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50954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档.docx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档.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档.docx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5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谈话。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做出神秘的样子)今天是小精灵明明的生日。

(2)多媒体显示小精灵及录音:

小朋友们好。

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

我邀请了一些客人。

瞧,他们来了!

(多媒体显示4位小朋友)。

妈妈端来一盘橘子,让我分给4位朋友,我该怎么分呢?

2.讨论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用1号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每人同等数量的橘子)。

(2)每人分到几个橘子?

为什么要这样分?

互相说一说。

教师巡视了解分配情况。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每人分得不一样多。

经过讨论、交流,重新均等分配。

②把全部橘子分完,每人分得同样多。

③只分了一部分橘子,但每人分到的是同样多的。

(3)学生汇报分配情况,展示分配结果,并说出理由。

(4)教师小结:

像这样,每人分到同样多的橘子,你知道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什么吗?

揭示课题──平均分。

3.举例,感知生活中的平均分。

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均分?

师小结:

看来平均分在生活中经常用到。

4.理解“份数”的含义。

(1)这里有一些桃子,看一看是不是平均分的?

用手势判断。

多媒体依次显示不同分法。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比较。

(多媒体显示)

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如果平均分成3份,你会分吗?

试一试。

学生在题纸上分一分、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

(4)学生展示分的结果,并进行评价。

教师指导学生以合理、正确、美观为评价标准。

师:

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

把题纸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5.考考你。

(情境)刚才,大家帮明明平均分好了橘子,明明很感激大家。

现在他想把8块糖平均分给4位朋友,应选择哪种分配方法呢?

多媒体显示下图:

学生手势选择,并说明理由。

师:

第(3)种分法每份都是4块糖,是平均分,为什么不选择这种分法呢?

组织学生讨论:

你觉得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不能只看结果,还要看平均分成几份。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师:

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明明的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树结果子啦!

(多媒体显示神奇树)。

明明为了感谢大家,特意摘了许多,让我分给大家。

想要吗?

就在2号袋中。

为了使大家都能得到不同的水果,要求:

(1)请你把2号袋中的水果平均分给你们组的每一个人。

想想怎么分?

(2)动手分一分。

分完后互相说说你的分配方法。

2.学生操作分配,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分法:

(1)按个数一个一个地平均分给4个人。

(2)先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多出来的再一个一个或两个两个分,直到分完,

(3)用乘法口诀来分。

(4)用除法算一算再分。

3.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分法。

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他们的分法。

师:

你们真棒!

想出这么多的分法。

这些分法都很好,你最喜欢哪种分法?

说说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巩固加深。

师:

这位小朋友愁眉苦脸,他一定遇到了问题。

(多媒体出示题目)

每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苹果,应该放几个?

请你帮帮我!

(1)师:

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摆一摆,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

每盘放几个?

(2)如果有4个盘子呢?

(多媒体增加盘子数)

(3)这12个苹果你还能平均分成几份?

每份几个?

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

(4)全班交流。

2.应用。

(情境)明明的妈妈告诉我们一件事,有5个人要买同一筐橘子(多媒体显示一筐橘子),为此发生了争论。

怎样分才能使5个人都满意呢?

小组商量,全班交流解决。

学生相互质疑、解疑。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教学设计意图]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

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

在备课时抓住这一关键,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给学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极其有限,且信息都处于“静止、储存”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

因此,在研究教材、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发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经教学法的加工,营造情境氛围。

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课一开始,就以小精灵明明过生日给大家分橘子,使学生对今天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的描述感兴趣,思维被激活,为下面的学习开拓了空间。

在学生已比较熟练地把一个具体数量平均分成几份后,我铺设了一情境障碍:

5个人要买同一筐橘子,怎样分才公平?

这一源于生活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必然会发生争论,在相互质疑、解疑中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2.重视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次让学生进行操作。

把平均分物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

教学一开始,就是学生的操作:

把12个橘子分给4个小朋友该怎样分?

在这里,未做任何提示,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水平去分,在交流中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表示“平均分”。

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平均分物品,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面向全体,体现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与发展每个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实际水平基础上主动、充分地发展、提高。

在设计活动时,人人动手分学具;在相互交流中,体会多种分法的共同性──每份分得同样多。

无论是一个一个地分,还是用除法计算,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师生能共同体验成功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

[教后记]

1.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要培养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见解、敢于提出不同观点的勇气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不怕挫折的精神。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勉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不要轻意对学生的见解下结论;让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在情绪不冲突的情况下进行相互辩论,直至学生自己能分辨是非,统一认识。

在理解“份数”含义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虽然分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2份。

这时一学生说:

“我还有一种方法。

”边说边走上讲台,用手比画了一下。

原来,他是把6个桃从中间分开(

),这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种理解。

这时又一学生说:

“我还能把桃平均分成3份”。

学生敢于不唯上、不唯书,敢于向教师挑战.正是学生自主精神的体现。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多样性交流。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他们各自的个体上,而且也体现在他们群体上。

鼓励学生间合作互助,集思广益,依靠集体力量来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

情商高的学生,总是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并能较好地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有畏难情绪)时,总能及时找到指导、得到帮助和得到合作。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交流,例如,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各自的分配方法和分配结果,让学生进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对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给5个人的问题,让小组之间互相辩论,从而进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到讲台上阐述自己分配的方法,台下同学可向他提出问题或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进行学生个体与全班同学之间的交流。

启发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地进行知识、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将教师教学的过程演变为学生积极参与、不断表现自我的、充满生机、富有灵气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本节课从引入体会平均分到练习应用,我都设计了有趣的生活情境,从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如在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环节,学生对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给5个人的问题,在小组内、小组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

第一种分法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除法的含义.

难点:

掌握第一种分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

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

学具:

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 设计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

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最后教师问:

“分完了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

“分完了吗?

”(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

学生回答:

“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

“每人分得同样多吗?

”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例1

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

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

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

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

“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

”(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

“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再提问:

“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

“分完了吗?

“每盘放几个?

“是不是每盘同样多?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

”(平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

“÷”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

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

(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

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

6÷);把6平均分成几份?

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

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

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

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45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巩固反馈

1.做课本中第46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的第

(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要分多少个球?

怎样分?

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填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

2.做练习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

第2题,先指名读算式,再让每个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

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最基本含义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学过程 设计中,首先通过分东西,使学生了解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哪种分法不是平均分.

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分才能平均分.通过学生多次操作,对平均分有一定认识后,教师介绍“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时,用除法计算.把除法算式的读法、除法算式的含义与具体操作紧密联系起来.

在巩固反馈时,再一次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除法的初步识认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的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动手平均分物体,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学习难点:

使学生会动手平均分物体,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理解除法的含义。

学习准备:

教具:

教学课件、铅笔

学具:

每人8个图形卡片和12根小棒。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组织学生开火车背口诀。

奖励两名学生共6枝铅笔。

B 1枝 5枝

 师:

A会怎么样?

生:

不高兴

 师:

A为什么不高兴啊?

 生:

因为A分到的少,

B分到的多。

 结果:

A非常的不高兴。

 第二次是这样分给它们的:

A  

B 2枝4枝

师:

A会怎么样?

生:

不高兴

 师:

A为什么不高兴啊?

 生:

因为A分到的少,

B分到的多。

结果:

A还是不高兴。

 请一个同学上来分。

第三次是这样分的:

 A 

B 3枝3枝

师:

这次A和B会怎么样?

 生:

都非常高兴。

 结果:

这次分完了两个人都非常的高兴。

 师:

为什么老师前两次分铅笔,A不高兴,而第三次A和B就都十分高兴了呢?

生:

因为第三次给A和B分得的铅笔的支数一样。

师:

对,因为第三次分,两人分到的同样多。

 

引导思考:

你认为那种分法最合适?

为什么?

导语:

今天我们就学习怎样把一些东西分得同样多,让大家都高兴,和把东西分得同样多该用什么数学方法表示。

 二、观察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

(一)课前预习,交流汇报

 1.出示预习学案,小组合作学习情境图,交流自己的收获。

 (附:

预习学案)

 1森林里有哪些动物?

它们在干什么,准备了什么食物?

遇到了什

么问题?

2.你知道什么是平均分吗?

3.怎样就是平均分呢?

举例说明。

 2.全体交流,汇报发现。

1.熊猫是怎样分竹笋?

 2.每只小猴子分到几个桃子?

 3.每只小兔子分4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4.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

 

(二)解决问题,学习新知——平均分

1.课件演示(猴妈妈分桃子的画面)

 猴妈妈要把6个桃子分给三个猴宝宝,怎样分最公平?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图形卡片,放在自己的桌上把它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呢,分分看。

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

 师:

它们同样多吗?

生:

同样多。

师:

像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书:

平均分)

 2.师课件出示:

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

师:

那我们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

边展示课件边讲解。

 

师:

几个正方体?

生:

8个正方体

师:

分成几份:

 

生:

平均分成4份。

师:

怎样分?

 

生:

平均分。

师:

该怎样平均分呢?

我们看课件展示。

师:

每份几个?

生:

每份2个。

生:

把8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