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习题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1118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习题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习题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习题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习题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习题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习题集.docx

《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习题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习题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习题集.docx

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习题集

《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检修暂行规程》单选题答案

1、高速铁路接触网的运行维护,坚持“(D)”的方针,

A、计划检测、状态维修B、周期检测、状态维修

C、预防为主、重检细修D、预防为主、重检慎修

2、高速铁路接触网的运行维护按照“(B)”的原则

A、计划检测、状态维修B、周期检测、状态维修

C、预防为主、重检细修D、预防为主、重检慎修

3、高速铁路接触网的运行维护遵(A)的检修方式

A、精细化、机械化、集约化B、精细化、机械化、集中化

C、精细化、规范化、集约化D、精品化、机械化、集约化

4、《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检修暂行规程》适用于()(含2×25kV)、列车运行速度()及以上高速铁路接触网的运行维护。

C

A、工频、单相、直流25kV;200km/hB、工频、三相、交流25kV;200km/hC、工频、单相、交流25kV;250km/hD、工频、单相、交流25kV;160km/h

5、(A)制定、批准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章;审批新产品试运行和重要的设备变更。

A、铁道部B、铁路局C、设备管理单位D、供电段

6、(C)要建立接触网监测、检查、检测、试验和诊断分析制度。

对动检车、弓网检测装置等提供的检测信息,按照检测数据分析、复核、整治、销号的处理程序,形成监测、检测、分析、诊断、维修、验收的运营维护闭环管理机制,实现设备质量有序可控。

A、铁道部B、铁路局C、设备管理单位D、供电段

7、步行巡视(防护栏内一般不进行步行巡视,必须进行步行巡视时,应在天窗内或线路封锁的情况下进行)。

周期:

(D)。

检查项目:

防护栏外的设备。

A、半个月B、1个月C、2个月D、3个月

8、作业车升平台巡视(天窗内进行)。

周期:

(D)。

检查项目:

检查补偿装置、线岔、锚段关节、关节式分相、分段绝缘器、上网供电线电缆接头、接触网主导电回路等设备的技术状态,检查各种线索(包括供电线、回流线、正馈线、保护线、加强线、吸上线等)有无烧伤、断股及互磨等,零部件有无松、脱、断及损坏;绝缘部件有无破损和闪络。

A、半个月B、1个月C、2个月D、3个月

9、作业车不升平台观察巡视(天窗外进行)。

周期:

(B)。

检查项目:

昼间主要检查树木及其它障碍物是否侵入安全限界;各种标志是否齐全、完整;接触网悬挂、支撑和定位装置的状态;夜间主要检查接触网零部件、电气连接部位有无过热变色、绝缘件有无闪络放电现象以及非常规检查的1-4项。

A、半个月B、根据需要由路局安排C、1个月D、1周

10、添乘动车组巡视。

检查周期:

(D)。

检查项目:

接触网设备有无明显的松、脱、断情况;有无因塌方、落石、山洪水害、爆破作业、鸟窝及其它周边环境等危及接触网供电的现象;有无侵入限界、妨碍机车车辆运行的障碍等,并检查动车组受流情况。

A、半个月B、根据需要由路局安排C、1个月D、1周

11、添乘动车组巡视人员应为(A)。

A、专业技术管理人员B、根据需要安排C、车间主任D、工班长

12、视频和摄像答:

检查周期:

(C)。

检查项目:

1.接触悬挂及其支撑装置、定位装置的有无异常现象。

2.各种线索(包括供电线、回流线、正馈线、保护线、加强线、吸上线和软横跨的线索等)间的距离变化。

3.有无因塌方、落石、山洪水害、爆破作业及其它周边环境等危及接触网供电安全的现象;4.有无侵入限界、妨碍机车车辆运行的障碍。

5.弓网接触状态有无异常。

如:

火花、震动等。

A、10天1次B、根据需要安排C、1天1次D、1周1次

13、主导电回路接续状态监测的检查周期、检查周期:

(A)。

检查项目:

供电线接续点及上网联接线夹、接触网的各种电联接线夹、接触网各种隔离开关设备线夹及触头、吸上线接续点等有无过热现象。

利用热成像仪测量接续点接触状态时,测温时机必须选择在被测点有持续负荷电流时进行。

利用测温贴片监测接续状态时,测温贴片应保持清洁,所贴位置能够准确反映线夹温度变化并在地面容易观察。

A、1年1次B、根据需要安排C、1季1次D、1周1次

14、在隧道口、大桥上、车站咽喉区、分相等具有领示作用的关键处所建立观测点,在防护栏外观察列车通过时的接触网状态。

监测周期:

(A);监测项目:

观察列车通过时:

弓网接触、接触网震动等有无异常状态。

A、10天1次B、根据需要安排C、1天1次D、1周1次

15、全面检查周期:

(B)。

主要项目:

内容包括无法或不易通过监测、检测手段掌握设备运行状态的所有项目,如接触悬挂、附加悬挂、支撑装置的内在质量,螺栓是否紧固等;保养维护的内容主要是检查过程中必要的防腐处理、注油和零部件的紧固、更换等。

全面检查应利用轨道作业车进行。

A、5年B、3年C、1年D、根据需要安排

16、接触网检修计划分年度监测计划;检测、检查计划和月度维修计划三部分。

年度监测计划和检测、检查计划由设备管理单位于前一年的(B)底以前下达到车间和班组。

月度维修计划下达方式由铁路局确定,日维修计划与月度维修计划不符时,须经铁路局审核批准。

A、12月B、11月C、10月D、根据需要安排

17、为保证定期检查和对设备缺陷的及时处理,在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中须预留接触网垂直检修“天窗”,每次时间不少于(C)。

A、120分钟B、180分钟C、240分钟D、根据需要安排

18、绝缘部件清扫周期:

分段绝缘器和器件式分相器,周期(C)。

A、24个月B、12个月C、6个月D、根据需要安排

19、绝缘部件清扫周期:

瓷质绝缘件,周期(A)。

A、24个月B、12个月C、6个月D、根据需要安排

20、污秽严重区段绝缘部件清扫周期:

(D)

A、24个月B、12个月C、6个月D、铁路局根据需要安排

21、工长和车间主任要(B)检查1次监测、检测、检查及维修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在相应的记录上签字。

A、1季B、1月C、1周D、根据需要安排

22、为全面掌握设备运行状态,由铁路局组织牵引供电设备管理单位于每年(C)底前对设备进行一次整体质量鉴定并报铁道部。

A、12月B、11月C、10月D、根据需要安排

23、接触线平直度。

用塞尺检查接触线与检测尺之间的间隙,其间隙不得大于(B)。

A、0.05mm/mB、0.1mm/mC、0.15mm/mD、0.2mm/m

24、接触线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规定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或不能满足该线通过的最大电流时(≧A%),则应更换。

接触线不允许有接头。

A、20B、15C、10D、5

25、接触线之字值、拉出值(含最大风偏时跨中偏移值)标准值:

设计值。

安全值:

设计值±(D)mm。

A、设计值±10mmB、设计值±15mmC、设计值±20mmD、设计值±30mm

26、接触线之字值、拉出值(含最大风偏时跨中偏移值)标准值:

设计值。

限界值:

设计值±(D)mm。

A、设计值±10mmB、设计值±15mmC、设计值±20mmD、设计值±30mm

27、接触线高度符合设计规定;两个相邻悬挂点和吊弦的最大高度差为10mm。

标准值:

设计值。

安全值:

设计值±(D)mm。

A、设计值±10mmB、设计值±15mmC、设计值±20mmD、设计值±30mm

28、接触线高度符合设计规定;两个相邻悬挂点和吊弦的最大高度差为10mm。

标准值:

设计值。

限界值:

设计值±(C)mm。

A、设计值±10mmB、设计值±20mmC、设计值±30mmD、设计值±40mm

29、接触线坡度,标准值:

速度在250km/h(含)以下时,坡度为1‰,坡度变化率不大于0.5‰;速度在250km/h以上时,坡度为0。

安全值:

(A)

A、标准值B、标准值±10mmC、标准值±20mmD、标准值±30mm

30、接触线坡度,标准值:

速度在250km/h(含)以下时,坡度为1‰,坡度变化率不大于0.5‰;速度在250km/h以上时,坡度为0。

限界值:

(A)

A、标准值B、标准值±10mmC、标准值±20mmD、标准值±30mm

31、定位点两侧第一根吊弦处接触线高度应相等,相对该定位点的接触线高度允许误差(A)。

A、±10mmB、±20mmC、±30mmD、±40mm

32、接触线偏角(水平面内改变方向),标准值:

(D)。

A、≤10°B、≤8°C、≤6°D、≤4°

33、接触线偏角(水平面内改变方向),安全值:

(C)。

A、≤10°B、≤8°C、≤6°D、≤4°

34、接触线偏角(水平面内改变方向),限界值:

(C)。

A、≤10°B、≤8°C、≤6°D、≤4°

35、承力索位置标准值:

直链型悬挂,位于接触线正上方。

曲线区段承力索与接触线之间的连线垂直于轨面连线。

限界值:

标准值(B)。

A、标准值±100mmB、标准值±200mmC、标准值±250mmD、标准值±300mm

36、承力索损伤后不能满足该线通过的最大电流时,若系局部损伤,可以加电气补强线,若系普遍损伤则应更换;承力索损伤后不能满足规定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时,可以加补强线或切除损坏部分重新接续,若系普遍磨损伤则应更换;一个锚段内承力索接头和断股补强的总数量为:

锚段长度800m以下时接头数量2个,锚段长度800m以上时接头数量4个(不包括分段、分相及下锚接头)。

接头距悬挂点应不小于(C),同一跨距内不允许有两个接头。

A、5mB、3mC、≤2mD、≤1m

37、吊弦偏移.接触线与承力索同材质时,吊弦在任何情况下均垂直(交叉吊弦除外)。

标准值:

在无偏移温度时垂直。

安全值:

在极限温度时,顺线路方向的偏移值不得大于20mm。

限界值:

在极限温度时,顺线路方向的偏移值不得大于(A)。

A、20mmB、30mmC、40mmD、50mm

38、吊弦的长度要能适应在极限温度范围内接触线的伸缩和弛度的变化,否则应采用滑动吊弦。

吊弦预制长度应与计算长度相等,误差应不大于(C)。

A、±5mmB、±3mmC、±2mmD、±1mm

39、吊弦截面损伤不得超过(A)。

A、20%B、15%C、10%D、5%

40、吊弦载流环应固定在吊弦线夹螺栓的外侧,载流环应朝向列车前进方向,线鼻子与接触线夹角不得小于(D)。

A、10°B、15°C、20°D、30°

41、吊弦间距标准值:

设计值。

安全值:

(B)。

A、≤15mB、≤10mC、≤8mD、≤6m

42、吊弦间距标准值:

设计值。

限界值:

(B)。

A、≤15mB、≤12mC、≤10mD、≤8m

43、相邻吊弦高差标准值:

相邻吊弦高差(A)。

A、≤10mmB、≤12mmC、≤15mmD、≤20mm

44、相邻吊弦高差安全值:

相邻吊弦高差(A)。

A、≤10mmB、≤12mmC、≤15mmD、≤20mm

45、相邻吊弦高差限界值:

相邻吊弦高差(A)。

A、≤10mmB、≤12mmC、≤15mmD、≤20mm

46、弹性吊索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悬挂点两端长度相等,允许偏差为(C)。

A、±10mmB、±15mmC、±20mmD、±30mm

47、弹性吊索线夹处回头外露为20mm,允许偏差为(D)。

A、±10mmB、±8mmC、±6mmD、±5mm

48、弹性吊索工作张力符合设计规定,允许偏差为(B)。

A、±60NB、±50NC、±40ND、±30N

49、跨中第一吊弦与相邻弹性吊索吊弦的高度差必须小于(C)。

弹性吊弦与定位点处接触线高度相等。

A、20mmB、15mmC、10mmD、5mm

50、上、下部固定绳应水平,允许有平缓的负驰度,其数值为:

5股道及以下不超过(C)。

A、200mmB、150mmC、100mmD、50mm

51、上、下部固定绳应水平,允许有平缓的负驰度,其数值为:

5股道以上的不超过(A)。

A、200mmB、150mmC、100mmD、50mm

52、软横跨直吊线应保持铅垂状态,吊线呈拉紧状态,上端永久固定,无松驰,横向承力索与上部固定绳在最短吊线处距离为(D)。

A、100-300mmB、200-400mmC、300-500mmD、400-600mm

53、下部固定绳距接触线距离正线为400mm,侧线为300mm,允许偏差(A)。

A、±50mmB、±40mmC、±30mmD、±20mm

54、软横跨应垂直于正线,各部螺栓、垫片、弹簧垫圈应齐全,螺栓紧固,各杵头杆螺纹外露长度应为20-80mm,调整螺栓的螺杆外露长度应为(A)至螺纹全长的1/2。

A、50mmB、40mmC、30mmD、20mm

55、横向承力索和上、下部固定绳的电分段绝缘子串应在同一垂直面内。

位于站台沿上方绝缘子带电裙边应尽量与站台对齐,股道间横向电分段绝缘子应位于股道中间。

横向承力索两端绝缘子串外侧钢帽距支柱内缘应不小于(B)。

A、500mmB、400mmC、300mmD、200mm

56、上、下部固定绳两端绝缘子串的瓷裙至支柱内缘的最小距离不小于(C)。

A、500mmB、600mmC、700mmD、800mm

57、带电侧绝缘子裙边距线路中心线不得小于(D)。

A、500mmB、400mmC、300mmD、200mm

58、各部件应齐全完好,连接牢固,支柱上角钢底座应水平,各斜吊线完好无松驰,并留有不小于(D)的余量。

A、500mmB、400mmC、300mmD、200mm

59、硬横梁的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不超过(A)。

A、+100mmB、±100mmC、+200mmD、±200mm

60、硬横梁应呈水平状态,允许向上微拱,铰接硬横梁的挠度小于梁长的(D)。

A、1.5%B、1.0%C、0.8%D、0.5%

61、刚接硬横梁的挠度小于梁长的(A)。

各段之间及其与支柱应连接牢固。

A、1/360B、1/300C、1/180D、1/120

62、硬横梁锈蚀面积不超过(B)。

A、30%B、20%C、15%D、10%

63、上、下部定位索应布置在同一个铅垂面内,上、下部定位索应呈水平状态,允许有平缓的负弛度,5股道及以下者负弛度不超过(),5股道以上者不超过()。

C

A、200mm、300mmB、200mm、250mmC、100mm、200mmD、150mm、200mm

64、下部固定绳距接触线距离正线为400mm,侧线为300mm,允许偏差(B)。

A、+50mmB、±50mmC、+100mmD、±100mm

65、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处导高应与邻点吊弦处导高相等,允许抬高(A),中心锚结线夹锚结绳两边张力相等,不得松弛或高度低于接触线。

锚结绳处于受力状态,但不改变相邻吊弦受力和导线高度。

A、+5mmB、±5mmC、+12mmD、±12mm

66、接触线中锚线夹安装应牢固、端正、不打弓。

在直线上应保持铅垂状态,在曲线上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

接触线侧锚结绳压接后回头外露长度不小于30mm;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辅助绳外露长度不小于(C)。

A、80mmB、60mmC、50mmD、30mm

67、中心锚结绳范围内不得安装吊弦和电联结;中锚绳两端距相邻的吊弦或电联结距离不得小于(A)。

A、2000mmB、1800mmC、1500mmD、1200mm

68、中心锚结绳的弛度应等于或略高于该处承力索的弛度,承力索中心锚结绳在其垂直投影与线路钢轨交叉处,应高于接触线(D)以上。

A、180mmB、200mmC、250mmD、300mm

69、腕臂随温度变化顺线路的偏移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D)。

A、±50mmB、±40mmC、±30mmD、±20mm

70、五跨关节中间跨为过渡跨,过渡跨两接触线等高处导线高度允许比相邻定位点抬高(A)。

A、0-40mmB、10-30mmC、20-40mmD、20-50mm

71、转换柱、中心柱处两悬挂的垂直距离、水平距离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

(D)。

A、±50mmB、±40mmC、±30mmD、±20mm

72、绝缘锚段关节的转换柱处绝缘子串距悬挂点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A)。

A、±50mmB、±40mmC、±30mmD、±20mm

73、承力索、接触线两绝缘子串上下应对齐,允许偏差为(C)。

A、±50mmB、±40mmC、±30mmD、±20mm

74、道岔定位支柱应按设计的定位支柱布置,定位支柱间跨距误差(C)。

A、±500mmB、±800mmC、±1000mmD、±1200mm

75、两接触线相距500mm处的高差标准值:

当两支均为工作支时,正线线岔的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B),侧线线岔两接触线等高。

A、10mmB、20mmC、25mmD、30mm

76、两接触线相距500mm处的高差标准值:

当一支为非工作支时,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接触线高(),并按设计要求延长一跨抬高3()后下锚。

D

A、60-80mm,300—500mm;B、60-80mm,350—500mm;

C、80-100mm,300—500mm;D、80-100mm,350—500mm;

77、两接触线相距500mm处的高差安全值:

当两支均为工作支时,正线线岔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侧线线岔两接触线高差不大于()。

C

A、20-50mm,30—50mm;B、10-30mm,50mm;

C、10-30mm,30mm;D、20-50mm,30mm;

78、两接触线相距500mm处的高差安全值:

当一支为非工作支时,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接触线抬高()。

并延长一跨抬高()后下锚。

A

A、50-100mm,350—500mm;B、60-80mm,300—500mm;

C、80-100mm,300—500mm;D、80-100mm,350—500mm;

79、两接触线相距500mm处的高差限界值:

当两支均为工作支时,正线线岔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侧线线岔两接触线高差不大于()。

C

A、20-50mm,30—50mm;B、10-30mm,50mm;

C、10-30mm,30mm;D、20-50mm,30mm;

80、两接触线相距500mm处的高差限界值:

当一支为非工作支时,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接触线抬高()。

并延长一跨抬高()后下锚。

A

A、50-100mm,350—500mm;B、60-80mm,300—500mm;

C、80-100mm,300—500mm;D、80-100mm,350—500mm;

81、岔区腕臂顺线路偏移量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D)。

A、±50mmB、±40mmC、±30mmD、±20mm

83、无交叉线岔腕臂顺线路偏移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D)。

A、±50mmB、±40mmC、±30mmD、±20mm

84、无交叉线岔两承力索交叉点处间距不应小于(C)。

A、30mmB、50mmC、60mmD、80mm

85、无交叉线岔拉出值、导高应符合设计要求,拉出值允许偏差为±20mm,导高允许偏差为()。

B

A、3mmB、5mmC、6mmD、8mm

86、无交叉线岔正线接触线距侧线线路中心,侧线接触线距正线线路中心水平投影(A)范围为始触区。

始触区不允许安装除吊弦线夹以外的任何线夹类金具。

A、600~1050mmB、450~850mm

C、450~1050mmD、600~1250mm

87、无交叉线岔交叉吊弦应安装在正线接触线距侧线线路中心线,侧线接触线距正线线路中心线水平投影550mm---600mm的范围内,正线与侧线上的两根吊弦的间距一般为(B)。

A、1m,B、2m,C、3m,D、5m

88、无交叉线岔交叉吊弦与其他吊弦的间距(始触区反侧)不大于(C)。

A、3~6m,B、5~8m,C、6~8m,D、6~9m

89、无交叉线岔交叉吊弦的承力索端采用滑动吊弦线夹时,绝缘垫块必须安装正确,保证滑动灵活;交叉吊弦接触线端的吊弦线夹螺栓及导流环应朝向远离另一支导线的方向,线夹倾斜角最大不得超过(D)。

A、60度,B、45度,C、30度,D、15度

92、电联结线均要用多股软线做成,其额定载流量不小于被连接的接触悬挂、供电线的额定载流量,且不得有接头、压伤和断股现象,电联结线应伸出线夹外(C),线夹与线索接触面均应涂电力复合脂。

A、3-5mm,B、1-3mm,C、5-10mm,D、6-8mm,

93、承力索、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压接(拆卸)应符合技术标准的要求。

接触线电连接线夹与线槽契合的卡子必须保证平行压接于线槽内,不得跳出接触线的线槽,电连接线夹的螺纹卡子均应保证卡子从一端插入后,在另一端露头(B)。

A、3-5mm,B、1-3mm,C、5-10mm,D、6-8mm,

94、工作支接触线电联结线夹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A)。

A、0-3mm,B、1-3mm,C、5-10mm,D、6-8mm,

95、绝缘器的主绝缘应完好,其表面放电痕迹应不超过有效绝缘长度的(C)。

主绝缘严重磨损应及时更换。

A、10%,B、15%,C、20%,D、30%,

96、绝缘器应位于受电弓中心,一般情况下误差不超过(A)。

A、100mmB、150mmC、60mmD、80mm

97、绝缘器安装平面平行于轨面轨面连线,最大误差不超过(A)。

A、10mmB、15mmC、6mmD、8mm

98、分段绝缘器安装高度,按设计行车速度所要求的抬升力,用钢尺测取所安装的高度值,允许偏差为(A)。

A、±5mmB、±4mmC、±3mmD、±2mm

99、腕臂底座安装高度符合设计要求根据基础标高偏差情况选择预留孔安装位置,允许偏差(A)。

腕臂底座应呈水平状态。

A、±50mmB、±40mmC、±30mmD、±20mm

100、水平腕臂应符合设计要求。

安装位置满足承力索悬挂点(或支撑点)距轨面的距离(即导线高度加结构高度),允许误差(D);悬挂点距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符合规定。

A、±350mmB、±300mmC、±250mmD、±200mm

101、平腕臂端部余长为200mm,平腕臂绝缘子端头距套管单耳100mm,承力索座距双套筒连接器一般为300mm,接触线悬挂点距吊钩定位环一般为400mm。

防风拉线环距定位器头水平距离600mm,允许误差(B)。

A、50~l00mm,B、+50~-l00mm,C、50~800mmD、0~l00mm

102、吊柱应保持铅垂状态,其倾斜角度不大于(D)。

侧面限界满足设计要求。

A、5°B、3°C、2°D、1°

103、吊柱地脚螺栓必须是双螺帽,拧紧螺帽后螺栓外露长度不得大于(A);调整吊柱用的垫片不得超过3片;

A、30mmB、25mmC、20mmD、10mm

104、吊住梁锈蚀面积不超过(C)。

A、10%,B、15%,C、20%,D、30%,

105、正、反定位管状态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定位管应与腕臂在同一垂面内,一般情况下呈水平状态,正定位允许抬头;反定位允许低头,但坡度不得大于(C)。

提吊定位管的不锈钢吊线端部余长150mm,吊线露出压接管10mm。

A、200mm/m。

B、180mm/m。

C、150mm/m。

D、120mm/m。

106、限位间隙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