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语文课外文言文复习练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95853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语文课外文言文复习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下语文课外文言文复习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下语文课外文言文复习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下语文课外文言文复习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下语文课外文言文复习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语文课外文言文复习练习题.docx

《七年级下语文课外文言文复习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语文课外文言文复习练习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语文课外文言文复习练习题.docx

七年级下语文课外文言文复习练习题

七年级下语文课外文言文复习练习题

(一)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①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②对食,谓兴曰:

“囚多不承,当为何法?

”兴曰:

“此甚易耳!

取大瓮③,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④推兄请兄入此瓮周兴惶恐,叩头伏罪。

〔注释〕:

①鞫(jū):

审讯犯人。

②推事:

研究事情。

③瓮(wèng):

大坛子。

④内状:

宫内递出的状辞。

1、给下列句子加标点:

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2、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2)谓兴曰:

囚多不承

(3)此甚易耳(4)因起谓兴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兴曰:

“此甚易耳!

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4、我们可以从本文提炼出一个成语:

(二)秦西巴纵麑

孟孙猎而得麑①,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

孟孙归,求麑安在。

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

孟孙怒,逐秦西巴。

居一年,取以为子傅②。

左右曰:

“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

”孟孙曰: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人乎?

[注释]①麑(ni):

小鹿。

②傅:

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

在文中指老师。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使秦西巴持归烹之()②纵而予之()

③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2、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

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4、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3分)

(三)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

“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曰: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

通“疲”。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2、解释加点的词:

(1)文侯与虞人期猎

(2)虽乐

(3)岂可不一会期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天又雨,公将焉之?

翻译:

4、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四)人有负盐负薪者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

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①之物。

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③曰:

“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

”群下④咸无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释】①藉背:

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

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

②惠:

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③纲纪:

随从人员。

州纲纪指州府的主簿。

④群下:

部下,属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

(1)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

(2)顾州纲纪()

(3)咸无答者()(4)得其实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

译文:

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断句。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

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请简要说一说。

(2分)

(五)

甘戊使于齐,渡大河。

船人曰:

“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

”甘戊曰:

“不然。

汝不知也。

物各有短长。

谨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①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注释】干将:

古代的名剑

1、解释下面的字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可事主(奉事/为……服务)②足及千里(达到)

(2)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

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3)用现代文翻译“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译文:

2、请简要说说读了这篇文章受到的启发。

答:

(六)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七)程门立雪《宋史》

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八)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

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

2.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战D.必以分人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用四字短语作答)

(九)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

2.翻译:

薛谭乃射求反。

译文:

3.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

如果有,是什么?

答:

(十)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

“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

“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涓人对曰: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君遣之()反以报君()

而捐五百金()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①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②千里之马至者三马今至矣

③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④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所求者生马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之”字在文中出现五次,从用法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作代词,一类作助词,相当于“的”字。

B.文中“请求”两字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可译为:

“请允许我去找。

C.涓人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只买回一匹死了的千里马。

D.君人不理解涓人“千金买骨”的做法。

4.这位侍臣用五百金买下马骨,其目的是为了求得千里马;如果不用五百金去买下马骨,你认为还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吗?

谈谈你的看法。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后有译文)

(一)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①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②对食,谓兴曰:

“囚多不承,当为何法?

”兴曰:

“此甚易耳!

取大瓮③,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④推兄请兄入此瓮周兴惶恐,叩头伏罪。

〔注释〕:

①鞫(jū):

审讯犯人。

②推事:

研究事情。

③瓮(wèng):

大坛子。

④内状:

宫内递出的状辞。

1、给下列句子加标点:

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

“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2、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正在,正当

(2)谓兴曰:

囚多不承对……说

(3)此甚易耳容易

(4)因起谓兴曰于是,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兴曰:

“此甚易耳!

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周兴说:

“这很容易!

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

4、我们可以从本文提炼出一个成语:

请君入瓮

译文

(一)有人控告文昌右丞周兴和丘神绩一起阴谋造反,太后(武则天)便命来俊臣审理这个案子。

来俊臣与周兴一边讨论案子,一边相对吃饭。

来俊臣对周兴说:

“囚犯很多不肯认罪,应该用什么办法?

”周兴说:

“这很容易!

拿一个大瓮,四周堆起木炭来烧,让囚犯到里面去,什么事敢不认罪?

”来俊臣就叫人找来一个大瓮,按照周兴的办法用炭火在周围烧着,来俊臣站起来对周兴说:

“有人控告你,请老兄自己钻进这个大瓮里去吧!

”周兴非常惊慌,当即叩头认罪。

 

(二)秦西巴纵麑

孟孙猎而得麑①,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

孟孙归,求麑安在。

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

孟孙怒,逐秦西巴。

居一年,取以为子傅②。

左右曰:

“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

”孟孙曰: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人乎?

[注释]①麑(ni):

小鹿。

②傅:

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

在文中指老师。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使秦西巴持归烹之(命令、派遣)

②纵而予之(放)

③居一年,取以为子傅(过了)

2、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

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一头小鹿都不忍心伤害,更何况人呢?

4、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3分)

要知人善用;仁慈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

(二)孟孙君打猎打到了一只小鹿,便让秦西巴先带回去,准备杀了吃掉。

结果秦西巴走在回去的路上,一只母鹿一直跟随着他,并且啼叫。

秦西巴不忍心,于是把小鹿放了,还给了它的母亲。

孟孙君回来后,找那只打来的小鹿。

秦西巴说:

“路上母鹿一直跟在后面啼叫,我实在不忍心,就私自把小鹿放了,让它跟母鹿走了。

”孟孙君很生气,把秦西巴逐出了鲁国。

到了第2年,又把他请了回来,并且做自己儿子的老师。

周围的人问孟孙君:

“秦西巴曾获罪于您,现在您却让他做自己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孟孙君说:

“秦西巴连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何况是伤害我的儿子呢?

 

(三)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

“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曰: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

通“疲”。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2、解释加点的词:

(1)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相约

(2)虽乐虽然

(3)岂可不一会期哉难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天又雨,公将焉之?

翻译:

天又下起了雨,你又何必去呢?

4、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做人应该守信用,一诺千金,无论对什么人什么事,绝不可言而无信。

(三)魏文侯与管理森林的一个小官约好了去打猎。

这天,魏文侯与文武百官开怀畅饮,天又下起雨来,文侯准备去赴约。

左右官员们说:

"今天您喝了酒,天又下雨,您还要去吗?

"文侯说:

"我与小官约好了去打猎啊,虽然这里有乐子,哪能不去赴约会呢?

"文侯于是前往,亲自停止了酒宴。

(四)人有负盐负薪者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

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①之物。

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③曰:

“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

”群下④咸无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释】①藉背:

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

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

②惠:

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③纲纪:

随从人员。

州纲纪指州府的主簿。

④群下:

部下,属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

(1)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用)

(2)顾州纲纪(回头看)

(3)咸无答者(都)

(4)得其实矣(事实,真相)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

译文:

有背着盐和背着柴草的两个人,同时放下重重的担子在树下休息的。

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断句。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

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请简要说一说。

(2分)

(1)遇到事情要善于动脑筋。

(2)做人要诚实,不能见利忘义

(四)有一个背盐的人和一个背柴的人,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阴下休息。

要走的时候,争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坐卧和披背用的东西。

李惠让争执(羊皮)的两个人出去,回头看着州府主簿说:

“敲打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

”部下都没有回答。

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坐席上面,用棒子敲打,见到有一些盐末,就说:

“得到此案的实情了!

”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背柴的人的人才低头承认了罪过。

(五)

甘戊使于齐,渡大河。

船人曰:

“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

”甘戊曰:

“不然。

汝不知也。

物各有短长。

谨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①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注释】干将:

古代的名剑

 

1、解释下面的字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可事主(奉事/为……服务)

②足及千里(达到)

(2)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

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3)用现代文翻译“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译文:

干将是锋利的宝剑,天下闻名,木匠用它来砍削木头,还不如普通的斧头。

2、请简要说说读了这篇文章受到的启发。

答:

(1)看问题要辨证。

(2)事物各有长短,应把它们发挥在合适的位置上。

(一)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征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一0)1.离开睡醒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一一)1.①到,及②雇用③供给,资助④大学问2.D3.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勤学苦读。

(二)1.①不,没有②阻止2.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3.有。

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二九)1.派遣返回浪费买2.②3.C4.略

(五)译文.甘戊出使齐国,要渡过一条大河。

船户说:

〃河水那么浅,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还能到君王那里去游说吗?

”甘戊说:

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

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那种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可以辅助君王不战而胜;骐骥、騄駬这样的好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们放在家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不如野猫;干将可以算是锋利的宝剑了,天下闻名,可是工匠用它做活,还不如一把斧头。

而现在用浆划船,进退自如,我不如你,游说那些国君,你就不如我了。

(六)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一)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征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七)程门立雪《宋史》

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一0)1.离开睡醒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八)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

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

2.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战D.必以分人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用四字短语作答)

(一一)1.①到,及②雇用③供给,资助④大学问2.D3.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勤学苦读。

(九)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

2.翻译:

薛谭乃射求反。

译文:

3.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

如果有,是什么?

答:

(二)1.①不,没有②阻止2.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3.有。

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十)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

“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

“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涓人对曰: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君遣之()反以报君()

而捐五百金()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①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②千里之马至者三马今至矣

③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④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所求者生马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之”字在文中出现五次,从用法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作代词,一类作助词,相当于“的”字。

B.文中“请求”两字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可译为:

“请允许我去找。

C.涓人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只买回一匹死了的千里马。

D.君人不理解涓人“千金买骨”的做法。

4.这位侍臣用五百金买下马骨,其目的是为了求得千里马;如果不用五百金去买下马骨,你认为还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吗?

谈谈你的看法。

(二九)1.派遣返回浪费买2.②3.C4.略

译文

(一)有人控告文昌右丞周兴和丘神绩一起阴谋造反,太后(武则天)便命来俊臣审理这个案子。

来俊臣与周兴一边讨论案子,一边相对吃饭。

来俊臣对周兴说:

“囚犯很多不肯认罪,应该用什么办法?

”周兴说:

“这很容易!

拿一个大瓮,四周堆起木炭来烧,让囚犯到里面去,什么事敢不认罪?

”来俊臣就叫人找来一个大瓮,按照周兴的办法用炭火在周围烧着,来俊臣站起来对周兴说:

“有人控告你,请老兄自己钻进这个大瓮里去吧!

”周兴非常惊慌,当即叩头认罪。

(二)孟孙君打猎打到了一只小鹿,便让秦西巴先带回去,准备杀了吃掉。

结果秦西巴走在回去的路上,一只母鹿一直跟随着他,并且啼叫。

秦西巴不忍心,于是把小鹿放了,还给了它的母亲。

孟孙君回来后,找那只打来的小鹿。

秦西巴说:

“路上母鹿一直跟在后面啼叫,我实在不忍心,就私自把小鹿放了,让它跟母鹿走了。

”孟孙君很生气,把秦西巴逐出了鲁国。

到了第2年,又把他请了回来,并且做自己儿子的老师。

周围的人问孟孙君:

“秦西巴曾获罪于您,现在您却让他做自己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孟孙君说:

“秦西巴连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何况是伤害我的儿子呢?

(三)魏文侯与管理森林的一个小官约好了去打猎。

这天,魏文侯与文武百官开怀畅饮,天又下起雨来,文侯准备去赴约。

左右官员们说:

"今天您喝了酒,天又下雨,您还要去吗?

"文侯说:

"我与小官约好了去打猎啊,虽然这里有乐子,哪能不去赴约会呢?

"文侯于是前往,亲自停止了酒宴。

(四)有一个背盐的人和一个背柴的人,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阴下休息。

要走的时候,争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坐卧和披背用的东西。

李惠让争执(羊皮)的两个人出去,回头看着州府主簿说:

“敲打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

”部下都没有回答。

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坐席上面,用棒子敲打,见到有一些盐末,就说:

“得到此案的实情了!

”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背柴的人的人才低头承认了罪过。

(五)译文.甘戊出使齐国,要渡过一条大河。

船户说:

〃河水那么浅,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还能到君王那里去游说吗?

”甘戊说:

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

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那种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可以辅助君王不战而胜;骐骥、騄駬这样的好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们放在家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不如野猫;干将可以算是锋利的宝剑了,天下闻名,可是工匠用它做活,还不如一把斧头。

而现在用浆划船,进退自如,我不如你,游说那些国君,你就不如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