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提纲内容整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4451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提纲内容整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教育学提纲内容整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教育学提纲内容整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教育学提纲内容整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教育学提纲内容整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提纲内容整合.docx

《教育学提纲内容整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提纲内容整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提纲内容整合.docx

教育学提纲内容整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论

1.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并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社会科学。

3.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4.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

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5.教育的形态:

(1)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6.非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原始性、教育的平等性。

7.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正规化、封闭化、划一化(书上没有)

8.现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学前教育:

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在城市以幼儿园

为主,在农村则以学前幼儿班为主。

有三年制、两年制、一年制;有全日制、半日制、寄宿制、计时制。

(2)基础教育:

分为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我国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9年,包括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

高中阶段教育一般学制为三年制,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

(3)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指使学习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及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

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特点是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终身性、公益性。

如今呈现出四点趋势:

①战略地位更加突出②体系日趋完善③质量不断提高④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4)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在新时代,呈现出以下趋势:

①高等教育空间的多元化②高等教育对象的大众化③高等教育合作国际化

④高等教育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⑤高等院校类型的差异化⑥高

等院校管理的去行政化

(5)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呈现出以下趋势:

①学习型社会的形成②形成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

③以远程教育为主,多种教育模式共存。

9.教育学的萌芽:

(1)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2)孟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自求自得、循序渐进、专心有恒(书本没有)

(3)《学记》的主要思想:

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的教学原则。

(4)苏格拉底“产婆术”:

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被视为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渊源。

(5)柏拉图的代表作:

《理想国》,总结了当时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了由国家统一管理的系统的教育制度。

(6)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

《政治学》,首次提出了体育、德育、智育和谐发展的教育观。

10.教育学的创立: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被视为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开始。

(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该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3)卢梭《爱弥尔》:

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论,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自然天性等教育观念。

11.教育学的发展:

(1)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梅伊曼的《试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试验教育学》。

他们提倡使用自然科学中的实验和统计方法来研究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2)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代表作《我的教育信条》和《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提出“三中心”理论:

以活动教学代替传统课堂教学、以儿童的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

(3)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和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

基本观点: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教育的目的就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

(4)批判教育学:

其基础包括理论、权力、文化、政治、民主。

主要观点:

教育没有促进社会的公平,而是维护了现实社会的差别和对立;教育对占主流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及经济结构进行再生产。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有马卡连柯、维果茨基、凯洛夫等。

马卡连柯在《教育诗》中提出“平行教育”原则,创办“工学团”,其中集体主义教育是其教育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凯洛夫的《教育学》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释社会主义教育;维果茨基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研究,提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

现有水平和可能水平。

12.教育学的深化:

(1)布鲁姆制定的《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目标,每种目标又分为不用的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可以指导教师更具体地确定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为人们研究和评价教育提供依据。

(2)布鲁纳在他的《教育过程》中强调学习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教学应该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他认为发现法是主要的学习方法。

(3)保罗•朗格朗在他的《终身教育引论》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要求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他认为,教育应当是贯穿于人一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

第二章教育育人

一、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整个人生历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

1遗传决定论:

是一种单因素决定论。

2环境决定论③辐合论(也称二因素论)④三因素轮⑤诸因素交互作用论

(2)内发论与外铄论

(3)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4.影响个体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素质:

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

经系统的特点)。

其作用是: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胜利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的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5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2)环境:

环境是指人生活在其中,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决定作用。

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三个部分,其作用是:

1社会环境取代生物进化成为人的新型进化的条件。

2社会环境对人的品德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3社会环境为人提供文化科学知识的再教育。

二、教育与人的社会化

1.学校教育在人的社会化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三、教育与人的个性化:

1.教育可以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题能力的发展

2.教育可以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可以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四、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1.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其谋生创造条件。

2.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指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满足需要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求知欲得到实现,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并进而获得自由和幸福。

五、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1.标准化的教学、考试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扼杀创新精神。

2.过重的学业负担,唯“智”是举的做法,使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到了不能忍受的边缘,严重摧残学生身心健康。

3.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

4.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促进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培养合格的公民

2.教育培养各级各类政治人才。

3.教育传播思想,制造舆论服务于政治。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培养来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

2.教育通过科学技术的继承和生产推动经济的发展。

3.教育对经济的增长有一定的贡献。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1.文化传递2.文化选择3.文化交流4.文化创造

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含义:

把学习者培育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总要求。

2.教育目的的特点:

宏观性、理想性、社会性、时代性

3.教育目的的功能:

定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4.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教育目的取决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2教育目的受制于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水平。

(2)人的依据:

①教育目的受制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②教育目的受制于人的价值取向。

二、教育目的理论基础:

1.个人本位论:

(1)代表人物:

卢梭、斐斯泰洛奇、福禄倍尔、帕克

(2)主要观点:

①教育目的应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

2教育目的在于把学习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人的本性,增进人的价值。

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让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

4评价教育的价值应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2.社会本位论:

(1)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

(2)主要观点:

①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人的发展植根于社会,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于社会。

2教育目的就是要把学习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学习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

3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从属于社会。

4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3.教育无目的论:

(1)代表人物:

杜威

(2)主要观点:

①教育目的只存在教育过程以内;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

②良好的教育目的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客观性、灵活性、非完成性。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马克思主义教育目的论基本思想:

①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

致的。

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意义:

①为我们科学的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

2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的理论基础,对我国教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

1.我国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

(1)我国古代教育目的:

在于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忠君尊孔”、具有儒家人格特征的智术人才。

(2)近代社会的教育目的:

“中体西用”方针,中学为忠孝之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西学以西方近代科学的知识和艺能为主,以造就国家所需要的各种实用的通才为目的。

(3)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

中华民国之教育宗旨,在发扬民族精神,培养国民道德,训练自治能力,增强生活智能,以造就健全国民。

(4)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目的: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坚持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

(2)促进学习者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4.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1)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缺乏全面发展的观念,甚至忽视全面发展,都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展,而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人的个性发展总是和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

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各育都具有制约或促进其他各育的因素,各育的发展又都离不开其他各育的配合。

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也都富有自己特定的任务,各育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满足人发展需要的价值都是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体现出来的。

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要用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把它作为衡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本标准。

不断强化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加强对教育实践的评估指导。

四、全球视野下的教育目的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目的:

(1)学会认知(掌握认知的手段、理解知识、智力训练)。

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爆炸要求人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能够识别知识的价值,提高智力水平。

(2)学会做事(从资格概念到能力概念)。

社会的发展则要求人既要掌握知识,也要提高做好实际事务的能力。

(3)学会共同生活(认识自己、发现他人,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学会共处要求正确认识自己,反对自我中心主义,同时要善于发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联系,向着与他人共同的目标奋进。

(4)学会生存(自主性、判断力、个体责任感)。

在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社会中,必须要有独立自主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并且学会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2.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

(1)日本:

①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

②培养自主、自律精神。

③世界之中的日本人。

(2)英国:

①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发展

2推动学生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以及公民教育的实施

3注重发展学生的交流、熟的处理、信息技术、合作、改进学习、解决问题

等技能。

4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如理财、经营、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3)美国:

书113页,太长了/(ㄒoㄒ)/~~

第五章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1.教育制度的含义: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2.教育制度的特点:

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强制性。

3.制约教育制度的因素:

(1)政治:

教育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必然掌握着教育权,决定着谁能享受教育,谁不能享受教育。

政治制度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是直接的。

(2)经济:

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观要求。

目前人类社会正进入一个知识经济时代。

这个时代出现的许多新型高科技产业必将对教育的种类、科类以及人才的培养的目标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影响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变革。

(3)文化:

教育活动既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又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功能。

不同的文化类型必然会影响教育的类型和教育制度。

(4)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制度的建立,需要考虑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的体力和智力的具体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切入学生的生活经验。

4.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1)古代教育制度:

没有严格的程度划分,没有严格地年限规定,学校类型很少,层次简单,只有蒙学和大学,甚至连中学都没有。

(2)现代社会学校教育制度:

现代学校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及其与生产劳动者密切联系的性质,学校规模上的群众性和普遍性,学校结构上的多种类型和多种层次的特点,现代教育制度的系统性和完善性。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1)学制的含义: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学生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①双轨学制的含义:

指为统治阶级子弟开设的学校和为劳动人民子弟开设的学校系统分开,互不沟通,同时并存的学制形态。

特点:

两轨平行,既不相通,也不相接。

代表国家:

英法德

2单轨学制的含义:

一个自下而上的体制,即读完小学、中学,而后可以升入大学。

特点:

一个系列、多种分段代表国家:

美国

3分支型学制的含义:

介于双轨和单轨之间得到一种学制。

特点:

前段单轨,后段分叉。

代表国家:

苏联

(3)现行学制的改革:

1双轨学制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2现代学制在每个教育阶段都有重大变化。

三、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

1.我国近代学制发展历程:

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

2.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2)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切实普及义无教育。

(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水平。

(5)中师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3.我国现行的主要教育法规:

《教育法》《义务教育法》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战略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

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战略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其他自己看另外一份文档吧)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的职业:

1.教师的含义: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的职业发展历程:

书152页,领会就好。

3.教师职业的热点:

示范性、创造性、时间长期性、复杂性、学习性、空间广延性。

4.教师的职业角色:

(1)教师是授业解惑者

(2)教师是学习示范者(3)教师是管理者(4)教师是学生的朋友(5)教师是研究者

5.教师的地位:

(1)政治地位:

我国把教师定位为“国家干部身份”,赋予教师前所未有的政治地位。

(2)经济地位:

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3)专业地位:

所有教师首先都要接受一定期限的专业训练,树立教育专业的价值观,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然后才能行使教师的专业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专业责任。

(4)社会声望:

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可以从教师职业在社会公众择业趋向中所处的位置来判断。

二、教师的权利、义务及资格制度:

1.教师的权利:

(1)教育教学权:

①可依据其所在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工作质量等具体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自主地组织课堂教学。

②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速度,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③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在教育教学的形式、方法、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实验和完善。

(2)科学研究权: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

(3)指导评定权:

①学生品行评权:

有权独立自主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品德修养、举止行为做出综合评定,且这种评定具有法定的效力。

②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权:

独立自主地,对学生成绩做出评定的权利,也具有法定效力。

(4)获取待遇报酬权:

教师有权要求所在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法律等的有关规定,按时足额支付教师工资报酬,包括基础工资、职务工资、课时报酬等,不得拖欠克扣教师工资。

同时,教师也能享受国家规定的各种福利待遇。

(5)参与教育管理权利:

①有权对学校及其他教育行政机关提出批评和建议。

②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行使③通过人民来信、来访、新闻媒体等其他合法形式行使。

(6)进修培训权:

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可以由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统一安排,也可以自行选择,但是应先征得学校同意。

(7)申诉权:

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

2.教育的义务:

(1)遵纪守法: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遵守为人师表的义务。

(2)教育教学: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思想品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教育技术,组织和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爱护尊重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保护学生:

制止对学生有害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提高自身思想业务水平: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3.我国教师资格制度:

(1)教师资格的获取要求:

①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

②热爱教育事业③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④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及格⑤有教育教学能力

(2)取得教师资格的程序:

由申请人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教育行政部门在接到公民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请后,应当对申请人的条件进行审查;对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30日内颁布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对不符合认定条件的,也要在此期限内将认定结果通知本人。

4.教师聘任制度:

(1)聘任制的基本特征:

①聘任方与受聘方地位平等②双方之间的权利、义

务关系是以自愿、协商为基础建立的;只有在双方意见一致的情况下聘任关系才能成立。

③有一定的聘任期限,期满如不续延,则自动解除。

5.中小学教师违法行为:

(1)侵犯学生受教育权

(2)侵犯学生的生命健康权(3)侵犯学生财产权(4)侵犯学生的名誉权、隐私权、通信自由权

如何预防:

(1)加快法治建设步伐,加大普法力度,促使有关法律早日出台。

(2)在学校中提倡依法治教。

(3)加强教师的依法治教。

(4)建立顺畅的监督途径和机制,及时查处教师违法施教行为,不护短,不隐瞒,严重违法者送交司法机关处理。

(5)提高家长及学生的维权意识。

三、教师专业发展:

1.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集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专业情感于一体的培养过程,更是教师自我加压、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过程。

2.内容:

(1)专业精神的发展:

①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热爱和奉献

②对专业理想永无止境的追求③对专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遵守。

(2)专业知识的发展:

①学科专业知识②教育专业知识

(3)专业能力的发展:

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4)专业自我发展:

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

3.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自主性、方向性、连续性和阶段性、差异性、情境性

4.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本科化趋势、多元化趋势、一体化趋势、专业化趋势、信息化趋势

5.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