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练习法简体字版加图完整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78599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236 大小:1.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沟通练习法简体字版加图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6页
人际沟通练习法简体字版加图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6页
人际沟通练习法简体字版加图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6页
人际沟通练习法简体字版加图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6页
人际沟通练习法简体字版加图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际沟通练习法简体字版加图完整版.docx

《人际沟通练习法简体字版加图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沟通练习法简体字版加图完整版.docx(2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际沟通练习法简体字版加图完整版.docx

人际沟通练习法简体字版加图完整版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

TATODAY

AnewintroductiontoTransactionalAnalysis

原著:

艾恩·史都华(IanStewart)/凡恩·琼斯(VannJoines)

翻译:

易之新

审阅:

邱德才(中华沟通分析协会理事长、台中咨商辅导中心总干事)

<序一>

不老的沟通法则

本书的题目为《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内容主要是在介绍沟通分析在当前的理论与应用。

“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analysis,简称TA)的技术,最先是由心理学者伯恩(EricBerne)所提出来的。

自从他的两本著作《人间游戏》(TheGamespeopleplay)和《语意与心理分析》(Whatdoyousayafteryousayhello?

)在一九六○年代相继出版之后,有关TA的书籍便在美国风行一时。

TA的提倡者把TA看做是一种了解并改善人际关系的实用技巧,认为自己是在提倡一种“通俗心理学”(laymanpsychology)。

他们不仅开设训练班讲授TA的技巧,还把整套课程制成录音带,在市面上出售。

有趣的是:

许多必须处理人际关系的专业人员,像医师、辅导人员、社工人员,临床心理师、精神病医师,也纷纷自愿去接受这种“通俗心理学”的训练!

一九七○年代,TA在位居“世界学术体系”的核心——美国风行一时,在学术思潮强烈依附于美国之上的台湾,它当然也不会太过寂寞。

当时,许多有关TA的书都被翻译成中文;许多助人机构,像张老师、生命线、妇幼卫生协会等等,都曾经训练他们的医护人员、辅导人员和社会工作人员使用TA的技术;甚至有些私人开设的企业管理顾问公司,也曾经开设有TA的课程让企业界人士自由报名参加受训。

TA传人台湾之后,它的遭遇跟许多西方心理治疗技术传入华人社会有相当明显的不同。

以往国内学者在介绍西方心理治疗的技术时,大多抱定“新就是好”、“科学至上”的原则,只要是先进国家的大牌学者所发展出来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就“奉之若神明”地介绍给学生,既不敢反省批判,也不问它们在本土社会是否适用,使得由西方传人的许多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往往变成学术象牙塔中人们用来磨练心智的工具,除了课堂讲授和考场应试之外,便没有多大用途。

TA则不然。

由于它在问世之初,即被定位为“通俗心理学”,在传人台湾之后,有些心理学研究所的研究生虽然曾经以之做为论文题目,写过几篇学位论文,但并没有引起学院派人士的重视。

怪异的是,尽管学院派人士不予重视,它在台湾民间却有相当强韧的生命力。

目前,不仅台北、台中、高雄等地都有私人团体开班讲授TA的课程,台湾并在一九九八年成立了“沟通分析协会”。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为什么学院派人士“奉之若神明”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走不出学院的象牙塔,这种自我定位为“通俗心理学”的“沟通分析”反倒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够在台湾社会中存活下来?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这种现象到底要如何解释?

难道台湾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一块适合TA成长的沃土,能够提供它成长壮大的养分?

我个人认为:

这个问题的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从一九七○年代开始,许多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一再显示:

心理治疗的实施,必须要符合案主的世界观。

倘若心理治疗的内容和案主的世界观不相一致,甚或是互相抵触,这种心理治疗是不可能产生任何效果的。

我们在盲目引介西方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时,便可能犯了这样的毛病。

比方说,西方个人主义文化最重视个人“做决策的权利”(rightofmakingdecisions)或“选择的自由”(freedomofchoice)。

对于他们而言,像Rogers的“案主中心治疗法”(client-centeredtherapy)可能是极为有效的。

然而,华人关系主义所讲究的是个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定位,以及人际关系的合理安排。

在这样的文化里,诸如“案主中心治疗法”大概只能对西化程度极深的少数知识阶层才能产生效果。

然而在TA中,案主必须分析自己和他人交往时的父母/成人/儿童状态。

这三种人际互动中的自我状态,对华人社会中的个人而言,可能是有其特殊意义的。

近年来,我致力从事本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并且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探讨儒家文化的深层结构。

根据我的分析,儒家“庶人伦理”在人际互动方面,最强调的是“尊尊法则”和“亲亲法则”。

用通俗的话来说,所谓的“尊尊法则”,便是在人际互动的历程中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尊/卑顺序:

所谓“亲亲法则”,便是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

用TA的语言来说,这种“文化脚本”(culturalscript)在人际关系的安排上,并不重视成人—成人之间的互动状态,而特别强调父母/儿童的互动状态。

许多实征研究的结果一再显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华人社会对尊/卑顺序的重视正在快速减弱之中。

就个人心理的层次而言,许多人努力地挣扎,希望将人际关系中自我状态从“父母/儿童”转变成为“成人—成人”。

在这个过程中,TA可能提供他们一套极佳的概念工具。

在我看来,这可能是TA在台湾社会中能够历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基于以上的理由,我很乐于看到Stewart和Joines两人合著的这本《TATODAY》被翻译成中文。

在TA问世将近三十年后的今日,他们深深感到:

当年许多TA的推广者将这种技术定位成“通俗心理学”,其实是对TA的一种伤害。

因此,在这本书中他们用简单明白的话语对TA的理论做了相当细腻深刻的介绍,希望能够改变社会大众认为TA是“肤浅的心理学”的错误印象。

在我看来,他们的努力是相当成功的。

在“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积极开展的今日,希望国内有志于推广TA的人士能够收集有关TA的实征资料,从文化的角度来加以分析,让TA在华人社会中的扩展,能够获得更扎实的理论基础。

台大心理系暨国家讲座教授

黄光国

<序二>

概述TA理论

沟通分析学派自从一九五八年由艾瑞克•伯恩(EricBerne)在《美国心理治疗期刊》发表后,便引起许多人的兴趣。

许多的专业治疗师开始运用,并发展沟通分析的理论。

一九六一年《沟通分析的心理治疗》(TransactionalAnalysisinPsychotherapy)一书出版后,沟通分析的理论基础已相当完整,接下来,在一九六四年《人间游戏》(GamespeoplePlay)出版后,因为十分畅销,使得沟通分析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今天,沟通分析学派已在咨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沟通分析学派是一种人格理论,它说明了人内心世界,以及人际互动运作的过程,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便是沟通,透过了沟通满足人内心世界的需求,所以人在成长的过程不断地与人沟通,这是生存很重要的一件事。

不过并不是每一次的沟通都能产生正面的结果,挫折会使得人内心受到伤害,有些人可能因此而发展出一些偏差的行为,也有些人可能会造成人格上的扭曲,而沟通分析学派正是促进一个人成长和改变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可以透过澄清和面质的方式去改变一个人人格上扭曲的现象,透过一系列治疗的步骤,使得一个人重新迈向健康而自主的人生。

沟通分析学派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

自我状态

自我状态是沟通分析学派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如果一个治疗师或咨商员,无法去分析自己的自我状态或是案主的自我状态,大概就不能称他是沟通分析学派的治疗师或咨商员了。

自我状态的定义是一种思想与感觉一致的系统,藉由一套相对应的行为模式呈现于外,这种思想与感觉所构成的内在系统是无法观察到的,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是自我状态的结构(structure),而表现于外在的行为模式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称之为自我状态的功能(function)。

无论是自我状态的结构或功能,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父母自我状态(Parentegostate)

(2)成人自我状态(Adultegostate)

(3)儿童自我状态(Childegostate)所以自我状态也可以称为PAC模式,父母自我状态是指当我们还小的时候,父母亲会给予我们一些讯息和规范,纵使长大后,这些讯息仍然会像录音带般地播放,使我们依照这些规范来做事情,例如小时候父母常耳提面命地告诉我们一定要努力工作、努力学习,等长大了,父母也许不在我们身边,但似乎我们在内心里仍有一些声音告诉自己“要努力,不要偷懒”。

而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会对现实状况做一些判断,并且做出我们认为较佳的选择,当然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因为学习而愈来愈好,例如在过马路时,突然看到有一部车子失去控制朝自己冲过来,你便会自然地跳开,避开这危险。

儿童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的内心世界里,有一个过去小孩的存在,他记录了小时候的思想、感觉和行动,即使我们长大了,仍会以过去经验的方式来反应,例如被老板要求重做一遍工作时,会不自觉地觉得很委曲,好像小时候被父亲拒绝般难受,只能默默地流泪,没想到应该和老板讨论一下哪些部分是不妥的、可以如何处理。

所以能运用各种不同的自我状态,并且在各种不同情境中适当地转换,便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沟通分析

两个人之间的沟通,是以彼此的自我状态来交换讯息,一方传达刺激,另一方加以回应。

所以当一个人开始沟通时,他可以选择从某一种自我状态去刺激对方的自我状态,而一个人对刺激也可以选择自我状态做适当的反应。

沟通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1)互补沟通

(2)交错沟通

(3)暧昧沟通

互补沟通是指刺激和回应是平行的,由于双方状态使彼此的期待都可以得到满足,因此谈话是愉快而顺畅的。

而交错沟通的刺激和回应是交叉的,所以双方所预期的自我状态是不一样的,也会使人产生不愉快的感受,而使得谈话中断。

暧昧沟通则是双重讯息的传递,也就是将自己的期待隐藏在话里面,希望别人可以懂得,如果隐藏的心理讯息被了解与接受,双方可能便是愉快的沟通,否则就会有不舒服的结果发生。

心理游戏

两个人在进行一连串的暧昧沟通时,可以达成一个预期的负向感受的结果,这个过程就可以称之为心理游戏,除了伯恩对心理游戏的发现之外,一九六八年、卡普曼(Karpman)提出有名的游戏三角形理论,他提到心理游戏的进行过程,有三个重要的立场:

被害者(Victim)、迫害者(Persecutor)、拯救者(Rescuer),而心理游戏就是指这三个角色不断交替下去的结果,例如:

甲在工作中有许多的压力和挫折,他始终觉得自己很无力,而他的上司乙很想帮助他,并且给予他很多建议,可是甲觉得都没有用,仍然很无力,乙也很挫折,因为始终都帮不上,所以甲、乙双方在互动的过程中彼此都十分挫败,这可能就是心理游戏运作的过程。

脚本分析

伯恩对脚本的定义是一个人在童年时,为了得到父母认可所做的决定,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与计画,这种生活计画很像电影的脚本,我们可能会选择扮演某种角色,也会选择一些人和我们共同扮演,所以脚本是一个人早期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反应而做成的决定。

在脚本的内容中包含了各种父母所传递的讯息,例如父母十分严厉,不允许孩子表达软弱,如此一来,孩子也许会压抑他的感觉,表现得很坚强的样子;或者父母十分溺爱孩子,什么事都为孩子做得好好的,也许孩子会变得依赖,不能负起应该负的责任。

这些讯息包含了许多应该讯息,也有许多禁止的讯息,最重要的是每一个孩子在面对父母这些讯息的时候,都会做成自己的诠释,也会做成早期的决定,这些早期决定将形成一生的影响,所以脚本分析便是运用各种诊断的方式,如脚本问卷来了解一个人的过程。

这些都是沟通分析学派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当然不是全部,还有共生、漠视、症结、再决定等其他许多重要的概念,而在由易之新先生所翻译的《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原书名为TAToday)这本书中都有详尽的介绍。

笔者曾经拜读过易之新所翻译的另一本TA著作《再生之旅——藉再决定治疗改变一生》,不仅专业用语精准,文笔亦十分洗练,令人十分佩服,这本译著也保持他一贯的风格。

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特色,就是每一个章节中都有很多的练习,可供自我探索和整理,我相信这对读者而言是十分有用的,因为可以透过这本书,对于沟通分析学派有更多一点的认识,也有更亲近的感觉。

而对于已经参与沟通分析学派训练课程的学员而言,这也是一本十分重要的参考书。

我相信沟通分析学派对于台湾的助人专业工作定会有很大的贡献。

邱德才

1999年11月序于台中

<作者序>

白话说TA

这本书的目的是介绍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analysis,以下简称TA)当前的理论与运用,适用于自学或是参加训练课程的学生。

由于是用非学术、口语化的介绍方式,并使用大量的范例来描绘理论的要点,即使是第一次接触TA的读者也会觉得易读好懂。

如果你上过正式的TA基础课程,将会发现这本书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重点(译注:

目前在台北、台中和高雄均有正式的课程)。

到今天,TA已经遍布全世界了,我们也预期这本书的读者包括各个国家的人,所以用语和举例也尽量配合这种情形,希望不同背景的人读来都能觉得熟悉(译注:

台湾在一九九八年成立了中华沟通分析协会)。

TA课程的特色之一,就是经常针对内容做练习,每教完一个段落紧接着都会有相对应的练习,我们发现这是加强对理论的了解,以及学习如何应用的最有效方法。

本书也采用这个方式,在每一个段落之后都有练习,要想从本书得到最大的收获,就要尽可能去做每一个练习。

每一段练习之前,会以一个﹡来标明,所用的字体也不一样。

﹡当你看到﹡和楷体字的时候,就是练习的部分,请尽可能去做,做完了才看下一段。

建议你用活页笔记本把你在每一个练习中所做的结果记录下来,最好也把读本书时的想法写下来,这是学习TA最有效的方法:

用在自己身上。

当你读完全书也做完练习的时候,你会对自己增加很多的了解,可能也会藉这些知识改变生活,若真如此,恭喜你了。

但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要完全取代心理治疗,如果你有一些实质的个人困扰,我们还是建议你去找专业的治疗师。

沟通分析师很鼓励案主学习TA的观念,如果你决定接受TA治疗,这本书也可以帮助你学习。

如果你想用TA帮助或治疗别人,这本书可说是最好的入门书,但是这些入门的知识还不足以使你成为专家,要想成为专业的沟通分析师,还必须完成TA学会所规定的上课时数,有实习的经验,加上专业的督导,并通过学会的考试。

有心人可以看附录四对训练内容的详细介绍。

我们的资料广泛地取材自目前TA的主流观念。

就一本入门书来说,并不适合去谈一些还有争议的理论,但是今日有很多重要的核心观念,和当初艾瑞克•伯恩(EricBerne)草创TA时已大不相同,我们写这本书的热忱之一,也包括了想把这些新观念介绍给大家。

在六○年代发展出TA的伯恩是个革新者,后继的沟通分析师能不断地革新,相信伯恩也会引以为荣。

在TA刚发展出来的时候,有些人的想法和著作造成了一些误导,使人以为TA的理论基础很平凡、普通。

其实由于伯恩希望TA能被大众接受,所以他选择用简单的字眼来描述观念,用词虽然简单,背后的观念却相当复杂、细腻。

由于在六○年代TA被强调是一种“通俗心理学”,有些作者就利用其单纯的外表写了一些过于简化的书籍,至今TA还没能完全从那几年的伤害走出来,虽然二十几年来有很多沟通分析师写了不少好书详细介绍,仍无法洗刷TA的肤浅形象。

我们写这本书也希望能矫正这种错误的印象,希望既能细腻深刻地阐明TA的理论,又能用简单明白的话来交待清楚,一如当初伯恩努力的方向:

以通俗的语言来传达复杂的观念。

所有TA理论的基础,可说是自我状态的描述。

当初伯恩就一再强调,自我状态有其时间因素,父母和儿童自我都是反应过去的经验,而成人自我则是以所有的资源对此时此地做反应,这三种自我状态都各有其思想、感受和行为。

这和某些简化的说法:

“成人自我状态负责思考,儿童自我状态负责感受,父母自我状态则负责必须、应该做什么”是很不同的。

在本书中,对自我状态模式的解释,会回归伯恩原来的说法,其他理论的阐述也会秉持这个原则。

书中任一案例的描述所牵涉到的人名都是虚构的,如果和某个同名的真人有类似的地方,则纯属巧合。

我们的专业指导者是艾莉卡•史登(ErikaStern)博士,她是荷兰Utrecht大学咨商研究部的教授,没有人比她更适合这个工作了,她不只就TA指导我们,也就其他心理治疗学派的观点给了我们很多建议,她本身是个成功的专业主编,加上精通多国语言,在语言的使用上给了我们很多提醒,好让不是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也能轻松读这本书。

她对本书的贡献实在太大了。

我们的指导者还有安德鲁•密道顿(AndrewMiddleton)博士和克莉丝汀•密道顿(ChristineMiddleton),他们以初学TA的立场给我们很多意见,使我们避免一些自以为别人应该知道而未说明的重点,还指出原稿中太过累赘和重复的解释。

他们两人对最后的定稿有很大的影响。

理查德•厄斯金(RichardErskine)博士和玛莉莲•查克曼(MarilynZalcman)社工师,针对扭曲感觉的系统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的意见。

杰尼•汉(JenniHine)则提供我们当前TA组织的资料。

爱蜜莉•杭特•卢波(EmilyHunterRuppert)促成我们两人合作写下此书。

我们也非常感谢下列众多作者愿意让我们引用他们在TA季刊和学报上所登的文章,包括:

约翰•杜谢(JohnDusay)的“自我图”;法兰克林•恩斯特(FranklinErnst)的“关于你我好不好的象限图”;理查德•厄斯金和玛莉莲•查克曼的“扭曲系统”;泰比•凯乐(TaibiKahler)的“迷你脚本”;史帝芬•卡普曼(StephenKarpman)的“戏剧三角形”;吉姆•麦肯纳(JimMcKenna)的“安抚图”;肯恩•麦勒(KenMellor)和艾瑞克•西格蒙(EricSigmund)的“漠视的矩阵图”。

我们希望这本书能成为TA的标准、基本教科书,也希望读者能共襄盛举,把你的批评和回馈告诉我们。

有没有什么地方,你认为我们应该再说清楚的?

你是否觉得这本书有什么未尽之处?

你是否看到书中有错误、过时的观念,或是前后不一致的地方?

欢迎你把这些意见告诉我们。

我们也很希望你能说说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哪些部分。

请透过位于英国诺丁汉(Nottingham)的生活空间(Lifespace)出版社或教堂山(ChapelHill)的公司和我们连络。

艾恩•史都华(IanStewart)

凡恩•琼斯(VannJoines)

<译序>

易学的专业,深入的探索

十年前,我参加非专业的自我成长工作坊,在团体里学到一些基本的TA理论,发现拿这套理论来分析、探索自我,可说是相当有威力。

于是满怀兴趣地读遍当时国内已翻译成中文的TA著作,可惜当时只有介绍粗浅理论的译作。

后来得知高雄有位通晓中文的挪威人郭惠芬老师教授专业的TA,还引进瑞典的资深督导定期来台湾授课。

刚好我的工作调到高雄,于是有缘深入学习TA。

国内难得有知名心理学派的长期训练。

十多年来,TA在台湾的训练一直没有间断,可说是非常难能可贵。

台湾的TA课程相当完整,包括了两天的基础课程(TA101);每年一、二十天,为时两、三年的进阶课程(TA202);有国外资深督导的临床实习课程(合约小组);也有特殊主题的工作坊;还有运用TA处理问题的治疗团体和个别治疗。

学员大多从事助人工作,有辅导老师、心理师、社工师、张老师或生命线的专业人员和义工、牧师、医师等等,也有学员是对自我探索有兴趣,或是因为内在冲突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式而来学习。

学员间还成立读书会研读TA的文章和书籍,郭老师向大家引介这本书,那时我片断地翻译了部分内容,发现其用字简单明了,解释清楚详细,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好书,也一直希望能把这本书完整地介绍给中文读者,今日终于得偿夙愿。

本书可说是一本实用的教科书,详细介绍TA的理论,内容涵盖了基础和进阶的课程。

想藉TA帮助别人的专业人士,只要详读本书,用心做练习,就能对TA有相当程度的了解。

这同时也是一本实用的自学手册,除了理论的介绍,还有很多实用的练习,让读者深刻体会沟通分析探索人心的威力,凡是对自我成长与人际互动有兴趣,想要探索内心世界与人际关系的人,必然能得到很大的收获。

建议读者先用在自己身上,不要急着拿来分析别人,如果能先藉本书了解自己,以其技巧调整自我,届时就能很自然地运用到与别人相处的情形,甚至帮助别人。

本书也适合自我探索的成长团体或读书会研读,若能以团体的方式讨论书中所附的练习,会比自己研读的效果更好。

十年来接触自我成长课程和心理治疗,我觉得国内仍未建立起良好的训练制度和治疗规范,只凭民间少数有心的团体自行在黑暗中摸索,有兴趣的人也只有到处参加各形各色的工作坊来学习,少数接受过咨商、辅导或心理治疗完整训练的专业人士,也大多单打独斗地运用专业能力。

可是现代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普遍(或者可以说是大家越来越重视人际关系、精神生活和心灵的依归,于是逐渐注意以前就已存在,但常常被忽略的心理问题),探讨内心世界与人我关系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

既然没有正式而良好的制度可以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参加各种工作坊或个人的咨商工作室,是一种追寻的好方法。

阅读、思考、讨论,也是一种良方,可是大众化的书常失之不够深入、浅尝即止,而专业书籍却又常充斥许多理论、不知如何应用,或是艰深难懂,读完不知所云。

如果能有既专业又能用以自学,既深入又实用的心理书籍可供学习,也不失为空虚心灵追求满足人生的简便管道。

这本书就是能兼顾“深入”与“易学”的书,我希望日后还能继续译介同样深入而又易学的其他心理学派书籍给读者参考。

举凡自我成长与心理探索的书籍,都需要亲身体验,并与人讨论,本书也不例外。

书中所附的练习请读者务必认真去做,才能有深刻的体验,感受TA的威力,而不致流于仅仅吸收一些客观知识而已。

如果能与朋友讨论更佳,也可与译者在网路上交流讨论(地址:

kk497@ms17.hinet.net)。

译文如有错误不妥之处,亦祈不吝指正。

翻译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两种语言来自不同的语法和文化背景,基于此,本人较倾向意译而非直译,而面临专业术语时,更觉两难。

即使像TA所用的术语在英文里属于相当口语化的表达,可是译成中文时,要如何兼顾口语和术语双重性质,实非易事;加上TA在国内已有一段历史,有些名词虽然翻译得不恰当,但专业同好已习惯于原有的译法,所以本书有些名词可见两种译法并列。

期待有志于心理治疗与咨商辅导的朋友,能逐渐把单打独斗的力量汇聚起来,找出更适合本土的译法,更希望大环境落实对心灵成长的重视。

易之新一九九九年九月于揽翠楼

目次

<序一>不老的沟通法则黄光国3

<序二>概述TA理论邱德才7

<作者序>白话说TA艾恩•史都华/凡恩•琼斯12

<序>易学的专业,深入的探索易之新17

第一篇沟通分析(TA)概论

第1章什么是TA?

/30

TA的主要理论/31

TA的哲学理念/35

第二篇描绘人格:

自我状态模式

第2章自我状态模式/40

在不同的自我状态间转换/42

自我状态的定义/44

自我状态和佛洛伊德的理论/47

过于简化的模式/49

第3章从自我状态的功能来分析/52

儿童自我:

顺从型和自由型/53

父母自我:

控制型和照顾型/57

成人自我/59

自我图/60

第4章从自我状态的第二层次结构来分析/64

父母自我的第二层次结构/66

成人自我的第二层次结构/68

儿童自我的第二层次结构/69

区分结构和功能的不同/73

第5章如何确认自我状态/76

从行为的表现来判断/76

从社交的互动来判断/82

从过去的经验来判断/83

从现象的体验来判断/85

实用的判断方式/85

表现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87

第6章病态的自我结构/92

污染/92

排除/97

第三篇沟通:

交流、安抚、时间的结构

第7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