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中主要的女性形象.docx
《浅谈《红楼梦》中主要的女性形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红楼梦》中主要的女性形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红楼梦》中主要的女性形象
郑州轻院民族职业学院
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红楼梦》中主要的女性形象
学生
专业班级
学号
院〔系〕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浅谈《红楼梦》中主要的女性形象
摘要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先生以其生花之笔,写出一地、一时、一群人:
一地是中国,一时是清初,一群人着重女性。
这一群女性不仅“超前”,而且“越界”,在全世界都已经或者至少是行将出生,在大观园女儿国中,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的莫过于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
而她的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
心直口快,开朗豪爽,淘气,又不大瞻前顾后,甚至敢于喝醉酒后躺在园子里的青石板凳上睡大觉。
莫过于史湘云。
关键词:
林黛玉/史湘云/性格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给世人美好的文学熏陶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想象与思考。
百余年来,红学研究从未间断过。
其中以百计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更是让人赞叹、思索、回味。
在《红楼梦》数以百计的女性形象中,林黛玉与史湘云是比较独特的,有鲜明的人物性格。
他们两个人的出生环境、生活环境都比较相似。
但人物的性格、命运却大相径庭。
这是为什么了?
本文试通过对两个人物的身世、外貌、才情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来探讨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1人物的身世
黛玉的身世
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祖上曾袭过列侯,自己又任巡盐御史,也算是钟鼎之家了,可惜子孙稀少,年过四十才与夫人贾敏得此一女。
贾敏即老荣国公之女。
林黛玉年幼之时,母亲去世,父亲多病,而且自己从小就体弱多病,从不断药汤。
外祖母史老太君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
后来其父病亡,她便彻底地成为在贾家寄人篱下的孤儿。
史湘云的背景
书中出现史家之时已是败落之际,史湘云父母早亡,由叔叔婶婶抚养长大,但叔叔婶婶待她不好,常自做针线。
生性豁达,得贾母喜欢,经常在贾府常住。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两人都是小时侯父母双亡,都是贾府最尊贵的老太君的孙辈,被老人家怜惜而接到府中抚养。
但姑苏林家在林黛玉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衰败,林父去世后林黛玉就无家可归,彻底成为孤儿。
而史湘云虽然也是父母不在,她毕竟还有个家,即便对她不好的家。
她可以在不快活的时候说“我要回家去”。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所以就在这相似的身世之中,还是有些细微的差异的。
2人物的出场形象
黛玉病态出场
林黛玉是娇袭的且一身是病,是在泪光点点,娇喘微微中闪亮登场的。
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她打小就有病根,药汤一直服用。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是这样描述的: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我们一提起她,最大的感觉就会哭。
第一次见宝玉是哭,病死的时候是哭,好似她的一生是贯穿在哭泣之中了这正应了书开头的美丽传说,她本是天上的仙草,她下界是来还宝玉的灌溉之恩的。
除了娇弱,作者还描写了她的小心翼翼。
同样是这回:
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非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可以看出黛玉虽然年幼但颇具心眼,行为举止处处透露出自己的小心谨慎。
湘云热闹出场
史湘云直到第二十回才正式出场。
她出场得很突然。
且说宝玉正和宝钗顽笑,忽见人说:
“史大姑娘来了”。
宝钗和宝玉说着下了炕,同宝玉一同来至贾母这边,只见史湘云大说大笑的,见他两个来了,忙问好厮见。
然而湘云一见宝玉面就很亲热,黛玉便拈酸打趣她:
“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上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得。
”湘云回敬道:
“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儿林姐夫,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呀‘厄’的去!
”说完就逃。
虽然没有具体的外貌描写,但通过她的说话和动作可以看出她的活泼开朗。
与林黛玉是娇袭之病相比,史湘云则是健康的容颜与外貌。
湘云有一股侠气和男儿气,还颇好着男装,在文中三十一回,宝钗说她“旧年三月里,他在这里住着,把宝兄弟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额子也勒上,猛一瞧,倒象是宝兄弟,就是多两个坠子”。
他站在那椅子后边,哄的老太太只是叫“宝玉,你过来”。
她只是笑,也不过去。
后来大家撑不住笑了,老太太才笑了,还说扮作小子样儿,更好看了。
如果要去分析湘云喜好男装的缘故,更多的是她平日在家太过拘束,一到贾府就只想自由自在,还有有一点那就是和她本身的性格有密切的关系,穿上男装让她更觉轻松自在,没有束缚感。
而我们看惯了大观园里的粉黛胭脂后,看到湘云的英姿飒爽不由会觉得眼目一亮。
她连男子的装扮都想学.颇有中华女孩多壮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气概!
3人物的才情
黛玉诗词哀怨
黛玉的诗词总是离不开悲伤,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她诗词的《葬花辞》。
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慨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至于“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
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
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
湘云诗词豪放
湘云的诗词和她的性格一样,豪迈,不拘小节.第三十七回,海棠诗社作诗,压倒群芳的是史湘云,不过史湘云还是后来的,她没有到之前,大家评的最好的是薛宝钗同林黛玉。
林黛玉写得非常灵巧,她聪明机巧,写白海棠说: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你看用“偷来”“借得”写得很有幽默。
实际就是写它像梨花那么白,那么有风韵。
又用梅花的精神来比它,用“借得一缕魂”这种措辞,看出她的巧。
宋代卢梅坡有诗,写到雪同梅花的比较说:
“梅须逊雪三分白”梅花比起雪来,没有雪白,比雪差三分,“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比起梅花来,梅花有一段香,雪没有。
最后,雪同梅到底哪一个好,高低难分。
这同林黛玉写的诗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有启发。
这种不叫抄袭,叫借。
就是活学前人好的地方。
后来迟到的史湘云又作了两首,众人大加赞赏。
诗语言非常自然,清新洒脱。
比方“也宜墙角也宜盆。
”大家都用“盆”字韵,觉得这句就是随口讲出来的,说这花好,种在盆里好看,种在墙角也好看,这很像她的人生态度。
在家里,她父母死后,人家待她不好,过得很苦,她也能适应,到贾府来了后,换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她也合适。
一个人随处都能适应,这个意思放进去了。
4人物的性格
4.1.1黛玉敏感与忧愁
林黛玉首先是个敏感的女性,她的启蒙老师贾雨村对冷子兴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
”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
”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
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
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
她对贾宝玉说:
“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过目成诵?
”确实,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
她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
例如《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这里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一语双关地说:
“谁叫你送来的?
难为他费心,在那里就冷死我了呢!
”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
“也亏了你听她的话!
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
”她的妒意表达得多么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敲而又点滴不漏。
正是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
例如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特别是《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把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
“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
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假设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
”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
但是,我们想到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的极强的自尊心,不是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吗?
除了敏感以外,她还特别的忧愁,总是怕宝玉对自己不专心。
其实她的早亡和这有很大的关系。
虽然是名门大族、公侯的后代,但在涉及和宝玉有关的事情的时候,黛玉却有点小心眼,爱耍小脾气,还有一点不分场合。
湘云豪迈宽厚与开朗豪迈
而湘云不同,她性格豪迈,虽然也使小性但就显得宽厚开朗多了。
如: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宝玉也知道是说戏子和黛玉相象,但是不敢说,惟有史湘云笑道:
"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吓的宝玉忙对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到了晚间,湘云便命丫鬟翠缕把衣包打开收拾,.翠缕说:
"忙什么,等去的日子再包不迟."湘云道:
"明儿一早就走.在这里做什么?
看人家的鼻子眼睛,什么意思!
"别人都不敢点破,唯有湘云。
黛玉生气了,她也不愿意陪笑脸,倒不是因为黛玉在贾府中的地位身份的原因,而是因为本小姐的脾气上来了,在湘云的心里根本就觉得黛玉的气生的没有由来。
她没那么多心眼,认为只是个笑话而已。
史湘云虽然也是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鼎抚养,并且婶婶对她并不好。
在叔叔家,她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且不时要做针线活至三更。
她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同是父母双亡的人,湘云也是同情林黛玉的,觉得两个人的命运应该是一样的。
例如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黛玉笑道:
"正是古人常说的好,`事假设求全何所乐'.据我说,这也罢了,偏要坐船起来."湘云笑道:
"得陇望蜀,人之常情.可知那些老人家说的不错.说贫穷之家自为富贵之家事事称心,告诉他说竟不能遂心,他们不肯信的;必得亲历其境,他方知觉了.就如咱们两个,虽父母不在,然却也生在富贵之乡,但你我竟有许多不遂心的事."所言之话句句都在黛玉心中,湘云同黛玉一样是无父母寄人篱下之人,但湘云之心却有揽万物之度,岂一般小女子之能比。
这里黛玉的忧愁却衬托出了湘云的豪迈之情。
4.2对人的态度
湘云与黛玉身世虽近,却是一个乐观,一个悲观;一个合群喜聚,一个独处喜散,一个喜动不喜静,一个喜静不喜动,在对人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除了宝玉以外,似乎别人都不在她的眼里。
连对赵姨娘、贾环等人都是“正眼不看一下”,所以不得下人之心。
凭心而论,这不是说明黛玉看不起人,这主要是和她性格有很大关系,她一直有一种自我保护意识。
但她确实对下层人民不是那么喜爱,她曾给刘姥姥起过“母蝗虫'”的外号。
而湘云却与丫鬟们非常友善。
第三十一回中,她亲自带给袭人几个丫鬟绛纹戒指,与先前叫人送来给大观园姑娘们的一样。
三十八回中,湘云宴请贾府中女眷吃螃蟹,不忘叫人给赵姨娘装满两盆子送去,且一并摆了两桌让太太少奶奶房里的丫鬟们坐下慢品,等夫人们走后,又摆一桌请姑娘们房里的丫鬟,并让一旁伺候的婆子、小丫头们都坐了尽兴吃喝。
可见她尊卑之分的观念不很强烈。
第三十二回中袭人开玩笑说她“拿小姐款儿”,湘云立马叫冤枉。
袭人原是贾母屋里的丫头,伺候过湘云。
湘云从不因自己是主子小姐,而对奴才丫头另眼看待。
虽为名门闺秀,作风却更象平民家的女儿,没有一点架子,这是大观园里面众小姐们万万不及的。
当然,这与她在自己家中地位有关。
正如袭人所说:
“她不比你们自在,家里又作不得主儿。
”少失恃怙的湘云虽又有小姐之名,却无小姐之实,从小与奶娘、丫鬟们生活在一起,所以与下人没有距离感。
4.3反叛精神
林黛玉虽然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但她生性孤傲,敏感细腻,和宝玉志同道合,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
她蔑视一切功名权贵。
如:
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
”在封建社会敢公然藐视皇公贵胄的赏赐,她可以算是第一人了。
史湘云她敢于烧新鲜的鹿肉,大嚼以饱口腹。
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
她和宝玉也算是好朋友,在一起时,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她襟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在《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里: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的价值观与当时社会并无冲突。
5人物的命运
林黛玉的命运
林黛玉的命运更集中更强烈地表达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
她和宝玉的爱情贯穿整本书中,也贯穿在她的生命里,爱情彻底飘逝了,她也就离开了人世。
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
这种爱情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
然而,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
还有她这种敏感的性格,从来都没对宝玉放心过。
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
诗,前已表达;哭,更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
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
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是哭,此后,“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
”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
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当她的爱情最后遭到消灭时,她便“焚稿”,以生命相殉。
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
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
多少人为她洒下同情、痛惜和悲愤之泪!
史湘云的命运
史湘云是在史家的张罗下嫁与卫假设兰,婚后不久,丈夫即得暴病,后成痨症而亡,史湘云立志守寡终身。
湘云的结局到底如何,雪芹先生没有写完“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就当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吧。
6结论
经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说史湘云与林黛玉两人有相近的身世,按理应该同病相怜,不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
从比较中我发现形成黛玉这种人物形象的决定性因素是她的生存环境:
孤独无依。
作者为世外仙姝的存在安排了一个残酷的理想环境:
丧失所有直系亲属,寄人篱下,孤独多病。
从接受当时的世俗教育的角度来说,在黛玉的身边,形成了一个教育的真空。
正是这个教育的真空,成就和保持了黛玉的自然人格。
也正是这个教育的真空,形成和加固了黛玉的悲剧性格,使她终生都被摒弃在世俗的幸福之外。
她以花自喻,感慨寄人篱下的命运。
事实上,与史湘云比起来,她所受的那点“严寒”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
首先,她并非和史湘云一样,出世不久就失双亲之爱。
“人皆有父,翳我独无;人皆有母,翳我独无。
”这种孤独无助的心酸滋味,只有自懂事起脑海中就找不到半点对父母记忆的史湘云才能彻底解透。
至于黛玉,却曾是年迈双亲的独养娇女,父母“爱之入掌上明珠”,大约六、七岁时,其母贾敏亡故,贾母史太君于是非常怜恤这个失恃的外孙女,主动将黛玉接来抚养。
贾府众人对黛玉也是一见如故。
尤其是府中集千娇百宠于一身的宝玉,更是对她情有独钟、呵护倍至。
黛玉一来就与宝玉同住,“一个桌吃,一个床睡”,寝食起居,迎春、探春、惜春几个孙女倒是靠后。
当权的王夫人、王熙凤为讨好贾母,对黛玉也从不敢怠慢,更别说有宝玉的撑腰,更助长了她任性的脾气。
到黛玉十二、三岁时,父亦病故,从此安心留在贾府,众人对她也并无二意。
她却看到宝钗母慈女孝的亲情状就要触景伤情,认为是在故意气她,又猜忌下人们会不会因她寄人篱下而嫌她多事,始终不能释怀。
黛玉挖苦湘云是“公府千金”,那么我们且来看看这位“千金小姐”在家中又是什么待遇。
书中并未有湘云因自己遭遇向人诉苦的正面描写,但第三十二回,通过宝钗之口,可以得知,湘云在家每每做活都要做到三更半夜,倘假设替别人做一点半点儿,史家的奶奶、太太们还不受用!
千金小姐被人这般使唤,恐怕恐怕贾府丫鬟们的处境都要好过于她。
第三十六回,史家打发人来接湘云回去,按黛玉的话说是有家可回的,多么幸福!
但我们只是看见湘云眼泪汪汪的,只有宝钗心内明白!
一向快乐开朗地史湘云竟如此畏惧回家,以至要伤心落泪,还怕被家里派来的人看到,侯府千金居然这般委屈可怜,足以见得她在家中是何等处境。
黛玉与她相比,岂非有天壤之别?
但湘云与黛玉相比,虽然父母双亡但毕竟有家可以回,来贾府可以当成是走亲戚,有一定的独立性,即便在家也做不了主,也比完全寄人篱下的黛玉强.她的[1]身后毕竟还有强大的史府!
她生气了,可以收东西回家,当她因为说黛玉象戏子后,倔强的不理会宝玉的苦心,反而要回家去!
可以说,湘云能够保持豪爽坦荡的个性,与她背后的那个史府还是很有关系的。
林黛玉在贾府的痛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可是,她能赌气说“走”吗?
她能走到哪里去?
她只有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走入诗词的文字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之间泣诉自己的凄苦愁怨。
孤独无依而又体弱多病,使林黛玉可以更大限度地逃避俗务,拥有相对自由的个人情感空间。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林黛玉与史湘云由于所处的生存的环境的差异而影响着两人的性格发展,性格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两人拥有不同的命运。
结束语
有人说:
红楼只有梦,没有终结。
每一部红楼都会留下一抹遗憾。
正如太虚幻境那副对联所呈现的一样: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红楼梦留给我们的是一部伟大的精神财富,其描述的各个女性形象或生动、开朗刚强或蔑视功名权贵、恪守封建礼法亦或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个人认为书中对人物的描写更多是批判对人性的压抑,弘扬人性的解放。
一曲红楼之梦迷煞千万世人。
致谢
感谢我的导师润玖杰老师,这篇论文的每个细节都离不开你的细心指导。
你的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两年多来,您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心,在此谨向润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此次论文从选题到论文内容都给予了我精心的指导和严格的教诲,让我深刻认识到学无边境,不仅让我对《红楼梦》有了更深刻认识,也让我开拓了眼界,使我意识到社会的发展历程。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和研究,让我有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
在这里我衷心的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润玖杰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启发。
参考文献
1.《林黛玉悲剧性格探析》胡秀芬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2.《林黛玉形象的文化内涵》李红雨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S1
3.《以儿女常情谱写儿女真情—论林黛玉性格内涵》汪道伦红楼梦学刊2005/03
4.《史湘云悲剧的真相》国光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3
5.《史湘云的名士风度及其深层蕴涵》刘永良〔内蒙古民族大学学版)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