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XX勘察报告模板.docx
《湖北XX勘察报告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XX勘察报告模板.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XX勘察报告模板
证书等级
甲级
证书编号
XXX
发证机关
住建部
XXXXXX流产业园(一期)项目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XX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二○一七年十一月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工程名称:
XX流产业园(一期)项目
勘察阶段:
详细勘察
工程编号:
报告编写人:
项目负责人:
项目审核人:
项目审定人:
总工程师:
法人代表:
XX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二○一七年十一月
九、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性审查意见及回复
附表:
一、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
附图:
一、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图号01)
二、工程地质剖面图(图号02~67)
三、钻孔柱状图
附件:
一、勘察委托书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
二、土工试验成果汇总表
三、水质简分析报告
四、土壤易溶盐分析报告
五、土层剪切波速测试和场地类别评定报告
XX流产业园(一期)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一、工程概况
(一)拟建建筑物概况
XX有限公司拟在武汉市东西湖区XX区内兴建XX产业园(一期)项目,受建设方委托,我公司承担了该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拟建主要建筑物概况如下表(表1):
拟建建筑物的主要工程特点表1
建筑物
名称
层数
高度(m)
结构类型
基础
埋深
(m)
中柱荷重
(KN)
边柱荷重
(KN)
仓库(3#~8#)
3F
24.0
框架
1.4
20000
10000
冷库(2#)
1~4F
24.0
板柱剪力墙
1.4
13600
9000
综合楼(1#)
3~9F/-1F
43.0/-5.0
框剪
5.0
20000
10000
1层地下室
-1F
-5.0
框架
5.0
2000
2000
本项目建筑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地基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地基),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定为乙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丙级)。
(二)勘察依据
1、根据设计院提供的1:
500建筑总平面图;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3、《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
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
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1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11、《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13、《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
14、《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57-2012);
15、湖北省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DB42/169-2003);
16、湖北省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2014);
17、《武汉市深厚软土区域市政与建筑工程地面沉降防控技术导则》;
18、《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
19、《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三)勘察目的、任务和要求
1、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及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2、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3、对需要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4、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5、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6、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7、判定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对地震效应作出评价;
8、对基坑设计施工进行评价,并提供基坑设计参数;
9、对本场地岩土工程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在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前提下为拟建建筑物建议合理的基础形式及基础持力层,并提供基础设计与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
(四)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
本次勘察工作采用钻孔取芯鉴别、岩土室内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和静力触探试验等勘探手段和方法进行。
勘探点根据建筑总平面图,沿建筑物角点、轮廓布置,实际完成勘探点206个,实际施工勘探孔间距16.39~27.95m,其中取样孔69孔,勘探点布置及各勘探点数据详见“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图号01)及“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附表一),各勘探点资料收集完成后均根据相应规范的要求进行了回填。
本次勘察各勘探点的定位坐标采用的是1954北京坐标系,勘探点孔口地面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勘探点位均由我公司测量人员采用GPS测量仪,依据建设方提供的总平面图测放,测量控制点(BM1点坐标为X=3390213.964,Y=502060.646,H=22.60m,BM2点坐标为X=3396409.971,Y=502383.228,H=22.70m位于平面范围以外)。
本次勘察实际完成的钻探、测试、试验工作量详见下表(表2)。
勘察实际完成工作量表2
勘察手段
工作项目
工作量
钻探
钻探孔
孔数206个孔/
总进尺9050.3m
取样
原状样
103件
扰动样
69件
水样
2组
原位测试
标准贯入试验
323次
静力触探试验
3466.7m/92孔
室内试验
物理性质
103组
压缩试验
103组
直接快剪
102组
颗粒分析
69组
土壤易溶盐分析
2组
水质简分析
2组
测量
坐标高程
206孔次
本工程受场地限制,勘察外业工作分两次完成,分别为2017年6月3日~2017年6月16日和2017年11月10日~2017年11月20日,勘察报告提交时间为2017年11月30日。
二、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一)场地地形与地貌
拟建XX流产业园(一期)项目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XX区内,拟建场地东侧为园区六号路,南侧为园区八号路,西侧为园区五号路,北侧为园区巡场路,巡场路以北为革新大道。
勘察场区原为耕地,局部为水塘,勘察进场前场地已初步整平,仅场地东南侧堆放有大量杂填土,场地东南侧地势具一定起伏,其余地段场地地势较平坦,地面高程在22.00~25.51m之间(以勘探点高程计)。
场地地貌单元属汉江冲积一级阶地。
(二)气象
武汉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春季温暖潮湿,夏季炎热,秋季晴朗少雨,冬季干旱。
冬夏温差大,历年七月份气温最高,平均达28.8~31.3℃,最高达41.3℃;历年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为2.6~4.6℃,极端最低温度为-18.1℃。
武汉地区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84.5mm,历年来最大降雨量为2107.1mm,最小降雨量为476.4mm(1902年)。
降水集中在4~7四个月份,约占年降水量的60%,其中6月份最高,最大降雨量达669.7mm(1889年),12月份降雨量仅为32mm。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47.9mm。
夏季长江、汉水水位高涨(每年4月下旬至11月上旬),是防汛时期。
最高洪水位29.73m(吴淞高程系统);冬季长江、汉水水位最低,最低枯水位为8.7m。
武汉地区4-7月份以东南季风为主,其余时间以北风或东北风为主,最大风力八级,最大风速27.9m/s(1956年3月17日)。
基本风压按30年一遇,10秒平均最大风速(m/s)为标准,武汉地区为2.5MPa。
(三)地质构造
武汉位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南孤西翼,主要受控于燕山期构造运动,表现为一系列走向近东西至北西西的线型褶皱,以及北西、北西西、北东和近东西的正断层、逆断层及逆掩断层。
市区分布地层有古生界砂岩、页岩、灰岩及泥岩;中生界的砂砾岩、砂岩、页岩及泥岩;新生界的粘性土、砂、砂砾岩等,志留系页岩常组成背斜轴部,背斜两翼依次为泥盆、石炭、二叠、三叠各岩层。
三迭系地层常组成向斜的槽部。
由于强烈的南北向压应力作用,形成了东西向的紧密褶皱,并伴随压扭性断裂。
在南北向主应力支配下,还发育有其它次一级的构造,即北北东及北北西两组张扭性断裂。
(四)场地岩土层及其分布特征
根据野外钻探,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综合分析,场地岩土层自上而下划分为:
人工填土、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的粘性土、砂土,将场地地层由上至下按时代成因分为5层,按岩性及物理力学性质细分为8个亚层。
各岩土层及其亚层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分布情况描述见下表(表3)。
场地岩土层工程地质特征表3
地层
编号
岩土名称
时代
成因
层顶
埋深
(m)
层厚
(m)
平均
层厚
(m)
层顶
标高
(m)
包含物及特征
分布
情况
①
素填土
Qml
0.0
0.5~3.6
1.17
22.00~23.73
黄褐色,稍湿,松散~稍密状,主要以粘性土为主,局部含少量植物根茎及建筑垃圾。
堆载时间少于5年。
局部
缺失
①-1
杂填土
Qml
0.0
1.6~6.0
3.05
23.00~25.81
杂色,稍湿,松散~稍密状,主要以建筑垃圾和块石为主,含少量粘性土。
堆载时间少于5年。
局部
分布
②
粉质粘土
Q4al+pl
0.5~6.0
2.2~7.8
5.32
19.35~22.98
黄褐色,饱和,可塑,含少量铁锰氧化物。
局部夹薄层中密状粉土。
全场
分布
③
淤泥质粉质粘土
Q4al+pl
3.8~9.5
1.1~12.1
4.98
13.73~19.63
褐灰色,饱和,软~流塑,局部夹薄层粉土、粉砂,含少量腐殖物,偶见螺壳生物残骸。
全场
分布
④
粉质粘土与粉砂互层
Q4al+pl
11.45~15.45
1.0~15.5
7.00
7.40~19.1
褐灰色,饱和,具水平层理,以粉质粘土为主,粉砂次之,局部夹薄层粉土,其中粉质粘土呈软塑~可塑状,粉砂呈松散~稍密状,含石英、长石及云母片等矿物等。
全场
分布
⑤
细砂
Q4al+pl
10.8~27.8
钻孔
最大
揭露
厚度29.4m
-
-2.11~11.48
褐灰色,饱和,中密,主要矿物成分石英、长石、云母碎片,颗粒级配不良,局部夹薄层可塑状粉质粘土。
全场
分布
⑤-1
粉质粘土
Q4al+pl
15.2~39.8
0.4~8.4
2.31
-16.9~7.81
褐灰色,饱和,可塑,含少量腐殖物,局部夹薄层粉土。
局部
分布
⑤-2
粉质粘土与细砂互层
Q4al+pl
20.3~40.2
0.4~6.4
1.44
-17.24~2.49
褐灰色,饱和,具水平层理,以细砂为主,细砂次之,局部夹薄层粉土,其中粉质粘土呈软塑~可塑状,粉砂呈稍密状,含石英、长石及云母片等矿物等。
局部
分布
以上所述各岩土层埋藏分布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图号02~67)。
(五)场地岩土试验、原位测试成果统计
本次勘察采用钻孔取芯鉴别、岩土室内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和标准贯入试验等方法获取场地范围内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并进行了分层统计,结果详见下表(表4~表7)。
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表4
岩土层
编号
及名称
统计
项目
天然含水量
天然重度
孔隙比
液限
塑限
塑性
指数
液性
指数
压缩
系数
压缩
模量
直接快剪
粘
聚
力
内摩擦角
w
γ
e
wL
wp
Ip
IL
α1-2
Es
C
φ
%
kN/m3
%
%
MPa-1
MPa
kPa
度
②
粉质
粘土
n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max
37.9
19.1
1.046
42.2
26.3
16.9
0.73
0.39
8.51
34
12.5
min
27.0
17.6
0.785
33.1
19.6
11.6
0.45
0.23
5.11
22
8.0
μ
31.4
18.4
0.913
37.2
22.6
14.6
0.61
0.31
6.24
28
10.2
σ
2.52
0.04
0.07
2.21
1.71
1.23
0.07
0.04
0.75
3.66
1.13
δ
0.08
0.02
0.08
0.06
0.08
0.08
0.12
0.13
0.12
0.13
0.11
ψ
0.96
0.96
标准值
26.37
9.86
淤泥质粉质粘土
n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max
46.7
18.1
1.332
42.2
27.3
16.3
1.48
0.91
4.86
18
8.5
min
38.4
15.9
1.069
36.6
22.3
12.7
1.01
0.47
2.43
11
4.5
μ
42.4
17.3
1.199
39.3
24.6
14.6
1.22
0.67
3.42
14
6.4
σ
2.09
0.04
0.06
1.42
0.98
0.91
0.10
0.13
0.64
1.82
0.98
δ
0.05
0.02
0.05
0.04
0.04
0.06
0.08
0.19
0.19
0.13
0.15
ψ
0.96
0.96
标准值
13.84
6.11
④
粉质粘土与粉砂互层(土)
n
6
6
6
6
6
6
6
6
6
6
6
max
35.8
19.0
1.058
39.8
24.5
16.1
0.79
0.41
7.73
24
14.0
min
29.8
17.4
0.820
33.7
20.7
13.0
0.41
0.25
5.02
15
8.0
μ
33.2
18.0
0.980
37.9
23.3
14.6
0.68
0.34
6.04
22
9.7
σ
2.58
0.06
0.09
2.20
1.35
1.05
0.14
0.06
1.07
3.33
2.34
δ
0.08
0.03
0.09
0.06
0.06
0.07
0.21
0.19
0.18
0.15
0.24
ψ
0.87
0.80
标准值
18.75
7.74
⑤-1
粉质粘土
n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max
34.3
19.1
0.971
39.0
23.4
16.6
0.77
0.40
8.80
32
12.5
min
28.1
18.8
0.780
34.4
20.9
13.1
0.52
0.21
4.90
22
8.5
μ
32.3
18.5
0.907
36.6
22.2
14.5
0.70
0.30
6.64
26
10.1
σ
1.87
0.03
0.06
1.29
0.76
0.97
0.08
0.07
1.47
3.47
1.33
δ
0.06
0.02
0.07
0.04
0.03
0.07
0.12
0.25
0.22
0.13
0.13
ψ
0.92
0.92
标准值
24.37
9.32
注:
1、表中统计数值已经剔除异常值。
颗粒分析统计表表5
地层
编号
岩土
名称
粒径
指标值
2~0.5mm
(%)
0.5~0.25mm
(%)
0.25~0.075mm
(%)
0.075~0.005mm
(%)
<0.005mm
(%)
④
粉质粘土与粉砂互层(砂)
统计个数
21
21
最大值
85.0
15.0
最小值
69.0
31.0
平均值
80.0
20.0
⑤
细
砂
统计个数
43
43
43
最大值
4.0
88.0
20.0
最小值
1.0
80.0
10.0
平均值
2.4
84.1
13.5
⑤-2
粉质粘土与细砂互层(砂)
统计个数
4
4
最大值
89.0
13.0
最小值
83.0
11.0
平均值
87.7
12.3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统计表表6
地层
编号
岩土
名称
试验
次数
n
基本值(击)
标
准
差
б
变异
系数
δ
统计
修正
系数
ψ
标
准
值
N
(击)
max
min
μ
②
粉质粘土
30
6.0
4.0
4.8
0.74
0.15
0.96
4.6
③
淤泥质粉质粘土
11
3.0
2.0
2.8
0.40
0.14
0.92
2.6
④
粉质粘土与粉砂互层(土)
31
9.0
4.0
6.5
13.6
0.21
0.93
6.0
粉质粘土与粉砂互层(砂)
32
14.0
10.0
12.2
1.11
0.09
0.97
11.9
⑤
细砂
163
30.0
15.0
23.2
4.84
0.20
0.97
22.5
⑤-1
粉质粘土
12
8.0
5.0
6.1
0.91
0.14
0.92
5.6
⑤-2
粉质粘土与细砂互层(土)
10
9.0
5.0
7.1
1.26
0.17
0.88
6.3
粉质粘土与细砂互层(砂)
12
15.0
10.0
12.4
1.58
0.12
0.92
11.4
静力触探试验锤击数统计表表7
地层
编号
岩土
名称
试验
次数
n
基本值PS(MPa)
标
准
差
б
变异
系数
δ
统计
修正
系数
ψ
标
准
值
PS
(MPa)
max
min
μ
②
粉质粘土
93
1.30
0.80
1.04
0.11
0.11
0.98
1.02
③
淤泥质粉质粘土
93
0.80
0.40
0.65
0.12
0.18
0.97
0.63
④
粉质粘土与粉砂互层(土)
45
2.00
0.70
1.06
0.24
0.22
0.94
1.00
粉质粘土与粉砂互层(砂)
78
5.40
1.60
3.69
1.04
0.28
0.95
3.49
⑤
细砂
93
10.2
1.20
7.67
0.86
0.11
0.98
7.51
⑤-1
粉质粘土
29
2.20
0.90
1.58
0.33
0.21
0.93
1.47
⑤-2
粉质粘土与细砂互层(土)
11
2.60
1.50
2.10
0.40
0.19
0.89
1.87
粉质粘土与细砂互层(砂)
25
5.40
2.00
3.26
0.93
0.29
0.90
2.93
(六)场地岩土地基承载力、压缩性指标
依据本次勘察试验成果和《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2014)附录E及《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DB42/169-2003)附录P查表综合确定的场地岩土地基承载力及压缩性指标见下表(表8)。
场地岩土地基承载力及压缩性指标综合建议值表8
地层
代号
岩土
名称
土工试验
标准贯入
试验
静力触探
试验
设计参数建议值
fak
(kPa)
Es
(MPa)
fak
(kPa)
Es(MPa)
N
(击)
fak
(kPa)
fak
(kPa)
Es(MPa)
②
粉质粘土
137
6.2
112
7.2
108
5.0
110
5.0
③
淤泥质粉质粘土
63
3.4
-
-
73
3.6
65
3.5
④
粉质粘土与粉砂互层(土)
117
6.0
140
9.0
97
4.8
120
6.0
粉质粘土与粉砂互层(砂)
-
-
155
-
119
11.0
⑤
细砂
-
-
215
-
200
18.0
200
18.0
⑤-1
粉质粘土
132
6.6
132
-
129
6.3
130
6.5
⑤-2
粉质粘土与细砂互层(土)
-
-
146
-
187
8.2
150
7.0
粉质粘土与细砂互层(砂)
-
-
151
-
105
10.0
(七)对工程不利的地下埋藏物情况
根据现场勘察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判断,场地无暗浜、暗塘、河道、墓穴、防空洞、孤石、地下洞穴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三、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下水类型及水位
拟建场地地下水主要有上层滞水和承压水两种类型:
上层滞水赋存于①层填土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垂直下渗的补给,无统一自由水面,水位及水量随季节性大气降水的影响而波动。
勘察期间测得上层滞水水位埋深在地表以下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