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导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89582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5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导学案.docx

《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导学案.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导学案.docx

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导学案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看海》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奔腾澎湃、前赴后继、潮汐、遐想”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察景物,发现不同特点的写作方法。

情感、技能和价值观:

感受海潮的柔美和壮美,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学习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揣摩重点段落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其表达效果,感受海潮的柔美和壮美。

学习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

 

学案

导案

学生畅谈自己心中的大海;

1、同学们看见过海吗?

你知道的海是怎样的呢?

2、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课文。

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

识记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1、认真读一遍课文,拼读生字,勾出生词,在小组内交流记忆方法。

2、通过工具书理解奔腾澎湃、前赴后继、潮汐、遐想征服等词。

1、指名读生词,注意指导隙、澎湃、潮汐的音准。

2、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分小组讨论:

(1)作者在哪些地方观看潮水,看到的潮水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主要写了从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大`海,构成了全文的第二、三、四段,也是课文的主体部分。

小组内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部分内容。

(3)课文的第一段和五、六自然段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交流汇报,根据问题予以指导。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海潮的美丽

自读课文,感受海潮的美丽;

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

指导学生在读第三自然段时注意初潮的轻柔和高潮的壮观;教师范读第三段。

课后

作业

抄写词语,听写词语。

完成《三维导学》的基础题。

课堂

小结

本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潮水不同特点的美

学案

导案

学习第二段

1、齐读课文第二段。

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

2、读句子“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

一片水拥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盖在第一片上。

”说说“叠”是什么意思?

从“叠”“拥”“盖”这三个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3、学生读上面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潮水轻柔的动作。

品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态?

2、自由读初上潮时的情景,注意读出“卷”的轻柔。

3、指名读高潮时的句子。

 

4、学生听老师范读,闭眼想象。

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感受从山上望下去,海潮的轻柔、文静,这是一种柔和的美。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出一种柔和的动态美。

 

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课文描写了初上潮时的情景。

抓住“拥”“跃”“跌”“跳”“飞”“怒号”“前赴后继”等表示动作的词,想象高潮时,海水征服沙滩的气势。

作者采用的修辞手法更加形象。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感情由轻柔,逐步激越,力争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效果,激发学生喜爱的感情。

5、小组内练习美读。

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课文。

这段写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读出涌在石块间的潮水所具有的欢腾、调皮的情趣,体会其“有味”

回顾二、三、四段内容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请代表说;

自由说说。

1、课文这三段分别写了从哪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海?

看到的景象具有什么不同特点?

2、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感受。

那么,读了以上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回顾全文情感升华

1、读课文第一段。

2、齐读课文最后两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总起段的意义。

体会作者对大海的赞美。

积累词句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

课后作业

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完成《三维导学》相关习题。

 

教学后记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古诗两首》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在语言环境中懂得每个生字的意思。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能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美景。

情感、技能与价值观:

依据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受到美好景致的感染;知道同题可以写出不同内容的诗的常识。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诗文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读出诗歌展示的美景和喜悦之情。

学习准备

收集杜甫和王安石的生平资料

学习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江畔独步寻花

 

 

导入新课

学案

导案

1、学生认真读古诗两遍。

读准生字“畔、懒、倚”的读音。

2、介绍杜甫生平。

3、释题。

同学们学习过杜甫的古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他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到江畔散步时写下的诗句《江畔独步寻花》。

让我们一起去锦江边看看吧!

检查生字认读

指名读古诗。

交流记忆方法。

通过工具书理解生字的意思。

指导“倚”的读音。

理解诗句意思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黄师塔”、“江水东”。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一、二行所描写的景象。

3、理解“无主”的意思。

4、小组内讨论交流三、四诗行的意思。

教师归纳小结这两行诗的大意。

 

指名回答。

 

美读古诗体会感情

1、划出节奏。

2、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

3、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4、从诗句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自由说。

作者写赏花,写得花儿艳丽,景致明快,可见其心情怎样?

可看出杜甫对美好春天和江畔美景是一种什么态度?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抽生读。

 

交流。

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

拓展迁移

读古诗,比较两首古诗。

说说两首古诗的相同和不同。

出示课文连接的古诗,引导学生明白同题可写出不同的内容。

课堂

小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师小结。

课后

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完成课后练习3

(1)。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书湖阴先生壁

 

 

导入新课

学案

导案

1、背诵学过的王安石的古诗。

2、看注释①释题。

3、齐读课题。

4、汇报收集的王安石的生平资料。

今天我们将学习王安石先生写的《书湖阴先生壁》。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诗题的意思。

《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

感知内容识字

理解诗句意思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记住生字“畦、闼”。

运用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并在小组内交流。

汇报,交流。

指导学生理解“排闼”“护田”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美读古诗体会感情

学生练读。

小组内赛读。

边读边想象画面。

你从古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

教师范读,学生体会。

指导朗读:

第一、二行中的“静无苔”“花木成畦”,感受庭院的洁静幽雅,注意读得轻松愉悦。

三、四行注意“绕”“送”等动词,读得高昂跳跃一点,赞美读出喜悦。

拓展延伸

学生背诵《题西林壁.》

了解古诗常有“书……壁”“题……壁”等句式作题目的基本常识。

课堂

小结

你学会了这首古诗知道了什么?

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三峡之秋》导学案

学习

内容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三峡之秋》

学习

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并能理解“摇曳”“清冽”“朦胧”“凌空飞降”等词语的意思。

2、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3、能领悟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仿照批注,批写课文描写的三峡秋天的特点及感受。

4、通过读课文想画面,激发学生对三峡美景的热爱。

学习

重点

读课文,想画面,了解三峡美景在各个时段的不同特点。

学习

难点

领悟在不同时间抓不同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学习

准备

收集有关三峡的图片、文字、音像资料。

学习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

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一、合作探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学习指导:

1、自由轻声读课文,勾画不认识的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注意字的读音,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陡峭巨蟒眨眼驳船摇曳朦胧

清冽光晕划开凌空飞降

2、练习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二、展示交流:

1、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2、朗读课文(同学互评,是否正确流利)

一、合作探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引导

1、浏览课文,勾画出课文中表示一天中不同时段的词;

2、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三峡秋天的景物特点的?

3、作者抓住了三峡不同时间的什么景色来描写的?

有什么特点?

二、展示交流:

1、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三峡秋天的景物特点的?

2、作者抓住了三峡不同时间的什么景色来描写的?

有什么特点?

达标检测

1、理解课后第4题中词语;

2、课后第2题.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学习

内容

背诵课文,理解比喻句,品味语言。

一、合作探究——批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美

  学习引导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段,借助书上的批注,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

  

(1)三峡的秋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了三峡秋天的特点的?

2.这篇课文主要写三峡秋季一天中不同时段的美景,你认为哪个时段的景色最美,找出来读一读,根据老师的提问重点学习。

(1)早晨的段落:

  ①读了这一段,你认为早晨的三峡秋色最美,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它的美的?

  ②你从以上词语中发现早晨的三峡具有怎样的主要特点?

  ③你准备在文中批注些什么?

  

(2)中午的段落。

  ①自己边读边想象这段话描写的画面。

  ②从你想象的画面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③中午时候的三峡有什么样的特点?

  ④请你带着欢快、热烈的语气读好这一段。

  ⑤请你找出本段中的几个比喻句,并说说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⑥请你带着想象的画面,美读这段课文。

  (3)下午的段落。

  ①想一想,三峡的黄昏有怎样的特点?

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知道这些特点的?

把自己想的,批写在文章的旁边。

  ②小组交流学习这一段的情况:

说特点,说自己是怎样体会到这些特点的?

  ③交流一下自学这段的方法,批注在文章的旁边。

  (4)夜晚的段落。

  ①说说三峡的夜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②朗读句子“渔火和灯标,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

  ③请问同学们读出了什么味道?

  ④请你仔细品读这段课文,一定要读出感情。

二、交流展示

1、回顾一下课文所描写的不同时段的景物,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2、小组交流一下怎样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3、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赞美一下三峡的秋天。

一、合作探究

学习引导

1、作者写早晨的三峡美景之前和在文章的末尾,还各有一段,找出来读一读,想想这两段在文章开头与结尾,各有什么作用?

二、交流展示

1、文章首尾两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你自己在写文章时能用上吗?

教学后记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游漓江》导学案

学习

内容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游漓江》

学习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能通过课文中的形象描写,感受漓江山峰的形态特点,领略其独特与神奇。

3能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录下来。

学习

重点

从课文的描写中,想象漓江山峰的形态及其特点。

学习

难点

从课文的描写中领会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

一、合作探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学习引导:

(1)、读一读:

船舱窥伺对峙妩媚气魄伫立

迥然相异扬蹄疾走蜿蜒曲折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窥伺对峙伫立迥然相异扬蹄疾走

(3)、朗读课文,

二、展示交流:

1、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2、朗读课文相机评价

一、合作探究一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学习引导:

1读通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课文的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3、提出不懂的地方小组内释疑,不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二、展示交流: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描写顺序。

2、全班交流质疑问难。

一、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学习引导:

1、作者游漓江,介绍了哪些有关情况?

 

2、作者游漓江,看到漓江山峰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读第二段,找出写漓江山峰独特特点的词语并画上横线。

(2)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出漓江山峰的什么特点?

   

(3)作者游历了哪几个具体的景点?

(4)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你就进入课文的相关段落,跟作者一同去欣赏漓江山峰的独特美景。

二、展示交流  

 1、学生汇报自己喜欢的段落   

(1)课文写游漓江,作者主要选取了哪些景物?

重点描写了什么?

(2)漓江两岸的山峰有什么独特与神奇之处?

1、摘写喜欢的词句,背诵喜欢的词句。

2、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了解桂林的山水为什么会如此神奇。

3、想象自己头脑中熟悉的一处景点的形象,思考它有怎样的特点,用形象的描写把这个景点写下来。

教学后记

第5课《捅马蜂窝》导学设计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14个生字,会写12个田字格里的生字。

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文中词语。

朗读课文。

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中体会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

品味语言,学习作者把一件事情写具体的方法(例如:

准确使用动词生动再现人物动作,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描写感染读者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实践中了解不伤害别人的意义,引发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

教学重点:

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理解“我”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产生不伤害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导学步骤

教师导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备注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捅马蜂窝》一课,读了这个课题你想到了生活中的那段经历?

你也捅过马蜂窝吗?

2、提起冯骥才我们并不陌生,因为上学期我们刚刚学了他写的《珍珠鸟》一课,他说的“信赖,会产生美好的境界”还深深地印在我们脑海,今天他又会告诉我们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进入课文。

1、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

二、

分组初读了解主要内容

1、在小组中以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几个人齐读,也可轮读等,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引导理解词语意思。

 

3、教师提示:

“怯”字读“qiè”,不要读成“què”;“嬉”字读“xī”,不要读成“xǐ”;“慌”字不要多一点。

 

1、生读课文。

2、检查文中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例如:

纠缠、罪孽、疙瘩、黄酱、捣毁、燃料耗尽闯进反驳胆怯耗尽慌忙胶水等,并试着在小组理解。

3、在小组中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尽量简洁,互相补充。

4、全班交流,教师指导使语言更简练,能抓住主要内容。

5、观察每组字有什么不同,再组词。

邦()去()荒()交()

绑()怯()慌()胶()

插()尸()拖()胶()

播()户()托()郊()

三、

重现情景体会方法

1、引导学生重现捅马蜂窝的过程,体会作者运用的语言描写和场面描写。

2、指导朗读,在读中感悟,增强语感。

引导体会文中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1、学生仔细阅读有关段落。

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

2、分角色朗读爷爷和奶奶的对话,体会这段对话中爷爷和奶奶不同的态度,了解捅马蜂窝的方法。

抓第八自然段作者的细致描写,再现当时的情景,学习作者场面描写的方法。

四、

牵出情线初步感悟

 

1、老师适时板书:

好奇、迟疑、惊呆、胆怯、愧疚、期盼。

2、引读:

你们看,作者从一件捅马蜂窝的事情中,有这么多心情的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他首先出现的“好奇”

2、回文读书,引出好奇

3、浏览全文,找出感情句子:

自由读文,画出描写作者感情词语的句子。

4、学生用自己的读来告诉大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你听出作者的什么心情?

画一画核心词语。

体会情感激情朗读。

1、出示第一次情感变化(好奇)的句子,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淘气、好奇)

2、“一切准备就绪”,举竿要捅时“迟疑”了,为什么?

出什么大事了?

引导学生理解:

惊呆、不顾一切

1、学生再读: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

那多有趣!

2、(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第二句)。

这一捅可坏了,出大事了,什么事呢?

读读文章,找找与“惊呆”和“不顾一切”有关的句子深入领悟。

读中感悟升华主题

1、作者事隔多日心情反而沉重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辨析词义,体会心情

 

2、引导学习体会作者描写的具体。

你们看,作者的心情被描写得多具体呀!

从盼望马蜂归来到仿佛看到了希望,接着又是大失所望,在结尾,作者的渴望,似乎打动了马蜂,它们又回来了。

望着这一切,作者暗下决心,他说:

“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并出示“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3、老师引导总结。

回归全文,概括课文内容。

“每一只马蜂都是富有激情的生命,来到世间的生命都有无限的生机,人与人要和睦相处,才能有和谐的关系。

作者从生活中一件难忘的事情,悟出这个道理,希望大家记住文章,记住与旁人和谐相处。

1、合读15、16自然段

2、朗读、感悟:

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

我真希望()

3、字词训练:

盼望希望渴望失望

那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

一年过去了,我天天()……马蜂却没有来;转年开春,当我看到有两只马蜂在窗檐下转了转时,不禁心中充满了(),它又飞走了。

空空又是一年;我心中()极了。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我()它们能回来。

4、小组讨论:

从题目来看更应该是不再做一件伤害马蜂的的事,那怎么作者又说是:

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3、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回忆故事的前因后果。

引导学生采用各段内容归并概括全文内容的方法,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交流学习课文后所受到的启发。

认识了马蜂保护家园与入侵者同归于尽的特性;从文中“我”的忏悔中,感受到不应该伤害马蜂,应该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加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

积累运用

1、这篇文章中许多优美的词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自己再读一读这些词句,然后动笔抄一抄。

2、作一次小练笔:

想象马蜂重建家园的情景及艰辛。

板书设计

捅马蜂窝

好奇——迟疑——惊呆——胆怯——愧疚——期盼

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教学后记

第6课《我没有钓到那条鱼》导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惬意”“深谙”“暗忖”“功亏一篑”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美,领悟环境描写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悟课文借钓鱼所阐明的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悟叔叔说的话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

揣摩环境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学步骤

教师导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备注

一、谈话激趣,出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怎么钓鱼吗?

体验过钓鱼的乐趣吗?

当鱼儿咬住鱼钩,你用力向上提鱼起来时,鱼儿在水中用力挣扎,那颤动的渔竿,绷紧的渔线,钓鱼者激动的心情,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写钓鱼的课文,去体味一下钓鱼的乐趣吧。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重点检查下列词语的读音。

跋涉惬意深谙甩出诱饵鼓励塞到手里若无其事欣喜若狂慢条斯理功亏一篑意味深长自吹自擂注意听学生读字、词的发音,相机正音。

2、教师检查下列词语的读音。

  

深谙:

课文指叔叔很熟悉哪儿有小鱼。

暗忖:

心理暗暗地想。

若无其事:

装作没发生什么事一样。

欣喜若狂:

高兴得不得了。

意味深长:

话语含意深远。

慢条斯理:

形容说话或做事很慢,不慌张。

自吹自擂:

自己吹嘘自己。

3、引导学生读文,大致把握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感悟课文谋篇布局上的特点。

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使文章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词作上符号,反复读几遍。

 

2、在课文中找出相应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学生逐段默读课文,在理解每段内容的基础上,简述课文内容。

(课文开头总写了第一次钓鱼让人难忘,接着写那次钓鱼的具体经过和钓鱼给“我”的启示,最后再次强调这次钓鱼所明白的道理令“我”终身受益。

三、深入研读,悟情悟理

1研读第2~5段。

 

2、第2段介绍钓鱼的时间和怡人的景色是哪些句子?

提问:

找出来读一读。

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中的词语:

惬意:

快意,舒适;苍翠欲滴:

绿色非常饱和,像要滴出来似的。

这段景色描写的话,写了许多景物,把当时的环境形象地展现了出来,有绿树、有阳光、有阴影、有鲜花、有鸟儿的欢叫,可谓形、声、色都作了描绘,作者这样写,表达出当时的心情怎样?

表达出当时作者的兴奋与愉悦。

提问学生,课文和句子具体写钓鱼的经过情况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词语和句子了解钓鱼的经过和人物情感的变化。

眼巴巴——大为失望——恳求叔叔——满脸沮丧

 

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情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叔叔的一段话,讨论交流这段话的含义。

引导学生明白:

事情没办成就四处张扬,吹嘘是不可取的,只会带来烦恼和沮丧;做事要养成谦虚务实的好习惯。

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自由读第2~5段,说说这几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这几段主要写了钓鱼的时间,当时的怡人景色和钓鱼的经过。

2、学生讨论、总结、朗读(“那是初秋时节的一天,和煦的阳光静静地照耀着树林,在地上投下长长的阴影,使我们觉得格外凉爽惬意。

一路上,树叶苍翠欲滴,十分悦目;花儿鲜艳可爱,芬芳醉人;鸟儿们叽叽喳喳,欢叫不已。

”)

请学生带着兴奋愉悦的感情读读这段环境描写。

并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我模仿着别人钓鱼的样子,甩出钓线……眼巴巴地等候鱼儿来咬食。

”(抱有极大希望钓鱼。

)“好一阵子什么动静也没有,我不免大为失望。

”(希望变成了失望。

)“我望着叔叔,脸上露出恳求的神色。

”(无奈下的求助。

)“我掉转头,欣喜若狂地喊道:

‘我钓到了一条!

’‘还没有哩。

’叔叔慢条斯理地说。

”(一有动静“我”激动不已。

)“我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