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每周一诗详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01829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每周一诗详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册每周一诗详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册每周一诗详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册每周一诗详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册每周一诗详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每周一诗详版.docx

《七年级下册每周一诗详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每周一诗详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每周一诗详版.docx

七年级下册每周一诗详版

七年级下册每周一诗

(1)春寒(宋)陈与义

二月巴陵①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②。

海棠不惜胭脂色③,独立漾漾④细雨中。

【注释】①巴陵:

今湖南岳阳市。

②园公:

作者借居在很小的一个园子,自号为园公。

③海棠:

花名。

胭脂色:

化了妆后的样子。

④漾漾:

下小雨的样子。

【翻译】早春二月,大地上已经是新花嫩叶装点着春光了。

这时候,人们所希望的是风和日丽,蜂蝶纷纷,把春光点缀得更加浓郁。

可是事情常常不如人意,如果寒潮夹着风雨侵袭来了,就会发生“倒春寒”,这些花儿叶儿就要遭受摧残。

【作者】陈与义(一○九○——一一三八)在北宋“靖康之难”中避兵到了巴陵(今湖南岳阳),借居在一个小园里,自号“园公”。

他在花园里守护和培育花木,在料峭春寒之中,不免忧心仲仲(chōng),关心着百花的命运。

【赏析】“二月巴陵”,指明了地点和时间。

“日日风”,可见春寒的持续。

说“风”也包括了“雨”,为了文字上使用的方便,把风雨两字拆开来,这里和第四句互相照应。

在风雨不断地侵凌下,已经开放了的花朵就会飘零,未曾开放的蓓蕾也不会吐蕊,春光就萧索了。

这种没完没了的坏天气,对春天的新花嫩叶来说,是一场灾难。

“了”,完结。

“怯”,害怕。

“怯园公”是倒装句法,就是“使园公担惊害怕”的意思。

下面,笔锋一转,写出一个振奋人心的情景来了,不料在这非常恶劣的天气中,海棠花居然冒寒在风雨中开放,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足见天地之间的生机是扼杀不了的。

海棠,在唐宋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名花。

因为它非常娇嫩,有人用它来形容女性的娇柔,所以诗人对鲜红的花朵是用“胭脂色”来形容。

这样的花枝,受得了寒凤冷雨的侵凌吗?

不能不令人担心。

可是,在雨昏云暗的景色中,却看到海棠花挺身独立,虽然寂寞,但也昂扬,自己的“胭脂色”会被冲刷掉,也毫不可惜。

这两句诗中所流露的心情,是惊讶和喜悦!

草木是没有情感的。

它的开花,并不受任何思想的支配,只能由诗人赋与它感情,认为此时此地冒寒开放,表现了一种刚健挺拨,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

于是,在“蒙蒙细雨中”“独立”无知的草木也人格化了!

这两句把海棠刻画得生气勃勃,正是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情怀。

“靖康之难”,对宋朝统治下的汉族人民,当时的确是遭到了天崩地塌的大变动。

陈与义在流离奔走之中,有着凄凉慷慨的情怀。

他的某些诗篇热情歌颂了民族反侵略战争。

这首诗虽然是写的雨中的自然景色,也同样反映了时代的战斗气息。

(2)宿甘露寺僧舍(宋)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hè)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释】

1甘露僧舍:

甘露寺。

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2松声万壑(hè):

形容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

壑:

山谷,山沟。

  

3银山拍天浪:

形容波浪很大,像银山一样。

【译文】

云雾弥漫在枕边,山峰环绕在近旁。

躺在床上倾听松涛阵阵,无数山谷像在呼啸哀歌。

  

如果要看冲天巨浪拍起。

只要一打开窗子,那汹涌奔腾的江水就会滚滚扑来。

[1]

【作品鉴赏】

甘露寺居山临江,林木苍翠,风景秀丽,是镇江的一大名胜。

诗人不写甘露寺的白日美景,而用工细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空阔奇妙的江南夜色图,写出了江水的壮观和甘露寺的险要。

首句写山峰的云气,次句写山谷的松声,末两句写长江的风采。

一句诗一个画面,全诗浑成合美。

诗中有画,景中有情。

第一句从所感之气着墨。

诗人自繁华的京城来到幽僻的古寺,这里没有九酝八珍、华屋锦被,只有粗茶淡饭、陋室布衾。

骤然变化了的环境,他不适应,难以入眠。

夜深了,天凉了。

山间的雾气袭进屋来,如轻纱,似薄绡,缥缥缈缈,遮掩了层峦迭嶂。

第二句从所闻之声下笔,写山寺下面,深谷纵横,苍松郁郁;晚风吹来,松涛阵阵,如哀如怨,如泣如诉。

“枕中”“床底”,点明诗人已经就寝,紧扣诗题“宿”字。

“万壑哀”,语出杜甫《诸将五首》之五:

“巫峡清秋万壑哀”。

曾公亮诗中的这一“哀”字,恰切地摹写了风吹松林所发出的低沉悲壮的声音。

用“千”写“峰”,用“万”写“壑”,极尽形容,从纵向描写北固山奇险变幻、充满生机的景象。

这两句写近景,对仗工稳,用笔细腻,文字跌宕生姿。

  

三、四句写远景。

诗人来到甘露寺原是为了住宿歇息的,可寺外千山万壑的松涛声和不尽江流的喧哗声,搅扰着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眠。

诗人情绪激动了,索性披衣起床,打开窗户,迎风伫立,凭栏远眺。

天空没有月色星光,地上熄了万家灯火。

周围的一切都被黑暗吞噬,看不见山,看不见树,也看不见远处的城廓。

只有横躺在北固山下的长江,这条水的巨龙,力的怪神在没日没夜、无休无止地掀起惊天的狂澜,发出动地的长吟,不甘沉默,永无睡意。

诗人虽然看不清,但能想象出它那汹涌澎湃的壮阔气象。

于是掉转诗笔,将描写对象由千峰、万壑转向长江、巨浪,开拓出一个奇丽广阔的新境界。

“银山拍天浪”是写得很精彩的景语,气势警拔,形象生动,层层修饰,词约义丰。

“银山”从色、形、质等多方面细致入微地刻画波涛的光彩、巨大以及沉重感。

“拍天”则状波峰的突兀和高峻,使人感到惊心动魄,惶惶不安。

不用“玉山”而写“银山”,用词是雕琢的。

银是仅次于金的贵重金属,色白而灿烂。

用鲜亮的词把平凡的波涛写得十分美好,格外显豁,寄寓着诗人高洁的情怀。

“开窗放入大江来”,从横向展现了长江挟风劫雷奔腾而来的雄姿壮采。

“放入”可说是再平常不过的词了,“开窗”不是看到大江,而是“放入大江”,当诗人把它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时,就产生了不平常的效应,化死景为活景,变平淡为神奇,使人眼界一新。

同时又塑造了一个气魄非凡、伟力无穷的“开闸引流”的巨人形象。

最后一句振起全诗,豪迈而奔放,是传神之笔。

把长江的洪波巨浪写得如此壮美,如此撼人心魄,在古今诗词中是并不多见的。

【作者简介】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晋江人,生于999年(宋咸平二年),卒于1078年(元丰元年),刑部郎中曾会次子,我国古代军火家。

公亮平生著作很多,除参加编撰《新唐书》外,见于记载的还有《英宗实录》、《元日唱和诗》、《勋德集》、《演皇帝所传风后握奇阵图》和《武经总要》。

《武经总要》是公亮和端明殿学士丁度于1040-1044年(康定元年至庆历四年)承旨主编的一部兵书,共40卷,分前后两集,为中国古代一部军事科学的百科全书。

【中心】 

这首诗写诗人夜宿甘露寺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表现了作者的宏大的胸襟和非凡气魄。

(整首诗的格调显得豪迈高昂。

全诗虚中见实,想象奇特,创造出宏阔神奇的意境,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3)偶题(其一)(宋)朱熹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wéi)。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翻译】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

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哪里想到云却是从地下升上天的呢。

【赏析】此诗约作于乾道、淳熙年间。

朱熹的诗歌,往往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

《偶题三首》正是此类的诗篇。

这首说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学力行,也是有根底的,告诉我们不要小视微不足道的事物。

(4)赠刘景文(北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qíng)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词解】

擎:

举,向上托。

(擎雨盖:

喻指荷叶)

傲霜:

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君:

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诗词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

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

橙黄橘绿之时。

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

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增此诗以勉励之。

(苏轼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散文八大家。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代四大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5)春晚二首(选一)(北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作者简介】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

字逢源。

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

至和二年(1053),王安石由舒州通判被召进京,路过高邮,他赋《南山之田》诗求见。

王安石大喜,誉为"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功于天下"(《王逢源墓志铭》),并将其妻妹嫁给他。

28岁卒。

王安石在《思逢源》中有"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之句,对他的才高命短、未得重用表示惋惜。

  王令的诗受韩愈、孟郊、卢仝、李贺的影响较深,构思新奇,造语精辟,气势磅礴,意境奥衍。

在诸多效法“韩孟”的诗人中,王令是最突出的一个。

他既学韩诗的雄迈劲健、奇古奥衍,又学孟郊的冷僻尖峭与惨淡深挚。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近体诗也不乏开阔矫健的表现方式与境界,而近于杜甫律绝的风格。

大概由于短命和作诗求奇,人们常把王令与唐代诗人李贺相比,但两人的风格差异还是较明显的。

王令偏于奇健峭厉、愤嫉冷僻,而不似李贺那般幽幻瑰丽、哀感顽艳。

【译文】

  三月残破的花落下又有新花争相开放,小小的屋檐下每日都有燕子飞来飞去,半夜了,杜鹃鸟还在泣血悲鸣,似乎不肯相信春天已经逝去,认为其一定能将它唤回。

【赏析】

  这首诗写暮春三月的景象。

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

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

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

【词解】

子规:

杜鹃鸟

(6)浪淘沙(其八)(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注释】浪淘沙:

唐代教坊曲名,也做词牌名。

刘禹锡有《浪淘沙九首》,本篇是第八首。

迁客:

指谪降外调的官。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比喻清白正直的人虽然一时被小人陷害,历尽辛苦之后,他的价值还是会被发现的。

淘、漉:

过滤。

【古诗今译】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颓废沉迷。

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赏析】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惊涛骇浪一样深不可测,不可摆脱,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沉迷颓废。

淘金还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不懈努力,总会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以坚定语气表明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的现象未必是必然发生的。

或者说,即使谗言如“浪深”,迁客却也未必就“沙沉”。

遭受不公正的迁谪逆境待遇也不都会如泥沙一样沉入江底,也有努力奋争搏击不已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看起来是在写淘金的人要经过“千淘万漉”,滤尽泥沙,最后才能得到到金子,写的是淘金人的艰辛。

但是在这首诗中,诗人是在皆以表明自己的心志,尽管谗言诽谤,小人诬陷,以至于使那些清白正直的忠贞之士蒙受不白之冤,被罢官降职,逐出朝廷,贬谪他乡,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沉沦于现实的泥沙之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历经艰辛和磨难之后,终究还是要洗清冤屈,还以清白,就像淘金一样,尽管“千淘万漉”,历尽辛苦,但是终究总会“吹进狂沙”,是金子迟早是要发光的。

我们把作品与刘禹锡的政治生涯联系起来看,谗言明显是指那些诋毁永贞党人的谰言,以及对他百般挑剔的流言。

他在诗的前两句已明明白白地表露了自己的坚强意志,接着又以沙里淘金这一具体事理联系到正义之身,历尽千辛万苦终归会经受住磨难而显出英雄本色,为天下人认可。

这种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豪迈信念是刘禹锡一贯思想品格的真实反映。

作品通过具体的形象,概括诗人的深刻感受,也给了后人以哲理的启示.

总之,人遭受谗言,蒙冤外放,愤慨痛苦之中志向未改,信心不摇。

坚信谗言总会破灭,真相总要大白。

因此他对自己所受的蒙难持一种达观态度,这首小诗就反映了他的这种感情和心态。

前两句说不要认为谗言像海浪一样深,也不要说迁客像沙子一样随海浪沉浮。

后两句说淘沙虽然很辛苦,但就是这样的辛苦付出才会收获黄金的回报。

谗言如浪,迁客似沙,大浪可以把沉沙扬起又抛落,沉沙受到巨大的折磨,但也就在无数次的起伏升降之中,沙泥被冲走了,滤掉了,埋葬于其中的金子才得以显现出来。

迁客那高尚的品格情操也会在这无数次的磨难当中显露出来,迁客自身也便锻炼得更加坚强。

这就是大浪淘沙的道理,就是烈火现真金,士穷节乃现的道理。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永远激励着每一个有志之士!

(7)至节即事(元)马臻

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

绣幕家家浑不卷,呼卢笑语自从容。

【作者介绍】

  马臻,元朝的道士,字志道,别号虚中,小时候羡慕南朝人称“山中宰相”的陶贞白(弘景)的为人,著道士服,隐居杭州西湖。

善画山水花鸟,有桑乾,龙门二图传于世。

【词解】

至节:

夏至或冬至的节气。

  

名纸:

名片。

古代发明纸以前,削竹木以书姓名,故谓之刺,或叫名刺。

纸发明以后,书名在纸上,称名纸。

  

绣幕:

装饰很漂亮的窗帷或帘幕,这里指大户人家。

  

浑:

简直。

  

呼卢:

古代一种赌博游戏。

共有五子,五子全黑的叫“卢”,得头彩。

掷子时,高声喊叫,希望得全黑,所以叫“呼卢”。

【译文】到了冬至节,京城中的天色还是刚刚拂晓,缭绕香烟已经弥漫京城了。

人们用纸钱祭奠先人,并且互相道贺节日。

大户人家的绣幕完全敞开着,都在冬至节的时候,做那件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家家趁着假日,从容地玩着。

【赏析】

 这首诗的特点在于写出了冬至节的平常生活,有一种画面感。

先从大的环境写起,给读者以全景,然后再从细部描绘,抓住一个特有镜头。

这种大小结合,全景和细部统一的写法,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

 (8)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①十五夜:

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②郎中:

官名。

  ③地白:

地上的月光。

  ④栖:

歇。

  5秋思: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编辑本段解说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

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小诗借用中秋赏月这一习惯,巧妙含蓄地把诗人的别离思绪表现了出来。

整首诗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作者简介】

王建,唐诗人。

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

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

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他的《宫词》百首,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广泛地描绘宫禁中的宫阙楼台、早朝仪式、节日风光,以及君王的行乐游猎,歌伎乐工的歌舞弹唱,宫女的生活和各种宫禁琐事,犹如一幅幅风俗图画,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资料。

【赏析】

  这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七言绝句。

以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

  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两句是写月上中天时庭院的景色。

如洗乳般的月华静静地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微雪,聒噪了一天的鸦鹊也逐渐消停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地隐栖在树上。

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中的桂花,散发着氤氲的馨香。

诗人写院中的月色,只用了“地白”二字,却给人澄澈、空明之感,让人不由得沉浸在清净悠远的意境中,躁动不安的心也慢慢沉静下来。

“树栖鸦”是为了押韵而使用的倒装,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暗示夜已经深了,周围一片寂静。

这三个字,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这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的。

秋浓、夜深、露重,甚至连盛放的桂花也被润湿了。

而夜露下降究竟有无声响呢?

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天籁中最细微的声音,进一步凸显夜之寂静。

  然而,夜深而人不寐,究竟是为什么呢?

皓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遐思吗?

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往呢?

两句景语,自然引出下面两句的人事活动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尽情享受这团圆的天伦之乐,但这秋夜的愁思究竟会落到哪户人家呢?

这两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虚拟悬想作结:

中秋之夜,人们都会望月寄情,但是,每个家庭成员的离合聚散却不相同。

如果哪家有人外出,哪个游子背井离乡,那么怀念之情就会像秋露一样,更浓更重地落在这户人家、这位游子身上。

普遍性的情绪,体现在个别人身上,而这个别人也包括诗人自己,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思念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

需要指出的是《全唐诗》选录此诗时,将“落”字录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此诗先突出中秋夜深夜静,然后以深夜不寐、望月怀人,烘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怀念之情。

景语引出情语,反过来又给景语增添感情,加上一个情深意曲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译文】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夜已深了,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那幽幽的芳香仿佛是思念的一只手把我牵引。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我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

普天之下,又有谁不在对月感怀,神驰意远呢?

只是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9)兰溪棹(zhào)歌(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

①兰溪:

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

在今浙江省兰溪县西南。

 ②棹歌:

渔民的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棹,读zhào。

③柳湾:

种着柳树的河湾。

④越中:

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

⑤桃花雨:

江南春天桃花开时下的雨。

【译文】一弯娥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赏析】

  这首诗,仿拟民歌的韵致,以清新灵妙的笔触?

写出兰溪一带的山水之美,渔家的欢快之情,宛如一支妙曲,一幅佳画。

  首句是抬头仰望天空。

“凉月”二字,既写出月色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

“挂柳湾”,使人想象到月挂梢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

第二句是低头观看溪水,把兰溪山水写得极为飘逸迷人。

“镜”,是喻溪水,并且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面的平静,水色的清澈。

第三、四句写春潮渔汛。

一连三天的春雨,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来。

“桃花雨”不仅明示季节,更见美景快情:

春水盎盎,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看?

这种情景,怎不使人从心底漾起欢乐之情!

  这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

诗人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读后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美感。

从诗的结构看,前两句是静景,后两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把整个画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作者简介】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字次公,润州金坛城西南窑村(今江苏金坛)人,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

出生在一个隐士家庭,年少时拜著名的学者萧颖士为师,他博闻强记,聪慧过人,“诸子百家过目不忘”,是萧门弟子中出类拔萃的学生。

至德元载(756年)岁暮,为避永王兵乱,二十五岁的戴叔伦随亲族搭商船逃难到江西鄱阳。

在人生地疏的异乡,家计窘迫,于是他开始探寻仕途。

大历元年(766年),戴叔伦得到户部尚书刘晏的赏识,在其幕下任职。

大历三年,由刘晏推荐,任湖南转运留后。

此后,曾任涪州督赋、抚州刺史以及广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经略使。

他在任期间,政绩卓著,是个出色的地方官吏。

贞元五年(789年)四月,他上表辞官归隐,六月十三日在返乡途中客死清远峡(今四川成都北)。

(10)鲁山山行(北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译文】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孤独的我曾经迷路。

傍晚,霜落下的时候,熊已爬到树上,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

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在回答。

【注释】①鲁山:

在今河南鲁山县。

②适:

恰好。

野情:

喜爱山野之情。

惬:

心意满足。

③随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