时

晚上9时 ———————— 21时

深夜12时 ———————— 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记忆:

中午12时以后的时刻,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用钟面上的时刻加上12时。

中午12时以后的时刻,用普通记时法表示,就用时刻减去12时。

练习

(1)图书馆的的公告牌上面写着:

借书时间:

12:

00—13:

30,15:

40—17:

00。

图书馆每天的借书时间是多长?

(2)用二十四小时计时法表示,:

下午2:

00,晚上9:

00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边与角有什么特点。

(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通常把长方形的长边叫做长,短边叫做宽。

把正方形的每一条边都叫做边长。

2.探索、理解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

练习

(1)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求篮球场的周长。

(2)操场长150米,宽70米,小强绕操场跑一周,小强一共跑了多少米?

第七单元乘法

1.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方法。

(在二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

2.三位数的中间或末尾是0时的乘法计算。

3.连乘计算。

练习:

(1)200×3  152×4  261×3  224×5

(2)124×3×2 115×2×4

(3)一头牛一天吃20千克草,两头牛两天吃多少千克草?

第八单元观察物体

二年级(上册)教材安排过一次“观察物体”,从物体(玩具、茶壶、汽车等)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并选择适宜的图形表示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本单元学习“观察物体”,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并用视图表示看到的形状。

1.在知道物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基础上,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相同的。

3.进行简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

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1、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

练习

(1)在一个口袋里放3个红球,一个黄球,从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还是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

第十单元认识分数

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计算。

1.分数的表示:

分子、分母、分数线。

2.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3.同分母分数的加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