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杨桃》教案设计.docx
《《画杨桃》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画杨桃》教案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画杨桃》教案设计
《画杨桃》教案设计
以下是关于《画杨桃》教案设计,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画杨桃》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⒈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⒈出示杨桃实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
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简介杨桃
⒉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
(板书:
画杨桃)齐读课题。
(板书:
画杨桃)
⒊围绕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①谁画杨桃?
②怎样画杨桃?
③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④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
二、初步课文,感知内容
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⒉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⒊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⒋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理清层次
⒈指读生字词
⒉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
怎么理解的?
(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
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
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⒊指读课文,交流: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
⒋划分层次
第一段
(1):
略写父亲教导我画画要实事求是。
第二段(2—18):
具体地叙述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时发生的事
第三段(19):
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用连接段意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先略写父亲教导我画画要实事求是,接着具体地叙述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时发生的事,最后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四、再度课文,质疑问难
⒈提出不懂的问题。
(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
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
⒉师小结: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
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五、指导书写
六、布置作业
⒈抄写生字新词。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明确目标
⒈认读字词,朗读课文
⒉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读中感悟,探究课文
⒈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感悟重点:
⑴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板书:
是……就……不要……)
⑵父亲是怎样教诲我的?
“想当然”是什么意思?
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即画画时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
“想当然”,是指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判断、做事情。
“走了样”,是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就是画的和看到的不样。
)
⑶“经常”“叮嘱”说明什么?
(父亲对我的教诲很严。
)
⑷指导朗读。
⒉学习第二段
指名读;重点感悟:
⑴“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我”认为画得怎样?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说明“我”是严格按父亲的叮嘱去做的,对自己的画非常自信。
)
“我”为什么会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
(两个原因:
一是从“我”的座位看到的杨桃就是这个样子。
因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
二是“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认认真真地看”,就抓住了从“我”坐的这个角度看到的杨桃的特点;“老老实实地画”,就是按照父亲叮嘱“我”的那样画,看见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
⑵同学们看到“我”画的杨桃时认为画得怎样?
态度是怎样的?
老师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深入读懂课文。
(“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时同学们采取的是嘲笑的态度,而老师则通过:
看、走、坐、审视一系列动作,从“我”的角度去观察实物。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
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
(老师在“审视”之后神情变得“严肃”,是因为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同学们却说“不像”,引起了他的沉思;)
当老师让学生坐到“我”的座位观察后,学生的态度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时可抓住学生此时与刚才态度的对比,刚才是好笑,现在是说话吞吞吐吐,不好意思,表明同学们已经知错。
)
老师的态度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老师在教育同学们之后神情变得“和颜悦色”,是因为他发现同学们已经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了。
)
⑶引导学生分析老师的态度可分三步:
审视→严肃→和颜悦色(首先,老师“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老师这样做,是从“我”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
接着,老师请觉得好笑的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让他们也从“我”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杨桃真的像个五角星。
最后,老师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
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
⑷同样的杨桃,为什么却画出了不同的样子?
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反复提问,让学生实际观察后才说出道理?
老师这样做说明什么?
(说明老师做事严肃认真,教育学生讲究方法,表现出高超的教育艺术)
⑸理解老师讲的最后一段话?
老师说的一段话,是理解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弄懂每句话的意思以及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这段话讲了三点意思:
一是讲看杨桃的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二是讲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不要忙着嘲笑别人;三是讲应该实事求是。
)
把父亲和老师的话联系起来理解。
他们说过哪些相似的话?
这些话都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个道理仅适用于画画吗?
(通过老师与父亲的话的对比,找出共同点:
进一步强调了做事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其道理不仅适用于画画,而且适用于做任何事情。
我们做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生受益。
所以文章最后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
⑹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
(见上)
⒊小结:
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突出老师对“我们”循循善诱的教育,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果的思想方法。
三、总结全文
⒈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⒉齐读倒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⒊总结:
课文从一件事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来龙去脉交待得十分清楚。
此外,课文对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具体细致,形象生动,能准确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老师神态由严肃到和颜悦色,老师的话语通俗易懂,循循善诱,饱含哲理,表现出高超的教育艺术。
学生们开始嘻嘻哈哈,以为“我”把熟悉的杨桃画成五角星,非常好笑;了解真实情况后,显得很尴尬,反映学生们的率直、天真。
⒋中心:
《画杨桃》这篇课文通过讲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教育我们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都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不能凭空想象,不要轻易下结论。
⒌课文的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从一件事的叙述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
“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时同学们采取的是嘲笑的态度,而老师则通过:
看、走、坐、审视一系列动作,从“我”的角度去观察实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当老师让学生坐到“我”的座位观察后,学生的态度又发生了变化,学生此时与刚才态度的对比,刚才是好笑,现在是说话吞吞吐吐,不好意思,表明同学们已经知错;在课文最后一段,通过老师与父亲的话的对比,找出共同点:
进一步强调了做事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四、课堂练习
⒈出示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
”“不……像。
”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
“好,下一个。
”
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
⒉补充提示语: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同学们______。
(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大家___________。
(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_____。
(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____。
(他迟迟疑疑地说)
“好,下一个。
”
⒊想象说话。
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
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
这一看,________;这一看,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
⑴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⑵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
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
(学生表演朗读)
⑶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
他们请求我的原谅。
他们说:
“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
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
原谅我们吧!
”。
⑷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
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⑸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
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
五、板书设计
教诲很严:
经常叮嘱是……就……不要
画:
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准确
画杨桃画杨桃受教育生:
嘲笑
师:
审视严肃和颜悦色
一生受用:
实事求是
六、布置作业
⒈思考: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⒉完成课后第三题。
附:
参考资料
⒈杨桃又名阳桃、羊桃,五敛子。
常绿或半常绿乔木。
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圆至椭圆形,顶有短尖头。
花小,钟形,紫红色。
浆果椭圆形,长5~8厘米,有五棱,间或三到六棱,未熟前果皮青绿色,熟时黄色。
一年内开花数次,自夏至秋相继不绝,秋冬果熟时黄色。
性喜高温多湿,好阴。
分布于热带亚洲。
我国华南地区均有栽培。
果质生食或制成各种加工品,也供药用,能生津止渴。
叶有利尿、散热毒、止痛、止血作用。
⒉想当然成语,典出《后汉书·孔融传》。
说的是三国时期,曹操打败袁绍,其子曹丕把袁绍儿子袁熙的娇妻甄氏占为己有。
谋士孔融不满,又不便直说,就写信给曹操,说周王把纣王的宠妃妲己送给了辅佐自己建立周朝的周公。
历史上本没有此事,曹问出自何典,孔融说:
“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用意在于讽刺曹操父子。
后来,就用“想当然”为推想起来一定是如此的意思。
⒊《画杨桃》的三“妙”
一妙用“反复”质疑。
在“我”画出了一张像五角星的杨桃后,先是“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老师问同学们:
“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
”“‘好——笑!
’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直到最后,老师教育学生:
“……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这里连续出现了几个“笑”字,这就是“反复”。
前几个“笑”字不仅使“我”,而且也使读者在心里画了一个又一个问号:
有的同学为什么“笑”?
为什么觉得“好笑”?
为什么“发出嘻嘻的笑声”?
而最后一个“不要忙着发笑”则使人茅塞顿开,找到了答案。
二妙以“标点”绘形。
文中有一处用到了“——”,六处用到了“?
”,四处用到了“!
”,三处用到了“……”。
“好——笑!
”中的“——”表示声音的拖长,描摹了几个同学自以为是、得意洋洋的神态。
而六个“?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是同学们的责问;“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它像什么?
”“那么,像什么呢?
”是老师的提问;“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
”“……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是老师的反问。
这是老师和“有的同学”对“我”画的杨桃截然不同的反应。
四个“!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不像!
”“像五角星!
”“好——笑!
”则是“有的同学”幼稚可笑的表现。
而“不……像。
”“像……五……角星。
”这里的三个“……”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有的同学”知道自己错误后不好意思的神态。
由此可见,文中的标点符号具有多么神奇的作用!
三妙借“呼应”揭示主旨。
在课文的开头一段中,引用了“我”的爸爸经常叮嘱的一句话: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而在课文的最后,又写了老师说“……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爸爸的话和老师的话是多么相似啊!
在这里,文章运用了“呼应”的手法:
前呼后应,十分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宗旨:
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论。
不要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否定别人的新发现。
⒌词语
叮嘱—再三嘱咐。
如,妈妈嘱咐我过马路时要小心。
教诲—教导;教训。
如,我们要牢记老师的谆谆教诲。
受用—得到益处。
如,学好知识技能可以受用一生。
准确—行动的结果完全符合实际或预期。
如,他的普通话发音很正确。
审视—仔细看。
如,我审视他的面孔,半天才认出他就是我的同学。
和颜悦色—形容和蔼的脸色。
和:
和蔼。
颜:
脸色。
悦:
愉快。
色:
脸色。
如,老师总是和颜悦色地对待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