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特别实用.docx
《沁园春长沙教案特别实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长沙教案特别实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沁园春长沙教案特别实用
沁园春长沙教案(特别实用)
《沁园春·长沙》学案
[教学目的]
以《沁园春•长沙》词为依托,拓展比较,充分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体味诗歌用词的妙处,
[教学重点]
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本课重点放在朗读背诵和诗词鉴赏上。
[教学设想]
先以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引入,让学生总体感知概括毛泽东诗词的风格,然后再学习本词,重点突破字词、写作思路、由写作意象所展现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体味诗人用词的妙处。
然后进行拓展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阅读人物传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一、引入诗词
给出毛泽东诗词中的句子,让学生感知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西江月•井冈山》)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六盘山》)
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
问:
读了以上诗句,你感觉毛泽东诗词有什么样的风格?
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
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评价毛泽东是“狂放的浪漫主义诗人”。
提问:
世界上最长的生命体是什么?
台湾诗人席慕容的回答:
诗是何等奇怪的个体/生下来就会站起来走开/薄薄的一页瘦瘦的几行/不需衣衫不畏冻饿/就自己奔跑到野外/甚至只要有几句写到谁的心里去/就可以/从商周到隋唐/一直活到所谓的当代
二.有关‘词’的文学知识介绍
1)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
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词牌:
又称词调。
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
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3)词的分类:
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4)词的流派:
分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
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5)“沁园春”,词牌名。
沁园:
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
有人咏其事,词牌“沁园春”,由此得名。
“长沙”是题目。
6)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A “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
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 凄凉 孤寂的氛围。
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B “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第二课时:
品读《沁园春•长沙》
课前准备:
一、熟读成诵与整体感知自学完成。
疑难之处,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方式解决。
二、背景资料呈现,辅助解读作词动机与写景寓意。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信息整合利用辅助:
1.国共合作创造了大好革命形势,词中着力描写“红”色,富有象征意义。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火热的情怀,“万山红遍”是“星火燎原”的外化。
词中写“竞自由”寓自由解放追求。
2.国共合作,革命应由谁来领导,成为当时的焦点问题。
此便是“谁主沉浮”质问的来由与内涵,由此可见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三、活动资料呈现,辅助解读“峥蝶岁月”的相关内容。
1.毛泽东在长沙学习、工作期间,常与蔡和森等革命青年在橘子洲头散步、游泳、畅谈天下大事。
2.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从事的主要革命活动有:
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
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
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谭延闿、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
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信息整合利用辅助:
1.呼应“百侣曾游”。
2.呼应“挥斥方遒”、“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峥嵘岁月”,也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了诠释。
“万户侯”、“中流击水”没必要字字落实,但寓意要清晰。
四、小结
背景决定心境,心境决定物象,物象传递情意。
读诗词必须知人论世,利用相关资料去解读诗境,品悟诗情。
这是鉴赏的基本素质。
课程过程:
一、朗诵比赛活动
预课:
要求每个同学反复诵读课文,读得音准语畅。
学课:
分组交流,人人有诵读展示机会,互相带动。
先行分组齐诵,培育团队意识,提高整体能力。
老师评点,评出优胜组,予以鼓励。
后行个人诵读,每组推选最佳的,全组帮助设计停顿、重音、表情等,集体评出最优个人,予以表扬。
二、“我最欣赏”的品味活动
要求:
选出你欣赏的某个词、某一句、某几句,说明为什么,写成书面稿。
相同的不可重复,突出“我认为”。
基本同意的,可以补充;不同意的,提倡争鸣。
关于欣赏的角度与方法,可以查询资料,询问老师同学
我最欣赏:
形式:
课前发布,自主交流,课堂以对话形式展开。
师生互动
三、“我们缺什么”研讨活动
要求:
人教版、苏教版不约而同将《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一语文第一课,显然有所期许。
我们正处于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年龄,与毛泽东他们那个时代的革命青年相比,我们究竟缺什么?
请在整体理解把握词作内容的基础上,谈自己的体会。
理解有困难的,教师及时扶助。
形式:
可用现场讨论形式,先分组让每个同学有发言机会,后由各组推荐最优者全班展示,教师欣赏、引导、调剂。
可用随笔形式,将自己的想法以书面表达出来,教师评点展示,促进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备考:
当今青年不乏理想与执着追求,但通常定位在个人发展上,缺少当年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与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当今青年图稳求安,优柔寡断,缺少当年革命青年英勇无畏的豪壮果敢;当今青年谈吐作文,少刚性多柔性,缺少当年革命青年深远而雄奇的思想气魄,急需补钙。
从成长来看,少年大志,一生大为;少年无大志,一生难作为。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后来的丰功伟业,正是基于他们年轻时的壮志激励。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当今时代同样需要“中流击水”、中流砥柱型的英豪,知识青年更应敢为人先立大志、成英豪,从进入高一开始早起步,踏实奋进,渐强渐升,以不辜负时代的重托,民族的期盼。
第三课时:
《沁园春•长沙》拓展、比较阅读
目的:
充分感受毛泽东诗词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的风格。
(一)《咏蛙》
咏蛙
1910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解说:
毛泽东这种阔大的胸怀并非是参加革命后才有。
早在……(背景)
写作背景:
16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冲,到五十里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去读书。
凡是来东山高小的学生都要进行入学考试。
当时学校规定考试作文题目是“言志”。
多数学生写的都是尊孔,“学而优则仕”之类的内容,而毛泽东则写自己立志救国救民的革命抱负。
校长李元甫高兴地说:
“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才!
”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驿外断桥边,
飞雪迎春到。
寂寞开无主。
已是悬崖百丈冰,已是黄昏独自愁,
犹有花枝俏。
更著风和雨。
俏也不争春,无意苦争春,
只把春来报。
一任群芳妒。
待到山花烂漫时,零落成泥碾作尘,
她在丛中笑。
只有香如故。
注解:
1、在毛泽东《咏梅》词题目之下,有一说明: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2、烂漫:
色彩绚丽夺目,兼有盛开的意思。
3、驿:
驿站,古代官办的交通站。
4、无主:
没有主人,即无人欣赏的意思。
5、著:
同“着”,遭受到。
6、无意:
不想,没有心思。
7、苦争:
力争,苦苦地争。
8、一任:
完全听凭。
9、群芳:
百花。
喻在朝廷里的投降派。
10、妒:
妒忌。
实际上就是说排挤、打击。
11、零落成泥碾作尘:
梅花飘零落地,与泥土混在一起,又被驿站外过往的车马压碎变作了灰尘。
12、香如故:
香气还和过去一样。
喻政治上操守不变。
写作背景:
1961年12月,毛泽东去广州,为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作准备。
闲暇时,他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深有感触。
又联系到国内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国际上反华势力对中国大肆攻击,苏联也因与中国共产党有原则上的分歧而对中国施加压力。
面对这种情况,更是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咏梅词。
陆游写作这首词是在48(49)岁,报国之志无法实现。
比较:
环境:
陆游词:
萧索、凄苦、寂寞;
毛泽东词:
险恶。
对环境的态度:
陆游词:
“愁”,对凄苦环境的无奈;
毛泽东词:
“俏”,写出梅不畏严寒,不畏险恶的精神。
行为:
陆游词:
遭受嫉妒、打击,遭受摧残,但保持高洁的品质;
毛泽东词:
不为己,只为人;不居功,不自傲;乐观。
写作心态:
毛泽东的这首词在内部传阅时,曾有几句话:
“陆游北伐主张失败,投降派打击他,他消极颓废,无可奈何,因此作此词。
”而我们对待困难的态度却与陆游相反。
陆游用梅花自喻,把自己不得志而又孤芳自赏的感情寄托在梅花身上,造成了幽独冷落之感。
主题:
毛泽东咏梅词:
突出梅花在险恶的环境中傲然开放,赞美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展示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陆游咏梅词:
上阕写梅的艰难处境,下阕托梅言志。
通过描写在黄昏凄雨苦风中孤苦、冷寞的梅花形象,表现梅花与群芳对立,孤芳自赏,自傲的品质,慨叹自己空有报国志,终无施展时的落寞。
形象:
毛泽东咏梅词:
塑造了战斗的,乐观的,胜利者的形象。
陆游咏梅词:
封建时代一个无法实现自己的壮志,坚决不同流合污的爱国者形象。
(四)延伸阅读——课外自读《蝶恋花•答李淑一》,可与苏轼的《江城子》(悼念妻子王弗)进行比较阅读。
蝶恋花•答李淑一
1957年5月11日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1.骄杨:
矫健、坚强的杨开慧。
杨开慧(1901——1930年),毛泽东妻子。
因叛徒告密被捕,英勇就义。
2.柳:
柳直荀烈士(1898——1932年),毛泽东战友,李淑一丈夫,被敌人杀害。
3.轻飏:
轻轻飘扬。
4.重霄九:
即九重霄,指天的最高处。
古代以为天有九重。
5.问讯:
试问,借问。
6.吴刚:
汉朝西河人。
传说他学仙,犯了错误,罚他到月宫砍桂树。
7.何所有:
有什么。
意思是如何款待忠魂。
8.舒广袖:
舒展宽而长的袖子,指舞蹈的姿态。
9.且:
姑且。
10.忠魂:
忠诚的英灵,指杨、柳二烈士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英灵。
11.曾:
已经。
12.伏虎:
降伏恶虎。
指推翻了国民党政权。
13.顿作:
一下子变成,顿时变成。
背景情况:
李淑一是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的同窗好友。
其夫柳直荀参加革命活动被杀害。
她1957年2月写信给毛泽东,并附上她1933年因怀念丈夫而填的一首《菩萨蛮》。
5月11日,毛泽东复信并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
苏轼的《江城子》写于他40岁时,当时他正在密州任太守,距离家乡有千里之遥。
苏轼19岁与16岁的王弗结婚,夫妻恩爱。
但王弗活到27岁就去世了。
苏轼写这首词时,距离王弗去世正好十年。
在这十年中,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到压制。
到密州后,又逢凶年,生活也十分困苦。
比较:
主题:
苏轼:
借悼念爱妻王弗,抒发他十年中,虽怀“奋励有当世志”,但却宦海沉浮,仕途失意,坎坷不得自由,生活颠沛艰辛和无限郁闷悲观之情。
毛泽东:
借奉和李淑一词,怀念爱妻杨开慧,战友柳直荀两位革命战士,颂扬革命,颂扬先烈为革命生死以之的献身精神,以激励还活着的人们。
意境:
苏轼:
悲凉。
格调抑郁、愁苦。
毛泽东:
境界寥廓而高远,静穆而庄严。
格调高昂,是革命浪漫主义。
是一种赞美与激情。
2.听朗读录音,让学生注意节奏的把握,感情的抒发,并跟录音朗读。
(三遍——听、跟、读)可以放到早自习
3.讲解与理解(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多说。
)
首先让学生根据注释,借助字典初步阅读理解这首词,对于不明白的字词意思提问。
接下来进行理解提问:
(1)问:
作者在词中都写到了什么?
(总体感知)(让学生说,说不完整不要紧)
——上阕:
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
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深入分析:
上阕:
请问:
上片描写了几幅图?
请概述。
明确:
独立寒江图、湘江秋景图(先分析诗句,再导出每幅画的名称)
1、品读第一句: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1)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着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
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因素。
所以可以概括为独立寒秋图。
(2)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
那么,那位同学能把它按正常的语序调整好,并把词的大意说一下?
明确:
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
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思考讨论: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
不能。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使人中流砥柱的气概。
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
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
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
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品读第二句:
湘江秋景图
(1)问:
这几句是由哪个字领起的?
——“看”字。
一个“看”字领起以下七句,这些景色都是诗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的。
(2)问:
诗人在描绘湘江美丽壮观的秋景时,用了许多传神的词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
为什么?
万山红遍:
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也就是像火一样的枫林。
遍:
写出红之广。
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
(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
层林尽染:
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
杜牧《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染:
用了拟人的手法。
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
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
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
漫:
写出江水满溢之状。
争:
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
击,能否改为“飞”字?
明确:
不能。
击:
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出来,“飞”太一般了。
鱼翔浅底:
“翔”是不是改为“游”更准确一些,鱼怎能像鸟一样飞翔呢?
明确: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
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酣游时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
竞:
竞争、竞赛。
竟:
出人意料。
(板书:
竞、竟)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
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
照此理解,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
(问)是号召和呼唤。
(3)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怎样?
明确:
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刹人”等等。
这么一副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
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动有静,有颜色的对比(红,碧),有动作的对比(击、翔)
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明确:
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
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3、品读上片最后一句: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问:
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诗人想到了什么?
——由眼前的景,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
于是提出谁主宰大地的问题。
这里,主要就是指谁掌握国家的领导权问题。
(2)问: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于想到了国家前途与命运,想到了革命,于是就很自然地想到了过去在一起进行革命活动的战友。
[以上三句意谓:
面对广漠无垠的天地,感慨丛生,不禁要问,要思索:
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究竟由谁掌握?
]
下阕:
解说:
回忆往昔生活,曾经的同学战友,曾经的革命活动,曾经的战斗激情,都融会于诗句中。
学生朗读下阕。
(8)峥嵘:
(7)“携来”两句,概写往事,回忆从前不平凡的战斗岁月。
毛泽东从1911年到1925年,一直在长沙学习和开展革命工作,并经常到岳麓山上锻炼身体,同战友们谈论国家大事。
现在旧地重游,自然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携来:
携手而来。
百侣:
许多伙伴、战友。
峥嵘岁月:
南朝宋•鲍照《舞鹤赋》:
“岁峥嵘而愁暮。
”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
“岁月惊峥嵘。
”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
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
(9)问:
诗人都回忆了什么?
从哪里到哪里?
——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用一“恰”字统领七句,写同学们(战友们)的精神面貌、革命活动和战斗激情。
[说明:
1915年,毛泽东组织长沙第一师范进步同学开展驱逐反动校长张干的斗争,张干被迫离校;
同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
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等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了反动军阀张敬尧,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
此间又组织了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
创办了《湘江评论》,宣传马列主义,大造革命舆论。
在它的宣言中曾说:
“什么不要怕?
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
这些就是以上三句的具体内容。
]
(10)问:
上阕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阕回答了吗?
——最后三句,借回忆当年游泳的情景,表现“同学少年”急流勇进、搏击风浪的斗争精神、壮志豪情。
同时巧妙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革命领导权归属的问题。
革命领导权应当归属于像毛泽东一样的革命者。
对当时中国前途、命运的思考和回答,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胆略和气概。
4.小结: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板书:
上阕:
绘秋景,问苍茫大地;
下阕:
忆往事,抒壮志豪情。
5.齐背《沁园春•长沙》
我们刚刚读意境,现在要从这个意境之中跳出来,回到现实之中,读出我们的人生。
在这首词中,毛泽东充满了豪情,充满了壮志,写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请问:
这首词中,作者的理想和抱负是什么?
生自由答:
关注国家命运,改造旧世界,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抱负。
作者的理想抱负不是因为在橘子洲看到了眼前的壮丽之景才有的,他在16岁时就写过这样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PPT展示)一种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情。
刚好我们也是处于毛泽东写这首诗的年龄,读了他的这首诗,你有什么触动?
有什么启发?
有谁想谈一谈?
(学生自由谈理想)
非常好,同学们的理想都很高远,今天我们生存在地球村中,我们还应该有一种世界责任感,毛泽东在他的另一首词《念奴娇·昆仑》中写道: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PPT展示)毛泽东在那个时代就有一种世界感,到现在,我们更应如此。
最后送同学们一首诗:
“倒海翻江,排云展翅激风浪。
扶摇直上,洗却环球瘴。
此后情怀,应做鲲鹏想。
少年豪放,当学泽东样。
”(PPT展示)
最后,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把握情感意境,去领会作者开阔的胸襟、一腔的豪情和高尚的志向,我将这首词谱成了曲,给大家吟唱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