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学期复习资料剖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86306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学期复习资料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学期复习资料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学期复习资料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学期复习资料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学期复习资料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学期复习资料剖析.docx

《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学期复习资料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学期复习资料剖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学期复习资料剖析.docx

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学期复习资料剖析

初三化学上学期复习资料

基本概念

一、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催化剂及催化作用(一变,两不变)

2、判断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物理性质一般包括:

挥发性,吸附性,溶解性,延展性,颜色,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化学性质一般包括:

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助燃性,腐蚀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3、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缓慢氧化

氧化反应

(放热)

剧烈氧化

(燃烧)

条件:

①与氧气接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影响因素:

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氧气的浓度

类型:

一般:

安静的燃烧

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

爆炸

一般情况下:

呼吸,金属生锈,食物腐败变质

自燃:

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扩散,达到着火点

4、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注意:

易燃易爆物不仅仅指物质本身能够燃烧或爆炸,而且那些能帮助其燃烧或爆炸的物质也算是易燃易爆物,比如氯酸钾或者高锰酸钾,都属于易燃易爆物

5、质量守恒原理的应用,原因

①质量守恒的是“总质量”,是指已参加反应的所有反应物的质量与所有生成物的质量,或者是指反应前所有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所有得到和剩余物质的总质量

②质量守恒原理成立的原因:

微观上,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宏观上,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某种元素的总质量没有改变

③而对于分子来说,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个数不一定改变

练习:

1、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玻璃杯被摔碎,米饭变馊B.酒精挥发,湿衣服变干

C.汽油燃烧,轮胎爆炸D.菜刀生锈,牛奶变质

2、某化学反应的生成物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则该反应()

A.    可能是化合反应B.不可能是分解反应C.一定是置换反应D.可能是分解反应

3、“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

下列反应中,可以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的是()

A.分解反应B.置换反应C.氧化反应D.化合反应

4、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在反应前后可能发生变化的是()

A.各物质的质量总和B.元素的种类C.原子的总数D.分子的数目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4g氢气和8g氧气混合,点燃后充分反应生成12g水

B.3g碳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11g二氧化碳,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8g

C.煤燃烧后,煤与氧气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的气体质量相等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一定等于镁带的质量

6、已知在相同温度和相同压强的条件下,相同体积的任何其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在上述条件下,测得1体积甲气体(化学式为X4)和6体积的乙气体(化学式为Y2)完全发生反应生成了4体积的丙气体。

则丙的化学式为()

A.X2YB.XY3C.X2Y6D.XY2

二、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1、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团的概念

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能量低的靠近原子核;第一层(K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L层)最多排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先排满内层,在排外层;原子团在化学变化中,有可能改变

②硝酸根离子NO3-;氢氧根离子OH-;碳酸根离子CO32-;硫酸根离子SO42-;锰酸根离子MnO42-;高锰酸根离子MnO4-;磷酸根离子PO43-;铵根离子NH4+

③注意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之间的区别:

判断元素种类,根据核内质子数;判断是离子还是原子,根据核外电子总数与核内质子数

④地壳中含量前四位:

氧(O)硅(Si)铝(Al)铁(Fe);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氮(N);海洋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氧(O);太阳中最丰富的元素是:

氢(H)

⑤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了:

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分类,元素的化合价

2、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概念、区别、联系;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分子)质量

3、化合价,化学式

练习

1、苯丙胺类药物有强烈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属于体育运动员的违禁药物。

对其中化学式为C9H13N的化合物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由C、H、N3种元素组成B.燃烧产物只有CO2和H2O

C.属于有机物D.分子中C、H、N原子个数比为9:

13:

1

2、凉开水中不宜养鱼,其主要原因是凉开水中几乎不含有()

A.氧元素B.水分子C.氧原子D.氧分子

3、下列化学符号中,既表示一种单质,又表示一个原子,还表示一种元素的是()

A.HB.O2C.NaClD.C

4、我国研制成功一种相对原子质量为18,质子数为8的氧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种原子的核外不一定有8个电子B.这种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6

B.     这气体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不为零D.这种原子和氢原子构成水分子的相对质量为18

5、在H2、H2O、H2SO4三种物质中都含有()

A.2个氢原子B.1个氢分子C.氢元素D.2个氢元素

三、物质的分类和命名

1、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比较

混合物

纯净物

区别

①宏观组成: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②微观组成:

由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构成;③无固定组成,无固定物理性质;④各物质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①宏观组成:

由同种物质组成;②微观组成:

有构成同种物质的微粒构成;③有固定组成,有固定性质;④各成分不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联系

纯净物

混合物

不同种物质简单混合

用过滤、结晶等方法分离

举例

粗盐、空气、合金、溶液、泥土等

氧气、氯化钠、水等

2、单质与化合物的比较

单质

化合物

概念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有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组成

宏观:

由同种元素组成

微观:

分子由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

宏观: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

微观:

分子由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

分类

按化学性质: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

联系

①都是纯净物,都是固定的组成

单质

化合物

某些不同种单质通过化合反应

某些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

3、识记:

①某些物质的学名、俗名和化学式

学名

俗名(或主要物质)

化学式

学名

俗名(或主要物质)

化学式

氧化钙

生石灰

CaO

碱式碳酸铜

铜绿

Cu2(OH)2CO3

碳酸钙

石灰石

CaCO3

氢氧化钙

熟石灰

Ca(OH)2

一氧化碳

煤气

CO

甲烷

沼气

CH4

二氧化碳

碳酸气

CO2

固体二氧化碳

干冰

CO2

氯化氢水溶液

盐酸

HCl

氧化铁

铁锈

Fe2O3

水银

Hg

碳酸钠

纯碱

Na2CO3

②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铁、锰、铬),有色金属

练习

1、某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

A.一定是单质B.一定是混合物C.一定是纯净物D.一定不是化合物

2、根据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括号内)书写不正确的是()

氯化铝(AlCl3)B.氧化镁(MgO)C.硫酸铁(FeSO4)D.氧化钠(Na2O)

3、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物质一定是()

A.碳单质B.含碳元素的化合物C.含碳、氧元素的化合物D.含碳的物质

4、根据下列要求,选择H、O、C、S、Ca五种元素中的两种或多种组成的相应的物质,用化学式填空:

(1)      打开汽水瓶时,大量逸出的气体_______________;

(2)      一种常用的检验二氧化碳的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

(3)      大理石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

(4)      含氧50%的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一种无味有毒的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

四、溶液

1、温度、压强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

①    一般固体物质受压强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

而绝大部分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也逐渐升高(如:

硝酸钾等);少数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变化不大(如:

氯化钠等);极少数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反而降低的(如:

氢氧化钙等)。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升高而升高。

②    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

过滤、结晶

过滤法用于分离可溶物与不溶物组成的混合物,可溶物形成滤液,不溶物形成滤渣而遗留在滤纸上;

结晶法用于分离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有差异的可溶物混合物,主要包括降温结晶法及蒸发结晶法

降温结晶法用于提取受温度影响比较大的物质(即陡升型物质),如硝酸钾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蒸发结晶法用于提取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即缓升型物质),如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的硝酸钾;

2、溶液的概念;溶质,溶剂的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转换的方法;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溶液的概念就是7个字:

均一、稳定、混合物。

溶液不一定是液体的,只要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物质,都可以认为是溶液。

②一般简单的判断方法:

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当溶液中有水存在的时候,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在同一个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

特别容易判断错误的是,经过化学反应之后,溶液中溶质的判断。

③概念: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某溶质的饱和溶液只是说明在该温度下,不能够继续溶解该物质,但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比如说,在20℃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氯化钠晶体,但还可以溶解硝酸钾固体。

判断:

判断是否是饱和溶液的唯一方法:

在一定温度下,继续投入该物质,如果不能继续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物质的质量减少,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当溶液中出现有固体时,则该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该固体的饱和溶液。

转换: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增加溶解度

减少溶剂,增加溶质,减少溶解度

改变溶解度,实际一般就是指改变温度,但具体是升高温度还是降低温度,与具体物质溶解度曲线有关

④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      判断某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2)      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3)      判断不同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趋势

(4)      确定混合物的分离、提纯的方法

(5)      判断析出晶体量的多少

⑤溶液中有关的计算公式:

(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练习

1、在25℃时,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氧化钙.恢复到25℃时,关于该溶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质的质量不变B.溶质的质量减少C..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D.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2、在一个南瓜上挖一个大孔,向其中注入饱和的硫酸钠溶液,一段时间后,将硫酸钠溶液倒出,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可以溶解少量的硫酸钠,这说明()

A.    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B.倒出的溶液不是饱和溶液

C.硫酸钠的溶解度增加D.硫酸钠的溶解度减小

3、将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20℃,不发生变化的是()

A.    硝酸钾的溶解度B.溶液中的溶质质量C.溶液中的溶剂质量D.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B.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有晶体析出D.凡是均一的、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5、如图所示,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t1℃时,溶解度最大的物质是_________(填序号);

(2)      t2℃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3)      要从B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B物质的晶体,一般采

(4)      用_________________方法,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在t1℃时的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通过_________、_________

(6)      或___________,可以使其转变为饱和溶液。

(7)      在A物质中含有少量的B物质,如果要对A物质进行提纯,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方法。

具体的实验步骤为:

①加热溶解;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洗涤晾干。

6、取碳酸钠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13.6g,与一定质量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0%的氯化钠溶液147g。

计算:

(1)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2)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3)该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常见的身边物质知识

一、空气与氧气

1、空气的污染及其防治,

①空气的污染成分:

粉尘及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②空气污染的来源:

矿物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烧、工厂的废气及其机动车的尾气(主要是一氧化碳)

③空气污染的防治:

改变燃烧方式,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2.了解:

空气的成分,氧气的性质及主要用途,氧气的工业制法

①空气成分研究的科学家:

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制得了氧气),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的组成)

②空气组成研究的反应: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点燃==2P2O5

③空气的成分:

按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杂质0.03%

注意:

空气中各成分的主要性质及用途(如氮气、惰性气体)

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高温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主要体现在较强的氧化性,及助燃性

a.与金属发生反应

2Mg+O2点燃2MgO(注意石棉网的使用)现象:

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的粉末状固体;

3Fe+2O2点燃Fe3O4(注意瓶底留有少量的沙或者水)现象:

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

2Cu+2O2加热2CuO(注意并不是点燃,不能燃烧)现象:

红色的铜变成一种黑色的固体

2H2+O2点燃2H2O(淡蓝色火焰,在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b.与非金属发生反应

C+O2点燃CO2在空气中燃烧持续红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S+O2点燃SO2在空气中产生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P+5O2点燃2P2O5放出大量的白烟

c.与化合物发生反应

2CO+O2点燃2CO2(蓝色的火焰);CH4+2O2点燃2H2O+CO2(明亮的蓝色火焰)

⑤氧气的主要用途:

支持燃烧,提供呼吸(气焊、气割、炼钢、液氧炸弹、呼吸等)

⑥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法。

利用空气中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低,使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留下的就是液态氧气。

3.掌握: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①反应原料:

双氧水(KClO3,白色)和二氧化锰(MnO2,黑色),或高锰酸钾(KMnO4,紫红色固体)

②反应条件:

无需加热加热

③反应原理:

2H2O2MnO22H2O+O2↑;2KMnO4加热==K2MnO4+MnO2+O2↑

④发生装置:

⑤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排水集气法(氧气难溶于水)

⑥反应步骤:

仅以高锰酸钾制氧气说明

a.按照要求安装反应仪器;

b.检验反应装置的气密性;

c.装入反应物质,注意,反应物质为粉末状的,应该用药匙或者纸槽;

d.首先预热,然后对准固体下方固定加热;

e.如果用排水法收集,当导管均匀放出气泡的时候开始收集气体;

f.用排水法收集时,反应结束应该首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

(否则会使水倒流至试管中,可能使试管破裂)

g.待反应仪器冷却后,进行拆洗。

⑦注意事项:

a.    如果反应物品为高锰酸钾时,发生装置中导管口部还需要塞上少量棉花,避免高锰酸钾粉末堵塞导管;

b.      试管应略微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导管应略微深入试管;

如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注意要用磨口玻璃片,并且导管口应该尽量伸入集气瓶底部。

二、水与氢气

1、水的分布,水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水与人类的关系

①水的分布:

地球表面积的3/4被水覆盖,江河湖海,动植物体内

②造成水污染的主要途径:

a.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排放;

b.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c.农业上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或向地下渗透等。

防治水污染的主要措施:

a.工业上的“三废”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b.加强对水质的检测,节约用水,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

c.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等。

③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a.工业上:

发电,冷却,化工原料,溶解某些物质;

b.农业上:

灌溉用水量较大;

c.动植物:

体液的循环,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

2.了解:

水的组成,水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氢气的工业制法,

①水的组成:

a.实验:

2H2O通电==2H2↑+O2↑

b.电极:

阴极阳极

c.体积:

2:

1

d.检验:

阴极:

点燃,盖上一个干冷的烧杯,在内壁出现水雾;

阳极:

用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e.结论:

水是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水是有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

②物理性质:

水在通常情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液体,凝固点0℃,沸点100℃,4℃是密度最大为1.0g/cm3

③水的化学性质:

a.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H2O+CaO==Ca(OH)2(除不溶性的碱)

b.分解反应:

2H2O通电==2H2↑+O2↑

④氢气的工业制法:

最理想的方法:

利用太阳能、潮汐能等转化为电能,从而电解水

3.掌握:

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用途及实验室制法

①氢气的物理性质:

氢气在通常情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最小的气体(用作填充气球)

②氢气的化学性质:

氢气在常温下性质稳定,但在点燃或加热等条件下,能够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a.可燃性:

2H2+O2点燃2H2O(纯净的氢气,安静的燃烧,放出带蓝色的火焰)

不纯的氢气被点燃就可能会爆炸,氢气的爆炸极限为4%~74.2%(体积分数)。

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注意检验氢气的纯度(注意验纯的操作)

b.还原性:

CuO+H2ΔH2O+Cu(黑色的氧化铜中逐渐有红色物质产生,同时管口有液滴产生)

装置中的注意点:

a.氧化铜粉末平铺在试管底部b.通氢气的导管应深入试管底部并置于氧化铜上方

c.导管口没有试管塞,并且试管口略微向下倾斜d.反应前先通氢气,再加热氧化铜(尽可能的排尽试管中的空气,防止爆炸)e.反应结束后,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氢气(冷却,防止再次生成氧化铜)

c.用途:

氢能源(来源广泛,放出热量大,不污染环境;但制备及其储存、运输的安全还存在问题)

冶炼金属,燃料(氢氧焰)

③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a.      反应原料:

某些金属(铁、镁、锌等)和稀硫酸(或盐酸)

b.      反应条件:

常温下金属与酸接触,立即放出氢气

c.      反应原理:

Zn+H2SO4==ZnSO4+H2↑;Zn+2HCl==ZnCl2+H2↑

Fe+H2SO4==FeSO4+H2↑;Fe+2HCl==FeCl2+H2↑

Mg+H2SO4==MgSO4+H2↑;Mg+2HCl==MgCl2+H2↑

2Al+3H2SO4==Al2(SO4)3+3H2↑;2Al+6HCl==2AlCl3+3H2↑

d.      发生装置:

大试管,双孔塞,长颈漏斗,胶皮管,弹簧夹,铁架台(带铁夹),导管

e.      收集方法:

向下排空气法(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排水集气法(氢气难溶于水)

f.    反应步骤:

ⅰ.按照要求安装反应仪器;ⅱ.检验反应装置的气密性;ⅲ.先装入固体药品,然后往长颈漏斗中注入液体;ⅳ.打开弹簧夹,反应开始;ⅴ.收集少量的氢气,进行验纯;ⅵ.用排水收集法收集氢气;ⅶ.关闭弹簧夹,反应结束。

g.    注意事项:

ⅰ.长颈漏斗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防止气体从漏斗下端逸出;

ⅱ.导管应略微伸入大试管,大试管应该竖直放置;

ⅲ.该装置检查气密性的方法:

紧闭弹簧夹,向长颈漏斗中注入一定量的蒸馏水,观察液面,如果液面不持续下降,则气密性良好;

ⅳ.当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

收集完毕,都应该盖上磨口玻璃片,倒扣在实验桌上;

小知识:

①气体一般通过无水硫酸铜固体(白色)后,固体变成蓝色(胆矾)后,确定原气体中有水蒸气;

②气体一般通过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进行干燥;

三、金属、合金、矿石及燃料

1、金属(主要是铁)

铁的物理性质:

质软、银白色、良好的传热、导电性,能被磁铁所吸引

铁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

缓慢氧化:

氧化铁

剧烈氧化:

四氧化三铁

2)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相对应的亚铁化合物及氢气

现象:

溶液的颜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有气体生成

3)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及铜

现象:

溶液颜色由兰色逐渐变为浅绿色,铁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注意:

2、3两点中溶液的增重减重问题

铁的锈蚀及防护:

1)主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

2)防护原理与氧气或者水隔绝

3)方法a保持表面的清洁、干燥b刷油漆或者涂油c镀上保护金属(锌)或者搪瓷d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物e制成不锈钢

金属的回收利用

2、合金的概念、合金的性质、常见的合金的性能和用途

3、常见金属矿物(主要成分)、大理石和石灰石

石灰石的性质

物理性质:

白色、坚硬、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CaCO3高温CaO+CO2↑CaO+H2O===Ca(OH)2

Ca(OH)2+CO2===CaCO3↓+H2O

4、燃料

化石燃料:

煤(工业的粮食)、石油(工业的血液)、天然气

新能源:

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氢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

石油的分馏物理变化

煤的干馏化学变化

化石燃料燃烧带来的污染:

大气污染、热污染、温室效应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