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97174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7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案.docx

《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案.docx

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案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重点内容] 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构建体系】

答案:

重要标志 

重要见证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区域特征 

中华文化 

民族特性 

求同存异 

与其他民族文化 

自身文化 

其他民族文化

【提纲挈领】

把握1个重要原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的原因

牢记2个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掌握3个特性

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易错辨析】

1.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矫正]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2.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特性。

[矫正]自然环境影响文化的特性,但不能决定文化的特性。

3.史书典籍印证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矫正]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但不能印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4.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矫正]现代传媒促进了中华餐饮文化的传播,并没有丰富和扩展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5.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

[矫正]海峡两岸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存在差异,具有区域性特征,不可能走向同一。

6.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

[矫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内部虽存在差异,但并不存在冲突。

7.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矫正]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8.中国式过年,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

[矫正]中国式过年属于传统习俗,不可能汇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

9.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矫正]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汉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温馨提示] 文字≠汉字。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①文学艺术:

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②科学技术:

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①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表现: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①表现:

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作用: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温馨提示] 中华文化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但近代出现衰微,要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1.正确区分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别

角度

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

侧重点

侧重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现为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侧重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见证

汉字和史书典籍

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联系

二者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都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知识拓展                                    

(1)古老的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原因

①政治、经济: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融合、经济的发展繁荣。

②文化:

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③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华文化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在这种兼收并蓄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得到了充实。

④国家政策的推动,如开明的对外政策和科举制度等。

(2)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①在近代中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2.全面理解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对人的影响

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使人们在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中华文化与文化传播

我们既要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华文化与文化继承

中华文化是在不断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展的,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

我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中华文化与文化创新

我们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中华文化的创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

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征

考向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高考福建卷,T29)下图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  )

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

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

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本题的题眼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过程”。

汉字书写变化过程充分表明汉字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不是一种自然现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得到传承和发展,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故①错误,②④当选;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③排除。

[答案] D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汉字的发展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同时要运用所学知识排除错误题肢。

1.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早在2000多年前,思想家荀子就提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的观点。

这表明中华文化(  )

①源远流长 ②薪火相传 ③博大精深 ④独领风骚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选A。

早在2000多年前,思想家荀子就提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的观点,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①符合题意;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体现了中华文化薪火相传,②符合题意;③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向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2019·高考全国卷Ⅲ,T2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中国精品培育工程,加强对中华老字号、地理标志等品牌培育和保护,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和民族品牌。

商务部先后认定两批中华老字号共1128家,平均有160多年的历史。

北京全聚德、上海老凤祥、天津狗不理……这些品牌耳熟能详,在老百姓中间有良好口碑和广泛影响力。

这表明(  )

①中华老字号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

②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传承取决于品牌的认定

③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价值不受社会历史变迁影响

④中华老字号的影响力得益于其包含的民族文化基因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由“北京全聚德、上海老凤祥、天津狗不理……”可知,中华老字号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①符合题意。

“这些品牌耳熟能详,在老百姓中间有良好口碑和广泛影响力”表明中华老字号的影响力得益于其包含的民族文化基因,④符合题意。

②中“取决于”说法错误。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文化价值受社会历史变迁的影响,③说法错误。

[答案] B

[借题拓展] 区分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方法,源远流长强调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强调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阔,具体表现在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

2.(2019·高考北京卷,T25)一碗妈妈做的炸酱面,是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一碗豆花,融溢着对外婆的深深思念;一碗羊肉泡馍,沉淀着浓浓的乡愁……食物温暖了胃,也温暖了心;味蕾会恋上食物,心会记起那个人。

这说明(  )

A.食物所承载的文化是不断发展的

B.情感与思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源泉

C.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相互交流,不断融合

D.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物承载着家的温暖和故乡情怀

解析:

选D。

题干中“炸酱面”“豆花”“羊肉泡馍”等,体现文化具有区域性,“味蕾会恋上食物,心会记起那个人”等,体现食物承载着家的温暖和故乡情怀,D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文化的不断发展,A不选;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B错误;题干中只强调文化差异性,没有涉及文化的相互交流、不断融合,C不选。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重要性: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2)含义: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3)意义:

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温馨提示]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但对外来文化应辩证地借鉴和吸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含义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表现

①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各有所尊,但都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种包容会通的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②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③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

意义

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益于它的包容性;②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中华文化的融合力;③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地位

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

用图示表示如下:

■温馨提示                                    

兼收并蓄并不是“全盘外化”,而是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不仅不会使民族文化丧失个性,还会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吸收。

■特别提醒                                    

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

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吸收借鉴融合等。

考向3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高考江苏卷,T21)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

材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本题题眼是“旗袍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

题眼表明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故①②当选;③表述错误;不同文化应彼此交流、借鉴、吸收,但不可能趋同,④错误。

[答案] A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组成的,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旗袍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够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3.中国服饰中的汉族衣冠服饰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国还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而诞生的中山装、唐装、旗袍;中国服饰还包括各少数民族服饰、各类传统及现代的佩饰、鞋、帽等。

从材料可知(  )

①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国服饰文化兼收并蓄,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③汉族衣冠服饰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主流

④各族人民对中国服饰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选A。

中国服饰历史悠久,异彩纷呈,表明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入选;汉族服饰各朝代形制不同,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诞生了中山装、唐装、旗袍,说明中国服饰文化兼收并蓄,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②入选。

【备考锦囊】

1.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问题,可从党的领导、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文化创新的途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路径及要求等多方面思考。

[答题要素] 

(1)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方向保证)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文化继承)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交流)

(4)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主体)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文化体制改革)

(6)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民族精神)

(7)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

(道路自信)

2.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解题思路] 认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从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答题要素] 

(1)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仓颉灵感不灭 美丽中文不老

[热点材料]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材料一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

汉字是由4300年前黄帝的史官仓颉所发明,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

现代汉字的字体是经甲骨文-金文-大小篆-汉魏隶书体-楷体-宋体演变而来的。

在长久的实践中,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历史和长久积累的知识都依靠汉字保存至今。

但是,随着键盘时代的到来,传承了几千年的方块字,似乎正从“熟面孔”变成“陌生人”。

电脑时代的汉字书写之忧:

中国人不会写中国字了?

材料二 目前,“汉语热”正在世界各地上演。

截至2019年年底,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1.5亿,对外汉语教师需求量至少要500万。

近日,汉语热再添新注脚。

2019年俄罗斯首次在国家统一考试中进行汉语科目的考试。

其实不仅是俄罗斯高度重视汉语,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也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比如爱尔兰2022年起也会将汉语纳入高中教育。

“汉语热”成为全球潮流,究其原因:

一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合作交流的增加。

二是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魅力无穷。

三是政府层面积极推进各种艺术节、旅游年、国家年等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深入。

[命题视角]

命题角度1 结合材料,分析汉字的现状与未来走势为什么会引起人们的思考。

提示: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汉字是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

(2)汉字书写有利于愉悦身心,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电脑时代,人们的汉字书写能力退化,值得关注和重视。

命题角度2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汉语热”在世界兴起的原因。

提示:

(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合作交流的增加助推了“汉语热”兴起。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汉语对其他民族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3)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中华文化能够引起其他国家民众的共鸣,让“汉语热”兴起成为可能。

(4)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政府推进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深入,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

1.大连夏季达沃斯年会

(2020·昆明一中月考)2019年7月,在大连夏季达沃斯年会期间,中国作为主办方集中展示了中国书法、剪纸、面人等传统文化项目,同时举办中医、京剧、茶艺等中国传统文化项目的体验,让国外嘉宾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引起积极反响。

这表明(  )

①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推动中华文化发展

②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继承和回归传统,促进文化的传承

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具有独特魅力和价值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选C。

材料未涉及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①排除;材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正确;③中“回归传统”表述错误;“中国作为主办方集中展示了中国书法、剪纸、面人等传统文化项目,同时举办中医、京剧、茶艺等中国传统文化项目的体验”“引起积极反响”表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具有独特魅力和价值,④正确。

2.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2020·河南大象联考)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的良渚古城遗址(约公元前3300-公元前2300年)向人们展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个以稻作农业为支撑、具有统一信仰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

古城遗址也使得“中华五千年文明”再无争议。

可见良渚古城遗址(  )

①具有超越时空的文化价值

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③展示了中国早期工业文明

④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选B。

良渚古城遗址展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农业文明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具有超越时空的文化价值,①④符合题意,③错误;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②错误。

3.每年9月17日定为南非中文日

2019年8月5日,中国与南非政府将每年9月17日定为南非中文日。

南非是非洲大陆设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数量最多的国家,已设有6所孔子学院和3个孔子课堂。

除此之外,45所当地中小学还开设了汉语课程。

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具特色

②汉语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③孔子思想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B.①④

C.②④D.③④

解析:

选B。

南非设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传播中华文化,体现了①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排除;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③排除。

4.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艺节目大放异彩

近两年,不少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艺节目大放异彩: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因为贴近观众而有着极高的市场关注度。

这些节目的热播(  )

①有利于更好地满足观众的精神需要

②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见证

③能增强观众对中华文明的守护意识

④使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选B。

这些节目的热播有利于更好地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能增强观众对中华文明的守护意识,①③符合题意;这些节目的热播并不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见证,排除②;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错误。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中华文化像一个很大的圆心,圆的半径就是中文,半径有多长,文化就能够走多远。

”在著名作家余光中看来,中华文化正是依靠汉字才流传至今。

“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教这些东西,不能让它缺席。

”这说明(  )

①教育具有选择和传递文化的功能

②中文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一种语言

③汉字是传承世界文化的重要载体

④汉字对传承中华文明有重大作用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

选C。

通过教育的方式来传承汉字体现了①。

中华文化正是依靠汉字才流传至今,说明了汉字对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用,④符合题意。

各国文化一律平等,世界各国语言都具有各自的魅力,②观点错误。

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③观点错误。

2.中国第一部地理志《山海经》、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均记载了长白山的内容,印证了长白山文化的悠久性,进而举证了长白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发源地。

这表明(  )

A.史书典籍是长白山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