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13 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27460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13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13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13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13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13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13 教案.docx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13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13 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13 教案.docx

新人教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13教案

13* 金色的鱼钩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小说,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颂扬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题“金色的鱼钩”既是行文的重要线索,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历程,同时又彰显课文的主旨,“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第1自然段简要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第2自然段对老班长的外貌进行了简单而传神的刻画。

第3~5自然段,为了解决战士们的饥饿问题,老班长用弯针钓鱼让战士们喝上了鱼汤,从此战士们“总是”能喝上鱼汤,但细心的“我”发现老班长从来没有吃过一点儿鱼。

第6~19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我”发现老班长吃草根和鱼骨头的真相,以及之后与老班长争论并最终被老班长说服的经过。

第20~23自然段,“我”在知道真相的情况下,喝着鱼汤却咽不下去,但为了稳定两个小战士的情绪,最后听了老班长的命令,含泪喝下。

第24~34自然段,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我”小心收藏了老班长的鱼钩,打算革命胜利后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供后代瞻仰。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写作手法。

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体会红军战士团结友爱、勇于献身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班长言行的句子。

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老班长的品质。

教学难点

揣摩人物心理,感受老班长的品质。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自学注音的字词。

教师对个别易错和不好理解的字词进行点拨。

如“颧”字读quán;“鬓”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弥”字的读音是mí,不是ní。

2.阅读教学

在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主阅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了什么内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梳理故事情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说说课文具体讲了哪些内容。

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故事背景,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去体会人物品质的方法,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课文讲述的故事是以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的,课前可以让学生查阅长征的相关资料,比如起止的时间、经过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战斗,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3.表达运用

在充分理解文本后,以“老班长,我想对您说……”的形式写话;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写作手法;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

课前准备

1.搜集长征的相关资料。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谈话导入:

同学们,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遇到重要的或难读的词语做个标记。

3.教师对多音字“和”进行指导。

和:

(1)hé 平和,和缓。

组词:

和缓。

(2)huó 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

组词:

和面。

(3)hè 和谐地跟着唱。

组词:

曲高和寡。

(4)hú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组词:

和牌。

(5)huò 把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

组词:

和药。

4.教师引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指名学生回答。

课文叙述了在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故事。

5.按照故事的发展,教师引导学生试着用小标题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接受任务→护送病号→壮烈牺牲→永远怀念

板块二 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过渡:

相信同学们都被老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

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2.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老班长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

3.教师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加深课文理解。

句段1: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

(1)让学生齐读这一句,教师引导学生从“背有点儿驼”“布满皱纹”等描写去感受人物形象。

想想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2)指名学生回答。

“背有点儿驼”“脸上布满了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斗争,也说明老班长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

句段2: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紧皱眉头硬咽下去。

(3)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紧皱眉头”“哽咽”等词体会老班长的人物形象。

(4)让学生想一想这里反映了老班长怎样的品质。

“嚼了一会儿,就紧皱眉头哽咽下去”这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品质。

句段3: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

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啦!

(5)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并说说内心的感受。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

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句段4:

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但是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6)教师让学生朗读这一段,从“瘦得皮包骨头”“眼睛深陷”体会老班长的人物形象。

(7)同桌之间交流,指名回答。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

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句段5:

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

“小梁,别浪费东西了。

我……我不行啦。

你们吃吧!

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8)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并说出内心的感受。

老班长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体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句段6:

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这个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孙都来瞻仰它。

(9)教师让学生齐读这段话,想一想:

为什么说鱼钩闪烁着金色光芒呢?

这句话表面是写鱼钩,实际上是在写老

班长,他亲手做的鱼钩挽救了三个战士的生命,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永放光芒!

板块三 深化感情,拓展延伸

1.课后收集有关红军的故事。

2.师:

这篇文章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

现在拿起你的笔,写下你想对老班长或其他人说的话吧!

3.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板块四 课文回顾,加深理解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2.总结:

学习了《金色的鱼钩》这一课后,我们知道红军长征过草地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老班长。

透过老班长,我们看到的是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感受到的是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练习设计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读进课文,体会战争年代革命者艰苦的环境,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外貌初识人物,选择重点语句进行解读,揣测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品质,从而实现读中交流,读中感悟,进而深入理解人物。

2.及时提问,提高自主能动性。

教学时,教师应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提升自主能动性,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发挥的空间,为学生创设动笔写写的机会。

如教学中安排小练笔“老班长,我想对你说……”。

快乐练习

训练1

在日本,一位父亲带着6岁的儿子郊游,父亲钓鱼,儿子在一旁玩耍。

在离湖边不远处,有一个很深的大坑。

孩子好奇,自己偷偷摸索着下到坑里。

玩了一阵子后他发现,大坑离地面很高,下来容易上去难。

于是他不得不求助正在钓鱼的父亲:

“爸爸,爸爸,帮帮我,我上不去了!

”但他没有得到回应。

其实,此时此刻他知道他的父亲正在距离他不远的地方钓鱼,他没有想到,父亲会对其求助置之不理。

于是,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愤怒。

他开始直呼父亲大人的名字。

他的父亲还是置之不理。

这时,天渐渐地黑下来,出于恐惧和无助,他的第二个反应是哭泣,又哭又喊,足以令做父亲的揪心。

结果得到的反应还是沉默。

之后,他不得不自己想办法了。

他在坑里转来转去,寻找可以上去的地方,

终于,他发现在坑的另一面,有几棵可以用于攀缘的小树。

他艰难地爬上来。

此时此刻,他发现父亲还在那里叼着烟卷,悠闲地一动不动地钓着他的鱼。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顽童,没有抱怨,更没有愤怒,而是径直走到父亲身边,自豪地对父亲说:

“老爸,是我自己上来的!

1、给文章加个合适的题目,并填在文章形状的横线上。

2、儿子发现危险知道解决危机一系列的反应是什么?

第一个反应——()第二个反应——()

儿子最后的办法——()

3、父亲为什么无论孩子怎样的反应都置之不理?

他是怎么想的?

4、如果你也发生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你的父亲或其他大人会怎么做?

训练2

挑书

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

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

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它,样子潇洒的要命。

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

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学到滇东南就读。

六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

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后放弃了在昆明一报社工作的机会,到了离别多年的家乡。

这一决定做出后,最高兴的当然是父亲了。

“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

”父亲逢人便说。

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很多年的话:

“做人不要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

”碰上熟人问:

“要干什么去?

”他就抬高本来就很洪亮的声音:

“秀才搬家——净是书。

帮娃娃挑书到他舅舅家,请他家的客车送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到城里上班去了。

”“这回算得了!

”对方回敬了一声。

“嗨!

农村人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打招呼的客套话,今晚做的事又是父亲盼了很多年的,于是,在回话时父亲便理所当然的欣慰了一番,就好像辛苦几十年就是为了等这几句让人欣慰的话从心里流出来,以至于每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像钉子落到玻璃上一样,发出的声音乐曲般悠扬。

尤其是那个“嗨”字。

只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的每一个动作,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时地打滑,父亲几乎是踉跄而行了。

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了。

这个时候,即使再加上一百斤,只要是书——能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

我小心地跟在后面,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的身子,眼里溢满了一种闪亮的东西,让我觉得满天都是星星,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进了。

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何等巨大啊!

从今以后,我想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即使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让它像春风跟随种子一样跟着我——我忘不了这个雨夜,白发苍苍的父亲为我挑着沉重的书踉跄在一条又稀又滑的泥巴路上

1、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含义。

(1)“做人不要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

(2)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进了。

3、摘抄几处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的表达作用。

训练3

父亲

1984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一天早上,父亲正在舱里用腰刀削苹果,船却突然剧烈地摇晃起来,父亲不慎摔倒时,刀子扎在他胸口。

人全身都在颤,嘴唇瞬间乌青。

8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

父亲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

“没事,只是摔了一跤。

”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以后三天,父亲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

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尚不能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都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远眺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忧伤。

抵达的前夜,父亲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

“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

”女儿不解地问:

“可是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你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

”他笑了,俯身在女儿的额上深深留下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认出母亲,她喊着:

“妈妈!

妈妈!

”就在这时,周围忽然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霎时间染红了整片天空……尸解的结果让所有的人惊呆了:

那把刀无比准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为人知。

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创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三天的供血。

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

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它为大西洋的奇迹,有人建议以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要叫大神迹……“够了。

”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俱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声大喝,然后一字一顿地说:

“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不为人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洞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个十分感人的故事。

请用心阅读。

⑴“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一句中的“这”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这”是“奇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在文章中画出父亲有意隐瞒自己受伤的句子,再说说父亲这样做的用意。

⑶“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

”抵达前夜,父亲为什么这样讲?

3、老医生为什么把这个奇迹称为“父亲”?

训练4

母爱的力量

  母女俩在家中洗澡,因淋浴器煤气泄露,她们几乎同时倒在卫生间里。

恍惚中母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硬是一寸一寸地爬到电话机旁,发出微弱的呼救声,结果她们获救了。

  一个年轻的母亲因患白血病缠绵病榻多时,身心越来越疲惫。

她知道留给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就趁医生护士不注意的时候拼命地女儿编结了一件毛衣。

毛衣结完藏在枕头下,人也从此进入半昏迷状态。

后来她隐约听见护士的议论,知道不出三日将永远地离开亲人,心里倒也十分镇定。

第二天忽听得病房外有鼓乐声,向床前守护的丈夫,丈夫只得告诉她:

“再过两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学生们在操练。

”年轻的母亲咬了咬牙说:

“我要活过儿童节,我不能死在六月一日。

不然,每到儿童节,女二想起这天失去母亲,她能高兴起来么?

”果然,这个年轻的母亲在半昏迷状态下与死神周旋,时不时微睁开眼睛问一下,什么时候了?

终于坚持到六月三日,她松了一口气:

“好了,我要同你们说再见了。

”说完指指枕头下,含笑而去。

  还有一则故事说来更加揪心。

这个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时常发作,发作起来就用脑袋撞墙,头破血流也不止。

也许是遗传的缘故,她的第二个儿子也得了这种病,而且更加严重。

到大儿子准备成家时,她把小儿子送到精神病康复院,因为家太小,怕未来的媳妇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

然而媳妇进门得知婆婆患有这种可怕的疾病时,非但不给予同情,反而生厌起来,也准备把她送到康复院。

这位母亲知道了,对儿子说:

“两个人一起进医院,这笔费用我们家承担不起。

”无能的儿子却说:

“那叫我怎么办呢?

”这位患有精神分裂的母亲此刻清醒起来,不再说话了。

第二天在儿子儿媳妇上班后,从窗口跳了下来。

  是的,母爱是伟大的。

在这种母爱的支持下,母爱富有超长的坚韧。

超长的勇气,超长的镇定和超长的牺牲精神。

这种超长的精神和意志,是人类得以繁衍,进步,纯洁的原动力。

  但是,儿女们常常忘记这个简单的道理,非要到他们为人父母后才觉醒.那时,一切都晚了。

1、“恍惚中母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问题的严重性”指什么?

2、母亲为什么说“我要活过儿童节。

”?

3、这位患有精神分裂的母亲此刻清醒起来。

这位母亲此时明白了什么?

4、“人类得以繁衍,进步,纯洁的原动力”是什么?

训练5

一张忘取的汇款单

工作后,我极少打电话给父亲,只是在每月领了工资后,寄500块钱回家。

每次到邮局,我总会想起大学时父亲寄钱的情景。

四年来,他每月都要将收废品挣到的一大把卷了角的零钱,在服务人员鄙夷的眼光中,谦卑地放到柜台上……

而今,我以同样的方式,每月给父亲寄钱。

邮局的人,已经跟我相熟,总是说,半年寄一次多方便,或者你给父亲办个卡,直接转账,就不必如此繁琐地一次次填地址了。

每一次,我只是笑笑,他们不会明白,这是我给予父亲的一个虚荣。

当载着绿色邮包的邮递员,在门口高喊着父亲的名字,让他签收汇款单的时候,左邻右舍都会探出头来,一脸羡慕地看着他完成这一“庄严”的程序。

父亲会在汇款来到的前几天,就焦虑而又幸福地等待着。

去镇上邮局取钱的这天,他会像出席重要会议一样,穿上最整洁的衣服,徒步走去。

一路上,总会有人问,干什么去啊?

他每次都扬扬手里的汇款单,说,儿子寄钱来了,去邮局取钱。

对于父亲,这应当是一次幸福的旅程吧。

别人的每次问话,都让他的幸福加深一次,而那足够他一月花费的500元钱,反而变得微不足道了。

汇款单上的附言一栏里,我和父亲当年一样,总是任其空着。

我曾经试图在上面写过一些话,让父亲注意身体,或者晚上早点休息,但每一次写完,我又撕掉了。

邮局的女孩子总是笑着问我:

写得这么好,你爸看到会开心的,为什么要去掉呢?

我依然笑笑,不做解释。

这不是我们彼此表达关爱的习惯。

只有一次,邮局的女孩特意提醒我,说:

建议你这一次在附言里至少写上一句话。

我一怔。

她继续说:

等你父亲收到汇款的时候,差不多就到父亲节了,这句话,可是比你这500块钱重要多了。

或许整个小镇上的人,都没有听说过父亲节,这样一个略带矫情的节日,只属于城市。

但我很顺从地依照她的话,在附言栏里一笔一画写下:

祝父亲节快乐。

但正是这张汇款单,父亲不知为何,竟忘了去取钱。

两个月后,钱给退了回来。

我打电话去问他。

他说:

忘了。

我有些恼怒,因为自己写下了祝福,他不仅没有一句回话,竟是连钱也忘了取。

去邮局补寄的时候,我气咻咻地讲给女孩子听。

她凝神听了一会儿,插话道:

我觉得未必是你父亲忘了,说不定他是想要将这张有祝福的汇款单留下做纪念呢。

我愣住了,随即摆手,说,怎么可能呢,他从来都不是这样细心的人。

但父亲,的确是这样细心的人。

而且,这个秘密,他自始至终对谁都没有讲过。

那年春节,我无意中拉开父亲的抽屉,才看见了那张被他放入收藏盒中的汇款单。

那句短短的祝福,父亲早已看到,且以这样的方式,藏进了心底。

1、我为什么要坚持每月用填写汇款单的方式给父亲寄钱?

2、怎样理解父亲取钱时的“庄严”程序?

3、儿子表面上很了解父亲,他真的很了解吗?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4、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训练6

北风再起时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晚都没睡好。

第二天一上班就匆匆给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

“爸,什么事?

”他连忙问:

“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

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

要不然,叫你妈妈给你寄……”

儿子只漫不经心:

“不要紧,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他絮絮不休,儿子不耐烦了:

“知道了知道了。

”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颤巍巍的:

“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

”疾风阵阵,从他忘了关好的窗缝里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

“已经感冒了不是?

怎么这么不听话?

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

“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

”老人答:

“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

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愣。

1、用自己的话讲讲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读短文,理解“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

”中的“亲情”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这样的”指的是什么?

3、读完短文后,你想说些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