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2738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高三

2010-11-2009:

09

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联考

高三语文试卷

【完卷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宁溘死以流亡兮,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

(陶渊明《归园田居》)

(3)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4)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5)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_____________,至于成立。

(李密《陈情表》)

(6)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梓人传

唐 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

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

所职寻引②、规矩、绳墨,家不居砻③斫之器。

问其能,曰:

“吾善度材。

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

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值大半焉。

”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

“将求他工。

”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

委群材,会众工。

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

“斧!

”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

“锯!

”彼执锯者趋而左。

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

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

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既成,书于上栋曰:

“某年某月某日某建。

”则其姓字也。

凡执用之工不在列。

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

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

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

彼其劳心者欤!

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

    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

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

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

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

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

“吾相之功也。

”后之人循迹而慕曰:

“彼相之才也。

” 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

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梓人:

木匠师傅。

②寻引:

度量长短的工具。

③砻:

磨刀石。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吾善度材                   度:

计算   

B、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货:

财物  

C、愿佣隙宇而处焉             佣 做佣人

D、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     德:

感激

3、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梓人能力高于一般工匠的一组是(  )(3分)

①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②挥其杖曰:

“斧!

”彼执斧者奔而右

③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 

④天下举首而望曰:

“吾相之功也。

⑤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    

⑥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②⑤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看到梓人在正梁上写上他的名字,感到很吃惊,因为他知道还有其他建造的工人。

B、作者认为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一律按朝廷的制度来整顿他们与梓人建造房屋的作法是一样的。

C、梓人虽然不会修理自己的床腿,但他在建造房屋中有很高的才能,是个能者,智者。

D、作者通过塑造梓人的形象提出了对宰相治国的美好设想:

不要事事亲自去做,而要把握方针大计,善于用人,“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而且还要制定并坚决执行既定的法规,像梓人依绳墨规矩指挥匠人、建好房屋一样。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

(4分)

                                                                         

(2)、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2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横塘夜泊

           清·释宗渭

 

   偶为看山出,孤舟向晚亭。

野梅含水白,渔火逗烟青。

   

寒屿融残雪,春潭浴乱星。

何人吹铁笛,清响破空冥。

 

(1)请谈谈这首诗中“逗”字和“浴”字的表达效果。

(3分)

答:

                                                       

(2)这首诗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3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看到觉新和瑞珏打牌时亲密的样子,梅心里非常痛苦,躲到房间里哭了一场。

瑞珏前去安慰梅,想让梅和觉新幸福地过日子。

但是梅认为自己和觉新没有缘分是命中注定的事情,请瑞珏原谅自己对觉新复杂的心情。

(《家》)

B.宗教法庭审判艾丝美拉达,认为她是女巫,驱使黑衣魔鬼刺伤了卫队长弗比斯,并把她驯养的小山羊作为证明她有巫术的证据。

艾丝美拉达被屈打成招,法庭对她判处绞刑。

(《巴黎圣母院》)

C.曹操想要招降刘表,孔融上表推荐祢衡。

曹操召见祢衡,以礼相待,但是祢衡竟然将曹操手下的文武官员尽数辱骂一番。

后来曹操大宴宾客,祢衡又脱衣裸体,击鼓辱骂曹操,曹操只好将他处死。

(《三国演义》)

D.堂吉诃德第二次出游被打得满身是伤,爬不起来,被过路的邻居回家。

他的家人和朋友痛心他竟被骑士小说毒害到这等程度,就把他积存的骑士小说以及书房全部烧掉。

但他还是顽固地认为“世上最迫切需要的是游侠骑士,而游侠骑士道的复兴全靠他一人”。

《堂吉诃德》

E.克罗旭告诉葛朗台如果葛朗台太太死了,根据法律,欧也妮就能以女儿的身份继承母亲的遗产,而葛朗台跟他太太的财产是合在一起的,欧也妮有权要求分割他的财产。

这使葛朗台非常震惊,为了财产,他决定和女儿讲和。

(《欧也妮·葛朗台》)

8.简答题。

(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马腾被杀之后,马超在西凉太守韩遂的帮助下兴兵报仇,大败曹军,请问曹操是如何逃离险境的。

(《三国演义》)

 

 

(2)请简述聂赫留朵夫先后三次去监狱探访时,玛丝洛娃的不同表现。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孟子谓万章曰: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事也。

是尚友也。

(1)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又尚论古之人”的意思是:

又向上追论古代的人。

B、“是尚友也”中的“尚友”指的是追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C、通过对如何交友的阐述,孟子提出了读书要“知人论世”的见解。

D、孟子以层层推进的形式阐述了自己对于交友的认识。

 

(2)孟子说:

“友也者,友其德也。

”(《孟子·万章下》)请你根据这句话和上面的文字,谈谈孟子对于交友的认识。

(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中国馆的“中国红”

 

   中国馆的巍峨斗拱间挂上了几抹“中国红”。

建筑、光学、材料、规划、灯光、颜色等各路专家经过10个月的选择、比较、论证、看样,最终确定将4种颜色稍有深浅差别的灯芯绒状垂直肌理的金属红板,作为中国馆外部颜色“中国红”的基本样式。

   去年7月起,如何为中国馆扮上最适合的“红妆”就成为建设中的头号工程。

通过5次科技咨询会的讨论,专家组粗选了22组不同材料、肌理、颜色的实样,经多次论证,又将范围缩小到4组肌理实样,包括2组玻璃和2组金属板,最后的场景实样选定了带肌理的金属红板。

   一提起“中国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故宫红”。

与中国馆相比,天安门拥有了更多与“红”的对比色,比如金黄色的屋檐、白色的汉白玉桥、灰色的大地等,因为有了这些色彩,才烘托出“故宫红”的沉稳与传统。

而中国馆的背景色就显得有些单调,因而一味“克隆”,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故宫红”虽不适合中国馆,却为“中国红”提供了灵感。

所谓的“故宫红”并不是一种红色,而是聚合了红土、红门、红柱,以及横梁彩绘上最鲜艳的那道朱红,这些不同的红,形成了“故宫红”的整体概念。

于是,由若干红组合成一个“中国红”的概念应运而生。

   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模拟时间和自然变化的因素,因层叠出挑的斗冠造型,中国馆的“外衣”势必会绝大部分处于阴影下,同时,越往下,颜色就会显得越深。

上亮下暗的视觉反差,会令中国馆显得“头轻脚重”,伴有轻飘飘的错觉,而与中国人常常希望建筑能够巍然不动的意愿相悖。

为此,横梁上的“中国红”从上到下,依次由深至浅,颜色既统一又有微妙的变化。

这些色阶渐变的红被专家组由深至浅命名为1号红、2号红、3号红与4号红,其中,3号红为“中国红”的基础色调。

根据从上到下、由深至浅的排列,中国馆斗拱最顶端一根横梁将着1号红,其下两根为2号红,接下去三根为3号红,最底端一根为4号红。

同时,4根核心筒柱子也将着3号红色。

   白天,游客们能看见的“中国红”仅仅是太阳光照射到或反射到的一部分,而到了晚上,由下而上射出的灯光将显现出在白天被“隐藏”起来的那部分“中国红”。

也就是说,白天看到的是白天的中国红,而夜晚看到的是夜晚的中国红。

日夜更替间,“中国红”也将随之变化着。

“近看能看清纹理,中看能隐约看到纹理,而远观,看到的则是整体渐变的红。

”对于最终定下的“中国红”,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说,“建筑中很少用鲜艳的红色,但这个特殊的‘中国红’建筑,必将成为红色经典!

”可以期待,继故宫之后,中国馆有望成为又一个“红”伟建筑。

(摘自2009年5月21日《建筑时报》,作者:

徐敏)

10、下列对于“中国红”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馆外部颜色“中国红”的基本样式是4种颜色稍有深浅差别的灯芯绒状垂直肌理的金属红板。

   B.中国馆的巍峨斗拱间的几抹“中国红”集建筑、光学、材料、规划、灯光、颜色各方面的原理于一体。

   C.中国馆每一根横梁上的“中国红”都不相同,从上到下,依次由深至浅,颜色既统一又有微妙的变化。

   D.人们在白天看到的中国馆斗拱间的“中国红”与晚上看到的不同,因为“中国红”随日夜更替而变化。

11.下列关于“故宫红”和“中国红”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一提起“中国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故宫红”,因为“故宫红”为专家创设“中国红”提供了灵感。

B.中国馆的“中国红”不能简单地复制“故宫红”,这是因为“故宫红”有许多色彩与之形成对应,而中国馆的“中国红”则没有。

C.在众多色彩的衬托下,“故宫红”显得沉稳与传统,可以期待,继故宫之后,中国馆有望成为又一个“红”伟建筑。

D.红土、红门、红柱,以及横梁彩绘上最鲜艳的那道朱红,这些不同的红,形成了“故宫红”的整体概念“故宫红”,而“中国红”则是由1号红、2号红、3号红与4号红四种颜色深浅不一的红色组成。

12、请结合文本,简述“中国红的特点”(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七里香花开

①当我站在庭院里,眺望着春天的油彩渐渐将山野涂出五彩斑斓的色彩时,常常被那种热烈而浓郁的芬芳围绕、浸润,直至陶醉在无边无际的春景里……这一幕,是我童年记忆的剪接式回放。

如今,身陷闹市,整日穿行于水泥丛林,太多的时光被通俗影视占据。

特别是融暖的阳光在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上呈现春天的葱郁的日子,觉得空虚难耐,而每夜的梦中也回放着七里香花开遍山野的迷人丽景。

②提及七里香,内心往往被芬芳填满。

我视其为童年生活的灿烂霞光,映照得懵懂的记忆一片艳丽,更像生活的周遭激荡着浓重的花香,连空气中都布满新鲜的蜜味,身心如沐浴在用各种鲜花精配的浴池里那样心神飘然。

当推开回忆的门扉,逼入眼帘的是起落的山脉、纵横交错的沟壑和苍翠浸泡的碧野,然后跳入视线的是熟悉的村落——

二十多座房舍镶嵌在七里香围绕的山窝里,一缕缕炊烟袅袅腾升着,静态的山水有了灵动的意味,还有那条淙淙不息的小溪,便构成了童年生活的朴素花园。

③那年月,每当田埂边的水桃花、杏花、苹果花、梨花赛事式地开罢后,春阳的目光钟情于苍翠的山野。

在初夏的边沿,那刺藤上的七里香便被风儿唤醒或是被鸟儿喊醒了,渐渐钻出绿叶的包裹,将洁白的嘴唇轻轻张开,一朵接着一朵次第绽放。

清晨出门,山野会给你一个惊喜,仿佛一夜之间,那神奇的嘴唇满山皆是,都笑盈盈的,哈着特有的香气,或许每一张小巧的嘴里倾诉着对春光的赞美吧!

一朵朵组成串,一串串聚成簇,一簇簇围成堆,一架挨着一架,一坡望着另一坡,整个山上成了洁白的海洋。

雪白的波浪随风涌动,芳香如潮,把山村装扮得宛如头上插满头饰、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让人打心眼里怜爱。

这时清风徐徐,香气侵入肺腑,你不沉醉哪能由你?

④我记忆最深的是——七里香花被剪的情景。

每当七里香开满山野的时候,村里人趁农活不忙,全家老少全部出动,背着背篓,提着竹篮,拿着镰刀、剪刀,围在一架架七里香下。

他们先用镰刀割下花朵繁茂的藤,然后用剪刀一朵朵剪到篮子里,剪满一篮后倒入背篓,如果手快,一上午可以剪满一背篓七里香花。

乡亲们满脸笑容,像背着一背篓一背篓幸福欣喜而归。

次日,就可以去卖了。

那十多天里,满山都能听到人们欢快的笑语和剪刀快速的咔嚓声。

七里香被剪得遍体鳞伤,但绝对不会抱怨乡亲们的残酷,到了第二年,她又会奉献出更多的花朵!

每年,七里香给每家可增加上百元的收入,因此,男孩子才能穿上了新买的短袖、短裤,女孩子才可以穿上好看的花裙子。

⑤转瞬间十多年的时光不觉而逝,当回过头来瞧望门前的山坡时,山上却再也找不到花开如白蝴蝶飞舞般的情景,也嗅不到那种浓郁的芬芳了。

虽然,可以找到七里香花,但稀疏的令人顿生遗憾和怜悯。

究其原因,或许当初镰刀和剪刀肆意的伤害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无节制的开荒,使农田日益占据七里香的家园,将她们逼到远离视野的地步。

但这能埋怨被贫穷吓怕了的父老乡亲吗?

他们当初的作为,不也是为了赶走贫穷吗?

⑥这几年,我分明看到乡亲们富裕了——座座砖房拔地而起,电视、冰箱等家电拉近了和城市的差距,很令人欣喜。

而回顾四野,脉络依旧的山坡上很难找回童年记忆中的景象。

我曾无数次扪心自问:

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仅仅是喜悦吗?

每临七里香花开放的季节,我异常怀念满山洁白、香味扑鼻的七里香。

(选自2008年12期《散文百家》有删节)

1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身陷闹市,无缘接近山乡,只好站在庭院里,眺望着春天的油彩渐渐将山野涂出五彩斑斓的色彩,算是一种对春天的补偿。

B.文章第三段在描写春末夏初七里香漫山遍野开放的时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七里香的美。

C.七里香不仅装饰了童年的记忆,又装点了山野,也给贫穷的乡亲们带来了生活上的实惠,但文章对村里人剪七里香卖钱无形中破坏环境的做法,进行严厉地指责。

D.文章认为,现代文明没有给我们带来喜悦,反而作者感受到的是人与自然的疏离,环境的破坏,心中有深深的隐忧。

E.通观全文,作者对七里香花充满了爱恋,可以说是刻骨铭心,梦魂萦绕。

这既缘于儿童时的情结,也缘于对优美环境的喜爱。

14.第二段中说“提及七里香,内心往往被芬芳填满”,请说说文中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这“芬芳”的?

(4分)

答:

                                                                

15.文章以“七里香花开”为题,有何寓意?

(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罗曼·罗兰

“多么想望而来得多么迟缓的死——”

终于来了。

他的僧侣般的生活虽然支持了他坚实的身体,可没有蠲免病魔的侵蚀。

自一五四四与一五四六年的两场恶性发热后,他的健康从未恢复;膀胱结石、痛风症以及各种的疾苦把他磨蚀完了。

一五六○年春,瓦萨里去看他,见他极端疲弱。

他几乎不出门,晚上几乎不睡觉;一切令人感到他不久人世。

愈衰老,他愈温柔,很易哭泣。

   “我去看米开朗琪罗,”瓦萨里写道。

“他不想到我会去,因此在见我时仿佛如一个父亲找到了他失掉的儿子般地欢喜。

他把手臂围着我的颈项,再三地亲吻我,快活得哭起来。

   可是他毫未丧失他清明的神志与精力。

即在这次会晤中,他和瓦萨里长谈,关于艺术问题,关于指点瓦萨里的工作,随后他骑马陪他到圣彼得。

那时他是八十五岁。

   一五六一年八月,他患着感冒。

他赤足工作了三小时,于是他突然倒地,全身拘挛着。

他的仆人安东尼奥发现他昏晕了。

卡瓦列里、班迪尼、卡尔卡尼立刻跑来。

那时,米开朗琪罗已经醒转。

几天之后,他又开始乘马出外,继续作皮亚门的图稿。

古怪的老人,无论如何也不答应别人照拂他。

他的朋友们费尽心思才得悉他又患着一场感冒,只有大意的仆人们伴着他。

他的继承人利奥那多,从前为了到罗马来受过他一顿严厉的训责,此刻即是为他叔父的健康问题也不敢贸然奔来了。

一五六三年七月,他托达涅尔·特·沃尔泰雷问米开朗琪罗,愿不愿他来看他;而且,为了预料到米氏要猜疑他的来有何作用,故又附带声明,说他的商业颇有起色,他很富有,什么也不需求。

狡黠的老人令人回答他说,既然如此,他很高兴,他将把他存留的少数款子分赠穷人。

   他老是工作。

一五六四年二月十二日,他站了一整天,做《哀悼基督》。

十四日,他发热。

卡尔卡尼得悉了,立刻跑来,但在他家里找不到他。

虽然下雨,他到近郊散步去了。

他回来时,卡尔卡尼说他在这种天气中出外是不应该的。

   “你要我怎样?

”米开朗琪罗答道,“我病了,无论哪里我不得休息。

   他的言语的不确切,他的目光,他的脸色,使卡尔卡尼大为不安。

他马上写信给利奥那多说:

“终局虽未必即在目前,但亦不远了。

直到他逝世的大前日,他才答应卧在床上,他在朋友与仆人环绕之中读出他的遗嘱,神志非常清楚。

他把“他的灵魂赠与上帝,他的肉体遗给尘土”。

他要求“至少死后要回到”他的亲爱的翡冷翠。

——接着,他

“从骇怕的暴风雨中转入甘美平和的静寂。

   这是二月中的一个星期五,下午五时。

正是日落时分……“他生命的末日,和平的天国的首日!

……”

   终于他休息了。

他达到了他愿望的目标:

他从时间中超脱了。

“幸福的灵魂,对于他,时间不复流逝了!

[注]米开朗基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

(选自《米开朗基罗传》,傅雷译,有删节)

13.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米开朗琪罗在晚年时虽然疾病缠身,但是仍然努力战胜病痛,勤于艺术创作。

本文的作者在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对他的敬仰和称颂。

B.米开朗琪罗病后身体健康从未恢复,极端疲弱,可是他毫未丧失清明的神志与精力,对于死也并不在意,甚至认为死来得过于迟缓。

C.米开朗琪罗不顾自己已是八十五岁高龄,身体多病,长时间和瓦萨里探讨艺术问题,还骑马陪瓦萨里到圣彼得,体现了他对艺术的专注和热爱。

D.米开朗琪罗的侄子利奥那多很富有,他十分关心米开朗琪罗的健康问题,托人婉转地表达自己要去看望叔父的想法,米开朗琪罗为此感到很高兴。

E.文章描述了米开朗琪罗晚年的生活状况和临死前的情景,刻画了他献身艺术,忘我工作的伟大形象,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14.文章倒数第二段中说“他达到了他愿望的目标:

他从时间中超脱了”,请你简要地分析这句话的内涵。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米开朗琪罗曾说“忧郁是我的欢乐”,他没有家庭,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

有人认为,米开朗琪罗的生活是失败的,不令人喜欢的。

你赞同这个看法吗?

说说你的看法。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的运用(13分)

16.说话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请在以下文字的划线处适当的填上适当的谦敬语和安慰语。

(3分)

   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可以说“欢迎你的到来”,也可以说“恭候大驾光临”;朋友久别重逢,可以说“很久不见了”,也可以说“_____________”;感谢别人对你的指点,可以说“你的话对我很有启发”,也可以说“你的话让我_____________”;看望有丧事的朋友,可以安慰说“你别太难过了”,也可以说“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 2010年堪称经典翻拍年,不光“四大名著”纷纷走上荧屏,银幕上同样争相向经典致敬。

除了徐克筹拍3D版《新龙门客栈》外,《倩女幽魂》《唐伯虎点秋香2》等即将开拍,或已经上映。

初步算来,纳入拍摄计划的翻拍影片就有7部之多。

   材料二 昨天下午,“经典文艺作品改编创作及法律问题”研讨会在上海市文联举行,面对时下的改编热、翻拍热,与会专家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3分)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7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7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对双胞胎兄弟,出生在一个物质条件优越的家庭。

父母并没有偏爱他们其中的哪一位,可是,在他们的而立之年,大学毕业后进军IT行业的弟弟,用了短短五年时间就成功创业,获利上千万,而哥哥大学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只能呆在家里。

“我的命运怎么就这么差?

”哥哥很不服气,跟父母抱怨,“我和弟弟有同样的家庭、同样的父母、同样的资质。

为什么成功的是他而失败的却是我?

父亲看着失意的儿子,低声道:

“其实,从小你们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