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产文艺片的市场营销策略.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08015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国产文艺片的市场营销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浅析国产文艺片的市场营销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浅析国产文艺片的市场营销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浅析国产文艺片的市场营销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浅析国产文艺片的市场营销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国产文艺片的市场营销策略.docx

《浅析国产文艺片的市场营销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国产文艺片的市场营销策略.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国产文艺片的市场营销策略.docx

浅析国产文艺片的市场营销策略

滨江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析国产文艺片的市场营销策略

院系经济与贸易系

专业市场营销

学生姓名许超

学号20072333012

指导教师周彩红

职称副教授

 

二O一一年五月十日

目录

1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文献综述1

2文艺片的概念辨析2

3电影营销的相关理论2

3.1整合营销理论2

3.2市场细分理论3

3.3火车头理论3

4文艺片的历史与现状4

4.1文艺片的雏芽:

1905-19484

4.2失去的二十七年:

1949-19764

4.3发展壮大:

1976-20004

4.4艰难中求生:

2000至今5

5国产文艺片市场的SWOT分析6

5.1优势(Strength)6

5.2劣势(Weakness)6

5.3机会(Opportunity)7

5.4威胁(Threat)7

6文艺片营销策略分析7

6.1产品策略7

6.2价格策略8

6.3渠道策略9

6.4传播策略10

7案例分析——以《孔雀》为例12

7.1开拍前,充分利用“顾长卫”的名人效应12

7.2国际电影节获奖,密集宣传13

7.3巧妙的档期营销,提前上映13

7.4积极开拓国外市场13

8结论13

参考文献:

14

浅析国产文艺片的市场营销策略

许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南京210044

摘要:

近年来国产电影不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长足的进步,但是文艺片的市场份额却日趋缩小。

本文主要从整合营销理论和市场细分理论出发,综合运用SWOT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力图破解文艺片营销的迷局,为国产文艺片的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

文艺片;营销策略;SWOT;孔雀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我国的电影产业近年来日趋红火,每年拍摄的数量规模增长迅速,票房屡破记录,2010年的总票房更突破百亿大关。

在市场化带来的竞争压力之下,国产电影特别是一些大片越来越懂得借鉴好莱坞的营销手法包装自己,努力迎合观众的口味,人气和票房都节节攀高。

而国产文艺片虽然在国际上屡获殊荣,获得电影评论界的一致好评,但是其在国内市场上的地位却逐渐边缘化,票房不佳,观众认知度低,究其原因,不外乎营销理念和营销手段的缺乏。

电影作为一种商品,终究要面对消费者,接受市场的考验,所以其不但是制作出来的,也是营销出来的,国产文艺片的品质毋庸置疑,就更应该多倚靠市场营销的力量,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才能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2文献综述

欧美各国在电影营销方面的研究相对成熟,已经形成了科学完备的学科体系。

不仅成为各个学科竞相研究的对象,还与消费者心理学、市场营销学、传播学和组织行为等学科互相涵盖交叉。

美国的巴里·利特曼(1995)[1]的深入浅出的分析了好莱坞的电影产业,指出了电影产业化的一般发展道路。

英国的大卫·普特南(2001)[2]则分析总结了好莱坞的营销模式与世界其他国家电影营销的差异,突出强化了好莱坞“营销高于电影”的理念。

澳大利亚的理查德·麦特白教授(2003)[3]阐发了对好莱坞电影的研究意义,在他看来,好莱坞的商业电影和艺术类电影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区分标准,艺术类电影在美国也是通过间接性的方式获取利润,这个观点对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电影来说也是一种全新的观点,对于国产文艺片营销结构的完善的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国内的电影营销研究从九十年代才起步,特别是文艺片的营销理论,现有的研究还远未成熟,多集中在概念相近的“艺术电影”的研究上,而且大多只局限在微观层面,缺乏对整个产业链的宏观研究。

于丽(2006)[4]通过对经济、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学科借鉴和共性化东西的移植,将电影市场的特征与市场经济的共性相结合,对电影经营管理的模式进行了探讨。

赵军(2001)[5]提出要“在战略上认识艺术电影,在战术上包装艺术电影”。

国内文艺片的产业现状研究多是依附于中国整体电影产业的研究,缺乏完全以文艺片作为目标的产业化研究。

宣宁(2008)[6]倡导借鉴欧美艺术电影产业发展的经验,提出国产艺术电影的产业化发展策略。

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从2006年开始每年编撰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对文艺片的票房、院线档期作了详细的总结,是研究国产文艺片很好的参考资料,但仅限于票房靠前或口碑不错的部分文艺片。

文艺片的个案分析备受青睐,秦喜清(2008)[7]、罗志芬(2005)[8]等围绕近几年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分别进行了案例研究。

朱龙晃(2008)[9]全面剖析了低成本国产电影的营销策略,跟文艺片有很多交叉部分,对于低成本文艺片的营销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文艺片的概念辨析

文艺片全称“文学艺术片”,这个词是偏正结构,“文学”修饰“艺术”,原意是指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第五代导演刚出道时拍摄的大都是这类影片,例如张艺谋的《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改编自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小说,但现在文艺片基本上失去了它本来的含义。

文艺片是中国独创的一种电影分类,并不存在于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十几个分类中,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

文艺片强调电影的艺术性、思想性,希望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震颤,挖掘人物的内心而不是靠剧情的离奇或场面的火爆迎合大众的口味。

从内涵上看文艺片和艺术电影相类似,但两者有根本上的不同,艺术电影是电影传统的三分法即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其中的一类,它要求完全排除商业因素,注重导演个性化的表达,旨在影视艺术的探索和创新,是一种产业和创作的模式(mode)。

文艺片则是一种电影类型(genre)[10],不一定拒绝商业元素,像投资了6000万元的《千里走单骑》就成功的运用了诸多商业手法。

文艺片和艺术电影又有天然的联系,因为艺术电影的追求导致它的表现方式和内容形式与文艺片趋于一致,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艺术电影都可以归于文艺片这个类型中,但不是所有的文艺片都是艺术电影,票房也是文艺片的关注对象。

3电影营销的相关理论

3.1整合营销理论

上世纪90年代,以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舒尔茨等为代表的专家提出了整合营销理论(IMC),该理论强调:

为了避免消费者被过多的信息淹没,要以分析消费者为起点,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企业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的使用各种沟通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形象传播统一的产品信息和服务信息,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双向沟通关系。

[11]

在厦门大学陈培爱教授主编的《广告学概论》中提到“整合营销是以消费者为中心,重在与传播对象的沟通,整合营销的目的就是影响特定受众的行为,建立起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稳固、双向的联系。

它强调各种传播手段和方法的一体化运用,广告、公关、促销、CI、包装、新媒体等,都是传播信息的工具。

但是要注意进行最佳的组合,发挥整体效应,使消费者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接触到同一主题的内容和信息。

”[12]针对产品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其营销环境,在整合营销理论的基础上,北京电影学院吴曼芳老师对电影整合营销理论的阐述如下:

电影整合营销是指电影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以由外而内战略观点为基础,为了与利害关系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以电影营销管理者为主体所展开的传播战略。

即为了对观众、创作人员、投资人、发行公司、宣传代理、影院和技术部门等直接利害关系者和社区、政府、娱乐媒介各种社会团体等间接利害关系者进行密切、有机的传播活动。

[13]

3.2市场细分理论

市场细分理论是营销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美国市场学家温德尔·史密斯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

它是指按照相似的需求、价值取向或购买行为等特征将一个市场划分为不同细分市场的过程,每个细分市场中的个体或组织对特定的有针对性的市场策略会有相似的反应,一个组织选择提供服务的特定市场被称为目标市场。

[14]对市场决策者而言,市场细分的目标是将同一细分市场内个体间的固有差异减到最小,不同细分市场间的差异增加到最大,目的是针对每个目标市场采取独特的产品或市场营销组合战略以求获得最佳收益。

电影市场的细分,就是根据观众分层对电影产品以及潜在观众群体进行的定位。

所谓定位,就是“设计组织的形象与产品,以使它在目标顾客的心目中,占据与众不同而且颇具价值的地位之行动。

”定位包括:

表现出实质性的差异;使这种差异为公众所知晓。

就影片而言,定位的具体方法有:

基于创作阵容的定位、基于发行渠道的定位、基于内容题材的定位、基于竞争者的定位、基于制作方式的定位、基于目标观众的定位、基于影片档期的定位以及影片其他方面的定位,如票价、拍摄地点、出品企业等等。

3.3火车头理论

火车头理论就是把电影的影院销售作为火车头,以此带动其他电影产品形式(后电影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工作。

电影的营销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要做“本”,然后重复地利用它,达到一本万利的效果。

在此,电影被看作是能够带来其他商业机会的产品,具有发动机的功能。

没有多元化的收入渠道便最终没有任何利润。

电影不仅属于电影院,电影是娱乐产业的发动机。

成功的电影不仅能产生票房收入,还可在录像、VCD与DVD、电视播放、电影主题公园、人物形象特许权经营等方面创造其他收入机会。

因此,电影企业已成为许多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也是传媒巨头纷纷收购电影企业的重要原因,他们希望控制内容的生产和流通,从而形成一体化的价值链,保证上下游供需平衡,获得最大的协同效应。

以迪斯尼公司为例,迪斯尼通过出售与迪斯尼电影人物有关的各种商品——从服装到漫画书和玩具,获得大量的销售收入,建立迪斯尼乐园,实现公园与电影业之间的互动和双赢;与美国广播公司合作,在电视上播放迪斯尼乐园的节目,能够为他的乐园和电影做广告,同时也丰富了电视的节目,由此可见后电影产品具有极大的发散和渗透能力。

 

4文艺片的历史与现状

4.1文艺片的雏芽:

1905-1948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大陆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这一年被看作中国电影的起点。

早期的中国电影,摄像机位是固定的,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拍摄对象,制作简陋粗糙,只是对戏剧简单的记录。

2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摆脱戏剧的藩篱,呈现出繁荣景象,并且开始注重市场细分,一大批武打片、故事片涌现,但这时候电影的艺术价值还未被真正认识,影片粗制滥造,靠各种滑稽场面和曲折的剧情煽动小市民的热情,可以看作商业片的滥觞。

三四十年代,社会的动乱,电影艺术观念的树立,使一批有才华的导演跳出小情小调的市井生活,拍摄出许许多多有深度的反应社会问题的电影,较著名的有《春蚕》(1933年)、《渔光曲》(1934年)、《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年),这些电影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几乎都将镜头对准现实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平凡人生,通过日常生活的真实描绘,展示人性人情,[15]它们算是中国最早的文艺片,其中《渔光曲》参加了苏联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并获得“荣誉奖”,成为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这时候中国电影已经出现了品牌意识,体现在导演,尤其是电影演员的身上,演员摆脱了过去对其“戏子”的蔑称,受到人们的景仰,人们开始“追星”,电影制片方也有意识的通过邀请胡蝶、阮玲玉、周璇这些大牌明星主演来宣传电影,提高票房。

4.2失去的二十七年:

1949-1976

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同时电影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停滞不前。

艺术沦为政治的奴婢,特别是电影因为本身的特质成为了得天独厚的宣传工具,文艺片毫不意外的被打入冷宫。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还是有一些文艺味的电影出现,它们大都改编自当代名家名作,如鲁迅的《祝福》、老舍的《我这一辈子》、柔石的《二月》、茅盾的《林家铺子》,因为原作的关系,里面的人物生动,更富有“人”的情感,刻画现实凸显深度,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然而由于大环境的影响,还是难逃教化的俗套。

计划经济体制下,影片的制作和放映都是上级统一安排,没有市场机制的作用,就不存在营销的概念。

这阶段的所有电影本质上都是现在所谓的主旋律电影。

4.3发展壮大:

1976-2000

打倒“四人帮”后,电影市场逐步放开,中国电影特别是文艺片出现井喷式发展。

在前期,“反思电影”和“伤痕电影”占据主流,通过对一系列有血有肉的人的塑造,以艺术的真实反映生活,抛弃假大空的创作理念,拷问了人在那场浩劫中的灵魂。

谢晋导演的扛鼎之作《芙蓉镇》是这一时期负有里程碑意义的文艺片。

除了对故事内容和关注对象的革新,人们对电影这一艺术形式进行不断探索,通过镜头、构图、节奏、光线、色彩、音响、各种电影技法的变化组合运用,电影的表现形式愈发丰富,创造出不同以往的视听感受。

代表作有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和姜文的《鬼子来了》。

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营销意识还比较薄弱,仍处于“产品为王”的阶段,认为只要拍出好电影,就不怕没人看。

张艺谋的处女作《红高粱》是当时文艺片市场运作的典范,它既注重故事的可看性,又独创出许多为人津津乐道的电影表现手法,在当时获得300万元的巨额票房。

[17]

4.4艰难中求生:

2000至今

2002年进行院线制改革后,电影产量节节攀高,到2010年已经以年产526部跻身世界前三。

[18]张艺谋的《英雄》开启了中国电影的营销时代,此后国产片纷纷借鉴好莱坞的营销理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票房神话。

然而文艺片并没有因此受益,票房的导向作用使商业片成为绝对主流。

相对于商业片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资,文艺片多是几百万的小制作,同时还要忍受各大影院的冷眼相待,仅安排为数不多的放映场次和时间,限制了文艺片在主流人群中的影响,反过来又制约了机构对文艺片的投资。

在2010年票房前十的国产电影中,只有排名第十位的《山楂树之恋》称得上是文艺片。

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已为人们所熟知的贾樟柯、娄烨、陆川等所谓第六代导演凭借优秀的小成本文艺片横空出世,他们的片子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艺片精髓的基础上,进一步吸取了国外同类影片的经验,思想性和技巧性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国际电影节上纷纷获奖(详见表1),奠定了走向国际的基础。

表1:

2000年以来部分获得国际电影节奖项的国产文艺片

时间

电影节

导演

电影名称

奖项

2000年

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张艺谋

《我的父亲母亲》

评委会特别奖银熊奖

第53届戛纳国家电影节

姜文

《鬼子来了》

评委会大奖

2001年

第5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王小帅

《十七岁的单车》

评委会大奖银熊奖

2003年

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李扬

《盲井》

艺术贡献银熊奖

2004年

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陆川

《可可西里》

评委会特别奖

2005年

第5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王小帅

《青红》

评委会大奖

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顾长卫

《孔雀》

评委会大奖银熊奖

2006年

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贾樟柯

《三峡好人》

最佳影片金狮奖

2007年

第5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王全安

《图雅的婚事》

最佳影片金熊奖

2008年

第5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王小帅

《左右》

最佳编剧银熊奖

2009年

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娄烨

《春风沉醉的夜晚》

最佳编剧奖

2010年

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李玉

《观音山》

最佳艺术贡献奖

数据收集自互联网

5国产文艺片市场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结论,其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本文借鉴SWOT分析法,对国产文艺片市场进行了四个维度的剖析。

5.1优势(Strength)

第一,近年来第六代导演纷纷崛起,佳作迭出,在国际电影节上屡屡获奖,文艺片的品质得到普遍肯定,外国人得以借文艺片了解真正的中国,因此获得海外市场的青睐,国际营销初显成效。

第二,在国内,文艺片也因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而赢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第六代导演纷纷把镜头对准底层人民,像《盲井》《三峡好人》等,与观众能够产生共鸣。

第三,一些文艺片导演、演员形成了个人品牌,如被誉为“亚洲电影的希望之光”的贾樟柯导演和个性女演员郝蕾等。

5.2劣势(Weakness)

第一,目前国产文艺片还存在与观众的脱节现象,观众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中国的电影观众往往热衷于“爆米花电影”,文艺片几乎就是闷片的代名词,看不懂是观众对文艺片的普遍感受。

第二,中低成本文艺片营销资金投入太低,往往只占影片总成本的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作为对比,好莱坞电影的营销资金要占到影片总成本的20%左右。

而且国内目前也缺少优秀的营销人才,营销意识匮乏,资金所限,营销手段也相对单一。

第三,在电影的产业化方面,对影片的市场价值开发不够,光靠票房,几乎没有对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

5.3机会(Opportunity)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总量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娱乐生活质量要求增加,加上国内电影观众数量庞大,文艺片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

第二,加入WTO后,政府逐渐加大对电影事业的扶持,并对电影逐步开放,电影体制不断深化变革,文艺片因此而受益。

第三,作为文艺片资金的很大一块来源,民营影视企业在市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出现了像新画面、华谊兄弟、完美时空这些大型民营制片和发行公司,电影投融资市场空前活跃,民营资本不断加大对文艺片的投资。

5.4威胁(Threat)

第一,中国的电影体制虽然几经改革,仍旧跟不上潮流的变化,电影分级制度的缺失,再加上我国电影审核制度过于严格,使得很多文艺片根本无法进入院线公映。

第二,现代电影产业体系仍未真正构建,尤其是文艺片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还比较落后。

由于没有专门的艺术院线,客观上大大限制了文艺片的营销渠道,文艺片只能和商业大片争夺数量有限的大银幕,而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电影院安排文艺片的放映场次肯定不多。

第三,版权管理的不到位,使盗版碟和网络非法下载泛滥,损害了文艺片在后电影营销上的可能,即使那些真正对文艺片感兴趣的观众,也可以不花一分钱,在网上下载影片来看。

第四,中国观众的总体艺术欣赏水平较欧美国家相比相当落后,缺乏文艺片的肥沃土壤,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电影业有很长一段时期是停滞不前的,观众的培养出现断档,另一方面是我国艺术教育的缺失,这种情况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发生改变。

6文艺片营销策略分析

当前对于文艺片来说无疑是个困难时期,但同时也提供了一定的历史机遇,国家与行业都应该出台一系列的支持政策,促进文艺片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文艺片的投资发行方,应即时更新营销观念,择取适当的营销策略,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各个环节上,充分结合中国文艺片市场的现状,把各种优秀的电影营销理念付诸实践。

6.1产品策略

由于国产文艺片过分强调创作者的艺术感受而忽视观众的消费特征、电影缺乏品牌化趋势,所以对影片进行定位、树立品牌是电影产品策略中要充分考虑到的。

影片定位、树立品牌不仅是完善电影产品的策略,而且为发行、放映中的营销推广铺设了道路。

开发后产业是整合产业体制、完善产业链条的产品策略,并可以为影片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6.1.1影片定位

中国电影市场产业化改革虽然已过多年,但是其提供差异化、多样化产品的意识还非常薄弱,跟风现象严重,一部《卧虎藏龙》火了之后,立马就出现《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效仿之作。

对于文艺片而已,本来就面对的小众市场,更应当充分找准自己的定位,牢牢锁定目标人群。

比如《高考1977》就瞄准了当年的知青团体,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影片什么风格,要达到什么水准,影片的目标市场是什么,应该选取什么类型的演员,影片达到目标市场份额的要求需要投入的资源是多少。

不同的定位使影片在发行和放映中采取的模式不同,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不同。

定位的前提是了解市场,文艺片在表现创作者的艺术感受的同时,也要尽可能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可能的降低投资风险。

了解消费者的基本方法就是市场调研,时时更新或增添市场行情,为影片的定位提供风向标的作用。

6.1.2树立品牌

品牌作为产品的标志,它可以用来表征和创造同类产品之间的差异,消费者正是凭借着对品牌产生一种感觉和体验,帮助其选择或识别产品。

电影的出品公司、电影的导演,电影的演员、电影的编剧甚至电影的出品国家都可以被消费者用来选择或识别电影的根据。

品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它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市场检验逐步建立起来的。

对于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导演执导的电影或知名演员参演的影片,因为这类导演和演员已经拥有了他们的固定观众群体,只要在影片推广时,要主打导演和演员的品牌,就会吸引他们的固定观众群体进行消费。

6.1.3开发电影后产业

非银幕所得就是所谓的后电影产业收入。

按国际电影营销惯例,银幕营销和非银幕营销的理想收入比例是40:

60。

在我国,后电影产业的开发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非银幕营销远远达不到国际营销的理想比例。

我国国内的后电影产业开发领域主要是以电视播映权为主的权利转让和音像制品的开发为主。

中国文艺片不同于商业大片,所以在后电影产业的开发上更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开发出别出心裁的方式。

如《青红》通过淘宝网拍卖主演高圆圆在戛纳电影节上所穿的几套礼服和拍摄道具,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可以推出火车玩具模型,《立春》则可以把蒋雯丽所唱歌剧搬到现实中演出……由于后电影产业开发跟电影的市场占有率有关,对于很多未能进入院线上映的低成本文艺片,观众无法看到,除了通过转让电视播映权和发行音像制品来打开市场外,文艺片发行方完全可以与土豆、优酷等在线视频网站合作,根据电影贴片广告收入进行分成或出卖网络播映版权。

6.1.4价格策略

国产文艺片的营销在价格方面的策略,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对广大观众具有吸引力的票价;其次,应该根据营销的实际情况采取分期分层灵活定价的策略。

电影票价格是制约观众是否到影院观看影片的一个决定性因素,[17]中国电影的观众数量庞大,但是具有观看文艺片习惯的观众数量并不庞大。

中国文艺片的观众需要培养,制定合理并具有吸引力的电影票价是培养市场的一个有效策略。

在与商业片竞争的同时,文艺片要在价格上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逐步养成观众观看文艺片的习惯。

在价格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分期分层的进行,对于不同的档期、不同的场次、不同规格的影院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

中国目前普通电影院的电影票价格一般在40到60元之间,文艺片最适合采用渗透策略,打持久战,以较低价格吸引观众。

同时,可以利用一些冷门的时间段比如午夜场,打出超低票价,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观看。

撇脂定价也是一个很好的战术,由于国产文艺片有很大的机会在国际上获奖,在获奖后一个礼拜内,票价可以适当调高,风头过后,再逐渐降低票价。

国产文艺片还可以效仿“周二半价日”,比如推行“周五文艺片特价日”等打折促销活动。

各个影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而又对电影观众有吸引力的价格。

6.3渠道策略

缺乏艺术院线一直是困扰中国文艺片发展的一个障碍,发展艺术院线已经刻不容缓。

国产文艺片的档期营销已经成熟,但是选择合适的档期契机仍要好好把握。

扩大国际营销,抓住机遇,深挖海外市场是文艺片的渠道策略之一。

6.3.1积极发展艺术院线

2002年中国国家实行了以院线制为主的发行放映机制,但是到现在,国内却没有专门放映文艺片的艺术院线。

由于目前国内主流院线都是商业院线,部分影业公司制片人表示在投拍低成本的文艺片时,甚至就没有考虑会进主流院线。

文艺片在商业院线下不能获得良好的生存空间,其应有的艺术价值也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在现有的电影产业链结构下,文艺片尤其是低成本的文艺片要自救,就必须建立面向文艺片的艺术院线。

在电影工业历史悠久的欧洲和美国,都拥有自己的艺术院线,并培养了相对集中的文艺片观影人群。

如德国艺术类影院约有150家,包括特定影院、博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