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老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94694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与老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论语与老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论语与老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论语与老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论语与老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与老子.docx

《论语与老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与老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与老子.docx

论语与老子

第四章先秦说理散文

第一节《论语》和《老子》

一、孔子与《论语》

(一)孔子的生平事迹

孔丘(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父亲叔梁纥,在偪bi阳之战时(前563年),他用双手托起城中的悬门(内城闸门),把攻进城里的将士放出来。

(事见《左传•襄公十年》)在齐国入侵鲁国的一次战斗中,他带领甲士300人保护鲁大夫臧纥夜间突围,然后又冲进城中守卫,使齐军攻打不下,只好撤退。

由于这两次战斗,使他以勇力闻于诸侯。

相传叔梁纥初娶女施氏,生九女;娶妾,生子孟皮,有足疾,不能担当祭祀祖先之事,也不足以执掌门户。

他感慨曰:

“虽有九女而无嫡子,等于无子。

”遂向颜家求婚,此时他已经60多岁。

颜父向三个女儿说:

“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

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

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

三子孰能为之妻?

”二子莫对,徵在进曰:

“从父所制,将何问焉?

”父曰:

“即而能矣。

”(见《孔子家语•本姓解》)(“陬邑大夫叔梁纥虽然祖父、父亲两代都是士,但他却是圣人宋微子、微仲的后代。

现在他身高十尺,武功超凡,我很喜欢。

只是性情比较严肃、年龄较大,你们三人谁肯嫁给他?

”只有最小的女儿颜徵在说:

“听从父亲的安排,父亲要谁嫁给他谁就嫁给他,又何必问呢?

”)

据《史记》记载野合而生孔子,出生于城东的尼丘山之夫子洞(坤灵洞),因父母祈祷于尼丘山而生,所以名丘,字仲尼。

出生时“龙生虎养鹰打扇”,头顶四周高起,中间下陷,此名圩WU顶。

三岁,父死,葬于防山。

孔母携孔子移居于阙里,家境贫寒。

十七岁,母死,殡于五父之衢,后合葬于防山(今梁公林)。

孔子自幼好学执礼,“为儿嬉戏,常设俎豆,设礼容,演习礼仪”,少年时代从事过各种劳动,“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五有志于学”

20岁生子,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故以鲤为名而字伯鱼。

据《孟子•万章下》、《史记》记载,孔子在20岁以后曾干过管理牛羊和管理仓库的小吏,他都把事情干得很好。

他说:

“让我管牛羊,我就把牛羊养得肥肥胖胖的。

”“让我管仓库,我就把账目算得清清楚楚的。

”敬业精神

30岁时已经通晓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自称“三十而立”,已奠定了治学、做人、为政等坚实的学问德业基础,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授徒讲学,在早期的弟子中,比较著名的有颜路、曾点、子路等人。

50岁后在鲁国做过短期的官员,先任中都宰(汶上的行政长官),后任鲁国的司空(主管工程建筑)和官刑狱的大司寇。

在鲁国司寇是“摄行相事”,相当于代理宰相。

此时他充分发挥了他的政治才干和外交能力,鲁国治理得非常好。

公元前500年,夹谷之会,鲁定公和齐景公约定相会于夹谷(莱芜市南),孔子曰: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凭借他的胆略和智慧、机敏与果断,粉碎了齐国的阴谋,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在兵不血刃间就夺回了曾失去的三邑之地。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齐国担心鲁国强大,于是就送给鲁国国君80名美女以及宝马良车。

鲁国国君就偷偷地去看这些歌女演奏音乐,也不处理朝政。

当时国家进行祭祀以后,按照惯例应该把祭祀的祭品送给大臣们,国君连这些事情都没有做。

孔子深感失望,“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开始周游列国。

55至68岁(前497──484),颠沛流离十四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推销他的政治理念,“仁政”“德政”,先后到过曹、宋、卫、陈、蔡、楚等国家,基本上属于现在的山东南部到河南等地域。

但他的思想主张与时代政治格格不入,没有人能够接受。

曾在宋国的大树下,演习周礼,宋国的执政大夫砍掉了这棵树,以示警告。

处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犬,最终没有找到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

68岁返回鲁国,用一面从事整理文化遗产的工作,删诗书,订礼乐;一面授徒讲学,培育治国英才,以《诗》《书》《礼》《乐》教育弟子。

67岁妻子去世,70岁儿子去世。

71岁获麟绝笔。

此时他的弟子子路也去世。

卫国发生内乱,子路与二勇士死战,其冠缨被人砍断,身负重伤,将死,曰:

“礼,君子死不免冠。

”于是他就把帽子重新戴上,并端端正正地系好冠缨,结果被政敌剁成肉酱。

(事见《左传•哀公十五年》、《史记•卫康叔世家》)孔子早就预言子路不得善终,听到子路遇害的消息,孔子悲痛欲绝,让人把家里食用的肉酱全都倒掉了。

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重,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

“赐!

汝来何其晚也?

”孔子因叹歌曰:

“太山坏乎!

梁柱摧乎!

哲人萎乎!

”因以涕下,谓子贡曰:

“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

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之间。

(天下无道很长时间了,没有谁按我的主张行事。

夏代死后棺材放在宗庙的东边石阶上,周代人放在西边的石阶上,商代人则停放在两柱之间。

)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

予殆殷人也。

”(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柱之间接受祭享,那是因为我的祖先是殷代人啊!

)过了七天,农历二月十一日,与世长辞。

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孔子死后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河边上(今孔林),孔子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唯有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所谓的“子贡庐墓处”,被人们树为尊师重教的楷模。

相传子贡守墓时,将一颗楷树苗栽在孔子墓旁,后长成材,即所谓的“子贡手植楷”处。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二)孔子的历史贡献和重要地位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家、哲学家,名列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辞典》、英国1985年版《人民年鉴手册》)

1.孔子的历史贡献首先是他把以前的中国思想及文化积累作了一次全面的清理总结,并传输给后人。

可以说,他是一位文化的集大成者。

《孟子•万章下》:

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指钟;玉,指磬】(孔子则是圣人中识时务的人。

孔子,可以叫他为集大成者。

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先敲鎛BO钟,最后用击特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

先敲鎛钟,是节奏条理的开始;用特磬结束,是节奏条理的终结。

条理的开始在于智,条理的终结在于圣。

)【大成殿】

《史记•孔子世家》: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从天子王侯起,凡是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思想学说为准则,真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按:

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又加了两个字叫“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又加了两个字叫“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又加了两个字,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朱熹曾引用当时的一本书上的话说: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朱子语类》卷九十三)】

儒家的六部经典相传都与孔子有着密切的关系,《诗》《书》相传经过他的整理而流传至今,他还修订《礼》《乐》,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也经过他的笔削,对《周易》也有深入研究,晚年读《周易》,曾“韦编三绝”。

【子曰: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不仅如此,他还以此为教材,教育弟子。

这些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主要基础。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孔子》: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

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就此而言,孔子在中国五千年文化史上实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性人物。

孔庙《圣迹殿》米芾《夫子赞》:

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孔子之前,绝无孔子。

孔子之后,更无孔子。

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2.孔子创立了古代中国最早的学术流派——儒家学派,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

儒家思想即形成了我国封建时代的文化核心,是我国民族文化精神的显现形态,并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主流。

其学说对中国古代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影响之大,是中国历史上其他任何学说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在世界上被称为“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多与孔子的思想学说分不开。

李泽厚《美的历程》:

汉文化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国人之所以不同于外国人,中华艺术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其思想来由仍应追溯到先秦孔学。

不管是好是坏,是批判还是继承,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孔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决非偶然。

孔子思想学说是以“人”为中心,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建构起他的具有实用理性精神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礼”与“仁”。

“礼”是外在的社会规范,用以维护社会的秩序。

“仁”是内在的人性,用以肯定人自身生命的价值。

其思想体系又以道德的自觉作为内在的驱动力。

3.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授徒讲学之风,从他开始平民百姓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在孔子之前,政教不分,官师合一,故学在官府;至周室东迁,王纲解纽,王官失守,孔子传播先世文献,以授生徒。

于是官学变为私学,学术文化从官府开始下降而流向民间。

孔子为中国教育史开辟了新纪元,被后世誉为“万世师表”,朱自清称他为“老教书匠”。

新兴的“士”阶层由此而崛起,诸子之学由此而勃兴,这也是在统治集团中开始分裂出一个思想家阶层的标志,孔子亦成为中国两千年历史上第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士阶级的老祖宗。

匡亚明《孔子评传》: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在孔子的一生中,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执教50年,学生达3000人,通六艺者72人。

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教育学生。

孔子还在教学实践中建立起系统的教育理论,总结出不少可贵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他主张“有教无类”(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强调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等。

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冉雍】;言语:

宰我、子贡;

政事:

冉有、子路;文学:

子游、子夏。

大成殿的四配:

复圣:

颜渊;宗圣:

曾参;述圣:

子思(孔伋);亚圣:

孟子

十二哲:

除掉颜渊再加上有若、子张(颛孙师)、朱熹。

孔子的思想不但属于中国,也给世界以巨大的影响。

早在汉唐时期就传到了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形成一个所谓的“东亚儒家文化圈”。

后来传入欧美西方列国。

十六至十七世纪,孔子的学说传入法国,给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以很大影响。

他标榜并宣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应为每人之座右铭。

十八世纪末,法国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执笔起草《人权宣言》,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由道德的标志写入了宣言。

198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也是以法国《人权宣言》为基本依据而制定的。

可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人类共同追求的普遍标准。

世界诺贝尔获得者曾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向全世界呼吁:

“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这代表了当代最富于智慧的文化精英所做出的最富于智慧、最富于理智的选择。

赵普:

半部《论语》治天下

罗大经《鹤林玉露》: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

……太宗尝以此论问普,普略不应,对曰:

“臣生平所知,诚不出此。

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三)《论语》的编撰

《论语》的成书约在战国之初,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书中主要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学术思想、教育思想等等,是研究孔子思想学说的最集中、最重要的文献,也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南宋以后列为“四书”之一,是士子的必读书。

《论语》的传本,在战国至汉初,主要有《鲁论语》、《齐论语》、《古论语》,现在通行的《论语》是《鲁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之名,乃编纂者所定。

一般认为,“论”即论次编纂,“语”即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

语经论纂,故称《论语》。

《汉书•艺文志》: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编撰者有可能是曾参、有若的弟子。

因为书中除称孔子为子以外,也称曾子、有子为子,而孔子的其他弟子皆称字。

曾子少孔子46岁,有若少孔子13岁,孔子死后,因为有若长得很像老师、说话也像老师,门生门对老师思慕不已,于是立有子为师,以师礼尊奉他。

后来因为不能应对诸子之问,乃叱避而退,则固尝有师之号矣。

(见柳宗元《论语辩•上篇》)

关于《论语》的注本很多,国内外总数达到三千多种,为诸子之冠。

三国魏人何晏《论语集解》是现存《论语》的最早注本,较通行的注本还有宋代邢昺疏《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宋代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注本也值得注意。

新注有程树德《论语集解》、杨树达《论语疏证》。

译注有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论语新解》等。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

(四)《论语》的艺术特点

《论语》作为一部典范的语录体散文著作,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文学价值表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和极强的文字表现力上。

首先,《论语》的语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也可以说是言近旨远,词约义丰。

《论语》以最简单、最自然的语言形式,传达出极为丰富而深刻的意蕴,既具有极强的概括力,又具有卓越的表现力。

其次,语言幽默风趣,善于运用各种语气表达思想情感,语言体现着情感、性格特征。

第三,一些语句富于形象性、启发性和哲理性,成为警句、格言、成语。

第四,在记言的同时,也表述了人物的神情语态,展示了人物形象,也有精彩的场面和人物行为的描写。

 

孔子极善于从大量的普通的日常社会生活的实践经验中,直接提炼、概括、升华出合乎规律性的理性结论,这结论像几何公理一样,是人人在生活经验中曾经感受过的,只是有孔子以明确的平实的精炼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因而就会成为不言自明的至理名言。

这些至理名言,不仅突破了儒家学派的范畴,也超越

了时空的界限,闪烁着思想的光辉,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展示出孔子学说的博大精深。

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树柏树不凋谢。

孔子善于把抽象的哲理凝聚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得深奥的理论文字具有盎然的诗意,此章同样如此。

以自然景物比喻人事品德,其中又寓有人世间的很多阅历和生活感受,显示出韧性精神之意志。

古代注解以岁寒比喻乱世,以松柏比喻君子。

在乱世时,小人变节,君子不改操守。

由此,松、竹、梅并称为“岁寒三友”,成为中国文人画长盛不衰的传统题材。

李贽:

意在言外,无限感慨。

借松柏战严寒、傲霜雪的本性比喻人之御恶抗暴、坚贞不移的品格,借松柏长青不凋的自然特征,比喻人之永葆青春、进取不止的精神。

刘桢《赠从弟》三首之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

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可以剥夺三军主帅的权利,但休想剥夺一个普通人的意志。

)将道德人格的崇高表达无遗。

复兴“新儒学”的主将梁漱溟,在批林批孔的高潮中,就是以这句话来抵挡不可一世的帝王权势和“群众”狂潮的,不愧为身体力行的孔学门徒。

【1973年全国掀起“批林批孔”运动,全国政协概莫能免。

1974年1月的学习会上梁漱溟被要求表态,梁一讲就是两天8个小时,《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基本意思就是不批孔,但批林。

于是政协的人民被激怒了,掉转枪口,批死人改成了批活人。

梁漱溟就认认真真听了半年上百场批梁会议,最后政协开批梁总结会,梁又被要求表态,梁漱溟说:

“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子曰: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吃粗粮,喝凉水,弯起手臂做枕头,其中也是有乐趣的。

不正当的财富和官位,对我来说就像飘浮在天上的云彩一样。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颜回居住在穷街陋巷,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困苦生活,在别人看来,这是无法忍受的,而颜回却安之若素、自得其乐,一点也不感到羞惭和难堪。

在贫困的生活中始终保持快乐,达到了超越人生利害之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这对宋明理学特别是周敦颐、二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二程由此提出了“孔颜乐处”的重大命题。

安贫乐道的自在心境,以主体精神的愉悦超越物质条件的艰苦,第一次把个体自我的道德完善当作人生的第一目的,把实现自自己的道德理想当作人生的终极价值。

这既是理想道德境界的表述,也是一种审美境界的表达。

无论是追求富贵,还是摆脱贫贱,都要坚持操守、洁身自好,后代“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陋室铭》)所体现的高尚的情操,正是孔子主观自觉精神的发扬光大。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1969年,毛泽东横游长江,作《水调歌头•游泳》,曾引用此句。

毫无雕饰,却蕴涵极深,经得起反复咀嚼。

从比喻意义上来说,既包含对时光流逝、一去不返的慨叹,也包含对历史、社会、人生、事业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发展状态的体悟;从所抒发流露的主体情感来说,有感伤、有叹息,也有及时努力的鞭策于自励。

朱熹在《孟子集注》之《孟子序说》中引北宋理学家程颐语:

程子曰:

“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

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程子曰:

“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

“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第四,在记言的同时,也表述了人物的神情语态,展示了人物形象,也有精彩的场面和人物行为的描写。

 

二、李耳与《老子》

(一)老子其人

老子被称为道家的开山老祖【按: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第一次提出“道家”名称,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二人从未自称为“道家”】,显示了他对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的深刻影响;帝王们将他抬到“帝王师”的宝座,显示着他对中国政治权谋和统治方略的巨大影响【如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将《老子》开为贡举策试的经典之一,并亲身为它作注。

宋真宗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把《老子》列为太学及地方学校的课本】;兴起于东汉的道教,将他奉为“太上老君”,居于道教创始神的首位,则显示着他对民间文化的广泛影响。

老子以一人之身,既为哲学之道家的鼻祖,又为宗教之道教的教主,在传统文化(精英文化、大文化)和民间文化(世俗文化、小文化)中都十分活跃,这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特例。

【《老子》还被译成多种文字,海外发行量居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首,堪与《圣经》比肩。

他的思想影响了诸如托尔斯泰、奥尼尔、海德格尔、爱因斯坦、汤川秀树等世界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关于老子其人,一直是争论非常激烈而且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关于老子有许多神话般的传说,宋代的《太平广记》在第一卷的卷首就着重介绍了他。

传说,他的母亲怀胎七十二年,方才剖左腋而生一白首老孩,故称老子;又说,他的母亲在李树下生育老子,生下来即会说话,指李树道:

“以此为我姓。

”传说虽然虚妄,却反映了老子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

目前所见记录最早、最完整的文献资料,是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的记载: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

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

“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结论:

历史上的老子扑朔迷离,他究竟生活于何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大抵可以认定如下:

1.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经是周守藏室之史(亦称柱下史),管理图书。

他是楚国人,姓李,名耳,字聃(一说字伯阳)。

先秦典籍如《墨子》、《庄子》、《尹文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礼记》、《战国策》等都称引过老子或老聃,这说明先秦时期老子是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历史人物。

不过,《老子列传》中所排列世系表与似乎和老子本人无关。

2.孔子曾与老子相会,并向老子问礼,由此推断老子应与孔子同时,而年岁稍长于孔子。

关于孔子曾向老子问礼之事,《史记》中的《老子列传》、《孔子世家》都有所记载,此事在先秦典籍如《庄子》、《礼记•曾子问》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儒、道两家文献对此事都有记录,虽然孔、老间谈论的具体内容,可能会融入战国时期人的思想观念,但两人之间有过交往,老子年长于孔子这一基本事实是不容否认的。

3.老子晚年见周室衰微,遂离周西行,过函谷关,应关令尹喜的邀请,著书《道德经》五千言(据宋濂《文宪集》卷二十七《诸子辩》统计,有五千七百四十八言),后不知所终。

刘勰《文心雕龙•诸子》:

及伯阳识礼,而仲尼访问;爰序《道德》,以冠百氏。

(二)《老子》其书

1.传世之文献:

《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五千余言,上篇37章,称为《道经》;下篇44章,称为《德经》,总称《道德经》。

每章均无标题,章与章之间也无有机联系。

与先秦其他诸子著作多出于一个学派合力编撰不同,《老子》主要由老子自撰,只有少数语句出于后学增补。

【上篇主要讲哲学,以讲“道”为开端。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谓:

可以用言词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绝非永恒的名。

【下篇主要讲政治和军事,以讲“德”为开端。

第四十四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意谓:

上“德”的人,顺任自然,不自恃有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所以实是有德;下“德”的人,执守着形式上的德,自以为不离德、不失德,所以没有达到德。

据统计,流传至今的古代《道德经》注本有一千余种。

三国魏王弼《老子注》是通行注本、也是千百年来流行最广的注本,新注本有朱谦之《老子校释》、高亨《老子正诂》、任继愈《老子新译》等。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

任继愈《老子新译》

从1956年《老子今译》(古籍出版社)出版,到《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老子全译》(巴蜀书社),再到2006年《老子绎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50年间,任继愈曾四次翻译《老子》。

2.出土之文献: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甲本字体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不避刘邦的讳,可见成书于西汉以前。

乙本为隶书,避刘恒的讳,显系汉文帝时期的写本。

两本以《德经》为上篇,《道经》为下篇,不分章,文字与今本大体相同。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大约为楚国中期偏晚)出土了楚简《老子》甲、乙、丙本。

3.成书之时间

关于《老子》一书成于何时,传统的看法认为《老子》乃老聃所著,但有后人增益的成分,成书至晚在战国早期。

另有部分学者主张《老子》比《论语》晚出。

主张《老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