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10959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3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教学设计.docx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教学设计.docx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基督教兴起的时间、原因、创始人及传播情况;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发展及分裂的基本史实;西欧封建制度形成,掌握封君和封臣的关系,能准确简述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通过基督教在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壮大,初步认识西欧封建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教材给出的文字、资料和图片信息等的阅读利用,培养学生利用图片等学习资料并对此进行分析与归纳,从中提炼出对学习有效的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欧洲早100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优越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教学难点: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欧洲地图,找出法、德、意三个国家。

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是欧洲三个重要的国家,你知道这三个国家的由来吗?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基督教的兴起

1.图片展示:

《耶稣》

2.教师提问:

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了基督教?

提示:

犹太人不满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在屡次反抗斗争失败后,才将希望转向宗教,期盼上帝派“救世主”来拯救他们。

3.教师提问:

信仰上帝的人是富人还是穷人?

提示:

在基督教产生之初,它是下层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借以斗争的手段。

4.教学补充:

可以让学生阅读有关《圣经》的知识,如关于上帝创造天地万物、诺亚方舟、大洪水的故事等,这些故事不仅是基督教的教义,也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

比如,在大洪水的故事中,就反映出古代两河流域的部分历史史实,以此消除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形成对基督教的正确认识。

5.学生自主学习:

查阅资料,比较一下佛教和基督教,完成表格。

提示:

名称

产生时间

诞生地

创造人

经典

教义

主要

节日

佛教

公元前6世纪

古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

《大藏经》

“众生平等”

“忍耐顺从”

浴佛节

基督教

1世纪

巴勒斯坦地区

耶稣

《圣经》

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圣诞节

复活节

目标导学二:

法兰克王国

1.教师讲述:

476年,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相继在西欧建立起一系列的日耳曼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是最典型的西欧封建国家。

法兰克(意为勇敢的、自由的)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散居在莱茵河下游,其中,居住在三角洲的称萨利克(海滨)法兰克人,居住在两岸平原的称里普阿尔(河畔)法兰克人。

3世纪,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进入高卢。

4世纪,以罗马同盟者的资格定居在高卢东北部。

5世纪下半期到6世纪初,在克洛维(465—511)统率下,经过不断地武力扩张,建立法兰克王国,占有了罗马在高卢的绝大部分领土。

2.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地图《5—6世纪的法兰克王国》,指出法兰克王国在不断扩张过程中的版图范围。

3.教师提问: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是当时很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

他为稳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什么作用?

措施:

①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②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

作用:

①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②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③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不断扩张,实力强大起来。

目标导学三:

封君与封臣

问题探究:

展示西欧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西欧封建社会流行这样一条规则: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1)西欧封建制度以什么为纽带而形成的?

提示:

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

(2)在西欧曾流传这样一句话: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提示:

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

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而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臣属关系。

所以,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

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3)封君与封臣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

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4)通过以上探究,概括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提示:

①等级森严,但在不同等级贵族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②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③层层分封。

目标导学四:

查理曼帝国

1.教师提问:

查理为了得到教会的支持,采取了什么措施?

有什么影响?

提示:

措施:

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什一税”。

影响:

教会变得富有起来,势力越来越大。

为王权与教权之间的矛盾埋下了隐患。

2.图片展示:

《教皇为查理加冕》

3.教师提问:

教皇为什么要给查理大帝加冕?

查理大帝又为什么要接受教皇对他的加冕?

(在学生合作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提示:

查理为了取得基督教会的支持,巩固自身统治,需要加强与教会的关系,而基督教会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也需要借助查理的势力。

于是,在公元800年的圣诞节,教皇立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教堂为查理加冕称帝。

查理称帝不仅标志着查理曼帝国的建立,更标志着西欧新兴封建国家的独立地位得到确认,并与罗马教会联手共同统治西欧。

4.拓展延伸:

后来教会势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

在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期,教会不仅垄断了思想文化领域,而且具有雄厚的经济地位和相当大的政治权力。

5.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三、课堂总结

西欧封建制度是中古欧洲历史的一项核心内容,而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在整个中古时期,罗马天主教在经济上占据当时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一元垄断。

3.板书设计

1.4世纪末,基督教确定为国教

2.法兰克王国建立(时间、人物)

3.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

4.查理曼加冕;帝国的分裂,德意志雏形形成

4.教学反思

本课的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在教学中,我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

西欧的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学生容易受到中国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影响,存在模糊认识,对此应着重加以强调。

第8课 西欧庄园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知道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了解西欧庄园的管理情况、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西欧庄园里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庄园的管理,分析西欧庄园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理解和接受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西欧庄园的特点

教学难点:

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

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

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

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

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

《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图片展示:

《庄园图解示意图》

2.教师讲述:

“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

但是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

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

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进行个体生产。

3.学生自主学习:

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

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

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材料二从日出劳动到日落,劳动的报酬十分微薄。

他的家一般是简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篱笆建造的。

地面就是泥土,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

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

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

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饿。

饿死的事情决不是没有听说过。

他当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惧的牺牲品,也时常受到邪恶的领主管家的欺骗。

他还要交很多的租税并服役,可以说,他是一个被蔑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可怜虫。

5.问题思考:

材料二中农奴的生活说明了什么?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

提示:

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6.材料展示:

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

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7.问题思考: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

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目标导学二:

庄园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 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

材料二 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也要被罚款。

2.教师提问:

(1)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具有什么权?

提示:

司法权。

(2)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

罚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

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

(4)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

习惯法或村法。

(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

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课堂总结

正因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自给自足的庄园奇景,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独特性。

但历史辩证法总是彰显着永恒的道理,当一种新制度建立的时候,却孕育了否定这个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3.板书设计

1.兴起的时间、发展

2.性质:

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3.居民:

佃户(自由农民和农奴)

4.领主与佃户的关系:

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

5.庄园法庭:

特点与作用

4.教学反思

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给予善于发现问题和勇于表达观点的学生展现机会的同时,一定要关注相对薄弱、拘谨的学生,给予他们话语权和针对性地创造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也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教与学的过程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西欧城市复兴的时间、区域,城市争取斗争的常用方式;了解市民阶级的形成过程;了解大学的兴起、大学自治及其开设的主要课程等

过程与方法

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的层层分析中,学习掌握从图片与史料中汲取有效历史信息;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思想意识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中世纪市民追求人生自由、争取城市自治的勇气,感悟“走出中世纪”来自于“人”本身的推动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教学难点:

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多数人认为中世纪的西方文化相比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说是一种倒退,中世纪意味着落后、腐朽、禁锢和迷信。

实际上,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刚刚诞生的城市成为中世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么,为什么城市会在这一时期出现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材料和图片展示:

乔治出生于中世纪意大利乡村的一个农奴家庭,从小跟着邻居学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艺。

今年20岁的他打算与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结婚,却遭到庄园主詹姆斯的反对,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辈那样的悲惨生活,他想改变。

2.教师提问:

乔治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试着描述一下乔治父辈的悲惨生活。

提示:

封建庄园(乡村);关键词:

缴纳租税、承担杂役、无人身自由、生活极端贫困。

3.教师提问:

请你给乔治出出主意,他可以怎么做呢?

提示:

逃往城市。

4.教师过渡: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

这是怎么回事?

城市难道有不受封建领主控制的特权吗?

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么人?

他们从事什么工作?

又是怎样工作的?

5.教师提问:

西欧城市复兴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其中兴起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有意大利北部、法兰西南部和北海南部地区等。

6.教师提问:

这些新兴城市有什么特点?

提示:

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

城市规模很小,人口较少。

7.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1)城市居民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2)法兰西琅城市民起义是怎么回事?

反映了什么?

(3)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么?

提示:

(1)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2)反映了城市的兴起使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3)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8.问题思考:

在自由城市里,市民和领主之间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

目标导学二:

城市居民的身份

1.教师提问:

如果乔治成功逃往城市,他凭借一手剪裁的好手艺就能够在城市继续生活下去吗?

提示:

按照惯例,农奴在自治的城市里住满一年零一日,他就是自由民(市民)了。

2.教师提问:

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

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提示:

①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

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

②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

3.教师提问:

市民阶级中分化出了哪些人?

从中逐渐产生了什么新的阶级?

提示:

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

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4.问题思考:

这些城市的兴起有何意义?

提示:

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5.拓展延伸:

乔治打算开一家裁缝店,你觉得初来乍到的他能立即开起来吗?

提示:

他不能随意开店,需要加入一个叫“行会”的组织。

行会内部的首脑称“行头”,基本成员即作坊主称“行东”,行东以下为“帮工”和“学徒”。

乔治需要从学徒做起,在学艺期间要向行东缴纳学费,并为其做家务劳动,期满后可升为帮工。

帮工要在行东作坊里帮助工作数年,领取少量工资,经行会考核后才能独立开设作坊。

6.问题探究:

(1)城市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

城市重新兴起是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欧洲文明有重大影响。

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新的等级——市民阶级,这些市民的经济力量、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还在稳步提高,这就意味着国家日后要更加重视和支持这些人的利益。

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市民阶级参与政治,也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

城市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旧制度瓦解。

(2)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对比:

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

乡村(封闭)

城市(自由)

构成(主体人员)

封建庄园(封建主和农奴)

自由民(市民)

社会关系

封建主(提供土地、奴役剥削)

农奴(缴纳地租、服劳役)

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拥有人身自由

经济特点

一切产品用于自身消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产品用于交换、出卖(商品经济)

行会势力较大

目标导学三:

大学的兴起

1.教师讲述:

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

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

2.问题思考:

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大学的教育自主权表现在哪里?

提示:

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3.教师提问:

国王和教皇对待教育的态度怎样?

提示:

国王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

4.教师提问:

你对中世纪西欧大学的课程设置有何看法?

提示:

中世纪大学生须先上基础课程,它们是:

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进入专业课程,包括法学、医学和神学。

这说明了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课堂总结

从法兰克王国到强盛的查理曼帝国和德、意、法三国的雏形,从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到自给自足的西欧庄园和那规模不大但却有着“使人自由”的空气的城市,我们看到了西欧文明前进的脚步。

3.板书设计

1.城市争取自由和自治的斗争

2.市民阶层的形成

3.大学的兴起

4.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围绕“中世纪城市重新兴起的原因、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市民的生活、生产情况、大学的兴起”展开教学,并通过一些谚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更有趣味,是本节课应着重探讨的一个问题。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理解拜占庭帝国对中西方文化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置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研究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会论从史出、辩证看待问题等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古罗马法律,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

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

探讨拜占庭帝国强盛、衰亡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之后帝国不断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若干年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但后来却逐渐衰落、灭亡了,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及探索的空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近这个曾极度繁荣的古老帝国,感受它的辉煌,了解它的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图片展示:

《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

2.教师提问:

拜占庭盛极一时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继承和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东西文明交汇,互相影响。

3.教师讲述: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

4.材料展示:

《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

“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

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5.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查士丁尼法典》的概况。

《罗马民法大全》包含哪几部法律?

提示:

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典》。

6.问题思考:

如何评价《罗马民法大全》?

提示:

《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

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

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目标导学二:

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图片展示:

《拜占庭帝国的衰亡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2.教师提问:

拜占庭皇帝为什么会求助于西欧封建主的军事援助?

结果怎样?

提示:

原因——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

结果——东征的十字军不仅没有给拜占庭以军事援助,反而攻打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

3.教师提问:

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①穷兵黩武,四处征讨,国库空虚,财尽民穷;②外族势力入侵。

4.问题思考:

从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教训?

提示:

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导致文明衰落。

我们坚信宽容开放的中国一定会更加繁荣,更加富强,未来的中国会更美好。

5.拜占庭帝国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许多不同种类、不同特点的文化,它们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当然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是完美无缺的,所以要求我们有一种对待文明的正确态度,学会包容、吸收和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不断进步。

3.板书设计

1.《查士丁尼法典》:

目的、内容、《罗马民法大全》的意义

2.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原因、时间、对文化的影响

4.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两大问题。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这两大问题分别探讨了《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和内容、《罗马民法大全》的内容和评价;分析了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以及拜占庭帝国对文化的影响。

学生对于拜占庭帝国的探讨比较感兴趣,气氛热烈,展示较好,对于《罗马民法大全》的认识不够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