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58258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docx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docx

秋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新教材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知道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类型、特征及主要分布区。

(区域认知)

2.了解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成因。

(综合思维)

3.结合喀斯特地貌区特征,提出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全球变暖对冰川地貌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知识清单一 喀斯特地貌

1.概念: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2.类型:

喀斯特地貌分为喀斯特溶蚀地貌和喀斯特沉积地貌。

(1)喀斯特溶蚀地貌

①溶沟:

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②石芽:

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③峰林:

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

④孤峰:

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

⑤溶斗:

又称喀斯特漏斗,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2)喀斯特沉积地貌:

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形成钙华。

由于钙华的不均匀分布,常形成钙华坝、钙华湖等喀斯特沉积地貌。

知识清单二 海岸地貌

1.概念:

海岸地貌就是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2.类型

(1)海蚀地貌:

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

(2)海积地貌:

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

知识清单三 冰川地貌

1.冰川及分类

(1)概念:

冰川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2)分类

①大陆冰川:

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

②山岳冰川:

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3)冰川作用:

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2.冰川地貌及分布

(1)概念:

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冰川地貌。

(2)类型:

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角峰、刃脊和冰蚀湖、峡湾等。

(3)分布:

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

1.喀斯特地貌

                                    

                                    

2.海岸地貌

                                    

                                    

                                    

任务清单一 喀斯特地貌

情境探究

  [情境]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写到阳朔时说:

“县之四周,攒作碧莲玉笋世界矣。

”清代诗人刘名誉诗云:

“桂林山水世争夸,阳朔奇峰又一家。

我坐扁舟随意看,果然千朵碧莲花。

[探究]文中“碧莲玉笋”“奇峰”“碧莲花”指的是桂林阳朔的什么地貌?

这种地貌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提示 桂林的喀斯特地貌。

与当地的岩石、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条件有关。

素养凝练

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大,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

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

岩石的可溶性

以石灰岩为主

岩石的可溶性强,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则弱

岩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水的溶蚀能力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数量越多,溶蚀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有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无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体流动性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

水的流动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

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

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

2.喀斯特地貌景观及成因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地下的景观各有洞天,形态和成因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

类型

形态

喀斯特

溶蚀地貌

石芽→石林→

→孤峰→残峰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落水洞

溶洞、地下河

喀斯特

沉积地貌

石钟乳、石笋、石柱、钙华

                素养应用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喀斯特地貌以溶蚀作用为主的是(  )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沉积作用有关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3.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

A.石芽、漏斗、落水洞B.石钟乳、石笋、石柱

C.天生桥、石林、洼地D.溶洞、地下河、峰丛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漓江风光、象鼻山、峰林都是典型的喀斯特溶蚀地貌,地下“神宫”中多为喀斯特沉积地貌。

第2题,由图示可知,①②③均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溶蚀作用;④地下“神宫”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主要与沉积作用有关。

第3题,景观④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及各种由碳酸钙沉积而成的堆积体,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答案 1.A 2.D 3.B

任务清单二 海岸地貌

情境探究

[情境]十二门徒石(或称“十二门徒岩”)是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海岸沿线的奇岸怪壁。

它(们)实际上是突出在南太平洋海面上的12块砂岩石,经过千年的海浪和海风的洗礼,被大自然鬼斧神工地雕凿成酷似人面,而且表情迥异的12块岩石,看似悲哀,恰似温柔,巧夺天工。

科学研究者说,十二门徒石总有一天会全部消失。

你所看到的瞬间,其实便是历史。

[探究]

(1)十二门徒石是如何形成的?

(2)科学研究者说,十二门徒石总有一天会全部消失。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提示 

(1)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

(2)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二门徒石受海浪的侵蚀会不断加剧,因此最终会全部消失。

素养凝练

海岸地貌的分布及影响

类型

分布

影响

典型景观

海蚀地貌

滨海

地带

形成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拱桥等海蚀地貌

海蚀地貌

海积

地貌

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

素养应用

下图为某海岸地区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①地貌为(  )

A.海蚀柱B.海蚀平台

C.海蚀崖D.沙堤

5.①、②两地貌景观分别属于(  )

A.海蚀地貌、海积地貌B.海积地貌、河流地貌

C.风蚀地貌、海积地貌D.河流地貌、海蚀地貌

解析 第4题,①属于海蚀崖地貌景观。

第5题,①属于海蚀地貌,②是海滩,是海积地貌。

答案 4.C 5.A

任务清单三 冰川地貌

情境探究

[情境]挪威是世界上拥有峡湾最多的国家,而地球上也没有哪个地方的峡湾数量能够多过挪威西部。

正因如此,挪威西部也常常被称作“峡湾挪威”。

峡湾是自然的艺术杰作,湾的形成要追溯到冰川时期,冰川运动和海水对U形河谷的侵入造就了现在的美丽峡湾。

[探究]挪威峡湾如何形成的?

这种地貌多分布在什么地区?

提示 受冰川侵蚀和海水侵入形成的。

峡湾地貌多分布在高纬度地区。

素养凝练

冰川地貌的分布及影响

北美五大湖的湖盆主要由冰川刨蚀而成,当大陆冰川后退时,冰水聚积于冰蚀洼地中,便形成五大湖的水面

类型

分布

影响

典型景观

冰川侵蚀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峡湾

冰川沉积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素养应用

“蛇形丘”隆起如堤,弯曲如蛇,脊部平缓,两坡陡峭,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

读“蛇形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6~7题。

6.与图中地貌形成相似的是(  )

A.沙丘B.U形谷

C.海蚀崖D.长江三峡

7.形成“蛇形丘”堆积物最多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解析 第6题,冰川侵蚀谷地多成U形谷。

读图分析可知,“蛇形丘”属于冰川地貌;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A错;海蚀崖属于海浪侵蚀地貌,C错;长江三峡属于流水侵蚀地貌,D错。

第7题,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冰川沉积物多。

答案 6.B 7.B

课堂小结

溶蚀地貌←喀斯特地貌→沉积地貌

海蚀地貌←海岸地貌→海积地貌

侵蚀地貌←冰川地貌→堆积地貌

考点必背

1.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及分布。

2.海岸地貌的类型及分布。

3.冰川地貌的类型及分布。

课堂学业达标

读图,回答1~2题。

1.该景观所示为(  )

A.桂林山水B.长江三峡

C.三江源自然保护区D.九寨沟风光

2.该地貌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流水的搬运作用B.流水的堆积作用

C.风力的侵蚀作用D.流水的溶蚀和沉积作用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直接判断为桂林山水。

第2题,桂林山水景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在流水的溶蚀和沉积作用下形成的。

答案 1.A 2.D

下图为某地海岸景观,据此回答3~4题。

3.导致图中房屋地基损毁的原因是(  )

A.地震B.侵蚀

C.滑坡D.洪水

4.图中建筑物直抵海岸的原因可能是(  )

①海岸线后退 ②人口增长 ③靠近水源 ④运输更便捷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第3题,海水侵蚀导致海岸线后退,房屋地基损毁。

第4题,迫于人口压力,人们将房屋建于海边,海岸线的后退使建筑物距海更近,直抵海岸。

答案 3.B 4.A

读下图,该地多峡湾地形,据此完成5~6题。

5.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该海岸地区的典型景观最可能位于(  )

A.挪威B.新西兰

C.日本D.西班牙

6.图中海岸典型景观的形成原因是(  )

A.海浪侵蚀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D.风力侵蚀

解析 第5题,该地多峡湾地形,结合选项判断此景观主要分布在挪威。

第6题,挪威峡湾地形是冰川侵蚀作用的结果。

答案 5.A 6.C

7.某大学地理系的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下图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地貌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三亚进行的,你认为他所绘制的最有可能是________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

(3)学生乙自豪地说:

“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海拔最高的一个。

”据此,你认为他绘制的应是________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A为风蚀蘑菇,B为海蚀崖(柱),C为冰川侵蚀形成的冰川“U”形谷、角峰,D为河口三角洲。

(2)题,海南三亚是沿海城市,常形成海蚀柱、海蚀崖等海水侵蚀地貌。

第(3)题,在高山地区,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地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往往形成角峰、刃脊、冰川“U”形谷等冰川侵蚀地貌。

答案 

(1)风蚀蘑菇 海蚀崖(柱) 冰川地貌(U形谷、角峰) 河口三角洲

(2)B 海水侵蚀作用。

(3)C 冰川侵蚀作用。

课后质量评估

A级·过基础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黄土高原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D.准噶尔盆地

2.影响图中地形发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溶蚀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

3.图示地貌景观的形成与下列哪种条件关系不大(  )

A.岩石条件B.生物条件

C.土壤条件D.气候条件

解析 图中表示的是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贵高原地区。

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等作用形成的,与岩石、生物、气候条件关系密切,与土壤条件关系不大。

答案 1.B 2.A 3.C

1998年,国土资源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石灰岩广布的百色地区乐业县进行土地资源调查时,发现了一种世界罕见的地质奇观——乐业天坑(图甲)。

读图完成4~5题。

4.图甲所示地貌形态与图乙中的哪一种地貌形态成因相同(  )

A.④B.③

C.②D.①

5.形成图甲所示地貌的外力作用与下列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相同的是(  )

A.北美五大湖B.湄公河三角洲

C.渭河平原D.桂林山水

解析 第4题,天坑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与图乙中③成因相同。

第5题,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

答案 4.B 5.D

下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

读图回答6~7题。

6.形成鼓浪石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海浪侵蚀B.风蚀

C.冰川侵蚀D.流水侵蚀

7.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沉积地貌是(  )

A.岩洞B.岩礁

C.沙滩D.海岸

解析 第6题,根据材料,该地是海岛,所以岩洞是受到海浪的侵蚀而形成的。

第7题,海滩是海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地貌,岩洞、岩礁、海岸都受到海浪侵蚀作用。

答案 6.A 7.C

8.若下图为某一沉积层内的沉积物(颗粒)示意图,那么该沉积物的成因可能是(  )

A.流水沉积作用B.冰川沉积作用

C.海浪沉积作用D.风力沉积作用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沉积物大小混杂,没有分选性,这是冰川沉积物的典型特征;流水和风力沉积物有很好的分选性,先沉积颗粒大、比重大的砾石、粗沙,再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粉沙、黏土。

答案 B

9.读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貌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

(2)图示地貌在我国________地区分布广泛,形成该地貌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峰林、峰丛、孤峰以及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

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答案 

(1)峰林 溶蚀洼地 孤峰 落水洞 地下河

石钟乳 石笋 石柱

(2)云贵高原 流水的溶蚀、沉积作用

B级·提能力

读喀斯特地貌示意图(下图),回答1~2题。

1.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

A.岩石有裂隙发育B.岩石中含有化石

C.岩石分层明显D.岩石具有可溶性

2.图中a、b、c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A.冰川侵蚀作用B.化学沉积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D.风力侵蚀作用

解析 第1题,喀斯特地貌即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所以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岩石具有可溶性。

第2题,喀斯特地貌有喀斯特溶蚀地貌和喀斯特沉积地貌之分。

图中a为石钟乳、b为石笋、c为石柱,均是水的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喀斯特沉积地貌。

答案 1.D 2.B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由西向东倾斜

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由北向南倾斜

4.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

解析 第3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古海岸线集中分布在天津南部并向东南方向推进,由此可以判定东南部地区地势较低,沉积作用明显,故C项正确。

第4题,图中信息表明海岸线总体持续向东南方向推进,海面下降。

题干文字材料表明作为海岸线标志的贝壳堤需在海边经较长时期的堆积才能形成,由此可以判定海平面是间歇性下降,故A项正确。

如果是气候持续变暖、地壳阶段性下沉,海岸线会向陆地方向推进,故B、D项错误。

如果海滨泥沙不断淤积,海岸线会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不会形成海岸线的标志——贝壳堤,故C项错误。

答案 3.C 4.A

读图甲和图乙,完成5~6题。

5.图甲中,形成该河谷的外力作用依次是(  )

A.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风化作用

C.冰川作用、流水作用

D.风化作用、冰川作用

6.图乙中示意的河谷形态出现在河流的(  )

A.①处B.②处

C.③处D.④处

解析 第5题,初期河谷呈U形,外力作用为冰川侵蚀作用,后来经流水下切作用形成V形谷。

第6题,河谷较宽,两侧有冲积平原,河口处形成三角洲,对应④处。

答案 5.C 6.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