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片分析写作.docx
《电视片分析写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片分析写作.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视片分析写作
电视片分析写作
第一讲:
电视片基础知识
【电视纪录片】
一般以电视为主的院校,考试多以电视作品分析为主,就往年的情况综合来看,多半是电视纪录片和专题片,因为电视纪录片是电视作品中最有文化含量的类型,同时也综合了电视的各个表现要素,对于考生文字及感受能力的考察最具有综合性。
(一)电视纪录片的定义
电视纪录片,是指运用新闻镜头,真实地纪录社会生活,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和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
中国纪录片是一种特定的体裁或形式,它是对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军事领域的事件或人物)及自然事务进行纪录、表现的非虚构的电视节目种群。
纪录片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基本的叙事报道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实践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摄影手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在电视传媒中,电视纪录片可以充分发挥电视的特长与优势,即可以在对现实的记录构思中,寄寓一定的文化内涵或思想意义,并且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与震撼力,甚至还可能超过一些虚构的作品。
(二)电视纪录片的种类
人类学的、自然历史的、文化的、宗教的、人物传记的、旅游的、信息的、工业的、科普的、公共事务的、商业的、新闻的、销售的等等,种类繁多。
(三)纪录片的特性
1、真实性
从整体上讲是指形象真实、声音真实、场面真实,乃至情感真实、心灵真实、氛围真实等等。
要求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以采访摄像为基本手段,直接拍摄,记录真人真事真情真景。
2、艺术性
当然,这是在真实性前提下的艺术性,并非是那种允许虚构的艺术性。
这里涵盖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强调情感的魅力和知识的力量。
此外,它还表现为要通过种种艺术手段来帮助事实的记录,或者以其营构出一种真实的氛围。
3、伦理性
或可以称为哲理性。
对于电视纪录片而言。
这种特性是在当代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作为对一些新闻专题(比如某些突出的社会问题)的关注,作为对一些舆论的引导。
作为对某些社会不良现象的监督或批评,甚至希望促成一种社会的改革等等,它都需要伦理性。
(四)纪录片的叙事方式
1·画面加解说式
这一叙事方式曾是我国纪录千虑一失 主导叙事方式。
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和《话说运河》。
在实际创作中,一般是先有选题,主创人员根据选题写出文字稿本,领导审查通过后开始拍摄。
后期编辑时,则是先根据文字稿配音,再根据配音编画面。
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重视解说词的创作,非常重视解说的叙事说明作用,通过它来表现内容的发展。
随着这一形式的发展,出现了通篇泛滥的解说加音乐,结果忽视了其他声音元素和图像对作品整体形象造型的功能,这使得画面或多或少地成为一种图解的工具,整个片子从文稿上来看更像一篇论文。
另外,从创作观念上讲,这种叙事方式往往注重是共性而不是个性,注重的是主题和结论而不是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创作者也往往把自己当做一个政府工作者代表政府,而不是把自己当做一个艺术工作者仅表述自己的一家之言,这样片子就承载了过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内涵,结果抽象大于具体,空泛压倒细节,逐渐偏离了电视的本性,丧失了可看性。
2·访谈加解说式
画面加解说的模式是一种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对观众影视文化要求的提高,这种叙事方式的弊端正日益放大。
因此,纪录片创作者不得不寻求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访谈加解说的叙事方式。
由于有了访谈的介入,降低了解说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片子的主观介入程度。
另一方面,由于有了来访的介入,可以向观众展现过去和将来时空,从而扩展了整个片子的表现力。
当然,解说和访谈的交替出现,无形中给片子带来了一种节奏因素,因而更加适合观众的收视需要。
访淡加解说作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方式,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观念的一种进步。
运用这种叙事方式比较成功的片子还有:
《共产党宣言》、《邓小平》、《毛泽东》、《周恩来》和《中国的外交风云》等。
3。
客观记录式
从90年代开始,纪实的创作观念开始兴起,纪录片的创作中也相应地出现了客观纪录的叙事方式。
它反对使用大段大段的解说这种过强的主观形式,主张不干涉拍摄对象,保持生活的原生态,强调取材的客观性。
这一叙事方式借鉴了故事片的创作方式,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创作者深入生活。
切实体验生活,甚至把自己完全融人被摄者的生活,从中提炼细节、情节乃至故事。
客观记录不是纯客观主义,它必须融人创作者的主观表现因素,否则片子就成了一本有闻必录的流水账。
在正式拍摄时,尽量隐蔽创作者,不让创作者的形象和声音进入画面。
编辑时,往往运用一个故事来结构和叙述,并大量使用同期声,较少依赖解说。
从创作观念上讲,这种叙事方式的选题一般从小处入手,注重的是个性化的事件和人物,讲究叙事情节化,创作者往往把节目好看当作创作的第一要素,结果片子就有了吸引人的因素,好看、耐看。
这种叙事方式是对纪录片纪录本义的回归,也是目前纪录片创作的一种发展方向。
无论是《婚事》、《阴阳》,还是《小武》、《重逢的日子》,无不是采用这一叙事方式的杰作。
4、主观表现式
符号语言(画面)的大量运用,故事化戏剧化更加突出,个性化创作的观念被认证。
《龙脊》、《西藏的诱惑》、《藏北人家》、《英和白》、《幼儿园》。
这一类纪录片由于艺术表现手法比较丰富,是专业考试的热点。
(五)人物塑造
个性化是人物塑造的关键词:
典型的环境、特殊的背景、生活的情状、复杂的关系、内在的精神等等是体现人物个性化的主要方面。
电视纪录片人物塑造的手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活细节
细节包括动作细节、神态细节、物件细节和环境细节等。
2。
人物心理
通过外部客观事物表现人物心理,通过外部动作细节表现人物心理,通过电视特技画面表现人物心理,通过声音语言表现人物心理。
3。
人物性格特征的符号化表现
所谓艺术符号,就是某种具有指示、象征和表情意义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某种经过提炼、抽象、诗化了的艺术意象。
艺术符号创造性的运用应该包括对现成艺术符号的加工改造和艺术符号的独创两个方面。
优秀电视纪录片推荐
根据最近几年专业考试的趋向和命题规律,推荐部分优秀纪录片作品,希望考生在备考时能有选择地去观摩和分析,提高自己的鉴赏和分析水平。
片目如下:
《西藏的诱惑》、(藏北人家》、《雕塑家刘焕章》、《龙脊》、《最后的山神》、《神鹿呀,我们的神鹿》、《中华百年祭》、《沙与海》、《壁画后面的故事》、《土地忧思录》、《深山船家》、《远在北京的家》、《背篓电影院》、《山洞里的村庄》,《幼儿园》、,《回家》、《三节草》、《英和白》、,《平衡》、《流浪北京〉、《故宫》、《话说长江》、《大国嘱起》、《水问》、《苏园六记》、《老头》、《姐妹》、《德拉姆》、《幼童》、《奥林匹亚》、《迁徒的鸟》。
【电视散文】
文艺编导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方向之一,这个专业的专业方向主要做晚会、综艺栏目、娱乐节目等。
所以,文艺编导专业在专业测试时侧重于对电视艺术片分析的考察,特别是电视诗歌散文。
考生在专业考试之前,可以多看些这个类型的片子。
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有个《电视诗歌散文》栏目,这个栏目的电视片在专业考试的时候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考生可以多关注一下。
(一)什么是电视散文
电视散文,是通过特定的屏幕声画形象,散点式地反映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忆的生活情景和刹那间的思维活动,运用独特的电子制作手段,将散漫的思维碎片组合在一起,营造散文的意境,具有浓郁抒情氛围的电视文学样式。
实际上它是一种文学散文的电视化,或者说是电视化了的散文。
电视散文采用电视艺术手法重现散文那种“形散神聚”、“以小见大”、“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电视散文是以抒情写意为主的电视文学样式。
电视散文旨在介绍散文名篇,特别是要突出原作的文字魅力。
(二)电视散文的特点
1·反映生活的形态
它不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和因果关系,没有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戏剧结构要素,也不具备展现完整矛盾过程的鲜明线索。
2。
总体构思
它往往由若干串联在一起的自然段落所构成,且不讲究段落与段落衔接的必然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多采用顺叙的方法,或侧重写人记事,或侧重表情达意。
或追求思辨哲理。
3.结构方式
它取材灵活自由,形式丰富多变,解说词不受韵律拘束,在近似散点式的生活表象中,或抒情,或议论,或叙事,或三者兼而有之,强化作品的艺术真实性。
4。
语言
自然简洁优美,散文不以情节冲突和人物塑造取胜,因而对语言的艺术表现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由于散文的内容多接近生活,语言必须自然简洁,否则会显得矫揉造作。
但自然简洁并不等于平板枯燥,相反,散文的语言必须优美形象。
(三)电视散文的创作特征
1。
立意新颖
所谓立意,就是确立电视散文的主题或主旨。
“以小见大”、“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由于电视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取材细微,因而更需要在立意上下工夫。
2·联想丰富
电视散文的“散”,主要建立在断续的联想基础上。
这种联想,一般是以主旨为轴心,联结自然与社会,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人生。
3、文采飞扬
电视散文的文采主要体现为画面语言,有声语言,造型语言,甚至光效语言,色彩语言,影调语言,特别是电子特技手段的有机组合上。
这种屏幕造型语言,不仅要准确、形象、精炼、生动,更需要潇洒、自然、活脱,富有节奏感,正是这种优美、抒情的文采,构成了电视散文的艺术魅力。
(四)电视散文的虚与实
虚是指通过电视的画面、语言、音响组成抽象表达事物特征,加以突出、放大和比喻,虚化物像,再融入作者的独特见解,倾诉对事物的情感。
实是指通过电视的画面、语言、音响组合描述代表事物特点的细节、情节和环境营造气氛、叙述过程、表达物象。
(五)电视散又的画面结构特征
1。
注重叙事结构
电视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都有一定的情节,所以一般在用镜头语言叙事上,常常像故事片一样,注重镜头的章法。
2。
节奏舒缓而富有韵律
从总体上讲,电视散文大多节奏相对缓慢,平缓中寄寓深情;语言言简意赅,画面凝重而情深。
这一点和音乐电视MTV形成明显的反差。
3·构图讲究平衡
电视散文在摄影构图上多表现为均衡。
具体表现为画框一般与地平线平行,构图注重黄金分割,力求精美。
电视散文的意境,往往是通过精美的构图和画面来获得的。
舒缓的节奏、平稳的构图容易抒发情感,表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抒情美。
4。
色彩造型
电视散文不像MTV那样色彩的跳跃性大,而倾向于自然色彩,少用夸张性色彩,从淡雅中见真情。
在用色彩处理时空上,可通过高低调、彩色黑白影调的变化来实现。
5。
洼重意境
电视散文的后期制作中,往往追求古朴清新的风格,电子特技,尤其是MTV中使用那种三维特技往往很少见到。
一般也就是用一些软切换(如谈人淡出、溶人溶出等),使镜头柔和转换,并力求表现画面的清新和淡雅。
电视散文的画面重在营造文中要求的氛围、意境,要深含着某种韵味。
通过画面的意境调动观众的想象力,用心去体味、去解读其中的寓意,以拨动观众的心弦,发出强烈的共鸣。
在处理电视画面时,画面不要太实。
画面处理太实,会使观众失去想象的空间。
缺乏追求意境的美。
画面要有景深,给观众的神游、幻想、遐思留出广阔的空间。
电视散文的画面要注意光、色彩、各种剪辑手法、特技、蒙太奇语言的运用,将这画面与旁白和音响有机地结合起来。
产生散文特有的魅力。
【电视新闻专题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电视编辑方向)、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主要是培养从事电视节目(包括电视新闻、专题和纪录片等)、电视栏目和频道的策划、编导、主持与制作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电视编导高级专门人才。
这个专业在招生考试中主要是考察考生在新闻敏感和电视手段的把握方面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
电视新闻专题片就成为这一类专业考试时偏重的电视片类型。
考生在分析电视新闻专题片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对电视新闻的基本要求
1·突出主要的新闻事实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用事实说话是电视新闻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怎样用事实说话呢?
第一,突出新闻的五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什么。
因为这五个词的英文的第一个字母都是W,所以也称五个W,有时还需要加一个H,即怎么样。
第二,选择和运用典型事实。
所谓典型事实就是既有鲜明的特色,又能在整体上反映事物的本质,既有典型意义又有普遍意义。
第三,善于选择典型的现场环境。
用画面尽可能地展示现场的环境、气氛,用解说词画龙点睛地提示环境中的关键场所和地点,补充说明画面看不清的内容。
第四,用解说词交代必要的概括材料,有助于观众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轮廓和来龙去脉,了解新闻事实在大的时代背景下的意义。
第五,通过事实表达观点。
记者要学会用事实说话,
把议论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
事实和观点的关系,是事实决定观点,而不是观点决定事实。
在新闻报道中要善于借助事实表达观点,把观点巧妙地寓于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之中。
现在的许多电视新闻普遍存在着画面细节少,空泛的全远景多,具体事实少,抽象概念多的问题。
记者用解说词空洞地大发议论,观众既看不到有根据的事实,也看不到有说服力的现场、人物和事件。
解说词与画面“俩张皮”的现象十分严重。
我们绝不是排斥议论,但议论要和事实有机结合、相互印证才有表现力和说服力。
2·突出新闻的时效性
新闻贵在新鲜、新颖、新近发生,时效性就是新闻的生命所在。
但电视画面在表达时间概念方面是苍白无力的,字幕、解说词就肩负着交代时间要素的使命,字幕和解说词可以准确无误地表明时间和时间的变化。
比如,用字幕打出“X月X日x时X分”。
用解说词表述“今天下午5点”、“今天上午”、“到发稿时间为止”、“刚刚收到的消息”,这些都是有效地突出新闻的时效性的实例。
我们要一改原先那种讲究新闻时效的做法。
比如:
“最近”、“不久前”、“近一个时期”等把数日前发生的事叫做“最近”,把半年或一年前的事还称做“不久前”,要力争把这些过时的时间概念从新闻中清除出去,使新闻真正成为瞬息万变的客观现实的及时记录和反映。
3·突出新闻人物和事件的特点
抓特点,就是抓事物的个性,抓住了个性来做新闻,才能做出事物之间的区别,才能做出新闻的新鲜感。
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只抓共性而忽视个性的做法,使许多新闻相互雷同或似曾相识。
电视画面在拍摄时倡导抓拍有意义的细节,以细节表现区别,以细节表现特点。
那么,解说词就要在画面细节的基础上补充画面未能表现清楚的方面,深化和升华画面细节,讲述与典型细节有关的方方面面的内容。
阐述细节背后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意义。
4·突出新闻解说词短小精悍的特点
一
新闻要用最简练的文字,讲清楚最重要的事实。
现在,电视新闻的解说词普遍又长又累赘,不管画面表现了什么,解说词统统要重说一遍。
这就出现了一些“看图说话”和重复画面的多余解说。
其实,电视新闻解说词有别于单纯的文字新闻,画面己经生动形象地表现清楚的内容,解说词就不必赘述了。
解说词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完成画面做不到或做不好的工作。
这样,解说词的篇幅就可以大大压缩,真正做到短小精悍。
(二)电视新闻的结胸
电视新闻的结构一般由导语、主体、结尾和背景组成。
电视新闻的解说词要紧紧围绕主题,与画面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随着电视手段的变化和报道方式的改变,有些新闻可能没有结尾和背景,也有些新闻全片没有解说词。
但就一般的电视新闻而言,结构的基本要素仍然是导语、主体、结尾和背景。
1·导语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
对于写导语的方法,有些教材把它概括为叙述式、描写式、提要式、提问式、结论式、评论式等等。
其实,写导语最重要的原则是把观众最感兴趣的东西和记者最需要告诉观众的东西写在导语中,这样的导语就像“吸铁石”一样吸引着观众不得不看下去。
具有吸引力的导语,就是一个好的导语。
为了把观众吸引住,许多记者在导语的写作中各显神通。
有的用简练的文字准确概括全片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内容;有的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搬出来;有的提出观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等等。
其实导语的写法不拘一格,只要能有效地抓住观众,吸引观众关注后面的画面,就是一个好的开头。
许多电视新闻片喜欢把最重要、最新鲜、最富吸引力的材料放在开篇,把新闻五要素写在导语中,随后的材料,在重要性、新鲜度、吸引力诸方面的强度和力度依次递减,从而形成“倒金字塔”式的结构,这是新闻类题材独特的结构形式。
2·主体
主体是新闻的主要部分。
电视新闻主体的表现,有几种常用的方法。
第一,按照逻辑顺序展开。
即按照事实本身的逻辑和进程进行。
围绕着主题思想,根据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自然妥善地安排材料。
材料安排可以是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也可以是主次关系、点面关系、递进关系。
有的是先展现结果,再分几条线去探究原因;有的是把与此事有关的方方面面的情形一一展现出来;有的是先摆出主要的,再按不同程度分层表述;有的是先表现带有普遍性的“面”上的情况,再集中具体地描述“点”,有的则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展开,深入地挖掘。
第二,按照时间顺序展开。
许多纪实性电视新闻是按时间顺序依次拍摄的,整部片子便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安排材料。
纪实性电视新闻的材料应经过精心筛选,要紧
扣主题,有助于表现和说明主题,不能在纪实中不分主次,遇到什么拍什么,解说如同配着画面记流水账。
第三,按照记者的思路跳跃式的展开。
一些政论色彩较浓的说理性新闻或评论性节目往往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议题,从多个“点”“面”铺开,该放的时候放得开,天南地北纵横谈;该收的时候收得住,所有材料紧扣中心议题。
思路是跳跃的,材料的选用是精心的,主题思路始终是明确的。
3·结尾
精彩的结尾可以深化主题、升华思想、给人以启迪、引导观众思考。
结尾的方式多种多样。
许多记者用颇具独创性的方式结尾,或启发观众思考,或提醒观众注意,或提出事物的发展趋势,或表明将要出现的不良后果,或号召观众行动起来积极响应,或交代一个结局。
好的结尾要突破模式,开阔思路,出新意、有创造性,使观众的思绪久久地沉浸在影片中。
有些新闻使用结尾,有些不用。
现在,在新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穿衣戴帽模式化,特别是一些栏目化的节目,简单地把栏目化和模式化混为一谈。
本来结尾己经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但硬要拼凑几句,以符合栏目的模式,结尾便成了画蛇添足,影响了全片的整体效果。
4·背景
新闻背景是指交代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条件和环境。
背景的展示可以运用资料镜头、照片、图片、图表,也可以利用解说词和字幕。
许多新闻事实只有放在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环境中,才能显示出真正的价值。
背景资料恰恰可以通过翔实的文字、行动的图片交代出特定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历史史实、因果关系以及对今天有影响的人和事。
背景的交代对今天的事实往往起着陪衬、渲染和烘托的作用。
背景材料主要包括说明性材料、注释性材料和对比性材料。
背景材料的运用在电视片中是没有固定位置的,好的背景资料应融合在新闻片中。
插入背景材料时,应寻找一个合适的插入点,使背景与现实紧密结合,过去与今天融为一体。
第二讲:
电视片分析写作方法
【电视片的主题分析】
(一)把握主题
主题是电视作品的中心思想,是编导对生活和历史现实的认识、评价和表达,是创作者思考结果的展示,是作品中人物、事件、细节、结构的统一。
电视片分析文章的第一段就是概括电视片、点明主题。
既然是电视片的 “主题”,未免就要想得更深更远一些,想想电视片作者的创作意图,想想电视片背后更深刻的思想,想想是否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哲理,或者电视片让我们感悟到了什么。
比如有的电视片看似表现部门互相推委,实是批评官僚主义,办事效率不高,有些电视片看是反映“一场大火”,实是强调消防隐患忽视不得;有些电视片看似表现考古,实是反映文明进步……这就要求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出反映事件本质的主题思想。
电视片的“主题”就好比写文章要先有“立意”一样,你的文章最终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宗旨,电视片也是一样,也许这个宗旨不太好直接表达,而是隐藏在电视片之中,需要深刻领会,也有可能在电视片的最后会点明主题,考生只要听清楚并理解了,是不难领会的。
把握好了主题,可对主题进行适当分析。
对主题的分析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个电视片对主题的要求:
要正确(明确中心思想),要集中(不要东拉西扯),要鲜明(不要含混),要新颖(陈词滥凋让人乏味),要深刻(不要肤浅)。
举例:
央视焦点访谈《难圆绿色梦》的第一段可以有以下几种着笔方法:
①央视《焦点访谈》新闻专题电视片《难圆绿色梦》讲述了一个造林、毁林和人进沙退、沙退人进的令人痛心的故事,以褒场徐治民老人30年造林的坚韧精神,谴责毁林的恶劣行径,着力表现了一个重大而沉痛的主题:
毁林就是助沙为虐。
就是毁坏自已的家园,就是作孽子孙后代。
②央视《焦点访谈》新闻专题电视片《难圆绿色梦》通过徐治民老人的遭遇,几十年辛苦造林,把沙地变成了绿洲,现在他老了,乱砍滥伐之风猖獗起来,绿洲又正在重返沙漠,引出了是保护环境,还是眼光短浅,急功近利,杀鸡取卵地破坏生态这一主题。
③央视《焦点访谈》新闻专题电视片《难圆绿色梦》通过对园子塔垃的树林被毁这一惨痛事实的追踪,追溯徐治民老人为营造这片林木,倾注全部精力和心血的艰难历程,揭示了防止土地沙漠化这一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而沉重的主题。
④央视《焦点访谈》新闻专题电视片《难圆绿色梦》通过讲述前辈几十年辛苦造林,却被后辈毁于一旦,造成土地沙漠化的沉痛故事,实际在控诉乱砍滥伐,控诉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造成了沙漠化卷土重来的恶果。
电视片点明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
(二)如何表现主题
把握好了一篇电视片的主题,接着就要分析这篇电视片是怎样表现主题的。
或者说,该电视片的特色或成功之处在哪些方面。
在写电视片评析时,第一部分分析了电视片主题,第二部分就可以逐一分析电视片的特色所在了,而这些特色所在正都是为了表现主题,为主题服务的。
电视片如何表现主题?
或者说电视片有什么特色?
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分析,常见约有:
⑴结构。
⑵人物形象。
⑶蒙太奇手法。
⑷细节。
⑸选材。
⑹电视语言的特色,包括解说词的特色、镜头的特色。
⑺电视片切人点。
⑻记者的表现、主持人的表现。
⑼音乐、字幕。
⑽同期声的运用。
⑾色调。
⑿剪接手段。
⒀其他特色。
当然,我们写-篇电视片评析,不可能面面俱到,事实上,面面俱到的分析不是一篇成功的评析文章,必须有详有略,该深入透彻的就得深入透彻地分析,该一笔带过的就一笔带过,一般来说。
重点写三四点。
也就够了。
【电视片的表现手段分析】
(一)结构分析
电视作品的结构是指其组织方式和内外构造。
编导者依照主题的需要,将素材分类,按照轻重主次分类组合,安排布局,达到符合生活规律和艺术上的和谐统一。
分析电视片的结构就好比分析文章的框架和段落大意。
电视作品结构的最基本要求,是要做到完整、自然、新颖、严谨、统一。
电视片创作中常见的结构有以下几种:
1·纵向结构
即电视片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辑组合的。
也就是从因到果,从先到后,按事件进程,依次讲述。
2·横向结构
即围绕主题,但不受事物时间顺序限制,将同一时间,多个不同的空间、方位的情况组织起来,“并列式”地反映“面”上的情况。
当然这些“并列式”也不是完全平行,可以有递进的关系。
比如有“多点同时”结构,在同一时间,但有多个观察侧面,将不同空间、不同方位上的事实串起来。
有“同时异空”结构,同一时间点,在不同的空间取材。
比如,一场大型球赛正在体育馆举行,说完了体育馆内的拉拉队表现,再说场外市民的关注程度,就是横向结构了。
3·点面结构
即从个别的、典型的事例带出面上的、总体的情况。
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如曝光湘江一起排污现象后,接着介绍湘江水质整体监测情况;查处一起餐馆油烟超标排放后,概述全城还有多少家餐馆违规排放,那是点面结合。
4·递进结构
即层层递进,或层层深挖,这种结构是步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