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初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21708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初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初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初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初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初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初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初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初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初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初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精品】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字,则孟孙叔孙”。

由此推论“巫、卜、祝、史、匠、陶、屠”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B.爵位C.行业D.谥号

2.金字塔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

金字塔建筑群位于

A.两河流域B.尼罗河流域C.印度河流域D.黄河流域

3.《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它是哪个文明古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A.古巴比伦B.古罗马C.古埃及D.古希腊

4.“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和品质的意思。

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

这种制度中地位最高的是

A.首陀罗B.刹帝利C.婆罗门D.吠舍

5.佛教创立于古代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对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的影响很大。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在

A.公元前3世纪B.公元前1世纪C.公元1世纪D.公元3世纪

6.《剑桥古代史》对古代雅典有这样的描述:

“(雅典公民)不仅可以享受到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穿波斯的拖鞋,睡爱尔兰的床……”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雅典

A.物产丰富,人民富足

B.工商业非常发达

C.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D.地中海霸主地位确立

7.历史上,罗马经历了从共和国到帝国的演变。

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的标志是

A.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B.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

C.元老院任命凯撒为终身独裁官D.屋大维首创“元首制”

8.法学是罗马人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下列选项中,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的是

A.《十二铜表法》B.《汉谟拉比法典》C.《荷马史诗》D.儒略历

9.实行民主制的雅典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

这意味着雅典的主人是

A.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男性居民B.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公民

C.除妇女之外的全体雅典人D.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公民

10.“受洗”、“做礼拜”、牧师、《圣经》等词语,与下列哪一宗教密切相关

A.道教B.佛教C.伊斯兰教D.基督教

11.下列有关中世纪欧洲庄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B.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其中“自营地”的收入归佃户所有

C.为领主提供劳役是佃户的基本义务D.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它捐税

12.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中世纪的欧洲并成为一名大学生,你不可能遇到的事情是

A.学生有言论自由,可发表与基督教会教义不一致的见解B.大学有免赋税的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C.学生先学习基础课程,后学习专业课程D.大学课程的设置受到基督教会的影响

13.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

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A.城市自治权B.人身自由权

C.特许经营权D.男女平等权

14.12世纪晚期,日本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幕府统治时期,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谁的手中

A.贵族B.部民C.以天皇为首的朝廷D.以将军为首的武士阶层

15.人们用“天方夜谭”比喻虚妄荒诞的言论,该词来源于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天方夜谭》“夜谭”意为讲故事,“天方”指地名,即

A.埃及B.罗马C.阿拉伯D.希腊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1)材料一中古建筑的名称叫什么?

该地区人制定了什么历法?

(2)材料二石柱中所刻的文件的名称叫什么?

该文件中无公民权的是哪两个等级?

(3)材料三雕像中的人物创立了什么宗教?

该宗教什么时候开始外传?

(4)材料四中油画的名称叫什么?

该作品中主人公对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的主张是什么?

(5)综合上述文物,谈谈你对古代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认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古欧洲有句谚语: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材料二:

法兰克宫相丕平把他夺取意大利中部的一部分土地,包括罗马周围的地区,送给了罗马教皇,史称“丕平献土”;教皇以上帝的名义为丕平加冕,为他的权力增添了一层神圣的光环。

(1)材料一反映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哪一制度?

从示意图中能看出这一制度以什么为纽带?

(2)依据材料二,指出教皇获得土地的方式。

当时教会和国王的关系怎样?

基督教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怎样?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9世纪初到11世纪初,……帝国臻于极盛……自欧亚大陆各地区经由君士坦丁堡的大量货物同样很重要,……君士坦丁堡这段显赫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它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险要位置。

……但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

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A、B、C三处,在8世纪分别是哪三个重要的国家?

(2)材料二反映了材料一中哪个区域(字母)的文明成果?

分析材料二两幅图,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该文明在文化上的贡献。

(3)依据材料三,指出“帝国臻于极盛”的原因是什么?

列举一个君士坦丁堡在法学上“保存”的事例。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字,则孟孙叔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巫、卜、祝、史、匠、陶、屠”等都是当时的各行业,所以其姓氏应源自行业,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的文明象征,古埃及发源于尼罗河流域,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

注意识记《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4.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

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

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种姓制度的相关史实。

5.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公元前3世纪开始外传,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我国。

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佛教传入我国的史实。

6.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的内容可知,“穿波斯的拖鞋,睡爱尔兰的床”说明古代雅典时期,商品贸易发达,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7.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屋大维首创了“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D符合题意。

ABC项都发生在罗马帝国建立之前,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8.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迈出了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成为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A符合题意。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文明,B不符合题意。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著作,C不符合题意。

儒略历是历法,与法学无关,D不符合题意。

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十二铜表法》的地位与影响。

9.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着雅典国家的主人是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当时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战争等重大问题,但妇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无权享有这种民主。

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0.D

【详解】

根据题干“受洗”、“做礼拜”、“牧师、《圣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基督教,《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D符合题意。

ABC项宗教与《圣经》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1.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B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ACD项内容都是关于庄园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受教会影响,学生不能随意发表与基督教会教义不一致的见解,A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BCD项内容都是关于中世纪欧洲大学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3.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城市市民,城市市民为争取自治权展开与封建主的斗争,法国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是一个典型例子,所以题文中的“政治权利”是指城市自治权,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是A。

14.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

虽然幕府首领由天皇任命,但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以将军为首的武士阶层手中。

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5.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一部民间故事集,书中所讲的辛巴达航海、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神灯等故事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真实反映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

因而“天方”指的是阿拉伯。

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6.

(1)金字塔;太阳历。

(2)《汉谟拉比法典》;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

(3)佛教;公元前3世纪后。

(4)《苏格拉底之死》;人应该“认识你自己”。

(5)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古代文明成就辉煌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埃及人制定了太阳历。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石柱中所刻的文件名称是《汉谟拉比法典》;该文件中无公民权的两个社会等级是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雕像中的人物是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他创立了佛教;该宗教开始外传的时间是公元前3世纪后。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中油画的名称是《苏格拉底之死》;作品中主人公对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的主张是人应该“认识你自己”。

(5)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古代文明成就辉煌。

【点睛】

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17.

(1)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土地。

(2)封建主的赠予;关系:

教会和国王相互勾结(合作关系),加强了国王和教会的联系,教会权力凌驾于王权之上;地位:

基督教是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欧洲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以土地关系为纽带,通过层层分封而形成的。

(2)据材料“法兰克宫相丕平把他夺取意大利中部的一部分土地,包括罗马周围的地区,送给了罗马教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皇获得土地的方式是封建主的捐赠。

从材料二“法兰克宫相丕平把他夺取意大利中部的一部分土地,包括罗马周围的地区,送给了罗马教皇”、“教皇以上帝的名义为丕平加冕,为他的权力增添了一层神圣的光环。

”等信息中可以看出,当时教会和国王的关系是教会和国王相互勾结(合作关系),加强了国王和教会的联系,教会权力凌驾于王权之上。

基督教是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欧洲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18.

(1)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或东罗马帝国、法兰克王国

(2)A;翻译了古希腊等国的典籍,保存了古典文化;改进传播了阿拉伯数字,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3)它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险要位置;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或《法学汇纂》。

(4)多元性(独特性),共容性(传承性、交融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详解】

(1)依据材料一《8世纪历史地图》,结合所学可知,A是阿拉伯帝国,B是拜占庭帝国或东罗马帝国;C是法兰克王国。

(2)根据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数字,反映了材料一中A区域(字母)即阿拉伯帝国的文明成果;分析两幅图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文明在文化上的贡献有翻译了古希腊著作,保存了古典文化;改进传播了阿拉伯数字,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3)根据材料三“君士坦丁堡这段显赫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它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险要位置。

”可知,“帝国臻于极盛”的原因是它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险要位置。

君士坦丁堡在法学上“保存”的事例有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或《法学汇纂》。

(4)综上,可知古代文化发展的特点是多元性(独特性),共容性(传承性、交融性),发展的不平衡性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