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文体梳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07129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下文体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五下文体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五下文体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五下文体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五下文体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下文体梳理.docx

《五下文体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下文体梳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下文体梳理.docx

五下文体梳理

五下文体梳理

文体知识包括: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四个方面的常识。

(一)、记叙文

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1、记叙文的分类

(1)从内容及表达方式分①简单记叙文②复杂记叙文

(2)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分:

①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②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③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④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二)、说明文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和事理的成因、功过的一种文体。

1、说明文的分类

从说明对象(内容)分①实体事物说明文②事理说明文③科学小品文

从语言表达方式分①平实说明文②文艺性说明文

2、说明文的特点

(1)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2)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

(3)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

(三)、应用文

应用文是一种切合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的实际需要,具有一定格式、篇幅短小、简明通俗的实用文体。

1、应用文的种类

(1)书信类一般书信、专用书信(感谢信、表扬信、慰问信、介绍信、公开信、证明信、申请书、建议书、倡议书、聘请书)、电报、汇款

(2)笔记类日记、读书笔记

(3)公文类通知、通报、报告(调查报告、科学报告)、请示、计划、总结、会议记录

(4)宣传类广告稿、演讲稿、板报、新闻、通信、产品说明书

(5)告示类启示、海报

(6)礼仪类请柬、祝辞(贺信、贺电)、信函

(7)契据类条据(收条、借条、领条、欠条、请假条、留言条等)、合同(协议书)、公约、

(8)传志类传记、地方志、家史(校史、村史)

(四)、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方式,通过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1)、议论文的分类

按内容目的分:

①一般性政论文②评论③杂文(随笔、杂谈、笔记)④读后感

按论证方式分:

①立论文②驳论文

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白话文

白话文,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用白话写成的文章。

也称语体文。

与“文言文”相对。

白话文在古代也有一段很漫长的历史,在宋代己有话本,明清两代也有部分白话小说,不过为古白话,而且白话文作品在古代文坛上只占少数,文言文在当时仍然是主流。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成为写作的主流,使文言文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剧本

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

与剧本类似的词汇还包括脚本、剧作等等。

它以代言体方式为主,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它是戏剧演出的文学依据,是导演和演员二次创作的出发点.在文学领域里,它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在艺术领域里,它又接近文学;在戏剧领域里,它是一切戏剧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相声

相声,曲艺形式之一,用诙谐的说话,尖酸、讥讽的嘲弄,以达到惹人“大笑捧腹”而娱人的目的。

它最早形式是由“俳优”这种杂戏派生出来的。

在这些笑料中,艺人们往往寄托了对统治者的嘲弄和鞭挞。

散文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散文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题材,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文学表现手段,自由地展现主体个性风格,以抒情写意、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文学文体。

散文写作首先要确认和追求的就是由情感和立意构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其次是散文的文本构成艺术和表情达意的各种表现技巧。

 

记叙文(写人记事)

3《白杨》

1、了解作者。

作者生活的时代不同,了解作者与时代背景,更清楚深入的理解课文。

了解作者与时代背景,明白写作目的。

了解作者与时代背景,感受作者情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体会人物情感。

3、体会文章蕴涵的深刻哲理。

7*《祖父的院子》

8《童年的发现》

11《晏子使楚》

12*《半截蜡烛》

14《再见了,亲人》

15*《金色的鱼钩》

16《桥》

17*《梦想的力量》

18《将相和》

说明文

2*《丝绸之路》

解读科普说明文应侧重从文本特点、学段目标、编者意图三个方面来整体把握教材,用好教材。

1.文本特点。

科普说明文的特点是科普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内涵,解读科普说明文就要走进文本,把握好用好教材的本质内涵。

2.学段目标。

解读科普说明文还要走出文本,把握好用好教材的阅读要求。

学习承载内容的语言文字,应从第一学段的感受语言,到第二学段的体会词句表达,再到第三学段的领悟文章表达。

3.编者意图。

解读科普说明文更要超越文本,把握好用好教材的价值取向。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6《威尼斯小艇》

27*《与象共舞》

28*《彩色的非洲》

散文、小说、诗歌

1《草原》

一、在小说根植的社会背景中分析人物。

小说的人物形象源自于社会生活。

典型社会环境诞生典型人物形象。

阅读小说不能脱离小说产生的特定时代来看人物言行、性格。

二、从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中解读人物形象。

三、在合理的前提下重新解读人物。

6《童年.冬阳.骆驼队》

9*《儿童诗两首》

19《草船借箭》

20*《景阳冈》

21*《猴王出世》

22《人物描写一组》

23*《刷子李》

24*《金钱的魔力》

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文言文、古诗

5《古诗词三首》

1、品标题。

标题是诗词的眼睛。

它或点明诗词的写作背景,或交待诗词的线索,或概括诗词的主要内容,或点明诗词的情感基调。

品诗题就是要把握标题透露给读者的重要信息。

2、知人论世。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

因此,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抱负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也是我们解读诗词的一把钥匙。

3、览注释。

有些诗词的后面有些注释,它们或解释诗词中一些难懂的词句或交待诗词的写作背景,对正确理解、准确把握诗词的内容有重要的作用。

4、多吟诵。

反复吟诵诗词的主体。

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理解诗词内容的一种重要手段。

5、调积累。

即调用自己的知识积累,这些积累包括:

诗词知识、历史文化知识、文言知识及生活体验等。

10《杨氏之子》

相声

13*《打电话》

 

记叙文(写人记事)

3《白杨》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②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

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的关联词语,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

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

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

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7*《祖父的院子》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在她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做得了自己的主的,是自由快乐的,不受约束的,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的。

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太阳也不过问。

这样的感受,当然与作者的自由快乐是分不开的,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

8《童年的发现》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一语双关。

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

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

这句话可以作为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吧。

11《晏子使楚》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晏子的回答妙在哪呢?

他的话不但形象生动地点明了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而且也回敬楚王:

楚王治国无方,造成楚国社会风气不好,致使好人变成盗贼。

楚王不仅没有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面对晏子不卑不亢的态度,彬彬有礼的回答,使楚王在连连败阵中只得认输,对晏子不敢不尊重了。

12*《半截蜡烛》

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我们得不惜代价守住它,懂吗?

一个“守”字和“不惜代价”表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与秘密共存亡的决心,也可见保住秘密这一任务的艰巨。

守住蜡烛,守住秘密,就是守住自己深深眷恋的祖国,从中可以看出法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憎恨,誓死赶走侵略者的决心。

正是这朴素、坚定的话,使两个孩子做好了心理准备,所以在敌人面前,才表现得那样镇定自若。

14《再见了,亲人》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样高的代价”是指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付出了血的代价──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

这段话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本文多处使用反问句,以形式上的否定达到内容上更加肯定的目的。

无论是在情感的抒发,还是在语意的加重上,其表达效果都胜过了陈述句。

15*《金色的鱼钩》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当“我”知道鱼的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儿东西都给三个病号吃,自己却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时,“我”的内心极为沉重。

“我”实在不忍心喝下这少之又少的鱼汤,实在不愿意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也实在不希望看到老班长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所以觉得手中的搪瓷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揭示了课文的主题。

“我”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不仅表达了“我”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也是为了留下这个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学习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16《桥》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17*《梦想的力量》

18《将相和》

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说明文

2*《丝绸之路》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一咏三叹,反复出现了四次。

这个简短有力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既是筑路大军的誓词,也是作者行文的线索。

这句朴素无华的话语充满着信心与决心,在文中的四次出现均使用了感叹号,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

26《威尼斯小艇》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

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这两句话主要写了小艇的外观特点。

有长度、宽度和形状。

这些描写,可使人想到小艇的这些特点都与威尼斯的河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27*《与象共舞》

28*《彩色的非洲》

散文、小说、诗歌

1《草原》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6《童年.冬阳.骆驼队》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暑去寒来,骆驼队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童年也在这岁月的流逝中远去了。

童年的幼稚不再,童年的故事不再。

这句话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我们仿佛能听见她轻轻的叹息,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

9*《儿童诗两首》

19《草船借箭》

周瑜长叹一声,说: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

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正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遭周瑜的妒忌和暗算;又因为他有才干,才能挫败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

20*《景阳冈》

武松想:

“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这句话对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

这时的武松已经知道冈上有虎,心里也有一点怕。

但武松毕竟是英雄好汉,也出于自尊心和面子,他不愿下冈。

“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充分体现了武松的倔强、固执和无畏的英雄气概。

21*《猴王出世》

石猴端坐上面道:

“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

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

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众猴进入水帘洞后猴性大发,戏耍玩闹,早把先前的誓言忘在脑后。

可此时的石猴却相当清醒,提出人要讲信用,按先前讲的拜他为王。

从他说的话中可以看出石猴的聪明、机敏、爽朗、坦率;看出他做事有心计,是天生做首领、头目的材料。

这石猴因穿越水帘洞的壮举赢得群猴的敬仰、崇拜,最终被拥戴为王。

我们似乎能想象当时的石猴阔步登场,威风、气派端坐在一个石凳上,众猴子一个个伏首称臣的情景。

22《人物描写一组》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王熙凤逢场作戏,善于阿谀奉承,做表面文章,明为称赞林黛玉,暗里投合贾母的心意。

这是极富个性化的语言。

23*《刷子李》

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这句话写的是曹小三看到师傅穿着一身黑色的衣服,刷完墙壁后,“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时的内心感受。

他亲眼见到师傅真有如此高超的技艺,他感到惊愕,内心受到震撼,虽是事实,但他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可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

这身黑衣服上无一个粉点,就是师傅高超技艺的见证。

因而,他觉得那件“黑衣服”具有一种威慑力量。

实际上,是师傅凭着高超的技艺在徒弟心中树立了权威。

24*《金钱的魔力》

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这几句话主要描写的是托德见钱后的笑容。

作家用夸张和辛辣的笔墨,好一个见钱眼开的家伙,托德见是大钱后的笑容,牢牢地凝结起来,像一片一片的熔岩。

马克·吐温不愧为语言大师,简单几笔,则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托德这个势利的拜金主义者令人作呕的丑态。

文言文、古诗

5《古诗词三首》

10《杨氏之子》

相声

13*《打电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