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时村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97977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宿州市时村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安徽省宿州市时村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安徽省宿州市时村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安徽省宿州市时村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安徽省宿州市时村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宿州市时村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宿州市时村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宿州市时村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宿州市时村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宿州市时村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时间:

150分钟分值:

150命题教师:

闵令春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扭怩/扭捏交接/交结急风暴雨/疾风劲草

B.姻缘/因缘机遇/际遇促膝谈心/抵足谈心

C.口型/口形飘荡/漂荡轻歌曼舞/清歌妙舞

D.意想/臆想定势/定式唾手可得/垂手而得

3.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都知道,现在“种花”已经不能仅凭劳动力和气候来________收益了。

如果没有优良的花卉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专业规模和品牌,________有再好的气候和再廉价的劳动力,也无法带来产业的快速________,因而要获得更大的产业效益,则与科技进步、资金投入________。

A.决定即使提升息息相关

B.决定虽然提高休戚相关

C.确定即使提升休戚相关

D.确定虽然提高息息相关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位油画家的高原风貌主题油画虽然很受欢迎,但是他不轻易创作,因此,他挂在画廊墙上待价而沽的作品并不多。

B.他儿子正值豆蔻年华,理应专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想到却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现在连初中都读不下去了。

C.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D.这六位老人,年纪最小的也已82岁,都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

如今,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们都还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回忆起当年,感慨万千。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记者来到卧龙镇人民政府南侧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前,只见这座被称为“中国唯一大熊猫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美的山下,周围流水淙淙,绿树成荫。

B.世博园开园以来,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参观的人流络绎不绝。

截至5月9日17时30分,累计检票入园已达19.59万人次。

C.某文化局长因工作需要调任交通银行行长,收入提高了十几倍;后改任财政局长,收入又降到了行长任上的十几分之一。

D.随着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对信息流通形式形成的巨大刺激,产生了网络互动这个平台,开拓了民意表达的公共空间,增强了政府和人民的良性互动。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

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

在人体内,存在着许多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

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

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

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

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那么快乐,令人羡慕?

这又涉及到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

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现在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细菌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们中的半数是中性菌,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约有10%是有害菌,如葡萄球菌、幽门杆菌等;还有约30%是有益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

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细菌,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方面,这些细菌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消化不良,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当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时,猪不仅长得快,而且争食咬斗现象明显减少。

这是因为猪的肠道内有益菌受到强化之后,对猪的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硫化氢和氨等的生成大幅度下降,于是改善了猪的行为。

近年来,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细菌的生存环境来看,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滥用。

这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细菌,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

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饱。

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

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

(摘编自2010年4月29日《科技文摘报》)

6.下列关于情绪异常及其研究状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情绪异常是指情绪低落、沮丧、烦躁、发怒,乃至做出极端行为等。

心情愉快则是人的正常状态,不属于情绪异常。

B.人的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此前各个领域的学者虽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提出了各种解释,但是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C.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

D.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许多时候人们并非自己情绪的真正掌控者。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有时候出现烦躁、沮丧等情绪,其原因是体内的激素梅拉多宁的分泌超过了正常的水平。

这种情况更严重的例子就是冬季抑郁症。

B.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和中性菌会有效管制有害菌的活动,当有益菌和中性菌的数量大量减少时,这种管制就会削弱。

C.如果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猪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那么硫化氢和氨等有害气体的生成就会大量减少。

D.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导致人的情绪正常。

8.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导,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化学变化,从而获得快感。

B.即使人们不食用含有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食物,而食用纯“绿色”食品,我们体内的肠道细菌也可能会导致情绪异常。

C.肠道内的杂菌会分解高蛋白物质,产生硫化氢、氨等毒害神经的气体,这就是说,可以通过杀灭这些杂菌来预防或治疗情绪异常。

D.近年来,某些人行为失控的现象屡有发生,看来控制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的使用也应该是解决此类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9.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夜:

在夜间

B.敢以烦执事敢:

敬词,此处也可译为“冒昧地”

C.夫晋,何厌之有厌:

讨厌

D.与郑人盟盟:

建立同盟

10.下列句子中补出的主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晋国)不阙秦,将焉取之?

B.(晋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晋国)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烛之武)见秦伯

11.烛之武不去劝说晋侯,而去劝说秦伯的主要原因是()

A.秦国远晋国近,故用远交近攻的策略。

B.秦国强大,如被说服,晋国就无能为力了。

C.晋文公侵略野心大,还是秦穆公宽宏大量。

D.主要矛盾在晋、郑之间,而不在秦、郑之间。

12.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见秦君,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义勇精神。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说明不灭郑对秦国有利。

C.“朝济而夕设版焉”,是说晋文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设计好了防御工事。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说明秦、晋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

第Ⅱ卷(共114分)

四、(22分)

1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8分)

(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分)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分)

(3)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分)

14.诗歌鉴赏(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②寻得雁分付③,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

阻隔,阻拦。

②直饶:

纵使。

③分付:

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3分)

(2)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3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5分)

(1)鹰击长空,,。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那河畔的金柳,;,在我的心头荡漾。

(徐志摩《再别康桥》)

(3)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

”(《荆柯刺秦王》)

五、(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①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②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③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④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在南海的夜幕中。

⑤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6.在文中画线处填写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易旗冉冉消逝B.易旗慢慢消失

C.易帜冉冉消失D.易帜慢慢消逝

17.第②③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体现主题?

18.“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大河家

张承志

①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②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家,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

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声更自然更原始。

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③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

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

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④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

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

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

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⑤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⑥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

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

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

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犄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莱,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⑦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

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

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

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⑧此地指行业为客。

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

船撞入漩涡时。

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

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⑨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濛濛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

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

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扬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⑩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

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

韩三十八今年应是八十岁。

他也喜欢看河。

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

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

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

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

队伍散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

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

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无浯。

他从来不提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

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由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逃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

船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闯过藏人地方。

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

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

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

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

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

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19.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4分)

20.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6分)

(1)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3分)

(2)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3分)

21.文中说:

“此地指行业为客。

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

”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

(3分)

22.

(1)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

(2分)

(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谈谈你的看法。

(3分)

七、语言表达(8分,每小题4分)

23.仿照下面的短诗,以“鲜花”或“浮萍”为物象再写一首哲理性短诗。

(4分)

卵石,

沐浴山间溪水,

天长日久,

失去了自己的棱角。

24.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

要求:

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4分)

八、(60分)

25.以“生活的浪花”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答题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3分)

(2)

(2分)

(3)

(3分)

14

(1)

(3分)

(2)

(3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5分)

(1),,。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徐志摩《再别康桥》)

(3)。

”(《荆柯刺秦王》)

16.()(3分)

17.

(3分)

18.

(3分)

19.(4分)

20.

(1)(3分)

(2)(3分)

21.(3分)

22.

(1)2分)

(2)(3分)

23.(4分)

24.(4分)

八、(60分)

 

2016-2017期中考试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33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C

2.A

解析:

“扭怩”应为“忸怩”。

忸怩:

羞惭的样子,与心理有关,应用“忸”。

3.A

解析:

第一组:

“决定”能够表示句间的因果关系,与语境相吻合,而“确定”只能表示一个客观的动作行为,所以选“决定”。

第二组:

根据语意和语法可以确定,此空要与后面的“也”构成让步性假设关系的复句,所以选“即使”。

第三组:

词语运用的习惯搭配对象。

因为前面出现的对象是“产业”,所以只能选“提升”。

第四组:

词语意义的侧重点。

“息息相关”侧重表示对象之间的关系多而紧密。

“休戚相关”侧重表示对象两者之间好与坏、利与弊紧紧相连。

根据语境应该选息息相关。

4.A

解析:

A项“待价而沽”,沽,卖。

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

符合句意。

B项“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时,不能指儿子。

C项“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开始制作俑的人。

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D项“古稀”指人七十岁,源于杜甫《曲江》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

最小的82岁,应用“耄耋”,或者改为“已过古稀之年”。

5.C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在“坐落”前加“的博物馆”或者“的建筑”;B项成分残缺,应改为“截至5月9日17时30分为止”,或者“截止5月9日17时30分”;D项搭配不当,前一分句改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流通形式形成了巨大刺激”,“开拓”前加“这一平台”。

二、(9分,每小题3分)

6.C

解析:

“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错,文中说“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可见,生物学角度的研究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不能说“解决了”。

7.D

解析:

“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是两个不同的原因。

A项将冬季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