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演讲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32278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培训演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校本培训演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校本培训演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校本培训演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校本培训演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培训演讲稿.docx

《校本培训演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培训演讲稿.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本培训演讲稿.docx

校本培训演讲稿

中学校本培训讲稿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向自主、探究、合作式的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紧密相关。

因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记忆的过程,也不应该是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过程。

符合新课改精神的上课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的教学,是让学生真正的在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它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益大小的重要依据。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具体表现在:

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思维的培养,过分强调教学任务完成,而忽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被广大教师所重视。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点体会。

   

一、认真分析教材,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没有目标的行动是盲目的,缺乏指导性的目标同样只会使课堂教学误入歧途,唯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会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使教师在围绕着学习目标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保证学习目标的落实,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了解学生的现状是制定合理有效目标的前提  

学生既是实施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

因此深入了解学生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中一项优先的重要的工作,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现实心理水平与特征,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水平与特征、情感与态度等。

  

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应首先着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其次,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思维水平与特征;再次,了解学生情感态度的情况。

例如:

我们在确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时,由于本节课既是学生已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平移、旋转等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为后继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基础,所以在此基础上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能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探究、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探索、体验数学思维规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准确描述学习目标是制定合理有效目标的关键  

规范的用语是建立在教师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学习水平要求的基础上的。

《数学课程标准》在给出课程学习目标时已经明确目标水平的要求,并例举了各目标水平对应使用的行为动词,如在“知识与技能”领域,常常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告诉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一般都是较为明确、可测量、可评价的,如“区分、认识、理解、掌握、解决……的问题”等。

  

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领域制定目标时,常常采用体验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和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以及价值观,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如“经历、感受、体会、探索”等。

例如经历“实际问题-建立模型-拓展应用”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经历对解题过程的反思,丰富和积累对具体问题的操作探究的经验”等等。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确定其目标,我仅举一个例子: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培养学生初步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猜想、探究、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探索成功后的快乐。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

导入新课程的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

这一意图性行为广泛的运用于上课之始,或运用于开设新学科、进入新单元和新段落的教学过程。

如何导入课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去思考:

⑴.要把握导入的三要素:

语言、信息、活动。

⑵.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的主题。

⑶.为学生提供有趣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构筑学习起点,为展开数学探究作铺垫。

⑷.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入手,从新的角度发现新的知识等。

数学问题情境可以是包含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信息,或相关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学习情绪,更乐于学习。

  

案例1:

在“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中,有一位教师做了这样的导入。

把厚 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1次、2次、3次、4次、5次,列式并计算纸张的厚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成倍的增长.  

 折叠一次:

0.1×2=0.2毫米;  

折叠两次:

0.1×2×2=0.4毫米  

折叠三次:

0.1×2×2×2=0.8毫米;  

折叠四次:

0.1×2×2×2×2=1.6毫米  

折叠五次:

 0.1×2×2×2×2×2=3.2毫米,……  

进一步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投影上显示高高的楼房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使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它们的高度.然后提问:

如果一层楼有3米高,把足够长的0.1毫米的纸连续折叠20次会有多少层楼高?

折叠几次就会超过珠穆朗玛峰?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最后老师告诉学生:

连续折叠20次大概有35层楼高,连续折叠27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而折叠30次就有12个珠穆朗玛峰了.这一惊人的答案令学生非常惊叹和兴奋,并集中精神,进入思维活跃的最佳状态,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兴趣是决定学生能否主动学习的关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性。

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

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独霸讲台”的局面,变教师“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很多老师只注重让学生知道知识的结果,而忽视知识得出的过程,这样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

如何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老师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变成问题解决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有了问题,就有了思维,教师提出有思考性或启发性或探索性的问题,创设思维的场地,启发学生思维,使知识形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断地、及时地、充分地展示并矫正,以训练学生的思维。

  

案例2: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片断)  

师:

列方程解应用题:

某建筑工程队,在工地一边的靠墙处,用120米长的铁栅栏围一个所占地面为长方形的临时仓库,铁栅栏只围三边,按下列要求,分别求长方形的两条邻边的长。

  

(1)长方形的面积是1152平方米  

(2)长方形的面积是1800平方米  

(3)长方形的面积是2000平方米  

生1:

设长方形的一条边长为x米,根据题意得:

(120-2x)x=1152

生2:

设长方形的一条边长为x米,根据题意得:

(120-2x)x=1800  

生3:

设长方形的一条边长为x米,根据题意得:

(120-2x)x=2000  

    这位老师在讲授这节课时,没有详细说明列方程的方法和思路,而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而把重点内容放在了如何解刚才所列的三个方程上,解方程花去了课堂时间的一半。

这其实就使得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因为解方程是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的知识,他们在这种状态下已经形成了学习“视觉疲劳”,不能够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反而会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有效知识的重难点必须有效控制。

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时间密度,即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活动的紧张度。

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

主要考虑好教学要求的高度、教学内容的难度、教学进程的速度。

捕捉好教学时机,按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程度,把握教学时机,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与要学习的知识之间建立良好的桥梁和纽带,促进新知识的生成。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问艺术,从而完善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以问题引导学习应当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以恰时恰点的提出问题,提好问题,给学生提问的示范,使他们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地学,富有探索性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

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

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例:

即是多举例;比:

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替:

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

用这样的公式启发:

“除了……还有什么?

”; 可:

可能会怎么样;想:

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组:

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六:

就是“六何”检讨策略。

即:

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

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案例3: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片断)  

师:

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例如邻边);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

  

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还有什么改变(例如对角线);会有怎样的改变?

把这些条件组合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

  

师:

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如:

矩形、菱形、正方形等)。

 

因此,具体的而有效的提问,可以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

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提问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度”,要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四)、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学法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传统教学中缺乏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的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确保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案例4:

有理数的加法  

一开始老师就提出一个问题:

小明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5米,又走了3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

相距多少米?

(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  

师:

如何回答?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得到首先应确定小明走动的方向,综合起来有以下四种走动的情况:

两次都向东走;两次都向西走;先向东走,再向西走;先向西走,再向东走。

  

师问:

如果把跑道看作是一条数轴的话,原点是什么?

如何把这四种情况在数轴上画出来?

  

能否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

每一小组至少画出两种分析的情况。

 

先做好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讲解。

最后,老师多媒体演示四种不同的情况。

  

 师:

(1)、若小明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2)、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生:

(1)回到原地。

(2)在原地西面5米处。

  

师:

根据上面六个数学式子中两数的符号,两数相加如何来分类?

  

生:

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互为相反的两数相加,一数与零相加。

  

师:

根据上面的六个式子,谁能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引导学生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有不完整的地方老师补充。

……

在本案例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这种模式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在学生陈述自己的探究结果时,教师对学生的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回答适当的采用延迟性评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这一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当然,这种学习模式对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是一种挑战,当然教师的教学智慧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充分地展现。

  

2.加强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

因此,老师经常要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如上面的案例3、4,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这种探究学习中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案例5: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课时)  

在学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给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后,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

  

师:

四人一组,请你们选用适当的学习用具,如直尺、量角器、三角板等,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度量、平移、旋转、折叠、拼图等方法,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此时各小组都在忙于找结论,老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各个小组中,了解学生的探究过程并适当予以指导。

  

几分钟后老师说,请将你们的结论派一个代表上来给同学们汇报。

各组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实验过程,相互补充探究出的结论。

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将探究的结论按照边、角、对角线进行归类梳理,使知识的呈现具有条理性。

  

本案例中小组合作探究结果的展示,从多方面完善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悟到学习方式的转变。

不但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还学会了与人交流、合作的本领,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以人为本,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

  

三、改进作业训练系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

要充分掌握数学知识,适当的训练时必不可少的,传统的教学教师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不能仅限于培养学生熟练的模仿能力和严密的推理能力,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类比联想、归纳总结、应用创新的思维品质;教会学生获取信息、拓展视野、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认识方法。

作业应当成为学生数学课外的一种生活过程、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让学生在数学作业过程中体验甘苦。

  

1、作业训练应注重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数学作业既要注重 “四基”的落实,也要重视来自日常生活与实际的问题。

初中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联系。

如“百分比的应用”的作业:

小明有一笔2000元的压岁钱,准备在银行里存三年,请你在了解银行存款利率利息政策的前提下,设计几种不同的存款方法,分别比较三年后所得的利息,然后向小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了解存款、利率、利税等问题,也有助与学生关注生活、勤俭节约和依法纳税的意识。

  

2、适时的布置一些实践性、探究性的作业,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实践性、探究性的作业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

如在学习“科学记数法”这一节的作业时,在完成了必要的巩固练习后,课后回家作业是:

(1)通过上网或其他渠道查一查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总共在太空中飞行了多少千米?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

(2)记录你家一周内产生垃圾袋的数量,计算一年的数量;如果本区有1万户家庭,一年大约产生多少个垃圾袋,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

我们将在一周后统计结果。

这个作业让学生通过调查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现实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

  

3、经常性的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作业是检验知识掌握的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不同,因此,作业完成的程度也不同,要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得到发展,就要求老师在每节课上都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如布置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分层布置作业等。

  

总之,追求课堂教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只要我们在处理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时多想一想“我干什么”,“怎么干”,“为什么这样干”,重视方式,讲究效果;重视设计,讲究效率;重视内容,讲究效益。

恰当利用现代科学教学手段,采用各种教学策略,设计符合自己特点的个性化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尽可能地学到无限的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