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土家文化走进语文教学.docx
《让土家文化走进语文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土家文化走进语文教学.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土家文化走进语文教学
让土家文化走进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土家文化教育的实践与创新”研究报告
一、课题内涵的界定
1、什么叫文化?
关于“文化”的概念,据有人统计,在不同的学科领域,约有一百多种。
被称之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著名文字文化家王宁在其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对文化如是定义: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是以人和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的,注重不同民族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对“文化”作出了三个解释:
一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二是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三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这里,我们取起《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第一种解释,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什么叫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所谓广义的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
这一成果包括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方面的成果。
狭义的民族文化,是专指民族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于人的心态部分,因此,狭义的民族文化,也可以说是民族人文文化。
3、什么叫土家民族文化?
土家民族文化是指土家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
它包括土家族人民生产活动中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如西兰卡普等土家服饰、土家罐儿茶等土家饮品……也包括存在于土家人们心中的心态、心理、观念、思想,如土家人信奉白虎、崇力尚勇、婚丧嫁娶等土家风俗……还包括土家人创作的文学、艺术等,如土家文化三件宝——山歌、南曲、巴山舞,土家族作家创作的诗歌、小说、散文、戏曲,以及广泛流传于土家族民间的土家俗语、谚语、歇后语、谜语、联语、笑话……当然,还有土家人约定并建立的整合和调控社会关系的一整套规范体系,如土家族自治县的法律法规等。
4、“小学语文教学中土家文化教育的实践与创新”的含义
“小学语文教学中土家文化教育的实践与创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课题。
首先,必须把握小学语文教育的特质。
小学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
母语教育应该从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特质出发来综合考虑教学诸要素,使其符合学生学习和掌握本民族语言的规律。
其次,语文教育应立足于现实,面向未来,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层面来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
因此,该项课题的内涵可表述为:
立足于现实,面向未来,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依据语言文字的特点及语文学习的规律,吸取优秀的传统语文教育方法,并不断创新,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整理、利用土家民族文化的精华,将其作为一种语文教学资源,适时渗透,建立起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土家文化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让土家民族文化为语文教学服务,开辟语文教改的新天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人格、个性等得到培养和发展。
二、课题的提出
2001年秋季学期,我校启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土家文化教育的实践与创新”课题研究。
回顾该课题的诞生历程,我们认为:
首先,它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随后,针对过去语文教学中过分突出工具性,忽视人文性的现状,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提出了要求: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在“实施建议”中又指出: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们以此为理论指导,反复论证,在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中,土家文化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我国这个多元文化大家庭里的一朵奇葩。
我们将土家文化的精华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土家文化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为学生创造访谈、调查、游览、参观、阅读、写作等语文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语文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其次,它体现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可是,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异化为应付考试的训练,学生被禁锢于学校、课本、教师之间,“人文精神淡化,听说训练弱化,阅读教学繁琐化,写作教学程式化”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这必将导致语文课堂缺少生气,学习内容单调、枯燥,几年的语文学习,学生难有所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如何改变现状,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让学生重新燃起对语文的挚爱?
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自然应该回归生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土家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就是要引进土家文化的活水,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让语文学习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三,它顺应了传承、创新土家民族文化的需要。
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赵光华委员在题为《保护与弘扬民族文化 让中华文化之水长流不断》的提案中指出: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活力的源泉和体现,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中华民族文化从来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不断融合各民族的文化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
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纽带,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
民族文化是包括5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汉民族的民间文化在内的,存在各民族人民日常生活之中的百姓的文化、世俗的文化。
这种存在于各个民族、地域、乡村和城市中的原生态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
保护民族文化理应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一样,受到国人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校地处鄂西南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龙舟坪镇,这里是巴人故里,土家先民的聚居地,勤劳、勇敢、富有聪明才智的土家人在清江两岸生息繁衍,酝酿出醇香的土家文化。
这里有古朴的民俗风情,优美的土家传说,富有哲理的土家谜语、俗谚、对联、笑话,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特别是长阳老一辈文化名人在挖掘、整理土家文化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一部部土家文化著作闪耀着土家人智慧的光芒。
这些文化成果,无不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也是土家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它理应得到保护、继承,并不断光大。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这是语文教学应达到的目标,也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小学语文教学中土家文化教育的实践与创新”正有助于土家文化的传承、光大、创新。
第四、它满足了我校课题研究的发展及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需要,并体现了宜昌市“小学语文教学的民族化方向及其创新”课题的要求。
早在新千年之春,我校提出了“扬民族精神,育创新人才,铸清江师魂,办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并全面分析了学校所处的浓厚的土家文化氛围,将创建特色学校定位在土家民族文化教育上。
为此,学校启动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创新教育”课题实验,并在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
课题实验启动之后,全体实验教师大胆探索,潜心研究,课题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特别是子课题“土家族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研究”更是轰轰烈烈,佳音频传。
民族体育项目走进课堂,民族音乐长阳“三件宝”为学生钟爱,可是,与民族体育、长阳“三件宝”同样红遍神州的土家文化教育,还是一片空白。
为此,我们及时启动“小学语文教学中土家文化教育的实践与创新”课题研究,担当起土家文化教育的重任,也正满足了我校“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创新教育”课题研究的全面展开以及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需要。
花好逢时开。
正在我们酝酿“小学语文教学中土家文化教育的实践与创新”课题研究时,宜昌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拟发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民族化方向及其创新”课题方案,我们如获至宝,深入学习市课题研究方案,全面论证我校课题的可行性,并及时向宜昌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申报。
2002年1月7日,我校收到课题立项的批复——我校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土家文化教育的实践与创新”课题研究成为市小语会“小学语文教学的民族化方向及其创新”课题的子课题。
从此时开始,我们进入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阶段。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始终坚持六大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如此界定:
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紧紧把握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各方兼顾,无一偏废。
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是进行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凭借,土家文化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只是一种补充,它只能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因此,我们始终以“大语文观”为指导,科学处理教材与土家文化的关系,以土家文化为中介,建构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大课堂。
二是科学性原则。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牢记刘国正先生曾说的“‘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是对待我国乃至人类的传统文化的一条总的原则”,以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分析、筛选土家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凡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健康成长有用的内容,就大胆吸收,有效地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反之,凡属于落后的、庸俗的、于语文学习无益的东西,我们则弃之不用。
三是实践性原则。
土家民族文化教育,没有现存的教材,其丰富的内涵全靠教师、学生去挖掘、收集、整理,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组织了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访问、参观、游览、阅读、写作、办报的过程,在实践中感受土家文化的无穷魅力,在民族文化的遨游中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四是教育性原则。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无不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一个民族,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甘愿为人奴隶。
土家民族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等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是教育学生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的鲜活材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宝贵素材,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造就一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将“教育性原则”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五是主体性原则。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三个基本理念。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爱护学生对土家文化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展览、表演、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学生以自主性的探究或合作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六是开放性原则。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第四个基本理念。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打破教室空间的束缚,打破课堂40分钟的限制,将语文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密切土家文化与语文学习的关系,既引导学生利用语文教科书学习语文,又广泛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土家文化的采风、探究中学习语文。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旨在探讨在我校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土家文化的途径、方法,以促进语文教学内容、方法的优化,老师们主要是在行动中研究。
二是教例研究法。
每学期,各研究人员均上了一至二节专题研究课,通过一个个教例来探讨渗透土家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三是问卷调查法。
课题研究启动之初,我们就向全体学生、家长及长阳知名的文化、教育人士发放了调查问卷,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四是统计法。
在课题研究的中、后期,为分析土家文化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促进作用,我们统计了近几年学生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习作以及在语文识字、写字、演讲等方面获奖的情况。
五是文献资料法。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广泛收集、查阅了有关土家文化的各类成果集,如《长阳民间谜语集》《长阳诗词民歌集粹》《长阳土家谚语集》……以及土家族或长阳籍作家的作品。
六是经验总结法。
课题研究人员在大量的理论研修、实践操作中,探讨了一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土家文化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然后,经过总结、提炼,上升为理性的东西。
五、支撑性理论
(一)语文与生活相联系的系列观念
1、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它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则。
2、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从做中学!
”等教育观点。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需要而教育。
”他认为:
“教育必须是生活的。
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
”陶行知先生提倡教育与生活、社会的广泛联系,提倡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3、教育家刘国正也一再强调“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语言脱离了生活,就变成了毫无生气的空壳”。
他具体指出:
“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
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着的文字游戏。
而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
4、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建立了“大语文教育”思想,他主张:
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
(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理论
1、《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作了这样的表述: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的交际作用决定了语文与生活的血肉联系。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
3、《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在“实施建议”中又指出: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
(三)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当人们对某一事物产生稳定的兴趣时,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会积极起来,积极主动地去感知兴趣指向的事物。
爱因斯坦曾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会想学、爱学,才能主动学习、掌握知识。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
(四)民族文化教育理论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而民族精神是凝聚在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中的,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离不开对优秀文化的继承。
学校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那么,作为最富有人文精神的语文学科教育,更是义不容辞。
六、研究过程
四年多来,我们根据课题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着探索研究的实践。
1、努力营造民族文化教育的氛围。
人才不是课堂上教出来的,而是文化氛围中熏陶出来的。
自课题研究启动之时,我们就着力于校园文化建设,突出民族文化教育主题。
记得2003年3月,中央电视台“走进学校”栏目摄制组、武汉电视台几次来到我校拍摄节目,编导们在谈到为什么那么钟情于我校时,说了两句话:
“这里实施的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这里的民族文化教育氛围浓!
”
如今,无论走进哪间教室,还是来到橱窗、过道的黑板前,我们都会被那精美的黑板报、橱窗所吸引,工整的字迹、富有个性的设计、绝妙的插图,叫人不得不驻足欣赏,其实,学生更喜欢的是它的内容——土家文化。
每学期的第一个月,是我校的民族文化教育月。
学校规定:
每班必须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办一期黑板报,橱窗、所有过道里的黑板报也要以土家文化为内容。
耳濡目染,土家优秀的文化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校报《清江石》是我校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又一阵地,也是展示老师、学生学习、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
至今为止,已编辑出版了27期。
在《清江石》上,有一个版面叫“土家文化教育”,是专门发表学生关于土家文化的习作,采风收集的土家谚语、谜语、格言、对联、诗歌,以及老师们在民族文化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
我们看到,每当《清江石》征稿时,收到的稿件最多的是“土家文化教育”专版;每当《清江石》发下来时,学生先睹为快的是“土家文化教育”专版;课余,学生谈论津津乐道的还是“土家文化教育”专版上的内容。
“土家文化教育”专版诞生于该课题启动之时,现在已成功编辑了17期,刊登学生习作150篇,采风资料一百多则,老师们的课题研究文章30篇,真正起到了“营造氛围、提供舞台、交流经验、激发兴趣”的目的,也受到了各位家长、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县委书记王新祝同志在看过后,新笔题词:
“《清江石》办得好!
既激励学生的向上精神,又为学生自我表现提供舞台。
”五
(1)班学生孙小龙的家长也专门撰文,说《清江石》是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未来作家的摇篮。
五(5)班学生刘露的家长称《清江石》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材料。
我校的红领巾广播是民族文化教育的又一个重要阵地和窗口。
播音内容由清江石文学社成员选定,指导教师审核确定,栏目包括土家方圆、佳作欣赏、“我说土家文化”。
每当广播响起,沸腾的校园立刻安静下来,我们见到的是一个个凝神静听的学生,以及那被播出文章的学生脸上洋溢的自豪和幸福。
广播的声音传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民族文化的魅力感染着校园的每一位师生。
去年十月,我校召开了第五届职代会,会议中,有代表建言:
建设一个民族文化教育大厅,以更好地营造民族文化教育的氛围。
倡议很快得到响应,学校做出决议:
将努力筹措资金,尽快付诸实施。
我们相信,随着民族文化教育大厅的建成,孩子们将身处于更浓的民族文化教育氛围之中。
2、编辑“土家文化教育读本”,为学生提供优质阅读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1——6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
由于实行“一费制”,原来倍受学生钟爱的“自读课本”被取消了,学生手中没有一本可由教师统一指导的读物。
为此,课题组研究决定,并报学校批准,编辑一套“土家文化教育读本”,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方便。
2002年春季学期,以课题组研究人员为主的20多人的“土家文化教育读本”编委会成立了。
他们查资料,寻觅有关土家文化的书籍;选课文,寻求土家文化的精美篇章;绘插图,追求读本的艺术美感;编习题,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导向。
历时半年多的操劳,终于成功编辑了命名为《清江清,长阳长》《我的家乡盛开着鸽子花》《泡米花茶》的三本读本。
综观三本读本,可谓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形式灵活,特色突出,深得学生,甚至是家长、社会人士的喜爱。
一位学生曾以“土家文化读本就是棒,读了一遍舍不得放”这样一句广告语表达了同学们的心声。
为了促进“读本”的使用,2002年秋季学期,我们还组织了全校学生参加的“土家文化教育读本朗读比赛”,由此,在全校掀起了一股读“读本”、读土家文化书籍的浪潮。
3、扎实开展专题课教学和案例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明确指出,本课题研究将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因此,课题组要求老师们致力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土家文化教育的渗透。
每学期,学校都确定了专题研究月,规定每位研究人员至少上专题课一节。
四年多来,老师们共上专题研究课一百多节。
综观整个专题研究课活动,我们认为可谓教者认真,评者投入,体现了较高的研究水平。
这里,我们从中摄取两个教学片断,便可窥见一斑:
一位老师在执教九义教材第四册的《日月潭》后,问学生,学完《日月潭》,你们想说点什么?
生甲:
日月潭很美。
生乙:
我爱日月潭。
生丙:
我真想去日月潭玩。
短暂的沉寂之后,
生丁:
我们土家长阳有日月山庄,它也很美。
这时,老师顺势引导:
谁能说说,日月山庄是什么样子的?
生甲:
日月山庄,四面都是水。
生乙:
日月山庄的歌舞好看,在那里可以听土家山歌、长阳南曲,还可以跳巴山舞呢!
生丙:
那儿还有土家吊脚楼、蒙古包。
最后,老师作了总结:
是啊,远方台湾有日月潭,家乡长阳有日月山庄。
它们都是美丽的明珠,都是祖国的骄傲。
这是一段说话训练。
由于语言训练扎实,学生在发自内心地赞叹台湾的日月潭的同时,联系到土家胜景日月山庄。
这种爱乡之情、爱美之情、爱国之情溢于言表,这种训练溶观察、理解、表达、议论于一炉,渗透土家文化的教育,是一种扎实的语言训练,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
六年级的一位教师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先通过CAI课件,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球的痛苦及探究地球易碎的原因之后,提出了要求:
看到昔日美丽可爱的母亲伤痕累累,我们禁不住伤心,禁不住愤怒,请把你此时最想对地球妈妈说的一句话写在课题下面。
三分钟后,一个个学生争先恐后地站了起来。
生甲:
地球妈妈,是我们人类把你变得伤痕累累,但是,请你原谅人类过去的无知,人类现在已经改过自新,用实际行动来保护您。
我们会让天空更加蔚蓝,森林更加茂密,江河更加清澈,让您成为茫茫宇宙中最灿烂的一颗星球。
生乙:
地球妈妈,不久的将来,您一定会穿上一件最漂亮的纱衣,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破坏地球,就等于我们自取灭亡。
……
在学生激情飞扬之时,老师巧妙地引导:
我们的家乡长阳也是地球妈妈的一个孩子。
它山清水秀,美丽如画,可如今也正面临着被伤害的危险。
这时,老师播放了家乡清江河美丽的风光以及几个遭受破坏的画面,问学生,此时,你又想说点什么呢?
生丙:
清江啊清江,您是那么和蔼可亲,慷慨无私,您哺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土家儿女,可是,那些低素质的人总是向您那美丽的衣服上加着污点。
我想对那些污染您的人说,清江是地球妈妈恩赐给我们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觉得它的珍贵。
生丁:
母亲河啊!
您别流泪了,人们已经知道破坏您的后果了。
您瞧,大家正在挑选最优秀的“药材”为您疗伤。
在人们的精心照顾下,您马上就可以恢复以前的“青春”,您将永葆“清江天下秀”的美名。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借用课件巧妙地架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在学生激情飞扬之时,又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