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郭敬明小说风格.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90060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郭敬明小说风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郭敬明小说风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郭敬明小说风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郭敬明小说风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郭敬明小说风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郭敬明小说风格.docx

《浅谈郭敬明小说风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郭敬明小说风格.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郭敬明小说风格.docx

浅谈郭敬明小说风格

浅谈郭敬明小说风格

  【摘要】郭敬明小说创作题材多围绕青春、忧伤、爱情等命题思考,反映“80后”一代的思想及生活特性。

他的作品中,无论是独特的语言风格,寂寞孤独的人物性格还是绵绵凄美的爱情都透露着一种青春忧伤情结,甚至是一种盛大的“青春死亡”。

本文将从郭敬明小说的语言叙事特点,人物性情以及其小说的中爱情进行剖析,解读郭敬明小说,以期抵达郭敬明小说青春忧伤的内在真相。

  【关键词】“郭式”语言;性情;悲剧爱情

  1.“郭式”语言及叙事特点

  郭敬明语言以忧伤为主调,特别喜欢使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文字优美,辞藻华丽。

就我们80后的读者而言,郭敬明的东西让人能够长期接受,因为一个人只能长期接受温暖和感动,才能使生活更美满!

我认为郭敬明的语言和叙事特点是:

  1.1想象丰富的语言。

  郭敬明的语言总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郭敬明的语言想象力极其丰富,这是一般人所不及的。

“每个生命都像是一颗饱满而甜美的果实,只是有些生命被太早地消耗,露出里面皱而坚硬的果实。

”郭敬明总是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将一些晦涩的,难理解的情感思想,作一个通俗的比喻。

这既符合现今大众的阅读口味,同时又不显得肤浅。

对气氛的描写,对人物内心感触的描写更是他的强项。

“在某些瞬间,你会感觉那种突如其来的黑暗。

比如瞬间失明。

比如明亮的房间里被人突然拉灭了灯。

比如电影开始时周围突然安静下来的空间。

比如飞快的火车突然开进了悠长的隧道。

或者比如这样一个天空拥挤着绚丽云彩的傍晚,那些突然扑向自己的黑暗,像是一双力量巨大的手将自己用力的抛向另一个世界。

  当“闻婧在那天笑的支离破碎的,正当我顾影自怜的时候,她突然递给我一张纸条,我借着昏暗的灯光折磨自己的眼睛。

”“我换手机铃声的时候听到那个旋律一遍一遍地响,心里难过得穿山越海。

”由此可看出,在郭敬明作品中很多词语理论上是错误的用法,如果让学生改病句学生一定能一下子就找到,稍微有点文字功底的人都不会这样用,但郭敬明这样一用,却越品味越觉得独特,觉得用的新鲜,用的幽默,感到回味无穷,感到他驾御语言的能力超强,当然,在我们的感叹郭敬明这种错位用语的同时,更多的则是笑过之后才发现人物内心深处的潜在忧伤。

郭敬明正是运用这种独特表达方式将作品的忧伤情绪隐藏到幽默背后,令读者读来无法回避这一内在的忧伤。

  1.2“梦”的意象和死亡情结。

  读郭敬明的小说,总有一种感觉,他似乎与梦有着不解之缘。

第一部小说《幻城》本身就是一部空灵华丽的美梦,梦中的主人公都是拥有及地的长发,绝美的面容和千年的寿命,梦中的国度更是有千年不融的白雪,四季如春的雪雾森林,自由长鸣的霰雪鸟,而故事情节上,每一个令人惊奇的故事背后更是由一个个梦境为读者揭开谜底,让读者们共同进入梦境中一同感受梦境主人的无奈与悲伤。

而《梦里花落知多少》――题目本身就提到了梦,开头也是主人公林岚从梦中惊醒,而小说的结尾“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树梢鸟儿在叫;不知怎么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

...”这篇小说向读者们揭示了一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都如同梦境一般,最终都会被我们慢慢遗忘,亦如郭敬明所说,“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

”在《1995-2005夏至未至》中,就在我们梦想着故事就这样安静地,温柔地走向尾声,以为傅小司和立夏这对金童玉女会双双考入美院,最终携手走向红地毯;陆之昂飞往了日本留学;七七真的成了国画家;遇见能够成为歌坛新秀时,梦突然醒了。

原来我们早已走入了郭敬明事先设好的迷局。

什么都不及浑然不知更可怕,面对七七的背叛,遇见的远走,陆之昂的误入歧途以及立夏的离开,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虚伪、背叛、权利犹如寒风带走了生命中所有的生机。

《悲伤逆流成河》中,主人公常常会窒息于那个昏暗,潮湿,充满黑色忧伤之水的死亡梦中,醒来时一身冷汗,似乎游走于死亡边缘。

而这个死亡之梦最终成为小说的结局,呈现在读者面前。

最终我们明白了青春正是由一个个美丽难忘的梦组成。

而那些令人刻骨铭心的梦,往往是浸透了忧伤的。

  论及忧伤的弥漫,就不得不关注郭敬明的另外一个喜好,即“死亡情结”,《幻城》中人物一个个死去,最终连兄弟之间的爱也变成了自相残杀。

《梦里花落知多少》里的陆叙就快要取代主人公林岚心中的初恋情人顾小北时,却因林岚的任性而死亡。

《1995-2005夏至未至》中无助的遇见终于有了一个亲人,而这个亲人也离她而去,使其更加无助孤独。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死亡则更加令人触目惊心。

易遥从小就在母亲林华凤开口“赔钱货”,闭口“你怎么不去死”的言语中成长。

在那个世界放弃我的时候,我慢慢松开了手。

这是易遥的控诉,更是易遥的批判。

父亲的抛弃,母亲的谩骂,同学的冷漠,最终连唯一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去想念去依靠的两个朋友齐铭和顾森西都同时不相信她,当唯一可以存活的理由也不存在时,除去死,别无它法。

  郭敬明习惯在小说叙事的最后亲手杀掉自己的主人公,不要圆满的结局。

有网友这样评价到:

“郭敬明为了实现《幻城》全书的主旨,不惜血流成河,亲手杀死自己作品中喜爱的人物,也许他是别无选择,但是他这种强硬、决绝的姿态仍然让我震惊。

”。

用死来做终结。

我不得不承认,死是一个不可能再继续的终结。

可这在我看来并不是最悲伤的。

悲伤的似乎还是活着的。

活着去经历那些悲伤的事,那些自己无力改变也无法解释的事。

在郭敬明的小说中,往往在心爱的人物死去后,生者才能体会到极致的忧伤,性格也会大变,一夜之间成熟起来,告别了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以死来鼓励人物奋进,改变人物性格这也是大多数“80后”作家的共同特点。

同样在大多数“80后”作品的读者看来,唯一能让他们有所震惊的似乎也只有死亡。

  2.主人公寂寞忧伤的性情

  2.1注重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

  郭敬明着力刻画人物性格,特别注重人物性格发展过程的描述,卡索的忧伤孤单与他的前世不无关系,更和身处高高在上的王位密切相连,使他即使拥有至高的权利却更显孤单落寞,没有自由只能为使命、为王位而活着。

林岚从小就跟着父母在饭桌上蹭饭,过惯了花钱如流水的日子,从小就依靠父母,倍受宠爱,伴随着人生的磨砺,林岚的性格也逐渐发展成熟,从懦弱、做事不计后果,依赖父母到独立生活,稳重自立。

陆之昂的母亲因为癌症去世,深刻地改变了他的性格,而傅小司因为参加津川美术大赛一举成名,成为全中国都有小有名气的插画家。

之后那些曾经在一起的年轻人因为毕业而分离,立夏和傅小司去北京继续念书,陆之昂去了日本,而七七去了上海。

而从小孤独的遇见,放弃了自己在浅川的一段与青田的美好感情而单独去了北京,开始为实现自己的歌唱的梦想而努力。

从此个人的命运都有了各种变化的可能,而一开始缓慢而安静的叙述被快节奏的变故所取代,成人世界的大门洞开,里面的世界一点一点地展现在他们面前。

在傅小司的画集发行后,他红遍了全中国。

而立夏成为了傅小司的助手,七七在上海因为一次陪朋友参加歌唱比赛而成为了歌手,在发完第一张唱片之后飞速成为全中国的青春偶像,而反倒一直为了唱歌而努力的遇见,却在北京辛苦地生活,但是她却依然没有放弃成为最好的歌手的梦想……正在每个人都因急速到来的世界冲撞得看不清未来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之后的更大的逆境就要降临,也正是接着的种种事件,几乎完全逆转并摧毁了每个人物的人生。

不仅如此,郭敬明小说的情节演进中,死亡情结也服务于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

陆叙的死,使林岚仿佛一夜之间长大成熟,断桥的死更使遇见独立并相信人性中的真善美。

  2.2注重人物性格中的“义”。

  在郭敬明小说人物身上,常能体现出民族性格中的“义”。

郭敬明将中国人重“义”的人格特征与生存状态之间的关系打上了不等号,光芒四射的闻靖心甘情愿地被笼罩在林岚的魅力光环之中。

顾小北生日宴会上面对姚姗姗的刁难她毫不犹豫地帮着林岚挡酒最后自己却吐得天昏地暗;她会对林岚说看到你哭比看你被人操刀砍都难受;当林岚无意中当了第三者,抢了她的男朋友向她道歉时,闻静亦能说出这样的话:

“你从小就喜欢和我抢东西,我哪次都让你,这次我也让你。

”这一幕让人痛不欲生却深深地包含着她对朋友的真挚的感情。

更令人感叹的是,当她们遇到几个流氓对她们图谋不轨时,为了救朋友,闻静毫不犹豫地独自承受了无情的蹂躏。

《1995-2005夏至未至》中陆之昂觉得自己的一生就是为了傅小司才到世界上走了一遭,自己如“在太阳底下晒一晒就会蒸发的河流”般的生命只有汇入傅小司如“壮阔的大海”般的生命里才会变得波澜壮阔。

最终为了小司的清白,毁掉自己的前程,从王子变成乞丐,只能在监牢中度过余生,悲哉。

郭敬明的用意其实很单纯,80后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他们身上往往多了一份自私,少了一种义气。

郭敬明让他的小说人物可以不顾前途甚至牺牲自己来维护朋友,让读者们在一种忧伤的、感动的情绪的影响下,唤起他们心中那股久违的民族之“义”,并将这种民族之“义”发扬光大。

  2.3自身性格在人物性格上的体现。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

作为“80后”的一员,郭敬明具有这一代人共同的一个气质,就是对于自我表现的强烈意识,在他的笔下的人物总是带有他自己的影子。

男主角大多是性格温柔,成绩优异,喜欢穿白色衣服,他们是家长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学生眼中的“白马王子”。

他们被各种光环所包围,看似无忧无虑,万众瞩目,实则常常被忧伤所包围。

一如郭敬明自己所说:

“我的青春是一半明媚,一半忧伤。

”《幻城》中的卡索的一生总在矛盾着、渴望着、失望着、得到着、失去着,所以只能痛苦。

《梦里花落知多少》中的顾小北和《1995-2005夏至未至》中的傅小司,还有《悲伤逆流成河》中的齐铭都是同样的优秀,可是他们也同样地懦弱,对待自己的爱情始终不能轰轰烈烈地爱,因为性格的温柔,因为周身的光环,只能用一种细腻的,腼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恋,最终只能造成悲剧。

相反郭敬明笔下的女性人物却都敢爱敢恨,并且拥有一种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梨落可以为了卡索葬身冰海深处;立夏可以为了小司独自离开;易遥甚至可以以死来澄清自己在齐铭心目中的形象。

“可是我知道,哪怕我消耗掉我的所有生命,我都不能让时光倒流一秒。

我们输给命运翻云覆雨的手掌,摔得遍体鳞伤。

摔得遍体鳞伤。

”正如立夏所说:

我们输给命运翻云覆雨的手掌。

  在郭敬明的小说世界中,善良的人物都是自认倒霉,而邪恶的人物却是逍遥快活,我认为这也是他的小说读来一种忧伤的体现。

故事的结局或许并不完美,然而悲剧的力量或许比喜剧更好一些,无论是莎士比亚还是叔本华更倾向于悲剧给整个的人类带来的思索。

梦里到底花落知多少?

或许只有林岚才能够数得清楚……夏至未至或许只有傅小司在这十年的青春路上独自回首吟唱“那些女孩教给我爱,那些男孩教会我成长”。

悲伤逆流成河,也只有顾森西这个无辜的生者体会得到。

郭敬明将一些社会问题以及现实的残酷用文字来展现,给我们带来忧伤的同时,更多的则是对人性,对社会的思考。

  3.忧伤绵绵的悲剧爱情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

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净化、宣泄)。

后世,很多美学家、戏剧理论家都曾从不同的角度确立悲剧的本质。

在悲剧中,人的欲望、情感、意志、能力都是历史的产物,体现着人类的本质力量,但都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磨难,甚至是厄运,而且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

这就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

在这种悲剧冲突中,主人公不仅要同对其造成挫折、磨难的强大外在力量搏斗,往往还要同主体的内在本质力量进行搏斗。

尽管突然降临的悲剧性情境似乎是偶然的,但是,这种情境只是为主体行动安排的必要契机,而行动都是源于主体的自我意识,是主体为了极限发挥自身的潜能而做出的。

因而,由行动构成的命运的曲线,连同最终的结局无论是失败或是丧失生命,便是他(或她)完整生活的凝聚,亦即完整的人格在行动中自满自足。

悲剧的力量正在于主人公有限的生命运动所体现的人类精神的永恒价值。

总之,悲剧最能表现矛盾斗争的内在生命运动,从有限的个人窥见那无限的光辉的宇宙苍穹,以个人渺小之力体现出人类的无坚不摧的伟大。

  对于郭敬明的创作而言,他是充分意识到了悲剧的力量,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爱情悲剧表现到极致。

郭敬明习惯于将小说中的主人公置身于一个被他人所羡慕的优越环境中,但人物却常因这种优越的环境以及自身的性格陷入一种爱情悲剧中,虽然每一个角色都对爱情很执著,甚至达到偏执的地步。

但他们最终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幻城》中卡索不惜一切代价等待了上百年终于在轮回中等到了爱人,并不顾血统,不顾等级森严的戒条将爱人迎娶身边,只可惜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梨落和岚裳前世得不到最爱,今生却又以错位的身份被卡索爱着,渴望卡索自己发现哪个才是真正的她们,直到最后却都只剩她们眼底淡淡的忧伤。

但卡索毕竟努力争取了,即使最终没有得到真爱,但他的举动已经向读者证明爱的伟大与艰辛。

《梦里花落知多少》中,顾小北对林岚的溺爱、包容,林岚的冲动、任性造成了他们的感情悲剧。

但他们即使在因误会分手后也仍然执著于他们之间曾有的爱。

小说自始至终都在隐喻着他们俩人之间千丝万缕的感情纠葛,让我们在为他们惋惜的同时,始终羡慕他们爱的真切。

而陆叙对林岚的爱情更于细微处给我们震撼。

只可惜郭敬明没有像读者期待的那样,让他们携手走向红地毯,而是选择以陆叙的死亡来结束这些感情,故事的转折似乎有点偏执,不过也许正是这样的爱情悲剧却更能触动读者心中最脆弱的那根弦。

《1995-2005夏至未至》中立夏与傅小司,遇见与断桥,因为家事,身份等等的不相称,最终女主人公都选择了离开,选择了放弃。

在读者的心痛与惋惜中,立夏将自己藏了起来,却始终在背后默默地注视着自己的爱人。

而遇见直到末尾才想起来断桥,原来天使一直都在,从没有离开过。

是她以为被抛弃了才会选择飞一般的远走,也是她,折断了天使的羽翼。

断桥的死更显小说的悲剧性。

故事的最后看似平静,两位女主角都有了新的生活,但真爱已死,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忧伤。

《悲伤逆流成河》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齐铭和易遥两人之间那种介于爱情和友谊之间的微妙情感。

“喂,一直看着你呢。

一直都在。

遥远而苍茫的人海里,扶着单车的少年回过头来,低低的声音说着,喂,一起回家吗?

无限漫长时光里的温柔。

无限温柔里的漫长时光。

一直都在。

”只可惜这种被压抑的爱也以悲剧来告终,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

  郭敬明在其小说的最后都以死亡终结,这样写就好似一切苦痛、孤寂连同我们也随之一起消亡,这的确是让人内心有种刀刺般的疼痛感,但或许却寄寓着他对现实的披露和讽刺,表达着自身的理想――所有高于现实常态的无疑是那些纯真的向往和无止境索求,也许只有死亡才能证明爱的纯粹。

郭敬明正是利用了悲剧的力量,在主人公的种种爱情悲剧中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伟大与艰辛。

  4.结语

  每个年代都赋予该年代人们复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征,而各个不同的年代总是有着区别于其它年代的独立性特征,处于80年代的人们,特别是正值于青年时期的80年代出生的人更会有着属于自己年代的情绪的一切记忆和感受。

他们有着和前代人不一样的生活经历。

“80后”文学作品的存在直接映射出这批作家的心路历程。

文为心声,尽管表达各有不同,或低回,或昂扬,或怀疑,或归为宿命,但其所表达的真性情,在如今这个商业化的情感滥觞的时代里,也就更加弥足珍贵了。

郭敬明小说中的青春忧伤,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

郭敬明只是将这些忧伤记实整和,用文字表达,最终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那份久违的感动。

我坚信这个时代也必将在“80后”文学作品的影响下再次呼唤回那份久违了的人性的纯美。

  参考文献

  [1]郭敬明.幻城[M]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2]郭敬明.1995-2005夏至未至[M]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02-01.

  [3]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M]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4]郭敬明.悲伤逆流成河[M]湖北:

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5.

  [5]陈刚穿越时代性的苦难[M]北京:

北京工人出版社,2002-8.

  [6]默克罗比著,田晓菲译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北京: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0-12.

  [7]朱维之.赵沣主编.外国文学史[M]天津: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06

  收稿日期:

2013-08-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