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复习提纲123.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3557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生活复习提纲1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经济生活复习提纲1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经济生活复习提纲1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经济生活复习提纲1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经济生活复习提纲1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生活复习提纲123.docx

《经济生活复习提纲1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生活复习提纲12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生活复习提纲123.docx

经济生活复习提纲123

经济生活复习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或两个基本属性)是什么?

和。

2.货币的本质是:

3.货币的职能有哪些?

基本职能:

和;其他职能:

、和。

4.纸币:

(1)本质:

;金银纪念币的本质:

;普通纪念币的本质。

(2)发行规律:

必须以为限度。

(3)与纸币相关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通胀率(物价上涨率)=

纸币贬值率=

货币贬值升值后,商品价格的计算:

假定一件产品售价为B元,预期一年后货币贬值C%,那么一年后该商品的价格为;假定一件产品售价为B元,预期一年后货币升值C%,那么一年后该商品的价格为;

5.外汇

(1)外汇汇率变动的判断规律:

两种货币存在兑换关系时,不同货币币值的升贬与汇率的升降呈运动,同种货币币值的升贬与汇率的升降呈运动。

(2)外汇汇率变动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人民币能兑换的外币,这将有利于,,,;

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以外币标价的出口商品价格,这将不利于,。

(3)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

-;;

意义:

;。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选择题考查重点:

1.与价值量相关的计算:

(1)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

假定一定时间内甲国生产1件产品,价值量为B元,

一年后该国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C%,那么该商品的价值量为;

一年后生产该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C%,那么该商品的价值量为-;

一年后生产该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C%,那么该商品的价值量为;

(2)个别劳动生产率变化后,商品价值总量的计算:

假定一定时间内甲国生产1件产品价值为B元,某企业一共生产A件,一年后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C%,其他条件不变,该企业创造的价值总量为。

2.有关价格的曲线类试题

(1)需求曲线:

(2)需求弹性曲线

(3)相关商品需求曲线

(4)需求变动曲线

(5)供给曲线

(6)供给变动曲线

二.非选择题考查重点: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或价格变动的原因)

1.决定因素;价值决定价格:

一般来说,价值量越大,商品的价格越高,反之,价格越低.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劳动生产率或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量,决定价格。

(2)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变化(如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可能导致价格变化。

当成本提高或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涨价,反之,商品跌价。

2.直接因素:

供求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3其他因素:

(1)纸币的发行量: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发通货膨胀,物价会上涨;反之,引发通货紧缩,物价会下降。

(2)市场秩序: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流通领域串通涨价、价格倾销、价格垄断、哄抬物价、价格欺诈等行为影响正常价格。

(3)国家经济政策: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以及财政支出的数量,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物价稳定。

(4)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增强,输入性通胀压力传导到国内,会引起物价上涨价稳定;

(二)价格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或需求或消费者)的影响:

⑴一般说来,价格上升,消费者购买减少;价格下降,消费者购买增加。

⑵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影响不同:

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小。

②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奢侈品的需求弹性大。

⑶某一商品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的需求量有影响:

1在互为替代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②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⑴调节产量。

⑵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一.选择题考查:

1.消费类型

(1)交易方式:

(2)消费目的:

2.消费结构的衡量指标:

含义:

意义:

3.消费心理和消费原则

(1)消费心理:

-,,;

(2)消费原则:

-,,;

二.主观题考查:

(一)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根本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2.居民收入:

(1)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可支配收入决定消费水平;

(2)未来收入预期影响消费水平;(3)居民收入差距大小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3.物价:

物价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

4.国家经济政策影响消费: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刺激消费;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减少市场上货币供应量,抑制消费。

5.消费环境等。

消费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影响居民的消费意愿。

6.主观因素即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

(1)消费心理影响消费:

主要有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和求实心理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②消费观念影响消费: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二)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途径或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措施

1.国家: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财政的作用,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

⑶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⑷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物价稳定。

⑸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注重产品质量和安全,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⑹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7)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

2.企业:

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面向市场,及时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分配。

3.个人:

要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增加个人收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1.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成分

地位

不同

 

相同

作用

政策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区别

侧重

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对国民经济性质和发展方向所起的作用

体现

 

联系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②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数量分布上的优势。

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

3.混合所有制经济

(1)含义

(2)地位

(3)作用

4.为什么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1)地位

(2)“两合”

(3)意义:

5.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1)必须毫不动摇地公有制经济,

(2)毫不动摇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

第五课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和劳动者

(一)企业:

1.组织形式有三种:

、和。

2.典型的组织形式----公司:

(1)类型:

和。

(2)组织机构:

、和。

(3)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直接目的:

;(注意不等于全部目的)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如何在经营中取胜?

第一,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立足市场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

第二,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创立自主品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第三,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第四,必须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承担社会责任,讲求社会效益

第五,加强企业的兼并与联合,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

第六,进行公司制改造,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

(二)就业理论

1.我国重视解决就业问题的原因(即经济学依据):

⑴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⑵从劳动者角度看:

①在我国,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就业是民生之本,使劳动者获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②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⑶从社会角度看,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国家:

根本措施: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具体措施:

①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②优化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产业;③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法律,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2)劳动者:

①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②要努力提高职业技能和素质,转变就业观念,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③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能力。

(3)企业:

①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②为劳动者创造良好的的工作环境,建立劳动者培训机制和发展机制,促进劳动力合理再生。

(三)劳动者理论

1.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2.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解决措施

⑴党和政府:

①首先要发展经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

②加强有关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建设,健全劳动合同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③规范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惩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⑵企业:

增强法律意识,严格执行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自觉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⑶劳动者:

①基础:

要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②依据;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依据。

③途径:

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1、我国的分配制度: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P58) 

2.我国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劳动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等) 

3、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P61-62) 

①根本途径:

要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为分配公平奠定物质基础。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③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具体措施:

A.加大对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B.规范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⑤其它措施:

 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作用。

 

4、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及要求(P62-63) 

(1)关系:

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②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2)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的作用(P65-66)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的关系、源与流的关系。

(2)国家的分配政策: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3、如何增加财政收入?

(1)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

 

(2)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税收的基本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5、我国影响最大的两个税种:

 

(1)增值税:

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偷漏税; 

(2)个人所得税: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6.公民应具有纳税人意识:

 

(1)公民要增强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义务) 

(2)公民要增强自己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源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权利) 

7.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①偷税;②欠税;③骗税;④抗税。

 

第九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P79)  

2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1)市场能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2)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P81)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

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

 

4.维护和规范市场秩序

(1)重要性(P79) :

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2)如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P79-80) 

A.国家:

①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必须严格实施市场规则 (市场规则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为此,要切实加强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③国家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

 

B.企业:

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与企业形象,必须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 。

 

C.消费者: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5.国家宏观调控

(1)必要性(P83) 

①加强宏观调控,为了弥补市场调节不足,

②是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③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与发展

(2).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P84):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P84) 

①经济手段:

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

 

②法律手段:

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③行政手段:

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P82—P83)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第十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围绕主题P88)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住主线P88-90)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和载体(P92-93) 

(1)主要表现:

①生产全球化  ②贸易全球化   ③资本全球化

(2)载体:

跨国公司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P94) 

(1)有利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③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不利影响:

①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②经济全球化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3.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同时,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勇敢地迎接挑战,

(2)基本格局:

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3)基本目标: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4)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的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①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

②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加快走出去步代,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5)基本原则: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6)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规则的本领,要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