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学文化的四次革命张源侠.docx
《中国武学文化的四次革命张源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武学文化的四次革命张源侠.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武学文化的四次革命张源侠
中国人文精神的一大支柱就是武侠精神,而当今世界中国文化对世界影响最大的除了中华餐饮文化、中医文化以外,就要算中华武侠文化了。
中国人的东亚病夫形象在世界舞台上第一次被符号化地扭转,当推李小龙的功夫电影,而李安的“藏龙卧虎”使得中华武侠文化第一次在世界顶级艺术评审中脱颖而出,后来便有“英雄”、“十面埋伏”、“功夫”前赴后继杀向西方。
而太极拳则更被认为是继印度瑜伽以后的当红健身时尚。
武学原本只是一种原始的杀人手段,把杀人的东西演化成一种美丽的文化中国古人做得最好。
当今中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武学文化在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其实是逐渐凋零了的。
大多的中国人沉迷于武侠小说、电影、游戏这类虚拟的武学世界,而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武学修炼,其原因之一就是,当今中国人对中华武学的真正文化内涵所知甚少,无法把中华武学和自己的现实生活联接起来,本文希望探究这个议题来重振中华武学的文化精神,以使得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武学文化有一个大概地了解。
少林硬功疾劲和杂家文化
少林武学起源于中国禅宗的发源地嵩山少林寺。
中国禅宗可以说是由印度高僧达摩老祖开创的,而禅宗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个人性特色混合了中国人自己的道教文化的易变和实用特色,便构成了少林拳的核心要素:
硬功疾劲和杂家文化。
佛教的护教神被称为“金刚”,少林寺的大门内侧便是“哼哈两将”,到了大雄宝殿的内部两侧站有四大金刚,因此,少林寺的原初武学无可避免地受到佛教的金刚神的影响,金刚便是极硬的意思,因此,少林拳的目标便是练成金刚身。
所谓金钟罩、铁布衫、大力鹰爪功、铁沙掌都是根据这个指导原则设计出来的。
金刚神不但力大,因为是神,所以动作必然极快,所谓神出鬼没便是此理。
少林拳因此也就拼命求快, 最好打得如疾风那样。
禅宗讲究自修自悟,因为从自心开悟,可以诃佛骂祖,因此,少林拳从创始之日起,就显出这种百家争鸣的特色。
几乎每个大师都喜欢创拳编套路,自立门户,结果千年下来,少林拳的套路便多如牛毛。
例如,作为少林旁支的螳螂拳便有七星、梅花、太极、光板、秘门、六合等流派,里面的套路有数百套之多。
大侠的第一个师傅,王雷华先生就是一个螳螂拳迷,他学会了上百套螳螂拳,玩味起来觉得其乐无穷。
大家常感叹传统武学失传,在少林拳这派里,主要就是套路失传。
王老师常感叹自己记性不好,把某个套路忘记了。
大侠建议他用录像记录下来,免得将来再恨自己的记性。
可王老师保守成性,宁愿带进棺材,也不愿意让大侠录像。
中国拳师的这种保守陋习也是传统武学式微的原因之一吧。
少林拳的硬功疾劲在本质上符合现代竞技体育的阳刚精神,而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的功夫电影弘扬的主要是少林功夫,因此,“天下功夫出少林”这句话在这个显见的意义上是对的。
少林功夫东传至韩国、日本后演化成空手道,而空手道、跆拳道基本上也是遵循了这个硬功疾劲原则。
空手道和跆拳道都有硬功断木板的训练,那个木板其实都是最为松软的木板,中间还事先划好一道缝以便木板断裂。
结果,练空手道的孩子们也能很轻易地表演断木板神功。
作为少林拳国外分支的空手道、跆拳道因为注入了日韩式的经营模式而象快餐店那样在全世界流行开来。
这其实是个很大的生意,但中国人在这个生意领域落后日本韩国太多,结果,空手道、跆拳道回流中国,到处都是日韩武馆,却不见同样经营模式的少林武馆。
形意桩功整劲和内省文化
少林拳学的百花齐放满足了中国人宁做鸡头弗为凤尾的人生原则,但对绝顶武学的探究却因为过分注重外在的虚化招式而失却了锐利进取。
形意拳对桩功整劲的强调其实是对少林拳过分注重虚化招式和局部功法的一次矫枉过正。
形意拳相对于少林拳的夸张虚化招式,更多地回归武学本源,探究人体内在的整体攻击能力。
形意拳的入门先站三年桩,奠基了形意拳的内省文化特色。
尽管少林拳也强调站桩,但少林拳的四平大马桩叫常人很难承受,而形意拳的站桩相对来说,桩架较高,步距较小,比较容易入门练习。
形意拳对桩功的强调到了王芗斋先生手了被强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尽管他强调自己的拳法是意拳,后来又被称为大成拳,但常人看他的拳法,主要的印象就是站桩,而如果意拳脱离了站桩,意拳也就无法立足了,因此,王芗斋先生的意拳在本质上就是“桩拳”,通过站桩获取内体内在的攻击潜能,而所谓的意的训练只是为了达到更好的站桩的效果。
而站桩有树根的意象,不管千枝万叶都来自树根,因此,便有所谓集大成的说法。
王芗斋先生对桩功的极度强调,在文化的意味上其实早就超越了单纯的武学。
后来的气功热潮中,成千上万的练功者在公园里练站桩,他们不是为了练武,而是为了强身健体。
这种站在那里不动的练功法蕴含了很浓的中国道家抱一守神的文化味道,这就是所谓静极生动,而大家也倾向于相信内动的功效远胜于外动,因为内动里面有“气”。
很多练武的,练了很久,感觉自己的武功无法再进步了,因为王芗斋先生对桩功的大力鼓吹,大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站起桩来。
大侠遇到过不少的中国拳家,尽管练的拳法五花八门,但有一点几乎是肯定的,大家最后都练王芗斋先生的站桩法。
而要说到自己武学的境界,很多人都喜欢谈自己站桩的感受,说自己如何在站桩中体会到内在的惊人能量。
尽管现在有很多人对王芗斋先生的武学水平有各种各样的评论,但不可否认,他对桩功的极度强调和他晚年对站桩养生的宣扬,使得他的武学思想超越了狭隘的攻击性武技,而成为一种修身养性的简单有效方法。
但问题在于他晚年对养生站桩的强调和他中年时对攻击性站桩的训练方法有微妙的差别,结果,很多拳家练站桩站出了感觉,但却不知道自己的感觉到底对了多少。
台湾的潘岳先生曾遍访大陆形意、太极、八卦高手,感慨今人武技灵巧有余,功劲不足,和传奇武功有很大的差别。
所谓学拳法套路易,明劲法诀要难。
他经过多方苦修感悟,终于体悟出一种由脊椎为主的先天劲法。
这个先天劲法也是通过站桩找劲来修炼的。
大侠读其著作,猜想他和王芗斋先生中年所悟的站桩找劲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的武学创举在当今台湾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坚称先天功法没有任何神秘因素,只要按照他的方法训练,普通人也可以练出很强的武功,因为他相信人身内有无穷的奥秘被我们自己所忽略。
因此他的先天劲法也是一种桩功整劲和内省文化。
太极柔功化劲和务虚文化
太极拳从初期的“无敌拳法”演化成当今的老弱健身操,这是一个很奇特的故事。
关于太极拳有太多的神话,一切的神话都托凭于那个“杨无敌”的传奇。
所谓“用意不用力,柔弱胜刚强”的高妙理论吸引了成千上万希图通过对暴力性武功最为反调的松柔练法,来达成梦想的绝顶武学境界。
当成千上万的人相信那个大松大柔理论,并在一起努力用功地摸索时,任何的反面意见便都成了少数而不被采纳,尽管练了几十年也无法练成想象中的武功,大家却从来都不怀疑那个大松大柔理论的对错性。
大侠听说,几位顶级太极大师都在家里苦练大杆子,还听说有练铁球功,玩石担,打沙袋,推巨磨的门内秘密练法, 但绝大多数练太极的人却不被容许练那些力气活。
你一旦用力,你就违反了用意不用力和大松大柔的伟大拳理。
那些自己练不出功夫的太极练家中毒甚深而不自知,动不动喜欢把杨无敌搬出来吓人。
其实杨无敌究竟是如何练拳的,谁也没见过。
倒是有文字记录说杨无敌“身若猿猴,手似运球”,再看今天的太极,那里看得到猿猴的影子。
大侠练太极拳十多年,功夫自然也有一点,推手玩一般人也不难,但心底明白,那不过是轻松游戏,动不得真格的。
大侠在上海的时候,跟一位师傅学常式太极,那种太极的练法好比练杂技,对下盘的要求极严,一腿蹲下后锁住不动,然后尽量把第二腿前伸,再慢慢把重心以很低的姿势移到前脚。
练成以后,身如蛇拧,一看就很有功夫的样子,但那位师傅告诉大侠,说他的师傅和一位练拳击的比武,交手多时无法取胜,最后凭一记突袭才击倒对手。
这个常式太极绝对不是什么大松大柔的。
还有一位太极师傅教大侠双足并拢紧贴墙脚,膝盖抵墙,双手扶墙,然后慢慢下蹲,要求足与膝不可离开墙。
这种练法对腿部肌肉的要求甚高,根本不可能大松大柔。
大侠也曾用螳螂拳的快手试探太极好手的反应度,大多无法及时反应。
自从大侠学了陈守孚老师传授的心意拳学,终于认定大松大柔练法的低效性,所谓十年太极不出门,原因为何?
那个大松大柔的练法效率太低。
因此大侠认为太极文化是一种务虚文化。
那么多的人在一起,为了一个虚拟的理想,用一种虚化的方法慢悠悠地趋向目标。
这种务虚文化对实战武学无益,但对慢性病的修养和治疗却是一个最好不过的方法。
太极拳借着神化的杨无敌意象和虚化的修炼法,虽然无法帮助人成就绝顶武学,却歪打正着地帮助了千万人战胜病魔。
太极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影响和高效性充满弥补了其在武学修炼本身的低效性。
其实在生活中还真没有那么多的人天天梦想着修成绝顶武功呢,如果太极令一小撮武痴失望的同时却拯救了千万人的生命,太极的大松大柔的低效武学理论实在很有其存在的必要啊。
心意筋功意劲和实用文化
几乎每门拳法都在说内劲的重要性,但大家对到底什么是内劲却搞不清楚。
心意拳的内劲就是通过对筋腱力量的特别训练达成的。
筋腱有别于肌肉。
通过重量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的力量,但对提高筋腱的力量却不是最为有效的。
很多的传奇内家高手都是瘦骨嶙峋的,但一身腱子肉的年轻人却远不是他们的对手。
过去大家都以为是气功的作用,如果真是气功的作用,为什么那些不练武功的气功师在技击上根本不行呢?
陈守孚老师在大侠面前展现出来的惊人武功就是通过筋腱展示出来的,那个筋腱就好比藤蔓,老藤的力量远胜过幼藤。
内家高手肌肉不发达,因为他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筋腱的训练上。
大家也都知道这种对筋腱的训练叫做“伸筋拔骨”。
所以少林拳天天压腿拉筋,但问题是少林拳的压腿拉筋并没有达到人们想象中的内劲的效果。
这里面有个关键的字要改,心意拳的说法是“撑筋拔骨”。
正因为秘诀是“撑筋”,所以心意拳不压腿,而是把筋撑起来,好比一把雨伞里的伞架,而传统的所谓“拔骨”是什么意思呢?
骨头基本是个固定的构造,再怎么练也很难拔长。
我们要练的其实是把骨架进行最优整合,使得全身的骨架在技击的时候保持最佳的力学形态。
而骨架之间的联接就是一个“缩涨”关系,所谓寸劲就来自于骨架之间的这个缩涨,拔骨顶多拔寸级的距离,拔骨的时候,骨周围的筋腱必须饱满撑足,在手的形态上就是五指似钢叉,劲道要顶到指尖。
足踩地的时候也要十趾抓地,好像全脚掌趾扣住地面的感觉, 而整条脊椎就是人体骨架的总干。
手与足之间的力学传递主要通过脊椎进行。
心意拳的一节一气原则练的就是打通“手 – 脊椎– 足”之间整体连接,使得身体犹如一根老藤。
这个撑筋拔骨原则就是心意拳的一个核心秘密。
手脚的筋同时撑足,整个身体就好比上紧弦的提琴,用心意弹拨,整个身体就会奏出美妙的音乐。
这个撑筋拔骨原理即使在心意拳门内也是濒临失传的东西。
如果懂了这个原理,大家就会明白劲与力的区别,劲主要来自筋腱, 力主要来自肌肉。
劲与力在很多时候是混在一起的,但内家高手偏重于劲,外家高手偏重于力。
内家高手基本不做重力训练,外家高手则强调重力训练。
筋腱与肌肉的差别在于,筋腱好比房子构造内的钢筋,肌肉则好比包裹在钢筋外的砖块水泥, 骨头则是房子内的钢结构。
如果钢架和钢筋的品质都够好,那么砖块水泥就无关紧要了。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传统武学的绝顶高手大多是瘦子的原因。
练习撑筋拔骨的原理很简单,但真的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我们不知道人体内怎样的骨架构造才是最厉害的构造,这就需要传承,因为历代祖师通过数百年的摸索已找到这个撑筋拔骨的最有效训练法。
在心意拳内,就是通过24大把的撑筋拔骨训练把人体内的最佳攻形态整合出来,而在练24大把的时候,内在的意劲就是所谓的不传之秘。
这个意劲是指发劲时候的意念关注所在,就好比拉提琴时手压琴弦的位置。
这个位置必须很精确,否则拉出来的声音就会走调。
通过意劲控制24大把的撑筋拔骨训练就是心意拳的核心原理。
这个原理不讲是很神秘的,公开了也就那么简单。
这给中国内家拳法指明了一个很清楚的方向。
如果不讲意劲,不练撑筋拔骨,那必定是低效的训练法。
而这个“用意劲来练撑筋拔骨”原理可以很容易地转到很多的自我健康、养生、心理减压训练中。
人类最为本能的撑筋拔骨就是伸懒腰,只要你会伸懒腰,你就会练心意拳。
心意拳基本不练套路,每个大把里的动作都极为简单,也就一二三那么快就完成了。
说通俗一点,每个大把就是身体不同姿势的伸懒腰, 当然是很艺术地伸懒腰。
大侠相信心意拳的这个“撑筋拔骨伸懒腰”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人们自我健康训练的首选,因为她极简单(一个大把一二三那么快就完成了),极随意(在任何地方想练就练),极深奥(可以练成超人金钢般绝顶武功)。
除了三大优点以外,还有一个优点不能不提,那就是高效减肥,内功练成之时,身体自然成就玉树临风般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