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3250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0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docx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docx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前502—前422),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汉代太史令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

他根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大量史料,依《春秋》的顺序著成了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主要作品有《左氏春秋》和《国语》两部史学巨著。

《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

是《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很难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学者仅仅凭借“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孔子整理的鲁国《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且都是编年体史书。

史书体例

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重点理解】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    )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    )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    ) 

参考答案

(1)“已”同“矣”,了。

(2)共,通“供”,供给。

(3)说,通“悦”,高兴。

(4)知,同“智”,明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亦去之

⑤无能为也矣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越国以鄙远

③夜缒而出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

参考答案:

①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②鄙,名词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

③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④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⑤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特殊句式

【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

于(对)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2.且贰于楚

于(对)楚从属──同上

3.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对)郑伯言──同上

【省略句】

1.辞曰:

“臣之壮也……”

省主语“烛之武”

2.许君焦、瑕

省主语“晋惠公”

3.夜缒而出

“缒”后省宾语“烛之武”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后省略介词“于”

【难点探究】

1.烛之武的说辞包括哪几层意思?

1.提示: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灭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君之薄也”→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有害无益。

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存郑对秦有益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唯君图之”→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

这说服秦国反过来帮助郑国。

2.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

提示:

首先,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博得秦伯的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接着烛之武指出秦、郑丰距遥远,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也”。

接下来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

随后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最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驻守。

3.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

我们从中有何启示?

提示:

烛之武巧妙地运用了攻心战术,循循善诱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他首先从心理上消除了秦伯对自己的疑虑,让对方认为自己是完全从秦国的立场出发来看问题;紧接着深刻而全面地对当前形势进行剖析,一针见血地指出亡郑与保郑对于秦国与晋国的利害关系;再接着充分利用秦晋矛盾的软肋,以实例暴露了晋国的用心与野心。

在层层深入的分析中,使秦伯对晋国产生了强烈的反感与戒备,从而最终促成秦伯退兵助郑的决心,及时而有效地解除了秦晋联合攻郑的危机。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

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

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

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

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4.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

(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

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

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

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日”,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

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

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

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

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

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5.文中涉及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提示: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

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

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

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

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

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自此,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以其无礼于晋

重耳的父亲晋献公有八个儿子,其中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都很贤德(重耳和夷吾的母亲是亲姐妹)。

晋献公因宠爱骊姬姐妹疏远了自己的儿子,在骊姬的迫害之下,太子被迫自杀,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

经曹、宋路过郑国。

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

”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且贰于楚也

公元前632年,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

晋文公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

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

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

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

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即文中“且贰于楚也”。

秦晋围郑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

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6.烛之武是怎样的一个人?

本文还刻画了哪些人物?

他们的性格特点怎样?

提示:

烛之武:

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智勇双全,能言善辩。

次要人物

郑伯:

虚心纳谏,勇于改过。

佚之狐:

知人善举,慧眼识珠。

秦伯:

善于决策,善谋利益。

晋侯:

头脑清醒,随机应变。

7.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晚年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

他的“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不会“毛遂自荐”。

你同意哪种看法?

为什么?

学生甲:

郑伯不能知人善任。

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郑伯礼节甚倨,招致了今天的“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

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

所以,烛之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责任。

我的观点:

 

【提示】 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

在烛之武的心里,还存留着作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

他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路径,但却得不到展现自我的机会。

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国君不可能了解每一个人,他的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他不会抓住机会推销自己。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国以鄙远    越国:

国名

B.且贰于楚也贰:

从属二主

C.唯君图之图:

考虑,谋划

D.失其所与,不知知:

同“智”

2.下列各句中与“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中的“鄙”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齐孝公伐我北鄙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下列各句中与“何厌之有”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吾谁与归       B.忌不自信

C.客之美我者D.何罪之有

5.全部属于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

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

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依赖,秦不应与之共事

③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以排挤秦国之势

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

A.①③⑤B.②④⑤

C.①②④D.②③⑥

6.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答案】

1.A。

【解析】“越国”应解释为“越过晋国”。

【答案】

2.A。

【解析】例句与A项的“鄙”都是“边疆,边远的地方”的意思;B项,“鄙”意为“把……当做边境”;C项,意为“浅陋”;D项,意为“见识短浅”。

【答案】

3.B。

【答案】

4.C。

【解析】例句“何厌之有”为宾语前置句,A、B、D三项都属于宾语前置句。

C项,无倒装,属正常句式。

【答案】

5.C。

【解析】采用排除法做题。

文段内容没有涉及楚国,也没有说郑国朝秦暮楚,所以应排除③⑤。

【答案】

6.C。

【解析】C项“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错。

【课外拓展】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司马池,字和中,自言晋安平献王孚后,征东大将军阳葬安邑澜洄曲,后魏析安邑置夏县,遂为县人。

池少丧父,家赀数十万,悉推诸父,而自力读书。

时议者以蒲坂、窦津、大阳路官运盐回远闻,乃开口道,自闻喜逾山而抵垣曲,咸以为便。

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举进士,当试殿庭而报母亡,友匿其书。

池心动,夜不能寐,曰:

“吾母素多疾,家岂无有异乎?

”因语其友,而友止以母疾告,遂号恸而归。

后中第,授永宁主簿。

历建德、郫县尉。

蜀人妄言戍兵叛,蛮将入寇,富人争瘗金银逃山谷间。

令闾丘梦松假他事上府,主簿称疾不出,池摄县事。

会上元张灯,乃纵民游观,凡三夕,民心遂安。

枢密使曹利用奏为群牧判官,辞不就,朝廷固授之。

利用尝委括大臣所负进马价,池曰:

“令之不行,由上犯之。

公所负尚多,不先输,何以趣他人。

”利用惊曰:

“吏绐我已输矣。

”亟命送官。

数日而诸负者皆入。

利用贬,其党畏罪,徒而毁短者甚众,池独扬言于朝,称利用枉,朝廷卒不问。

会诏百官转对,池言:

“唐制门下省,诏书之出,有不便者得以封还。

今门下虽有封驳之名,而诏书一切自中书以下,非所以防过举也。

”转运使江钧、张从革劾池决事不当十余条,及稽留德音,降知虢州。

初,转运使既奏池,会吏有盗官银器,械州狱,自陈为钧掌私厨,出所卖过半;又越州通判载私物盗税,乃从革之姻,遣人私请。

或谓池可举劾以报仇,池曰:

“吾不为也。

”人称其长者。

徙知晋州,卒。

子旦、光,从子里。

光自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

B.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

C.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

D.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乡试中选者始得参与。

B.上元,节日名。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

C.门下省,官署名。

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后与尚书省、中书省合成“三省”。

D.从子,侄儿。

古时统指血缘隔得更远的子侄辈,后来人们将亲兄弟之子称为“从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池生性淡薄,孝心可嘉。

他早年把数十万家资让给各位叔伯,长大后也不讲究吃住,举进士时母亲去世,号恸而归。

B.司马池为官有方,处事得当。

蜀人妄传谣言,导致富人逃到山谷,县令、主簿都借故推脱,他主政县事,安抚民心。

C.司马池为人正直,直言敢谏。

曹利用被贬官,只有他敢于直言;应对诏问,直陈部门之间配合不当,有违古制。

D.司马池心胸坦荡,宽容大度。

他被江钧、张从革以处事不当为由弹劾而遭降职,后来他并未因此报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池心动,夜不能寐,曰:

“吾母素多疾,家岂无有异乎?

(5分)

(2)利用惊曰:

“吏绐我已输矣。

”亟命送官。

(5分)

【答案】

1.(3分)C

2.(3分)A

3.(3分)A

4.(10分)

参考译文

司马池,字和中,自己说是晋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裔。

因征东大将军司马阳葬于安邑澜洄曲,后魏分为安邑置夏县人。

司马池即为夏县人。

司马池早年丧父,家资数十万,他全部让给各位叔伯,而自己则奋力读书。

当时有人报告皇上说蒲坂、窦津、大阳路官运盐来回路程太远,朝廷于是开辟山含口道,从闻喜越山抵达垣曲,大家都认为山含口道开通后方便了。

唯司马池对人说“:

以前的人为什么舍近求远走迂回之路,一定是走现在这条路有不方便的地方。

”众人听后大不以为然。

不久,山洪暴发,盐车人马全部都被淹入河中,于是大家都很佩服司马池。

考进士,正当要举行殿试时,突然有信报司马池母亲死了。

朋友为了不影响他的考试,将报丧信藏起来没有告诉他。

司马池心里十分不安,晚上也睡不着。

说“:

我的母亲素来多病,家里怎么会没有异常之事呢?

”于是就与自己的朋友谈,朋友只告诉他母亲病了,司马池闻言号恸大哭着跑回去了。

后来考中进士第,授永宁主簿。

历任建德、郫县县尉。

蜀人妄传戍兵叛乱,蛮族将会入侵。

于是富人争相将金银埋藏后逃到山谷间躲起来。

县令闾丘梦松亦假借有别的事情不去县府上班,主簿也有病不出门。

留下司马池管理县中事务。

在元宵灯会,司马池让老百姓尽情游观,一连进行了三个晚上,于是民心安定下来。

枢密使曹利用上奏要司马池任群牧判官,司马池辞谢不就,但朝廷还是授给了他。

曹利用曾经委托他负责征大臣们所欠的进马费用。

司马池说:

“命令不实行,是因为上级违犯了它。

你所欠的马费还很多,不先送,怎么去催促他人呢?

”曹利用惊讶地说“:

官员骗我说已给我送了。

”于是赶紧下令将其送给朝廷。

数日之中各位负责者都完成了任务。

后来曹利用被贬官,他的同党害怕治罪,因而反过来又讲他坏话的人很多,唯独司马池在朝廷赞扬他,并说曹利用是冤枉的,朝廷最终没有问罪。

正值皇帝下诏百官轮流应对。

司马池说“:

唐朝之制,凡皇帝诏书制定以后如有不方便的地方,门下省即负责封还不下发。

现在门下省虽仍有封驳之名,但一有诏书出来中书省一律下达。

这样就不能避免皇帝的失误了。

”转运使江钧、张从革弹劾司马池处事不当有十余条,以及他不将皇帝的命令传达下去的过错。

遂降知虢州。

当初,转运使已经上奏弹劾司马池时,正碰上有个官吏偷盗官府银器案,犯人被带上镣铐投进州监狱,审讯时犯人自己陈述是为江钧掌管私人钱柜的。

官府银器已经被他拿出卖掉的超过了半数。

后又发现有越州通判私载个人货物、偷税之事。

因与张从革有姻亲关系,曾派人私下去拜见他。

有人说这下司马池可以弹劾江钧,向张从革报仇了。

但司马池说:

“我不做。

”故大家都称赞他有长者风度。

后升任知晋州。

死于此任。

有子司马旦、司马光,另有养子司马里。

司马光自己另有传。

·典型例题·

【真题展示】

(2017高考全国I卷)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恩,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目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

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

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

“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

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

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

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

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

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5分)

译文: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5分)

译文:

【答案】

10.D

11.B

12.B

13.

(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2)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先断易,再断难。

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

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

【考点定位】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

可采取课内常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

1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B项细节错误,原文是“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不是“极有文才口才”,而是“言辞简约”。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

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

然后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找出错论。

本题设计人物与事件出错。

13.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