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贞白医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84468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12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姚贞白医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姚贞白医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姚贞白医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姚贞白医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姚贞白医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姚贞白医案.docx

《姚贞白医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姚贞白医案.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姚贞白医案.docx

姚贞白医案

姚贞白医案

目录

姚贞白老中医师,是姚氏行医的第五代,幼承家学,在父荫轩老医师教育下,勤奋熟读经典。

既长,游学大江南北,观摩各家流派,丰富自己的医疗科学知识,并不断以理论和实践相印证,重视治病因地、因人、因病制宜。

他行医五十余年,医风朴素,态度和蔼,在医理上有创新,临证疗效显著。

姚老中医是昆明市中医院院长,热爱中医事业。

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他曾指导着子女和门人,撰成“巽园医话”及“临床治验录”初稿。

但是,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原稿散失。

1973年~1977年8月,当他数次中风昏迷,在各级党委的关怀下,经抢救治疗好转后,他仍以坚强的毅力,用回忆口述的方式,由子姚承祖、姚承济执笔,通过长期的努力,完成了这部《医案》初稿。

稿成,曾经由昆明医学院姚蓬心同志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1978年4月,在省、市卫生局和市中医院的直接领导下,正式成立“姚贞白诊疗经验整理小组”。

小组由中医师张浩然、葛鸿源、苏藩及姚老医师子女姚克敏、姚承济、姚承祖医师等六人组成。

整理时,对每一案例,认真核实、讨论病情,分析医理,酌句修辞,力求体现姚老中医的学术风格。

姚贞白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源于内、难、长沙、金元诸子、温热病学以及历代各大家。

如“虚痨发热”数案,他本内经阴阳离合论:

“少阳为枢”之机理,从枢转少阳,以平谧脏腑阴阳为总旨,取伤寒论之柴胡、白虎等方经义,又灵活融化温病学之养阴生津、清热化燥及历代治虚痨法,更加重视患者之体质及妇、儿特点。

故能拟就一系列程序井然之治则及方药,收到显著的疗效。

类上情况,他的辨证观点颇为明晰。

他确认“病同证异”的客观病理现实。

如对“眩晕”、“脉管炎”、“紫斑”、“黄疸”、“中风”、“霍乱”、“蛔厥与厥阴伤寒”等病之不同案例,从不同的角度着手,析理精透,法有常变。

同时,他强调标、本、缓、急在每症中的规律性,重视初、中及后期治则和方义的机转权变。

在各诊次之间,认为要有一定的衔接性和连贯性,这就必须紧紧地把握着症候机理内在的线索。

他既重治标,更重治本,而又不忘调理善后。

以治标为先导,意在清理层次,剖露本质,为治本创造条件,如“咳喘”、“咳嗽痰厥昏睡症”、“烧咳伤阴闭经”等案皆为显例。

调理善后,则为固本要着。

他早年善治时病,晚年更精于内科及妇科诸疾。

对于逆、难大症,不拘陈法,善作决断。

如治李××之“少阴热化证”案,鲁××之“胆结石”案、潘××之“肠梗阻”案、常××之“黄疸臌张(肝硬化)”案、王××之“子痫”、周××之“经闭四年”案等,均化险为夷,获取良效。

本书共收内、妇、儿科九十九例,目录原拟按年代顺序,以便反映姚老医师医疗风格的变化和学术思想的发展。

但为了读者阅读方便,目录改为按病症分类,另在书后附一按年代的目录索引,供读者参考。

这九十九个案例,是姚老中医治验的重要部分,其他诊疗经验俟后出版。

每例之后所附之按语大部分是整理小组撰写的,部分按语标明“姚按”,是姚老中医心得体会。

医案和按语,简述治疗经验,反映姚老医师的学术思想,公开了一些有效验方,供广大同道参考、借鉴。

由于我们水平所限,错漏之处,请读者指正。

《姚贞白诊疗经验整理小组》

1979午5月1日

自序

我的这部医案是历来治验心得。

早在解放前,就想把先辈在长期临证中所医治过的典型病例编撰成一个集子和广大同道交流研究。

但在旧社会,祖国医学受尽摧残,整个中医事业处于即将灭亡之境,此愿望迄未实现!

解放后,党和毛主席挽救了中医,党的中医政策,空前提高了中医的社会地位和积极性。

1964年我和其他科技工作者光荣地出席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同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在昆期间,曾鼓励我要很好地发掘提高祖国医学遗产,并指示要重视祖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医药特点,重视来往昆明的国际友人的保健工作,并嘱咐我,要把自己平生和家传的学术经验整理出来,贡献给人民,这就更坚定了我著书的愿望。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身边的手稿和记录散失殆尽,自己也因各种原因数次中风,全身瘫痪,深感党的关怀挽救,不然已失去了生命。

1978年,省、市卫生局党委为我成立了《姚贞白诊疗经验整理小组》,从各方面关心我的学术经验整理工作。

现经过整理小组同志们的长期努力,第一部分“医案”已经定稿,就要和广大群众见面了。

在收集、回忆、写作的过程中,深深感到自己的学识不足,远未达到客观要求,并且书中难免有错误缺点,敬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九七九年元月姚贞白于病中

目录伤寒

太阳阳明证……………………………………………

(1)

大青龙汤证辨误………………………………………

(2)

伤寒痞逆………………………………………………(3)

妊娠伤寒………………………………………………(4)

少阴中寒………………………………………………(6)

少阴中寒伏湿化热(急性肾炎)……………………(7)

伤寒误治邪陷少阴……………………………………(9)

伤寒少阴热化证………………………………………(10)

厥阴伤寒………………………………………………(12)

蛔厥……………………………………………………(14)温病

春温……………………………………………………(16)

大头瘟(温毒)………………………………………(18)

暑风(乙型脑炎)……………………………………(19)

湿温……………………………………………………(21)

阳明温病………………………………………………(23)

冬温……………………………………………………(24)内科虚痨烧…………………………………………………(27)阴虚潮烧………………………………………………(29)虚痨咳烧………………………………………………(31)烧咳伤阴经闭…………………………………………(33)子午潮烧经闭…………………………………………(35)虚痨(童子痨)………………………………………(38)眩晕(高血压)………………………………………(40)肝风虚眩(高血压)…………………………………(41)痰阻眩晕(高血压)…………………………………(43)血不养肝眩晕…………………………………………(44)肝肾虚亏眩晕…………………………………………(45)脾虚湿痰眩晕…………………………………………(47)湿寒泄泻………………………………………………(48)暑湿协热下痢…………………………………………(50)暑热痢(小儿菌痢)…………………………………(51)风寒夹饮喘咳…………………………………………(53)喘咳(热型、寒型)…………………………………(54)喘咳(寒型)…………………………………………(55)痰厥……………………………………………………(57)咳嗽痰厥昏睡症………………………………………(58)阳虚中风………………………………………………(59)阴虚中风………………………………………………(61)阴黄……………………………………………………(63)

阳黄……………………………………………………(64)

黄疸(肝硬化)………………………………………(66)

黄疸臌胀(肝硬化)…………………………………(68)

肿胀……………………………………………………(70)

肠梗阻…………………………………………………(72)

痛痹……………………………………………………(73)

风湿、闭经、心悸……………………………………(75)

消渴

(一)……………………………………………(77)

消渴

(二)……………………………………………(79)

淋浊……………………………………………………(80)

石淋(肾结石)………………………………………(81)

阳痿……………………………………………………(83)

癫狂……………………………………………………(84)

闭经癫狂(精神分裂症)……………………………(86)

不寐……………………………………………………(88)

关格……………………………………………………(89)

寒霍乱…………………………………………………(91)

热霍乱…………………………………………………(92)

肠痈便血………………………………………………(94)

胃痛吐血………………………………………………(96)

胃痛便血………………………………………………(97)

鼻衄大失血……………………………………………(99)

中寒胃痛……………………………………………·(101)

肝郁脾湿……………………………………………·(102)

肝郁湿热症…………………………………………·(103)

阳虚里寒胃痛(胃下垂)…………………………-(105)

肝胆气滞湿热不化(胆囊炎)……………………·(107)妇科

调经…………………………………………………·(109)

经闭四年……………………………………………-(110)

带下…………………………………………………·(114)

妊娠恶阻……………………………………………·(114)

子嗽…………………………………………………·(116)

子痫…………………………………………………·(117)

子肿…………………………………………………·(119)

滑胎…………………………………………………·(120)

产后胞衣不下………………………………………·(121)

产后血瘀腹痛………………………………………·(122)

产后血晕……………………………………………·(124)

乳结…………………………………………………·(125)

崩漏…………………………………………………·(127)

热入血室……………………………………………·(128)儿科

麻疹…………………………………………………·(130)

慢惊抽搐……………………………………………·(131)

慢惊危症……………………………………………·(133)

慢惊风………………………………………………·(135)

急惊风………………………………………………·(137)

脾疳…………………………………………………·(138)

百日咳………………………………………………·(140)

乳蛾…………………………………………………·(141)

风热湿毒发疹………………………………………·(142)杂病

胃脘痈………………………………………………·(144)

阴疽出阳……………………………………………·(146)

胃病合并脂瘤………………………………………·(148)

胆结石………………………………………………·(150)

放射病………………………………………………·(151)

阴虚络燥——紫斑…………………………………·(15/1)

湿毒窜络——紫斑…………………………………·(155)

阻塞性脉管炎………………………………………·(157)

血栓性脉管炎

(一)………………………………·(158)

血栓性脉管炎

(二)………………………………‘(158)

目录索引……………………………………………。

(160)

目录索引1950——1940寒霍乱…………………………91虚痨烧…………………………27热霍乱…………………………92阴黄……………………………63热入血室……………………128妊娠伤寒……………………4痰阻眩晕(高血压)…………43冬温……………………………24虚痨咳烧………………………31烧咳伤阴经闭…………………33脾疳…………………………138百日咳………………………140子嗽…………………………116癫狂……………………………84阳虚中风………………………59胃脘痈………………………144产后血晕……………………124大头瘟(温毒)………………18伤寒误治邪陷少阴……………9慢惊抽搐……………………131阳明温病………………………23伤寒少阴热化证………………10乳蛾…………………………141阴虚潮烧………………………29痰厥……………………………57慢惊危症……………………1331950——1960春温……………………………16大青龙汤证辨误………………2血不养肝眩晕…………………44蛔厥……………………………14风寒夹饮喘咳…………………53少阴中寒………………………6肝肾虚亏眩晕…………………45产后血瘀腹痛………………122妊娠恶阻……………………114

痛痹……………………………731940——1950伤寒痞逆………………………3厥阴伤寒………………………12肿胀……………………………70麻疹…………………………130胆结石…………………一…150虚痨(童予痨)………………38崩漏………………………”127产后胞衣不下………………121眩晕(高血压)………………40少阴中寒伏湿化热(急性肾炎)带下………………·…………11t

………………………………7湿毒窜络——紫斑…………155肠梗阻…………………………72子痫……………………………117急惊风………………………]37淋浊-………………………………80暑风(乙型脑炎)……………19风湿、闲经、心悸………………75湿温……………………………21慢惊风………………………13s经闭四年……………………1lO肝郁脾湿……………………1021970——1975黄疸臌胀(肝硬化)…………68阴虚中风……………………..61暑湿协热下痢…………………50消渴

(二)……………………79阳黄……………………………64放射病………………………151消渴

(一)……………………77调经……………….………..1091960——1970胃病合并脂瘤………………148阴虚络燥——紫斑…………154胃痛便血………………………97肝郁湿热症…………………103血栓性脉管炎

(一)………158阳萎……………………………83黄疸(肝硬化)………………66肠痈便血………………………94脾虚湿痰眩晕…………………47滑胎…………………………120石淋(肾结石)………………·81风热湿毒发疹………………142阴疽出阳……………………146不寐……………………………88子午潮烧经闭…………………35肝风虚眩(高血压)…………41咳嗽痰厥昏睡症………………58太阳阳明症……………………1鼻衄大失血……………………99胃痛吐血………………………96关格……………………………39湿寒泄泄………………………48子肿…………………………119中寒胃痛……………………101闭经癫狂(精神分裂症)……86喘咳(热型、寒型)…………54肝胆气滞湿热不化阳虚里寒胃痛(胃下垂)……105(胆囊炎)……………107阻塞性脉管炎………………157暑热痢(小儿阔痢J…………51血栓性脉管炎

(二)………158乳结…………………………125

伤寒

太阳阳明证

陈××,男,成人,干部。

1964年12月。

初诊:

患者出访归国,途经昆明,忽卧病,邀余往诊。

自云因在国外,寒温失宜,至昆又感风寒。

症见头疼身困,恶冷发烧,胸闷,脘腹作痛,小便短黄,便稀不爽,日二、三行。

诊脉浮紧,两关兼滞,舌红苔黄腻。

证属太阳阳明合病,表里不清,食积胃滞。

治宜葛根汤加减:

粉葛根12克藿香梗6克烧神曲9克法半夏9克广陈皮6克白茯苓12克炒谷、麦芽备9克焦山查9克冲波蔻4.5克净竹茹6克生姜2片小枣7枚烧鸡金2个

复诊:

服药得汗,寒热已罢,便爽溺黄,胸腹较舒。

头眩身困,饮食尚差。

脉缓微弦,舌腻退薄。

此太阳阳明证罢,表里渐和,但脾胃未调。

续拟下方:

藿香梗4.5克西砂仁6克(冲)陈皮6克法半夏9克茯苓神12克猪苓片9克炒谷、麦芽各9克甘草3克净竹茹6克烧鸡金1个小枣7枚

三诊:

各症消除,脉和,舌润,唯神倦乏力,消化尚弱。

续拟调脾健胃,和中益气,病遂全愈。

处方。

苏条参12克漂白术9克广木香2.4克冲砂仁6克茯苓神15克广陈皮6克甘草3克竹茹4.5克荷项2个小枣7枚

[按]此例取伤寒法,而用药活变,非畏麻桂辛燥,实因人、地之异使然也。

大青龙汤证辨误

何××,男,四十九岁,昆明市人。

1939年3月。

初诊:

患者年近五旬,初病喘咳痰凝,早晚恶寒。

服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病不减,夜间烦躁尤甚。

一周后,卧床不起,扶送来诊。

症见头痛身疼,恶冷,午后热势较甚,无汗。

大便秘,小便黄。

烦躁不安,脘闷食少。

脉象浮紧滑数,舌红,苔黄燥。

此系表寒闭束,肺胃伏热不清,治拟大青龙汤加味。

处方:

生麻黄6克桂枝木6克光杏仁9克生石膏9克粉葛根9克生甘草3克炒枳壳6克生姜1片大枣3枚

二诊:

上方服后得汗,头疼身痛顿减。

恶寒已罢,热势退大半。

但咳喘,痰凝带血,鼻衄。

唇焦口燥,思冷饮,夜烦。

大便不畅,小便短黄。

脉弦滑,舌红苔黄。

此表寒已解,伏热外现,肺燥,胃火熏灼。

续拟清热、润燥、除烦,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

鲜京竹叶50片生石膏24克生麻茸3克光杏仁9克麦门冬9克天花粉9克炒黄芩6克焦栀子3克淡豆豉2.4克白茅根15克净枇杷叶3片鸡金2个(烧)谷麦芽各9克(炒)

三诊:

上方服二剂,脉转和缓,舌红润。

痰血及鼻衄已止,仅有微咳,其余诸症平息。

此属病后气弱阴虚,肺胃余热不净,心神不足。

宜续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处方:

白元参9克大寸冬9克炒知母6克天花粉9克炒杭芍9克净杷叶3片炙冬花9克炙紫菀9克生甘草3克竹茹6克粳米16克广枯络9克

[按]病本太阳伤寒,兼有里热,投桂枝厚朴杏子汤,致表寒未除,引动里热化燥。

乃转用大青龙汤治之,表寒解,肺胃伏热外观,再以竹叶石膏汤加栀豉、元麦等方药,清热养阴,使肺胃热除而病瘳。

伤寒痞逆

周××,女,五十二岁,昆明市人。

1954年6月。

初诊:

病已半月,症见头疼身痛,恶寒发热,胸满胁痛,饮食不思。

曾服发表、消导、攻里药,病不解,反结心下。

烦躁,干呕频作,便秘溺黄,腹胀且鸣,昼夜呻吟叫号。

诊脉弦滑而数,舌苔薄黄。

余谓此属伤寒太阳证,下之过早,而为痞逆。

本仲景半夏泻心汤主之。

处方:

法半夏12克党参15克川干姜9克云黄连3克(炒冲)炒黄芩6克甘草3克大枣5枚

二诊:

药后,呕逆减轻,发热渐退,夜能安卧。

尚感胸闷暖气,腹中作鸣,便秘未通,溺短黄。

脉细弦带滑,舌苔薄黄。

此胸痞渐散,湿邪郁热不清,续用原方加减:

法半夏9克川干姜6克黄连3克(炒冲)炒黄芩3克党参3克波蔻6克(冲)烧鸡金6克生姜6克小枣10枚瓜萎仁9克(冲)

三诊:

上方服二剂,呕逆腹鸣已止,胸中痞闷减轻,烧热全退,大便已通,小便清长。

能进食,脉转缓和,舌淡润。

此痞积散,热清湿化,改拟下方调治:

苏条参12克法半夏9克广陈皮6克金石斛9克云茯苓12克冲波蔻6克生苡仁12克生甘草3克烧鸡金6克生姜2片小枣10枚

[姚按]半夏能和胃止呕,以千姜之辛温开之,芩连之苦寒泄之,参、枣,甘草、甘缓以和之,则痞逆消而胃气复。

妊娠伤寒

李××,女,三十岁,家庭妇女,住本市大兴街。

1932年春。

初诊:

结婚十年不孕,经余调治,已妊八月。

近因感寒,头疼发热,身痛恶冷。

服双解散、桂枝汤,恶寒稍减,而现壮热,口苦思饮,便秘、溺赤。

胎动不安,入夜烦躁谵语,病情转急重。

证见颜面潮红,口唇干燥,前板齿焦,咳嗽痰浓带血,谵妄烦躁不安时。

脉象浮、洪、滑、数,重按有力。

舌苔干黄,尖红少津。

此属妊娠伤寒,太阳未罢,转传阳明,肺胃两燔,气津受灼,病情严重,宜防热极风动,痉厥早产。

法当清热泻火,兼解肌表,养胃益阴,以护胎元。

方宜仲景自虎汤加味治之:

生石膏30克炒知母6克粉葛根9克炒黄芩6克焦栀子6克淡豆豉6克生甘草3克烧鸡金2个白粳米15克净竹茹6克

三日后复诊:

上方已服二剂,脉转弦数而滑。

舌苔较退,略布津液。

壮热减,神识渐苏,烦躁谵语渐平。

咳嗽痰浓仍带血,二便虽通不畅。

胎动不安。

此太阳症罢,阳明热邪逼胎,阴虚肺燥。

续宜清热润肺,益气生津。

原方化裁。

白元参9克大寸冬9克生石膏15克炒知母6克炒黄芩6克炒杭芍9克云茯神15克生甘草3克净竹茹6克冬桑叶9克白粳米15克

三诊:

上方服二剂,烧热全退,神识已清,咳嗽轻减,痰血已止,二便通畅。

能进少量稀粥,自觉精神倦怠。

胎动未安,腰酸,时出自汗。

脉细弦而滑,舌苔转润。

法当养血滋阴、固气安胎。

处方:

白人参6克(另煨兑服)净杷叶3片麦门冬9克当归身12克炒杭芍9克菟丝子12克炒黄芩6克广桔络9克桑寄生12克生甘草3克浮小麦15克小枣10枚

连服五剂,病遂痊愈。

足月顺产一子,母子均安。

[按]“有故无殒”虽经有明训,然而临此险证,能明断病机,直驱其邪,实属难能。

况邪去正虚,复以养血滋阴,固气安胎。

可见,承先启后,策乃万全。

少阴中寒

张××,女,四十岁,四川省人。

1939年冬。

初诊:

患者系卖饼小商贩,平素操劳过度,身体虚弱。

时值冬令严寒,又兼雨雪,因外出营业受寒。

上午发病,下午即不能行动,由家属背来就诊。

症见脉象沉细而紧,舌质淡,苔薄白。

恶寒发热,神倦纳呆,头疼身痛,四肢厥冷,咳嗽不宣。

此属寒入少阴,兼肺胃不清,治宜温经散寒,和胃化痰。

拟麻辛附子汤加味治之:

川附片30克(开水先煎透)麻茸6克细辛2.4克法半夏6克广皮6克炒厚朴9克生甘草3克生姜2片小枣9枚鸡内金1枚(烧)

二诊:

上方服后,夜得微汗,身痛顿减,四肢温暖,烧热恶寒已罢。

天明时能进稀粥,咳嗽有痰,咳时胸胁牵痛。

自汗,头眩。

脉转缓滑稍弦,舌淡苔白。

此少阴寒邪散后,营卫未和,肝,肺气滞,伏风未净,脾胃不足。

拟方:

川附片30克(,开水先煎透)法夏9克广皮6克桂枝木6克茯神12克炒杭芍9克炙麻根4.5克甘草3克烧姜2片大枣3枚

三诊:

诸症渐愈,脉缓和,舌粉润。

饮食增加,惟感睡眠欠安,神疲。

乃阳虚脾弱,心神不足之候,以下方调理;

川附片30克(开水先煎透)白术12克炒杭芍9克茯苓12克法半夏9克广皮6克炙远志6克炙甘草3克烧姜2片大枣3枚

[按]少阴中寒,麻辛附子汤疗效甚捷。

此案兼见肺胃不清,故加和中化痰之品,标本相须,是使用经方灵活化裁突出之点。

少阴中寒伏湿化热(急性肾炎)

丁××,男,二十一岁,高温操作工。

1957年6月。

初诊:

患者因劳累过度,大汗淋漓,适天气炎热,骤行冷水淋浴,当晚即感身疼,恶冷发烧。

次日腰痛尤甚,无汗咳嗽,面足浮,溺短黄。

脉沉细而紧,苔白腻。

症属汗出水激,邪中少阴,寒湿相搏,玄府郁闭,膀胱气化失司。

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

处方:

川附片18克(开水先煨透)北细辛2.4克生麻黄6克川独活6克桑寄生15克生甘草3克生姜2片小枣7枚

二诊;上方服后,得微汗,烧退,恶寒已罢。

腰痛,不能转侧,仍咳,纳呆,溺短,便秘。

西医诊断:

“急性肾炎”。

脉弦滑,舌质红,苔黄腻。

此寒邪已解,湿气化热。

法当清热祛湿,通利三焦。

处方:

汉防己6克白茯苓15克川独活6克桑寄生15克猪苓片9克炒泽泻9克川秦艽12克炒续断9克法半夏9克光杏仁9克木通片9克焦黄柏2.4克伸筋草15克

三诊:

上方连服四剂后,咳减,大便通畅,小便清长,腰背肢体困重减轻,思饮食。

脉滑缓,苔薄黄。

湿热渐化,仍宗上方加减。

生苡仁15克光杏仁9克法半夏9克汉防己6克自茯苓15克怀牛夕9克川续断9克木通片6克桑寄生12克青木香3克芦根12克生甘草3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