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2729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知识.docx

《高中语文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知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知识.docx

高中语文知识

史传文学体例

编年体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eg:

《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

•《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春秋公羊传》

•《春秋》三传《春秋谷梁传》

•《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

国别体

•《战国策》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国语》又称《春秋外传》

纪传体

《史记》(司马迁)前

•《汉书》(班固)四

•《后汉书》(范晔)史

•《三国志》(陈寿)

•“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

叙述方式

1.顺叙: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

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修辞

1.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

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

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

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

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

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古诗鉴赏口诀

思想内容

•自古诗歌常写景,景情相生第一种。

•边塞生活多磨难,惜别伤怀遥思念。

•怀古咏史吊前贤,壮志难酬空自怜。

•目睹耳闻收眼帘,即事感怀时世惨。

•羁旅情怀备煎熬,行役戍边心日劳。

形象

•天生我材必有用,洒脱豪放显个性。

•泪沾青衫忧民怨,推己及人见一斑。

•相见时难别亦难,儿女情长泪涟涟。

•山村风光隐田园,胜友欢聚乐忘返。

•不拘一格重抖擞,良才难得信难求。

情感

•桃花潭水深千尺,离愁别绪话情丝。

•桥边红药悲黍离,物是人非叹惋惜。

•佳节思乡身为客,明月千里归渐迫。

•春风骀荡明日花,怀古凭吊寄天涯。

•商女不知亡国恨,讽喻时政热肠人。

•但使龙城飞将在,报国情怀入梦来。

•玉壶冰心送亲友,临行壮别一壶酒。

语言

•质朴又平实,天然去雕饰。

•白描真且深,平易又近人。

•隽永出灵气,悟性托含蓄。

•诗画境开阔,生动自生色。

•色彩多绚丽,变幻生飘逸。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分得清,记叙描议与抒情。

•记叙方式不单一,事后必然有余情。

•景物描写切注意,借景托物常寓情。

•具体方式咀嚼细,比喻比拟和象征,

•夸张衬托和借代,抑扬关系虚实生。

•寓褒于贬明秋毫,言此意彼擒故纵。

•互文关系巧拼合,曲笔逆笔龙点睛。

•含蓄美来多变幻,羚羊挂角迹难寻。

•化景为情转隐晦,透视窥探断肠衷。

•注:

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

•托物起兴套双关,语浅情深隽味永。

•旁敲侧击弦外音,空谷传响哀乐鸣。

•讽咏时事用曲笔,史实连线促精警。

•以小见大旨意远,见微知著诉衷情。

•欲言又止多伤感,欲说还休痛思痛。

•眷恋伤感郁心头,黯然收笔胜有声。

风格

•江山代有才人出,星河灿烂泰斗扬。

•豪放高唱须铁板,婉约妙龄来浅唱。

•屈原绚丽与沉雄,三曹慷慨兼顺畅。

•渊明寄情山与水,恬淡自适心内旷。

•子昂愤激兼慷慨,李白飘逸又雄放。

•王维恬然又含蓄,诗中有画飘暗香。

•浩然恬静又浑健,语淡情浓蕴味长。

•杜甫沉郁又顿挫,乐天通俗又晓畅。

•商隐典丽寓幽婉,杜牧明丽加俊爽。

•苏轼豪放又旷达,弃疾深沉且豪放。

•柳永伤感又缠绵,陆游流畅又雄放。

•清照凄婉多清丽,姜夔崎拔注感伤。

•致远清俊又酣畅,汉卿泼辣又清爽。

•景臣新奇出辛辣,养浩警僻又深广。

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

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6.手法:

工笔、白描

思想内容

一、忧国忧民

•1、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边塞征战的壮烈,穷兵黩武的惨状,山河沦丧的痛苦;

•3、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5、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

二、志向理想

•1、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2、宦海浮沉,仕途失意;

•3、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

•4、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5、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

•6、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

•7、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

•8、寄情田园,归隐山林(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厌恶尘世的高洁,归隐山林的快乐;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

三、别离

•1、依依不舍的留念:

《雨霖铃》

•2、情深意长的勉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陈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

•4、报负理想的悲愤:

《白马篇》

四、相思

•1、羁旅愁思,

•2、思亲念友,

•3、边关思乡,

•4、闺中怀人,闺怨

五、人生感慨

•1、伤春悲秋之情;

•2、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焦虑;

•3、世事多变,沧海桑田;

•4、仕途失意;

•5、告慰平生的喜悦。

六、论说哲理

•1、人生:

《酬乐天席上见赠》《墙角的梅》《登鹳雀楼》

•2、事物:

《题西林壁》《读书有感》

•3、唯物论:

《登飞来峰》

唐诗题材分类

•盛唐诸诗,大抵征戍、迁谪、羁旅、行役、别离、相思、山水、田园、登临、怀古、干谒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古诗中常见的情感归纳

(1)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

(2)疾恶如仇的愤世情怀

(3)征旅生涯的离愁别绪

(3)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

(4)贬谪放逐的失意情绪

(5)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

(7)人情淡薄的厌世情绪

(8)任劳任怨的奉献之情

(9)无私奉献的忠诚精神

(10)鞠躬尽瘁的报国之志

(11)世态炎凉的凄冷之情

(12)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3)花鸟虫鱼的喜爱之情

(14)怀才不遇的忧郁之情

(15)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16)孤寂落寞的悲愁情绪

(17)壮志难酬的苦闷情绪

(18)洁身自好的清高之情

(19)放荡不羁的傲世情怀

(20)闲适恬淡的归隐之情

固定结构

七类文言常见凝固句式

•1.表达陈述语气的固定格式有: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

•2.表达疑问语气的固定结构,有:

“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

•3.表达反诘语气的固定结构,有:

“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何有于……,奚有

•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

•4.表达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有:

“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

•5.表达感叹语气的固定格式,有:

“何其、何……之、何等等;

•6.表达否定语气的固定格式,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

•7.表达比较语气的固定格式,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

1.表达陈述语气的固定格式有: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

•1)君亦无所害。

•2)荆轲有所待

•3)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军中无以为乐

•5)无所不为

•6)有所作为

•7)无以为报

2.表达疑问语气的固定结构,有:

“何所、安所,何以、奚以、奈何、若何”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辞》)

•2)驸马都尉安所受此语?

(《汉书·史丹传》)

•3)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4)虞姬虞姬奈若何?

(《垓下歌》)

•5)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廉颇蔺相如列传》)   

•6)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

(《孟子•梁惠王上》)   

7)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列子•愚公移山》)    

3.表达反诘语气的固定结构,有:

“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何有于……,奚有

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

•1)方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何陋/罪/厌之有?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焉用亡郑以陪邻?

•5)留之何用?

•6)何有于我哉?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4.表达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有:

“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2)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 之战》)   

•3)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

也许

5.表达感叹语气的固定格式,有:

“何其、一何、何……之、何等等

•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2)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   

•3)痛定思痛,痛何若哉!

(《〈指南录〉后序》)   

•4)何陋之有

•5)何等威风

6.表达否定语气的固定格式,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

7.表达比较语气的固定格式,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

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3)与其坐而待之,孰若起而拯之?

(《冯婉贞》) 

•4)吾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8.表因果的固定结构

  是以(因此);是故(所以,因此);以故(所以);以……故……(因为……所以……);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苏轼《石钟山记》)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3)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柳宗元《愚溪诗序》)

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

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

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艺术风格:

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

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欲扬先抑等,数量不限

详细解释:

(1)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②表现手法;③选材剪材;④行文的结构;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

表达技巧也可以分为一般技巧和辨证技巧两大类。

一般技巧又可以分为:

比兴(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对比、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悬念(包括设悬和释悬两方面)、巧合(巧合的关键是一个“巧”字,“合”是基本要求,要“合”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

“合”得新颖别致,方见其“巧”。

)、象征(由象征体和象征义两个要素构成。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意识流与拼贴画。

辨证技巧又可以分为:

虚与实(实就是实写,虚就是虚写。

)、疏与密(疏就是略写,密就是详写。

)曲与直(直就是平直,曲就是曲折。

)、动与静(有以动写静和以静写动两种主要方式。

)、除此以外,辨证技巧还有“抑与扬、张与弛、隐与显、少与多、庄与谐、断与续”等等。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1)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3)篇章结构: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

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

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

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

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

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

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

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

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

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时间名词:

岁:

年。

《捕蛇者说》: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期年:

满一年。

《邹忌讽齐王纳谏》: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积年:

好几年。

《张衡传》: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曩:

从前。

《捕蛇者说》: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向:

先前。

《捕蛇者说》:

“向吾不为斯役.”

久之:

很久。

《狼》: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良久:

很久。

《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

异日:

将来。

《黄生借书说》:

“日姑俟异日观云尔。

旦旦:

天天。

《捕蛇者说》:

“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

旦日:

第二天。

《陈涉世家》: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日:

一天天。

《捕蛇者说》:

“而乡邻之生日蹙。

翼曰:

明天。

《促织》: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翌日:

次日。

《(指南录)后序》:

“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旦:

早晨。

《术兰诗》:

“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质明:

天刚亮。

《(指南录)后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