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作业集答案专升本.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14798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医学》作业集答案专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预防医学》作业集答案专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预防医学》作业集答案专升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预防医学》作业集答案专升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预防医学》作业集答案专升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预防医学》作业集答案专升本.docx

《《预防医学》作业集答案专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医学》作业集答案专升本.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预防医学》作业集答案专升本.docx

《预防医学》作业集答案专升本

参考答案

绪论

一、选择题:

单选:

1、C2、C3、B4、B5、E6、C7、A8、B9、D10、B11、C

多选:

1、ABCD2、ABCDE3、ABCD4、ABCDE

二、名词解释:

1、二级与预防的定义:

即疾病的“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达到疾病的早期预防,促进康复,维护健康。

三、论述题

1、预防医学研究的内容有:

(1)环境与健康:

研究环境中的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并利用环境中有利因素促进健康,消除不利因素,保护健康,如清洁的大气、水、土壤等是有利于健康的,而受污染的空气如二氧化硫污染可刺激眼和呼吸道,可引起酸雨。

(2)食物和健康:

研究食物中的营养素对机体健康的作用,如何达到平衡膳食满足机体健康的需要,防止营养性的疾病,如维生素缺乏症,营养过剩引起的肥胖等。

(3)流行病学研究:

从群体的角度研究健康与疾病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利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等探索疾病发生的原因。

(4)卫生统计:

是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分析数据必不可少的手段,研究环境中的多种因素变化与人体健康状况的相互关系时,用统计学的方法才能根据样本的一些统计特征正确推断出总体的情况。

(5)毒理学:

研究环境中有害因素对人体损害机制,可为制定卫生标准和预防措施提供基本依据。

如大气质量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药物的毒性作用等都依据毒理学的研究结果制定。

2、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用途: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促使临床工作成为范围更广泛的独立专业。

医师的职责扩大为“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工作的范围从个体扩大到社区人群,从临床治疗期扩大到预防、康复、保健。

因此医师也是预防保健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1)指导病人增强自我保健的能力,指导他们合理营养,进行心理康复治疗,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2)在预防保健方面,树立预防疾病的意识,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宣传常见病的防治知识,当好防病知识的宣传者,保健知识的指导者。

3)严格做好法定传染病、职业病、食物中毒、癌症确诊的登记报告卡及出生、死亡登记工作,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

一、选择题

单选题:

答案1、D2、C3、E4、D5、E6、A7、B、8、A9、B10、D11、B12、E13、A14、A15、C16、E17、E18、E

多选题:

1、ABC2、ABC

二、名词解释

1、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因素,使环境的构成状态发生改变,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环境条件称之。

2、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传递,逐级转移累积,造成生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逐级提高的作用称之。

3、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环境的质量恶化和破坏。

4、原生环境:

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5、次生环境:

是在人为影响下形成的和人工改造了的环境。

如风景区、居民点等。

三、填空题

1、废气废水废渣2、粪便生活污水垃圾

3、太阳的紫外线光化学淡兰色的4、致畸胎致癌致突变

四、简答

1、环境按物质属性可划分为:

(1)生物因素:

指存在于环境中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2)化学因素:

指天然形成与人工合成的各种有机的和无机的化学成分。

天然存在的有铁、锌、碘等;人工合成的物质有汞、铅、二噁英、有机氯等。

(3)物理因素:

指存在于环境中的小气候、声、光、热、电磁辐射等,如紫外线、红外线等,天然放射性元素所产生的电离辐射。

(4)社会心理因素:

指人的外界非物质的环境因素如社会制度、经济水平、文化发展及人口特征的等。

2、环境污染物分为:

生物性污染物、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

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水、大气、土壤)

一、选择题:

单选题:

1、A2、C3、A4、C5、A6、B7、C8、A9、C10、A11、B12、C13、D14、C15、D16、A17、C18、C19、B20、E24、B25、D26、B27、A28、C29、C30、A31、B32、A33、A34、C35、D36、D37、B38、D39、D40、E41、E42、D43、B44、D

多选题:

1、ABCDE2、ABCE3、ABCDE

二、填空题:

1、氯化消毒2、生物性、物理性和化学性3、化粪沉卵法、粪尿混合密封贮存法、沼气发酵法、堆肥法、药物处理化法4、降水地面水地下水5、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游离性余氯。

6、混凝沉淀和过滤。

7、物理消毒、化学消毒。

三、名词解释:

1、有效氯:

指含氯消毒剂中化合价大于-1的氯原子具有杀菌作用。

2、游离性余氯:

指饮水氯化消毒后,水中还剩下的一部分氯离子,可起到持续消毒作用。

3、需氯量:

指饮水消毒所消耗的氯化消毒剂的量。

4、可吸入颗粒物:

指粒径小于10微米能进入人体呼吸道的颗粒物。

5、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指由于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不均衡,使某些地区个别微量元素过多或缺乏,超出机体的适应范围,导致动植物和人群发生特有的地区性疾病,因而又称为地方病。

三、简答题:

1、生活饮用水的卫生要求:

(1)流行病学上安全,以防止介水传染病的发生。

(2)化学组成对人体无害:

饮水中应含有适量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

(3)感官性状良好:

透明、无色、无味、无臭,且无任何肉眼可见物。

(4)水量充足,取用方便。

能满足居民饮用、个人卫生、洗涤等方面总的需要。

2、

(1)明显的地区性

(2)与微量元素有密切的关系

(3)可用医学理论加以解释。

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地方病)

一、名词解释

1、是指具有一定地区局限性和依存性的一大类疾病的统称。

2、是因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过量、缺少或比例失调引起的疾病。

也称化学元素性疾病。

二、填空题

1.鼠疫布氏杆菌病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

2、生物源性地方病地球化学性地方病3、缺碘长期食用碘盐

4、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亚克汀病

5、环境中氟含量过高

6、氟骨症氟斑牙7、慢性砷中毒

三、选择题

A1型选择题

1、B2、E3、C4、E5、C6、E7、E8、D9、D10、E

11、D12、D13、C14、B15、A16、D17、C18、A19、A20、E

21、B22、B

B1型选择题

1、A,C2、A,C,B,A

四、问答题

1、病因:

环境缺碘

预防:

长期食用加碘食盐

第三章食物与健康

一、名词解释

1、食物中含有对人体有营养功能的有效成分称之。

2、即将几种食物混合食用,必需氨基酸可互相补充,更接近人体需要,生物价值亦相应提高,这种称之。

二、填空题

1、供给热能供给营养素2、蛋白质含量蛋白质消化率蛋白质生物学价值

3、单糖类双糖类多糖类4、AB1B2

5、89

6、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放射性污染

7、传染病寄生虫病食物中毒慢性中毒远期危害

三、选择题

A1型选择题

1、C2、E3、B4、B5、D6、A7、A8、B9、E10、D11、D12、E13、B14、A15、D16、A17、E18、C19、D20、C21、A22、B23、C24、B25、E26、B27、A28、A29、A30、E31、B32、E33、B34、E35、A36、E37、B38、B39、A40、D41、A42、E43、E44、D

A3型选择题

1、C,D,E2、C,A

B1型选择题

1、C,E2、D,A,B,E,C3、A,B,C,D4、B,A,E,C

四、问答题

1、⑴满足人体的热能和营养需要⑵正确选配食物和科学烹调加工

⑶合理的膳食制度⑷保证食用安全

第三章食物与健康(食物中毒)

一、填空题

1、细菌性食物中毒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2、沙门氏菌属大肠杆菌属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肉毒杆菌

3、防止食品污染控制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毒食前彻底加热杀菌

4、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损伤型。

二、填空题

A1型选择题

1、E2、C3、B4、C5、D6、E7、A8、B9、A10、C11、A12、B13、A14、D15、D16、E17、E18、B19、B20、E21、D22、E23、C24、C25、A26、A27、C28、A29、A30、E31、D32、D33、B34、E35、C36、D

A2型选择题

1、D2、B

B1型选择题

1、B,A,E2、B,D

三、问答题

1、答:

分类:

细菌性、真菌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详见讲义)

调查:

准备;现场调查;采样检验;取证

第四章物理因素与健康

一、选择题

(一)单选题:

1、B2、B3、C4、D5、E6、B7、B8、D9、B10、C

11、C12、D13、C14、D15、D16、D17、E18、E19、E20、D21、A22、

C23、C24、C25、C26、C27、B28、A29、C30、D31、C32、E33、A34、

C35、B36、E37、B38、C39、A40、C41、B42、B43、E44、D45、D46、C47、

D48、E49、E50、B51、D52、B53、C54、C55、B56、B57、E58、A59、A60、

C61、C62、B63、A64、C65、B66、C67、C68、E69、A70、C71、C72、B73、

D74、D75、A76、D77、A78、D79、E80、D

(二)多选题

1、ABCDE2、ABCDE3、ABCDE4、ABCE5、BC

二、填空题:

1、气象条件,劳动强度2、汽车,飞机3、职业史,生产环境现场调查,临床检查4、职业接触史5、职业史生产环境现场调查临床检查。

6、化学成分浓度分散度。

7、发病越快病变越严重8、矽肺9、矽尘量持续时间

三、名词解释:

1、噪声:

凡使人不喜欢或不需要的声音的总称。

2、热适应:

人在热环境下工作一段时间后产生的对这种不良气象条件的适应能力。

3、听觉疲劳:

较长时间停留在强噪声环境,听力明显下降,听阈提高超过15dB甚至30dB以上,离开噪声环境需较长时间如数小时甚至十几小时后听力才恢复。

4、中暑先兆:

高温作业工人,在工作过程中,有轻微的头晕、头痛、心悸、无力、体温升高、脉搏加快,但还能坚持工作者。

5、存在于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的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和劳动能力的因素称之。

6、生产性有害因素直接引起的疾病。

3.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生的毒物。

7、由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

四、问答题:

1、答:

(1)控制和消除噪声源。

(2)控制噪声的传播。

(3)个人防护:

可用耳塞、防声棉、、耳罩。

(4)执行各类噪声标准和管理规定。

2、答:

高温作业作业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1)热适应:

人在热环境下工作一段时间后产生的对这种不良气象条件的适应能力。

(2)中暑:

按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可分为以下:

热射病:

是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失调,引起机体蓄热所致。

热痉挛:

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

热衰竭:

头晕、头痛、面色苍白、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

3、认识特异症候群和不典型病例重视迟发反应和间隙性中毒多系统损害

4、粉尘的化学性质及组成,直接决定粉尘对机体毒害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粉尘的浓度越高吸收量就越多,对人体危害也就越大。

粉尘分散度愈大粒径愈小,在空气中沉降速度愈慢,悬浮时间就愈长吸入量就越多,分散度可以影响粉尘进入呼吸道的深度和广度,另外粉尘的溶解度、硬度、荷电性和爆炸性也有一定卫生学意义。

5、革,水,密,风,护,管,教,查。

五、分析

1、

(1)慢性铅中毒;

(2)依地酸钠钙;

(3)排毒治疗,对症治疗,不调离原工作

第五章流行病学方法

一、选择题

1、A2、D3、D4、C5、E6、C7、B8、B9、、D10、A11、B12、C13、E14、B

15、E16、A17、D18、D19、A20、E21、B22、D23、C24、、B25、A26、C

27、B28、A

二、名词解释

1、对全部观察单位一一调查。

2、从总体中抽取样本作调查。

3、接触某种污染因子人群的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接触人群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

4、接触人群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接触人群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数。

填空题

三、填空题

1、由果究因病例-对照2、现况调查病例对照调查队列调查试验研究

3、普查抽样调查4、时点横断面

四、问答题

1、主要区别:

⑴前者采取实验法,后者采取观察法;

⑵前者设计时须注意控制外部因素,研究分组随机,严格平行对照;

⑶前者必须加入某些干预措施。

2、取决于:

⑴研究因素在对照人群中估计暴露率;

⑵估计该因素引起的相对危险度或比值比;⑶要求的检验水平;⑷要求的检验把握度。

必备条件:

⑴不患所研究疾病或病因相似疾病;⑵在某些特征方面与病例相似。

五、计算:

1、x2=19.1OR=2.9795%可信限为1.83~4.90

2、

第六章医学统计学

一、最佳选择题答案

1、A2、C3、A4、A5、D6、B7、D8、C9、B10、B11、C12、A

13、A14、C15、C16、B17、A18、D

二、是非题答案-表示正确+表示错误

1、-2、-3、-4、+5、+6、-7、-8、-9、-10、-11、-

1、统计工作可分为:

统计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

2、统计分析包括:

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3、统计资料的类型可分为:

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

4、总体是指:

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所有同质观察单位某项变量值的集合。

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5、随机事件的概率在0~1之间;P越接近于1,表明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P越接近0,表示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习惯上当P≤0.05或P≤0.01称为小概率事件。

6、频数分布有两个重要特征:

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

7、资料的分布形式可分为正态分布和偏态分布两种类型。

8、偏态分布为分为正偏态和负偏态两种情况。

如果分布高峰偏向观察值较小的一侧,则该分布为正偏态;而分布高峰偏向观察值较大的一侧,则该分布为负偏态。

医学上的偏态分布资料以正偏态为多见。

9、应用百分位数法计算参考值范围时,若要计算肺活量的95%参考值范围,应计算P5;求尿铅的95%参考值范围,应计算P95;而白细胞数95%参考值范围,应计算P2..5和P97..5。

10、血清抗体滴度或效价资料常用几何均数来表示其平均水平。

11、描述正态分布或对称分布资料离散程度常用的指标是标准差,而反映偏态分布资料离散程度用四分位数间距。

12、常用的离散程度的指标有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13、几何均数常用于呈等比级的资料或呈对数正态分布的资料。

14、中位数一般用于描述偏态分布、分布型不明或开口资料的平均水平。

15、比较两组或多组数值变量资料的变异程度,在度量衡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悬殊时,应采用变异系数进行比较。

16、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一是位置参数μ,另一个是变异度参数σ。

17、正态分布是以μ为中心左右对称,正态曲线在均数位置最高,离中心越远,观察值分布越少。

18、正态分布和t分布都呈单峰和对称分布,但是曲线下相同的面积所对应的界值是不同的,t界值比u界值大,而且自由度越小,二者相差越大。

19、参数估计可分为点值估计和区间估计。

20、正态分布的形态由σ决定,t分布的形态由自由度决定。

21、对率进行标准化时,选择标准组有三种方法:

①选有代表性的、较稳定的、数量较大的人群做标准;②将相互比较的各组数据合并作标准;③选择相互比较的各组中的一组作为标准。

22、率的标准化法的目的是消除因内部构成不同对总率产生的影响,使标化率具有可比性。

23、欲反映120名20岁女大学生体重的频数分布资料,应绘制直方图。

四、名词解释

1、变异:

即同质的观察单位之间某项特征所存在的差异。

2、总体: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某项变量值的集合。

3、样本:

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某项变量值的集合组成样本。

4、概率:

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用P表示,0≤P≤1。

5、中位数:

将一组观察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位次居中的观察值。

6、百分位数:

将顺序排列的一组观察值分为一百等分,位于某百分位置上的数值,以Px表示,它是一种位置指标,理论上有x%的观察值比它小,有(100-X)%的观察值比它大。

7、变异系数:

标准差S与均数X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公式是CV=S/X×100%。

8、可信区间:

在参数估计时,按一定可信度估计所得的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

9、抽样误差:

由于总体中存在个体变异,随机抽样所得样本仅仅是总体的一部分,从而造成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异,称抽样误差

10、P值:

指由H0所规定的总体中作随机抽样,获得等于及大于(或等于及小于)现有样本检验统计量的概率,P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

11、假设检验:

根据研究目的,对样本所属总体特征提出一个假设,然后用适当方法根据样本提供的信息,推断此假设应当拒绝或不拒绝,以使研究者了解在假设条件下,差异由抽样误差引起的可能性大小,便于比较分析。

12、构成比:

又称构成指标。

它说明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

构成比=(某一组成部分的观察单位数/同一事物各组成的观察单位总数)×100%。

13、率:

又称频率指标,它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率=(发生某现象的观察单位数/可能发生该现象的观察单位总数)×K。

14、率的标准化法:

在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总率时,采用一个共同的内部构成标准,把两个或多个样本的不同内部构成调整为共同的内部构成标准,以消除因内部构成不同对总率产生的影响,使算得的标准化率具有可比性。

15、计量资料:

用定量方法对每个观察对象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所得的资料称为计量资料。

16、计数资料:

先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然后清点各组的观察单位数所得资料,称为计数资料。

17、等级资料:

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单位数,称为等级资料。

五、简答题

1、统计资料可以分成几类?

 

答:

根据变量值的性质,可将统计资料分为数值变量资料(计量资料),无序分类变量资料(计数资料),有序分类变量资料(等级资料或半定量资料)。

用定量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所得资料,即为计量资料;将观察对象按属性或类别分组,然后清点各组人数所得的资料,即为计数资料;按观察对象某种属性或特征不同程度分组,清点各组人数所得资料称为等级资料。

2、频数分布有哪几种类型?

答:

频数分布有以下两种类型:

对称分布和偏态分布。

①对称分布:

指频数分布集中的位置居中,左右两侧频数分布大体对称;②偏态分布:

指集中位置偏向一侧,频数分布不对称,根据集中位置和偏向不同,偏态分布又可分为:

正偏态分布和负偏态分布。

正偏态分布是指集中位置偏向观察值小的一侧,长尾向观察值大的一侧延伸;负偏态分布是指集中位置偏向观察值大的一侧,长尾向观察值小的一侧延伸。

不同分布类型的资料,要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来分析。

3、标准差有什么用途?

答:

标准差是描述变量值离散程度常用的指标,主要用途如下:

①描述变量值的离散程度。

两组同类资料(总体或样本)均数相近,标准差大,说明变量值的变异度较大,即各变量值较分散,因而均数代表性较差;反之,标准差较小,说明变量异度较小,各变量值较集中在均数周围,因而均数的代表性较好。

②结合均数描述正态分布特征;③结合均数计算变异系数CV;④结合样本含量计算标准误。

4、变异系数(CV)常用于哪几方面?

答:

变异系数是变异指标之一,它常用于以下两个方面:

①比较均数相差悬殊的几组资料的变异度。

如比较儿童的体重与成年人体重的变异度,应使用CV;②比较度量衡单位不同的几组资料的变异度。

如比较同性别,同年龄人群的身高和体重的变异度时,宜用CV。

5、计量资料中常用的集中趋势指标及适用条件各是什么?

答:

常用的描述集中趋势的指标有:

算术均数、几何均数及中位数。

①算术均数,简称均数,反映一组观察值在数量上的平均水平,适用于对称分布,尤其是正态分布资料;②几何均数:

用G表示,也称倍数均数,反映变量值平均增减的倍数,适用于等比资料,对数正态分布资料;③中位数:

用M表示,中位数是一组观察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中的那个观察值。

它可用于任何分布类型的资料,但主要应用于偏态分布资料,分布不明资料或开口资料。

6、标准差,标准误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

标准差和标准误都是变异指标,但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

区别:

①概念不同;标准差是描述观察值(个体值)之间的变异程度;标准误是描述样本均数的抽样误差;②用途不同;标准差常用于表示变量值对均数波动的大小,与均数结合估计参考值范围,计算变异系数,计算标准误等。

标准误常用于表示样本统计量(样本均数,样本率)对总体参数(总体均数,总体率)的波动情况,用于估计参数的可信区间,进行假设检验等。

③它们与样本含量的关系不同:

当样本含量n足够大时,标准差趋向稳定;而标准误随n的增大而减小,甚至趋于0。

联系:

标准差,标准误均为变异指标,如果把样本均数看作一个变量值,则样本均数的标准误可称为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当样本含量不变时,标准误与标准差成正比;两者均可与均数结合运用,但描述的内容各不相同。

7、何谓假设检验?

其一般步骤是什么?

答:

所谓假设检验,就是根据研究目的,对样本所属总体特征提出一个假设,然后用适当方法根据样本所提供的信息,对所提出的假设作出拒绝或不拒绝的结论的过程。

假设检验一般分为五个步骤:

①建立假设:

包括:

H0,称无效假设;H1:

称备择假设;②确定检验水准:

检验水准用α表示,α一般取0.05;③计算检验统计量:

根据不同的检验方法,使用特定的公式计算;④确定P值:

通过统计量及相应的界值表来确定P值;⑤推断结论:

如P>α,则接受H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如P≤α,则拒绝H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8、t检验和u检验的应用条件各是什么?

答:

(1)t检验的应用条件是:

样本取自正态总体,作两样本均数比较时还要求两总体方差相等;

(2)u检验的条件是:

样本例数n较大(如n>100),或n虽小而总体标准差σ已知。

9、X2检验有何用途?

答:

X2检验有以下应用:

①推断两个或两个以上总体率(或构成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