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补连塔煤矿资源储量复核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88605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补连塔煤矿资源储量复核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补连塔煤矿资源储量复核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补连塔煤矿资源储量复核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补连塔煤矿资源储量复核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补连塔煤矿资源储量复核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补连塔煤矿资源储量复核报告.docx

《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补连塔煤矿资源储量复核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补连塔煤矿资源储量复核报告.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补连塔煤矿资源储量复核报告.docx

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补连塔煤矿资源储量复核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补连塔煤矿

资源储量复核报告

 

提交单位:

神府东胜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提交时间:

二00四年四月二十日

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补连塔煤矿

资源量复核报告

编制日期:

2004年4月5日~2004年4月20日

提交单位:

神府东胜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法定代表人:

王金力

技术负责人:

伊茂森

编制单位:

神东煤炭公司地测分公司

单位负责人:

吴联君

技术负责人:

寇贵德王振荣

项目负责人:

张文义

编制人员:

李进军寇贵德张文义王振荣

谢伟张果花李梅刘俊林

提交时间:

2004年4月20日

第一章概况1

第一节目的任务1

第二节位置交通2

第三节自然地理3

第四节矿井及小窑4

第二章地质4

第一节区域地质4

第二节井田地质5

第三节煤层7

第四节煤质9

第三章开采技术条件15

第一节水文地质15

第二节工程地质18

第三节环境地质21

第四章地质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22

第一节以往地质工作22

第二节勘探工程及质量评述

第三节储量复核报告的编制依据

第五章矿山开采

第一节煤矿设计建设及生产情况

第二节探采对比

第六章矿床技术经济评价

第一节资源形势分析

第二节本矿建设条件

第三节经济评价

第七章资源储量计算

第一节计算范围和工业指标

第二节储量计算方法

第三节储量计算参数

第四节资源储量级别的划分

第五节储量计算结果

第六节资源储量变化情况

第八章结论

第一节成果评价

第二节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附图目录(共16张):

顺序号图号图名比例尺

1.1-1神东矿区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图1:

50000

2.2-1补连塔煤矿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图1:

10000

3.3-1综和柱状图1:

500

4.4-15-5勘探线剖面图1:

2000

5.4-27-7勘探线剖面图1:

2000

6.4-3A-A走向剖面图1:

2000

7.5-11-1上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1:

10000

8.5-21-2上1#分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1:

10000

9.5-31-2上2#分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1:

10000

10.5-41-2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1:

10000

11.5-52-2上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1:

10000

12.5-62-2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1:

10000

13.5-73-1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1:

10000

14.6-1号钻孔柱状图1:

200

15.6-2号钻孔柱状图1:

200

16.6-3号钻孔柱状图1:

200

附表目录(共一册四类):

附表一煤炭资源储量计算基础表

附表二煤炭资源储量计算汇总表

附表三钻孔煤样试验结果表

附表四钻孔煤层综合成果表

附件:

a)勘探合同

b)精查报告决议书

c)前石畔煤矿采矿许可证

d)叠合图

e)勘探资格证书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目的任务

神东煤炭公司是神华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按照集团公司重组与上市工作的总体安排,为了完成神东公司的改制上市,特对神东公司已取得采矿权的矿井进行煤炭储量复核工作,为矿业权评估提供煤炭资源储量依据。

神东地质勘探测量分公司受神东煤炭公司的委托,完成本矿井的煤炭储量复核报告工作。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1995年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是中央直接管理的44家骨干企业之一,是一个以能源、交通为主,多元化经营,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集团,实行矿、电、路、港、航、油“六位一体”建设和产、运、销一条龙经营。

2001年,在国家财政部等5部委对169家中央直管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中排名第11位,在全国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的62家企业里排名第6位,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水平居第8位,2003年煤炭产量超过亿万吨,是我国目前煤炭生产规模最大、综合运营效果最好的企业。

本次煤炭资源储量复核的主要任务是对神东公司已取得采矿权的生产矿井保有煤炭资源储量进行复核,储量复核截止日期为2003年12月31日,主要以井田以往批准的精查勘探地质报告为基础,依照《煤炭地质勘探规范》(2002年12月17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对矿井已取得矿业权的矿区范围内通过历年矿井的开采后截止2003年底保有的煤炭资源储量进行复核,计算各类资源储量结果,说明储量变化情况,并对矿井三年以上的盈利情况进行经济评价。

报告编制时间2004年4月5日开始,完成时间要求2004年4月20日前提交成果,上报国土资源部储量评审中心评审。

第二节位置交通

一、位置:

补连塔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兰木伦镇,行政属于乌兰木伦镇管辖,井田位于乌兰木伦河一级阶地的西缘;南与上湾井田连接,西与呼和乌素及尔林兔毗邻,北与李家塔矿接壤,其地理坐标为:

东经:

11004’16”~110010’18”、北纬:

39018’31”~39022’南北长及东西宽均为6Km左右,面积约为34.43Km2,批准开采深度1124—1055m,采矿权范围给定坐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二、交通位置:

补连塔煤矿交通较为便利。

该矿井位于包(头)~神(木)铁路之西,与铁路仅以乌兰木伦河一河之隔,距矿井南部约5Km的包神铁路黑碳沟集装站已于该矿装车站专线铁路直通,矿区内主干公路也从井口附近通过,南至大柳塔、神木、榆林北至东胜、包头,均有公路相通。

具体见交通位置图。

第三节自然地理

一、自然地理:

矿区内地表多为第四系风积沙等松散层所覆盖。

地形相对较平缓,呈西高东低之势,地表标高一般在1130——1260m。

地表水系较发育,补连沟自西向东横穿矿井,常年有水,乌兰木伦河沿矿井东边界流过,区内年降水量在195—531mm,平均357mm,降水多集中在7——9月份,蒸发量大,气候干燥,属半干旱半沙漠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该区无地震历史资料。

据《中国地震裂度区划图》划分,该地区属地震裂度6度以下地区。

本区富含煤炭资源,工业比较发达,主要以煤炭开发,煤化工,电力开发为主,地方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第四节矿井及小窑

井田周围有后补连露天矿、上湾煤矿两个国有大矿,东南相邻的上湾煤矿井田面积约25.8Km2,年生产能力500万t,经过系统改造后,目前生产能力1000万t。

井田北部的后补连露天矿井田面积1.8Km2,年生产能力100万t。

在井田东南部以及补连沟口还有两个地方小窑,情况简述如下:

1、白石头煤矿:

位于矿井之东南边缘,是伊金霍洛旗所属的地方小窑。

其以平硐方式开采1-2煤层,煤层厚2.5m左右,炮采为主,矿车及人力车运输,采用自然通风,井下涌水量较大,年产量10万t以上,于2003年6月矿井关闭,采矿证注销,矿井尚未发生过煤尘及瓦斯爆炸。

2、补连乡煤矿:

位于矿区内补连沟沟口附近。

该煤矿以平硐方式开采1-2煤1#分煤层,煤层厚1.7~1.9m。

炮采工艺,开采范围不大,该矿现以小四轮运输,年产量为6万t左右,老窑内积水不甚大,现已关闭多年。

但此老窑因开采历时已久,其采空的具体范围不详。

第二章地质

第一节区域地质

一、地层

据大量钻孔揭露及地质填图资料,矿区地层走向大部呈NNE向,只是在大柳塔-石圪台地层走向为NNW,倾向SWW,矿区地层由老至新有三叠系上统永坪组(T3y),侏罗系下统富县组(J1f),中、下统延安组(J1-2y),中统直罗组(J2z),安定组(J2a),第三系及第四系,细节见区域地层一览表。

二、地质构造

本井田位于华北地台鄂尔多斯台向斜东翼——陕北斜坡上,基底为坚固的前震旦系结晶岩系。

印支期及其以后的历次构造运动对本区的影响甚微,主要表现为垂向运动,仅形成一系列的假整合面,无岩浆活动,未发现大的断层,矿区系鄂尔多斯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的一部分。

该盆地是在地台基础上形成的继承式盆地,盖层地层总体为西向缓倾的大单斜层,倾角1°左右,坡降5-17‰。

先后查明及揭露的断层数量不多,规模较小,断距10-70m,走向NW-SE或NWW-SEE,皆为高角度正断层,断面倾角55°-80°。

 

区域地层一览表

地层单位

岩性特征

第四系

全新统

Q4风成细砂:

残坡积砂砾,次生黄土冲积砂砾层,以及现湖泊沉积物。

上更新统

马兰组Q3m:

土黄、浅黄土,含砂质及钙质结核。

第三系

上新统

N2:

上部以红色、黄色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中夹似层状钙质结核,下部以灰白、灰黄、桔黄砾岩夹含砾粗砂岩透镜体。

含Hipparionsp等。

白垩系~

侏罗系

下统

东胜组(J3——k1zh2):

上部为浅红色、棕红色含砾砂岩与砾岩互层,下部为黄、黄绿色砾岩。

含Sinamiasp等。

上统

伊金霍洛组(J3—K1zh1):

上部为深红色泥岩与褐红色细粒砂岩,中部为具有大型交错层理的中、粗粒砂岩,底部为灰绿、褐红色砾岩。

侏罗系

中下统

安定组(J2a):

灰黄、灰绿色、灰紫色含砾粗砂岩,夹紫色泥岩。

直罗组(J2z):

上部为紫红色粉砂岩、砂质泥岩与灰绿、灰黄色砂岩互层,下部以灰绿色厚层状中粗砂岩为主,含薄煤,含Cladophlebislobifolia

延安组(J1-2y):

为一套灰白、浅灰色各种粒级的砂岩与灰、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互层,中夹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煤层,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三个岩性段;根据成因类型可划分五个成因单元。

本组地层含2—7个煤组,27层煤,主要可采煤层7层。

产植物化石ConiopterissppodozamitesLancedatus产动物化石FerganoconchaCurta

下统

富县组(J1f):

为一套灰、灰绿色砂泥互层,中夹薄煤及油页岩,富含动植物化石Elatocladussp等。

三叠系

上统

延长组(T3y):

以黄绿色、黄褐色的厚层状中粗粒砂岩为主,中夹泥质粉砂岩。

含Cladophlebisgraciles等。

中统

二马营组(T2er):

以红层为主,上部为棕红色、紫红色泥岩及砂质泥岩,中夹灰白色中粒砂岩,下部为灰白色、黄色中粗砂岩,夹棕红色,紫红色泥岩。

含Thinnfeldiasp等。

下统

和尚沟组(T1h):

褐色、棕红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灰白色含砾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泥岩中夹钙质结核。

刘家沟组(T1l):

灰绿、紫红、棕红色细砂岩、中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夹含砾砂岩、泥岩及粉砂质泥岩,斜层理发育,含植物化石碎片。

二叠系

上统

石千峰组(P2sh):

上部以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灰绿色砂岩,下部为灰绿色粗砂岩,夹砾岩。

上石盒子组(P2s):

上部:

灰、灰绿、暗紫色泥质粉砂岩、粘土岩及砾岩,含植物化石;下部:

灰、灰紫、暗紫色砂岩,含砾砂岩。

下统

下石盒子组(P2x):

上部:

灰紫、暗紫、蓝灰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岩、夹粗砂岩、细砂岩;下部:

灰白、紫红色粗砂岩、中砂岩夹粉砂岩、泥岩。

山西组(P1s):

灰白色粗砂岩、含砾砂岩、砾岩、深灰色铝土质泥岩及细砂岩。

含Pecopteris等。

石炭系

上统

太原组(C3t):

上部:

灰色、深灰、灰黄色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粘土岩、夹煤层及炭质泥岩。

(煤层厚5.5米)。

含植物化石。

下部:

灰白色砂砾岩、砾岩及角砾岩。

震旦系

Z:

上部:

大理岩。

下部:

灰白色含砾石英砂岩、砂岩及石英岩。

Ar:

黑色、灰绿色片麻岩,褐红色花岗片麻岩。

第二节井田地质

一、地层:

根据钻孔揭露和区内沟谷两侧山脊零星的出露,本区自下而上发育以下地层。

(1)、中生界三叠系上统延长组:

该地层为本区含煤地层的沉积基底,为一套浅绿色至浅灰绿色的碎屑岩建造,以细、中粒砂岩为主,偶见煤线与岩屑,钻孔揭露最大厚度137m。

(2)、中生界中下侏罗统延安组:

该地层为本地区的主要成煤地层,为一套内陆盆地沉积的碎屑岩建造。

地层厚度154—194.83m。

平均180m左右,与下伏延长组呈假整合接触。

按沉积规律和含煤特性,自上而下通常分为下、中、上三个岩段。

下岩段:

自延长组顶至4-1煤顶板砂岩底,层厚43.00—69.96m,平均为56.28m,由灰色、灰白色细粒砂岩、粉砂岩、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一般下部多为粗粒屑沉积,上部多为细粒屑沉积,含4、5两个煤组,煤层层数虽多,但煤分层较薄,除4-3煤、5-2煤赋存外,其他煤层不存或成煤线,含煤系数6.18%,含煤性差。

中岩段:

起于4-1煤顶板砂岩底到2-2煤顶板砂岩底为止,层厚49.78—78.06m,平均66.32m,主要由灰色、深灰色粉砂岩、细粒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细粒沉积较多,中、粗粒砂岩呈透镜状局部发育,含2、3两个煤组,其中2-2煤、3-1煤为主要可采煤层,厚度较大,结构单一,煤质较好,全区稳定,本岩段含煤系数16.19%,含煤性好。

上岩段:

起始于2-2煤层顶板砂岩底至延安组顶界面,层厚41.88—85.33m,平均60.00m,主要由灰白色细、中、粗粒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含1煤组,向东分岔成3个煤层,分别为1-1、1-2上、1-2煤,除1-2煤外均为局部可采煤层,1-2煤层厚度较大,稳定性好,是区内的主采煤层,本岩段在无论煤层还是岩层在矿区东部边缘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刷。

含煤系数为14.05%,含煤性好。

(3)、中生界中侏罗直罗组:

该地层由浅兰色、浅黄绿色及灰色砂泥岩、砂岩组成。

厚度83.48—141.42m之间,该地层下部有大型树干化石,局部可见煤线,与下伏延安组呈假整合接触。

(4)、上侏罗至下白垩统志丹群:

该地层仅见与矿区的西部边缘。

岩性多为具大型交错层理的砂岩,区部砾岩发育,残留厚度50m左右,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5)、新生界更新统马兰黄土:

该沉积仅见与沟掌或沟谷两侧,成分为含沙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形成陡崖,残留厚度3—5m,分布范围不大,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关系接触。

(6)、全新统第四纪松散层:

按成因分类,主要为风积沙、冲淤积、河床冲积物等,厚度一般为10—20m,局部可达50m。

二、构造

矿区内基本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N20°—30°W左右,倾向S60°—70°W左右,地层倾角为0°—3°,煤层底板具宽缓的波状起伏,在东部稍有隆起。

根据目前揭露情况在全矿范围内仅发现10条正断层,落差0.3——5.04m,其中只有位于坐标(54674,23333)附近的F3断层(产状:

30°—60°<55°,H=5.04m)和位于坐标(55353,25788)附近的F5断层(产状:

90°<46°,H=2.9m),落差较大,对回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总体上看,根据构造分类标准,属Ⅰ类区域。

三、岩浆岩

本区域无岩浆岩活动记载。

第三节煤层

一、煤层

1、含煤性

矿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下侏罗统延安组,其地层总厚度平均为180m左右,自上而下共含煤8—13层煤,含煤总厚度20m,含煤系数为11%,延安组地层含可采煤层11层,平均总厚17.82m,可采煤层含煤系数10%。

2、煤层对比:

依据本地区的含煤地层的沉积规律和各煤层的自身特征,对煤层的对比方法采用标志层法、测井曲线组合法、层间距法以及煤层底板等高线发展趋势法和其他辅助方法反复对比,互相印证后认为:

1-2煤层,2-2煤层和3-1煤层对比可靠,其他各煤层对比较为可靠。

3、可采煤层

本区有可采煤层11层,批准开采的有7层,为1-1煤层,1-2上1#分煤层、1-2上2#分煤层、1-2煤层、2-2上煤层和3-1煤层,主要可采煤层1-2煤层、2-2煤层和3-1煤层,现将批准的可采煤层赋存情况简述如下:

1-1煤层:

该煤层主要发育于矿区北部,厚0—2.56m,平均0.90m,其可采范围集中于5线以北,可采面积7.03Km2,,距1-2煤层3.10—24.40m,平均10m左右,属不稳定煤层。

1-2煤层:

该煤层全区分布,在矿区中西部呈单层,向东在L12——BK14——BK11——BK9连线以东发生分叉,分为2——3个煤分层,分叉特点:

在Ⅰ采区为三分式,在4—4’勘探线以北为二分式,分叉后的三个煤分层均大部或局部可采,各自特征如下:

1-2煤层上1#分层:

分布于L12——BK14——BK11——BK9连线以东,是1-2煤层最上的一个分层,该煤层在矿井东边界附近受到不同程度的后期冲刷,其厚度0——2.65m,平均厚度1.51m,可采面积9.07Km2,占分布面积的80%,距

煤层特征表

煤层编号

煤层厚度

煤层间距

岩性

最大~最小

最大~最小

顶板

平均

平均

底板

2-2上

1-1

0~2.56

砂岩、砂泥岩

不稳定

0.90

3.10~24.4

砂泥岩

2-2中上1

1-2上1#

0~2.65

10.37

泥岩、细砂岩

较稳定

1.51

0.8~7.54

粉砂岩

2-2中上2

1-2上2#

0~2.06

2~5

泥岩

不稳定

1.25

0.80~7.32

粉砂岩

2-2中

1-2

0~6.53

1.5~4

砂泥岩

稳定

4.09

0.50~17.30

粉砂岩

2-2下

2-2上

0~1.69

7

砂泥岩

不稳定

0.68

23.80~36.27

粉砂岩

3

2-2

5.91~7.89

29.21

砂泥岩

稳定

6.75

21.69~38.24

粉砂岩

4

3-1

2.28~3.95

30.45

砂泥岩

稳定

3.16

砂泥岩

1-2煤层0.80——15.85m,一般在7m左右,在Ⅰ采区距1-2煤层0.8——7.54m,一般2——5m,该煤层特点是在6勘探线以北,煤层变化小,厚度分布较均匀,一般为1.5——2m,6线以南,在BK25——浅83一线存在一个较大的不可采带,再向南至矿井边界的厚度保持在1米左右,通过加密钻孔认为该煤层可采面积较大,埋藏浅,除在Ⅰ采区南缘厚度变化较大外,在北部煤层厚度变化较小,认为总体来说属于较稳定煤层。

1-2煤层上2#分层:

该煤层仅分布于Ⅰ采区BK11——BK25——Hn6连线以东,厚度0——2.06m,平均1.25m,其特点是,煤层可采范围主要集中6——6’勘探线以南,向北煤层变化加剧,仅在个别点可采,可采面积2Km2,距1-2煤层0.8——7.32m,一般1.5——4m。

1-2煤层:

该煤层为本区的主要可采煤层之一,全区发育,它包括1-2煤层的主层和分叉厚的下分层,厚0——6.53m,平均4.09m,在分叉线以西,煤厚3.80—6.53m,平均煤厚5.03m,向南煤层厚度增大。

分叉线以东,厚0—2.32m,平均为1.66m,受成煤环境和后期冲刷的影响,该煤层在BK3、BK4二孔附近存在一个无煤区,在东部边缘及无煤区周围存在一定的不可采范围,距其下部煤层1-2但0.5——17.3m,一般在7m左右,距2-2煤层30m左右。

此煤层和其以上的煤层在井田东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后期冲刷和剥蚀。

是通过加密控制,报告中认为该煤层主层厚度大,结构简单,在煤层变化较大的地段对分叉边界、无煤区及露头线控制清楚,属于稳定煤层。

冲刷是12煤层存在的普遍现象,其发展规律不太明显,无章可循,一般自西北向东南呈条带状展布,冲刷体岩性为细—中砂岩,硅质、铁质胶结,硬度较大,煤层露头线则主要位于矿井东边界,沿乌兰木伦河一级阶地边沿展布。

2-2煤层:

该煤层是延安组中岩段的顶部,是该区的主要可采煤层之一,全区发育,结构简单,仅在底部含有1—2层夹矸,煤厚5.91—7.89m,平均厚6.75m,总体在矿北半区稍薄,向南煤层厚度则呈增大趋势,距其下部的3-1煤层30m左右,该煤层在矿井东边界受到一定的冲刷外,区内受后期的影响较小,属稳定煤层。

3-1煤层:

该煤层位于延安组中岩段的中下部,为本区最下一层主要可采煤层,煤层厚度2.28—3.95m,平均3.16m,该煤层厚度变化小,区内大部分地区厚度大于3m,在北部煤层稍厚,东南煤层较薄,结构简单,全区基本不含矸。

属稳定煤层。

第四节煤质

一、物理性质

矿区内各煤层均呈黑色,条痕黑色、黑褐色,煤层结构简单,过渡接触,中细条带状结构,1-2煤组呈暗淡光泽,若沥青光泽,参差状断口,块状、层状构造,呈坚硬型,裂隙不发育,2-2煤层、3-1煤层呈沥青光泽,在镜煤条带呈弱玻璃光泽,阶梯状断口,贝壳状断口,在镜煤条带中,内生、外生裂隙发育,层状构造,半坚硬型,各煤层裂隙中均填充有黄铁矿、方解石脉,含菱铁矿鲕状结核,比重大于1.4,容重1.3左右,燃点300摄氏度,燃烧试验为剧燃,残灰灰白色,粉状。

宏观煤岩类型为:

1-2煤层由暗煤、亮煤、丝炭、镜煤组成,以半暗煤为主、暗淡型和半亮型次之。

2-2煤层、3-1煤层由亮煤、暗煤、镜煤、丝炭组成,以半亮型为主,半暗型次之,含少量光亮型。

丝炭含量高是本区各煤层的一个主要特点。

显微煤岩组分特征:

井田内各煤层主要以镜煤、丝炭、粘土矿物,稳定组分和杂质矿物组成,镜煤较平整,具内生裂隙,以条带状出现,丝炭亮黄色具突起,细胞结构以透镜体或条带状出现,粘土矿物以零星状充填于胞腔内或裂隙中,稳定组分以小孢子体和角质体为主,顺煤层层理分布。

从镜下显微组分定量来看,1-2煤层由微暗煤、微半暗煤、微亮煤组成;2-2煤层、3-1煤层由微半亮煤、微暗煤、微亮煤、微半暗煤组成。

各煤层一般有上暗下亮之特点。

本区各煤层为低变质煤的第Ⅰ阶段,主要各可采煤层镜煤最大反射率测值如下:

1-2煤层:

R0max0.368——0.472属第一变质阶段;

2-2煤层:

R0max0.373——0.584属第一变质阶段;

3-1煤层:

R0max0.368——0.478属第一变质阶段;

各煤层镜煤最大反射率由上而下逐渐增高,反映了煤的变质程度有增高的趋势。

二、化学性质及工业性能

1、化学性质

(1)工业分析

水分(

):

一般低于10%,其主要可采煤层1-2原煤为3.49%—13.37%,平均为7.7%,洗煤3.44%—9.79%,平均为6.78%;2-2煤层原煤2.85%—11.59%,平均为6.78%,洗煤3.20%—10.29%,平均为6.59%;3-1煤层原煤2.92%—11.92%,平均为6.95%,洗煤为3.16%—9.34%,平均6.07%;在垂直序列中由上而下水分呈下降趋势。

灰份(

):

矿区内主要可采煤层灰份较低,为低灰或特低灰煤,其中1-2原煤为4.16%—16.57%,平均为8.67%,洗煤2.69%—4.55%,平均为3.82%;2-2煤层原煤3.56%—11.33%,平均为7.11%,洗煤2.81%—4.59%,平均为3.19%;3-1煤层原煤3.36%—12.77%,平均为5.97%,洗煤为3.29%—4.20%,平均3.20%;变化特征与丝质组相同,上下高、中间低。

挥发分(Vdaf):

矿区内主要的可采煤层900摄氏度条件下精煤挥发分产率:

1-2煤层:

28.39%——47.82%,平均32.48%;

2-2煤层:

28.39%——38.04%,平均34.94%;

3-1煤层:

32.8%——37.8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