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集1.docx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集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集1.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集1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生
物
学
教
案
邓磊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生
物
学
教
案
吴学川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教学难点:
水螅的捕食和体型,血吸虫生活史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图片放映海底世界画面出示相关图片,观看海底景象。
思考:
固着在海中礁石的海葵,看起来宛如艳丽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海中之花”.然而,他们却不是植物,而是动物.那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呢?
设计意图:
通过美丽的海底景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二、互动授课
腔肠动物
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找出水螅的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组织学生小组自行解决问题。
1.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水螅的形态有何特点?
3.水螅身体结构是由什么构成?
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
4.水螅如何完成捕食和御敌?
5.结合水螅身体结构,阅读“观察与思考”,推测水螅是如何消化和排泄的。
小组讨论并相互验证答案正确性,统一答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引导学生对比各种腔肠动物,总结出主要特征。
学生讨论并熟记。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生活在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两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设计意图:
在授课中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速记,分工合作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努力的喜悦,成功的兴奋。
(二)扁形动物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前三段,就涡虫的生活环境,结构形态及主要的生理功能。
回答下列问题:
1、涡虫生活在哪里?
样子如何?
2、涡虫的形态有何特点?
有何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简要讲解。
引导学生自学华枝睾吸虫的图片,让学生看图并参考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1、它的消化器官有何特点?
2、它的生殖器官有何特点?
3、它是怎样感染人体的?
什么是寄生?
分析各种扁形动物,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4)练习巩固
(五)课堂小结,总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蛔虫的形态,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2、掌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学会做蚯蚓的观察实验,能说出蚯蚓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线形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
教学重点: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蚯蚓的观察实验
教学流程
一、导入
通过讲解和图片了解蛔虫病发病时的症状: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睡觉时磨牙等。
蛔虫寄生在人体的什么器官内?
为什么儿童容易得蛔虫病?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简要作答并板书。
设计意图:
通过了解蛔虫病的症状,引起学生的关注激起好奇心,顺利引入新课。
二、互动授课
(一)线形动物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第8-9页,完成以下问题。
1.蛔虫有什么特点与寄生生活相适应?
2.人类是怎样感染蛔虫病的?
3.怎样预防蛔虫病?
小组讨论并派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
学生找出并背诵出线形动物主要特征。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环节动物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10页观察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4、蚯蚓的身体是由什么构成的?
有何意义?
5、如何区分蚯蚓身体的前后端,背面和腹面,摸腹面有什么感觉?
6、蚯蚓在玻璃板和纸板上运动,那个快?
7、蚯蚓体表粘液有何作用,实验中为何要保持蚯蚓体表湿润?
8、试验后怎样处理蚯蚓?
学生做实验,观察、抚摸蚯蚓并总结作答,教师点评并板书。
讨论蚯蚓在自然界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鼓励性评价。
(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处理生活垃圾;优质鱼饵,饲料。
)
(5)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沙蚕、水蛭内容,找出并背诵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通过观察和总结,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注意能力、分析总结以及准确表达的能力。
三、练习巩固
四、课堂小结,总结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方面
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重点难点
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
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
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
教具准备
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创建情境→提出问题→导出课题→观察实物,识别某种软体动物的结构→讨论,归纳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比较几种软体动物,分析。
归纳共同特征
2.教学过程说明: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识别常见的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缢蛏
一、实验:
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
(1)缢蛏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
壳内柔软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贝壳是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
(2)靠足缓慢运动。
(3)用鳃呼吸。
(4)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
二、常见的其他软体动物
石鳖
蜗牛
乌贼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四、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水产养殖:
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
2、药用:
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
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4、有些软体动物也
5、人类有一定危害:
钉螺
导入新课
“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
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识别,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是否一样?
教师进一步指出:
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却都属于软体动物。
为什么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
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
它们的存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教师:
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思考:
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
2、靠什么结构运动?
3、靠什么结构呼吸?
4、缢蛏如何获取食物?
教师:
在观察河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蜗牛和乌贼,并将观察结果填在表格中。
(见下)
重点知识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表格中三种动物的相同点。
通过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它们的身体都很柔软,都有外套膜,都有外壳或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
这就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正因为它们具备了这样的特征,它们才都属于软体动物。
教师:
学生讨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归纳性总结,软体动物有的对人类有益,应加以保护和发展。
有的对人体有害,应加以控制,以免造成危害。
学生回答是“蜗牛”
、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学生填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条不素地进行观察,并详细准确地作好观察记录
学生讨论填表格
学生认真总结
学生讨论,畅所欲言
趣味情景引入,设疑诱思,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于软体动物与人类关系的教学,可采用讨论归纳的方式进行。
石鳖
蜗牛
乌贼
贝壳数量,作用
8个覆瓦状排列的贝壳/保护
一片/保护
有退化的贝壳海螵蛸/支持
有无外套膜,作用
保护
身体是否柔软
身体柔软
身体柔软
身体柔软
足的种类
斧足
腹足
腕足
板书设计
第二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常见的软体动物
河蚌:
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两片贝壳
蜗牛:
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外壳
乌贼:
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内壳
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三、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
食用、药用、工艺品
第四节鱼
一、教学目标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 关注水生动物生存环境。
二、重点和难点
1、 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 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
教师:
制作CAI课件;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学生:
搜集有关水生动物的生活资料;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动物的多样性
1、 种类
2、 生活环境
3、 运动方式
二、常见的水中动物----鱼
1、 游泳:
体型呈梭形、鳞片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2、 呼吸:
鳃是呼吸器官,由鳃丝和鳃盖组成,鳃丝里密布大量的毛细血管,有助于气体交换,完成水中呼吸。
三、鱼类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鱼类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能在水中呼吸。
四、其他水生动物
1、 腔肠动物:
海葵、海蜇、珊瑚等。
它们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
2、 软体动物:
乌贼、章鱼、扇贝、河蚌等。
它乌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
3、 甲壳动物:
如虾类、蟹类。
它乌体表有甲。
4、 其他:
如海豚、鲸、海豹、龟、鳖等。
五、水域环境的保护
认同保护水域环境的重要性
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着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这些动物找个家,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
1、 四人一组,根据观察提纲,进行实验:
观察鱼缸里鱼的体型、鳞片及运动时鳍的作用,本互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2、 根据观察提纲,认真观察录像,分析问题,小组讨论,表述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3、 根据探究问题,在老师指导下,四人一组进行模拟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通过探究、交流、反思、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1、 四人一组,根据观察提纲,仔细观察鱼缸里金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用放大镜对照鳃的结构放大图观察鱼鳃丝。
通过相互交流,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2、 根据观察提纲,认真看录像,思考分析问题,小组讨论,表述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课前)搜集资料,根据问题,表述交流,达成共识,保护水域环境非常重要。
创设情景(CAI媒体播放),带领学生进入那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让学生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不能重复)。
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他们找个家。
质疑:
鱼为什么适于在水中生活?
出运河观察提纲,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针对问题进行步步为营探究。
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指导,最终得出结论。
录像播放奇妙的海底世界。
将画面聚焦在水中自由生活的鱼。
质疑:
鱼为什么适于在水中生活?
出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录像,分析问题,表述交流,得出结论。
录像播放奇妙的海底世界。
将画面聚焦在水中游泳的鱼。
质疑:
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起什么作用?
出示探究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通过探究,得出结论。
质疑:
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自如呼吸?
出示观察提纲,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针对问题进行探究。
同时,给于学生适当的帮助、指导,最终得出结论。
录像播放金鱼在水中的生活情况:
金鱼的口和鳃盖交替张合的动作;以及放大的鳃丝结构。
出示观察提纲,指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探究,得出结论。
质疑:
除了鱼外,你还知道哪些水生动物?
质疑:
水环境的好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活吗?
组织学生表述交流,得出结论,进行情感教育。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3)掌握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2.能力方面
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教学难点
1.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课的重点。
2.蝗虫的发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3.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
4.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教具准备
活蝗虫、雌雄蝗虫标本、蝗虫模型、活蚂蚁(或蟑螂)数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盘、镊子、解剖针、放大镜、胶水、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或挂图和投影片)、蝗虫发育过程标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实物导人→设疑启动→引出课题→观察蝗虫标本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通过生理实验和观察实验理解其主要器官的功能→观察并记录,归纳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2.教学过程的说明: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初步认识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是生物圈中最大的动物类群。
一、观察与思考
观察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虾的图片或标本,比较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完成表格(见下)
二、昆虫
蝗虫、七星瓢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相似,他们都属于昆虫。
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1、蝗虫
(1)蝗虫的形态结构
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
①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触角分节,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三个单眼(仅能感光)和一对复眼。
有咀嚼式的口器,用于摄食。
②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分节的足,尤其是后足发达,善于跳跃;有两对翅膀,适于飞行。
③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
另外,在蝗虫的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腹部的末端有生殖器官。
(2)蝗虫的呼吸
体表有气门,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气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
胸部有两对气门,腹部有8对气门,前4对吸气,后6对呼气,气体由前向后流动。
(3)外骨骼
蝗虫身体外表面包围着坚韧的外骨骼。
外骨骼对昆虫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还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但外骨骼不随身体的增长而增长,当外骨骼限制昆虫的生长发育时,昆虫就会蜕去原来的外骨骼,这种现象叫做蜕皮。
昆虫需要定期的蜕皮,而且昆虫一生中蜕皮的次数是固定的,通常发育成成虫后就不再蜕皮了。
2、昆虫的基本特征
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两对翅膀,等等
二、其他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除了昆虫外,还包括其他类群。
例如蜘蛛、虾、蜈蚣等等,但这些动物都有一定的共同特征: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因此都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就因为附肢分节而得名。
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四、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虾、蟹提供了动物蛋白。
2、蜜蜂等昆虫为地球上几十万种开花植物传播花粉
3、蝎、蜈蚣、蝉蜕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
4、果蝇是非常经典的遗传学实验材料
5、困扰:
蚊、蜱虫、螨叮咬人并传播疾病
实物引入:
教师课前将罩在玻璃瓶里的活蝗虫或蝗虫标本放在学生实验台上的解剖盘里,上课后直接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到解剖盘里的是什么动物吗,它是害虫还是益虫?
学生:
积极观察
教师:
多媒体展示不同节肢动物的图片
学生:
观察
教师:
比较观察到的动物形态结构特征,
学生:
完成P15表格
试找出以上动物的共同特征关于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部分的教学。
教师:
上表中,蝗虫、七星瓢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相似,它们都属于昆虫。
以蝗虫为例,试着描述昆虫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教师:
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先用一定的时间学生自己观察和解剖蝗虫,搞清楚蝗虫的各部分结构,然后再通过两个生理小实验和两个观察实验,解决蝗虫各主要部分的生理功能。
)
教师:
在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时,教师在大屏幕或(投影仪)上出示观察提纲:
看一看,蝗虫的身体表面有什么结构特点?
身体分哪三个部分?
学生:
观察,教师用模型(或多媒体大屏幕)进行整合。
接着观察蝗虫的头、胸、腹三部分,
教师:
出示观察提纲:
1、头部有哪些结构?
胸部有几对翅?
2、几对足,各有什么特点?
3、腹部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结构?
学生:
分部观察,由前到后、由表及里,边观察边填写观察记录表,最后归纳出昆虫的主要特征。
教师:
蝗虫是如何呼吸的?
呼吸器官是什么?
学生:
讨论回答
教师:
触摸蝗虫身体,身体是柔软的还是坚硬的?
学生:
坚硬的
教师:
学生观察的表格,总结昆虫的基本特征
学生:
讨论总结
认识常见的节肢动物
重点知识
教师重点强调
观察实物开始,会使学生将注意力很快集中到眼前的蝗虫,兴趣油然升起,这是一种既突出主题又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较好的引入方式。
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来判断特性。
同时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做学法指导,教会学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有价值。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要节省时间。
通过色彩鲜艳刺激的视频图片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世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情。
学生自主观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加深印象
昆虫的主要特征是重点内容。
以分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学生自主学习其他节肢动物,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培养同学积极主动思考能力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重点内容。
以分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对学过的知识加以总结,让学生养成总结的好习惯。
课堂上已经总结的内容加以整理,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动物名称
七星瓢虫
蝗虫
蜘蛛
蜈蚣
虾
体表是否较硬
是
是
是
是
是
身体是否分节,不同体节是否有差别
是/是
是/是
是/是
是/是
是/是
有无触角,触角是否分节
有/是
有/是
无
有/是
有/是
有无翅
有
有
无
无
无
有几对足,足是否分节
3对/是
3对/是
4对/是
多对/是
5对/是
板书设计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2课时)
一、昆虫------蝗虫
头部:
一对触角,三个单眼,一对复眼,口器
1、形态结构胸部:
一对前足、一对中足和一对后足、两对翅膀
腹部:
集中容纳内脏器官,听觉器官,生殖器官
2、体表:
外骨骼:
包裹在体表外,保护和防止水分蒸发,具有蜕皮现象
3、呼吸过程:
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二、其他节肢动物:
蜘蛛、蜈蚣、虾
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四、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青蛙适于水陆两栖生活的特点
2、理解蜥蜴与陆上生活相适应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殖发育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形态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教学难点:
两栖动物适于水陆两栖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爬行动物适于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时间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关于青蛙、蛇、蜥蜴的图片和资料,了解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和人类对这两类动物的保护情况。
导入:
视频导入(小蝌蚪找妈妈)
问:
你们谁见过蝌蚪,在什么环境下看见的?
蝌蚪最终变成了什么?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一:
两栖动物
1、什么是两栖动物
由导入中小蝌蚪找妈妈引导学生思考:
(1)蝌蚪和青蛙有什么区别?
(蝌蚪有尾,用鳃呼吸,只能生活在水中。
青蛙无尾,具有四肢,主要用肺呼吸,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
(2)这一类生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这一类生物称为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即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了,主要用肺呼吸。
)
2、青蛙的形态结构特征
多媒体提供青蛙生活的视频,学生观察,观察时思考以下问题:
(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
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有绿色条纹,腹面白色,与水边的环境颜色接近,可以躲避敌害,并有利于捕食。
)
(2)青蛙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它的作用是什么?
(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可以进行气体交换,以辅助肺呼吸。
)
(3)它的前肢和后肢各有什么特点?
它的作用是什么?
(青蛙的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
)
提醒学生观察:
眼睛后面的鼓膜和鼻孔。
眼睛对运动的物质特别敏感,有利于捕食昆虫。
鼓膜可感知声波,鼻孔是气体进出通道。
2、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提问:
除了青蛙外,还有哪些两栖动物?
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展示蟾蜍、大鲵和蝾螈三种动物的图片,并分别介绍它们的特点:
俗称癞蛤蟆。
皮肤粗糙,背面长満了大大小小的疙瘩是皮肤遥,眼睛后面有一对大型的毒腺,能分泌白色毒液,可制中药蟾酥。
大鲵:
俗称娃娃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终生有尾。
蝾螈:
终生有尾,可水陆两栖。
总结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