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75250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2分,共6分)

谈传世

雷 达

常常有人问我:

为什么我们的古典名著一直流传不衰,而现在的一些比较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花了好大气力,流传却很困难,多则一两年,少则一两个月,就再也不大为人提起了?

还有人进一步追问:

从小说艺术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天小说的技术手段,比起中世纪来不知丰富了多少,高明了多少,可为什么在赢得读者和流传程度上,现今的作品反而赶不上古典名著呢?

初看这问题,似乎问得有点傻,不值一提,但真要把它说清楚,还不那么容易。

我想了想,觉得这问题与今天的写作并非毫无关系,一些名著的传世其实是能够给我们很多启发的。

若从漫长的历史时空来看,文学发展的总趋势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但文学的历史终究不是进化的历史,而是变化的历史。

从古及今,文章变化万万千,各擅其妙,难分高下。

故而,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硬要互相攀比是不明智的。

古典名著再传世,也取代不了当代小说的需要和位置。

当代正在发展中,谁能说当代小说中的杰出之作就一定不传世呢?

不过,现今的学者一般认为,小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生活故事化阶段、人物性格化阶段和人物内心审美化阶段。

这大致是不错的。

可这并不意味着,后一阶段是对前一阶段的扬弃,后者一定高于前者。

故事化也好,性格化也好,心灵审美化也好,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或发挥各自优势,或三管齐下,或一管独胜,没有必要过分地抑此扬彼。

读者的层面甚复杂,需要也极多样,几乎任何一种审美形态的东西,都能在今天的中国找到它的对应。

就说《水浒传》吧,它传世的一个重要秘密,是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烈的民间性,那些英雄的传奇故事早就在老百姓口头上传递着,连呼保义、玉麒麟之类的诨号,也早已有之。

它的人物、故事、价值立场,已跟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焊接在一起,化为血肉,无法拆解了。

它不传世谁传世?

今天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编都编不出来的传说和事迹,我们的作者不也可以利用它们重起楼阁,精深加工,从民间土壤上建起大厦吗?

弄得好,虽未必传世,却也能赏心悦目。

有时我看某些公安题材小说,编的人很吃力,但并不动人,比起某些罪犯的想象力来,不知逊色了多少。

我当然并不主张照搬生活,而是主张把根子深深扎进民间,到那里去充分吸吮民间生活本身的遗传性资源。

这几年创作上的一个趋向是回归故事,让小说回到小说,崇尚故事性的影视业对文学的索取又在助长着这种倾向。

这似乎是大势所趋。

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小说的基本层面本来就是讲故事。

问题在于怎么讲,会不会讲。

古典名著的讲故事,一是突出人物,二是饱含细节,三是富有文化底蕴,这是它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人是魂,没有比平添几个不朽的文学形象更令人神往的了。

世事无论多么新鲜,都会转眼即逝,唯有人物,可以长期存活。

现在的某些小说,故事之内无人物,人物身上无细节,故事之外无意蕴,剩下的就只能是一个事件过程的空壳子了,作者怎样玩叙述圈套也掩不住贫乏的内质。

这自然就谈不上流传与否的问题了。

现在讲故事的人和讲故事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可惜好故事并不多,于是想到,不妨多看看古典名著,或能让人清醒:

故事框架里该立个什么人,人的骨头上该长些什么肉,它们一起该撑起多大的审美空间。

(选自《作家文摘》,有删节)

1.下列对于古典名著流传不衰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典名著能够传世是因为它们完全能够满足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

B.古典名著都是以民间传说为创作基础,有其深厚的群众性和强烈的民间性。

C.古典名著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正好迎合了读者爱听故事的天性。

D.古典名著讲故事时注意突出人物,细节也很丰富,且富有文化底蕴。

2.下列对于当代小说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许多当代小说创作的技术手段比古典名著更为丰富高明,但流传性却比不上古典名著。

B.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当代小说也有古典名著取代不了的需要和位置。

C.当代小说中的杰出作品也有传世的可能,没有必要将当代小说与古典名著硬性攀比。

D.当代小说强调故事性,但故事往往与人物脱节,只是一个事件过程的空壳子罢了。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生活故事化、人物性格化和人物内心审美化这三个阶段可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B.当代生活并不缺少传说和事迹,缺少的是对民间生活本身的遗传性资源的充分吸收。

C.崇尚故事性的影视业对文学创作回归故事的创作倾向起到了一种良性的引导作用。

D.当代作家在创作中应该借鉴古典名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4—7题。

(共15分)

王烈:

甘做乡野一画贤

罗先哲

王烈学画之初,就对竹兰情有独钟。

四十余年来,他对宋代文同至清郑燮、蒲华等一百五十余位兰竹大家的作品,逐一反复研究,探索其神韵,得其精髓,力创新意,建造着属于自己的艺术殿堂。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烈得知山东艺术学院院长于希宁教授家中有一部日文版的《支那书画大成兰竹集》。

这部书在山东已是孤本,于先生视为传家宝,从不外借。

一个深秋飘雨的季节,王烈从淄博赴济南于先生家登门求借。

他首先做了自我介绍,又当场作画。

于先生被王烈的真诚和执着所感动,破例将画集借给王烈,但与其约法三章:

一是只能自己看;二是必须亲自送还,不准邮寄,不准托人捎送;三是限期七天。

王烈抱起画集,如获至宝地急速赶回淄博。

他买了几大包饼干,提了几暖瓶开水,把自己反锁在屋里。

整整五天六夜,他未走出房门,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看,又临摹了二百八十六张兰竹画。

第七天中午,王烈赶往济南,推开于先生的家门。

当于老得知他在五六天内竟然临摹了那么多兰竹画时,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王烈异常疲惫地赶回淄博,回到宿舍怎么也脱不下鞋子——脚背肿得撑破了皮,小腿肿得像牛腿。

正是凭着这种执着精神,他的绘画技法越来越精。

“师从古人,师从造化,师从我心”是王烈从事国画创作以来坚定不移的信念。

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王烈九下江南写生。

其间,同去的画友都忙里偷闲逛城市、买东西,他则一头扎进竹林里,细细观察体会,找素材、写生,一画就是几个小时。

风雨雾露、春夏秋冬,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季节竹子的变化,历历在目,颇有心得。

每次从江南返回淄博后,几百张写生素材摆满了床上地下,王烈一张一张地回想着翠竹的长势与变化。

一时兴起,挥毫即作,江南幽篁,亭亭立于纸上。

每一张画中,都融入了他的心血和才智,韵味无穷。

在传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经过多年的思索,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坚定不移地实践着。

一是探索画竹的构图,大胆创新,不拘泥于古人,亦不蹈今人,精、简、奇、崛;二是在题款上,善于用简洁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词语,使题款与画作和谐一体,珠联璧合。

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在一篇散文里写道:

“王烈先生的兰竹,按其功力来说,已经可以进入大师之境界,但先生的闲云野鹤孤傲不群却影响了作品的传播。

“闲云野鹤,孤傲不群”。

王烈的身上始终保持着传统文化人的这种品格。

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届不惑之年的王烈,远离闹市,在颜山城南山顶一间小屋里住了下来——那原是看林人的山房,这座小山房,不足二十平方米,四周无路,全是碎石,路滑难行。

他在这里一住就是三年。

除非有紧急的事情他才下山到单位去,平常就在此专心致志地创作,生活非常艰苦,他却十分舒心。

1993年内退后,王烈毅然离开城市,回到老家利津县台子庄的老宅子里。

干干净净的农家院落,低矮的院墙,简陋的木门,门上方镶着“兰竹苑”的牌匾,院里栽种着翠竹和兰草,满院滴翠。

屋前有供来访朋友喝茶、聊天、下棋用的石桌石鼓。

堂屋门口贴着他书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

泥舍久居心自乐,下联为:

篱院长守身更舒。

横批:

老屋隐士。

有媒体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何避居乡间,王烈坦诚地说:

“我作为一个画家,在什么情况下才觉得遗憾和愧疚?

决不是因为没有得到地位、金钱和荣誉,而是作品缺少激情和灵感,没有把内在的感情倾泻出来。

艺术需要孤独,艺术家需要静心。

王烈对自己的绘画要求非常严格。

每次画好一幅画,总是要挂在画室的墙上自己先看。

看上几天后觉得不足,心中萌生出新的章法和构思,就铺纸挥墨另画。

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每作一幅画他都认为不完美。

“画,愈画愈难。

”这是王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他时常对人们说:

“我画画永远从零开始,永远在起跑线上。

王烈在艺术创造上一贯主张求真,鄙视哗众取宠,不愿包装与炒作,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进行国画艺术的探索。

不逐名利,务实自励,默默耕耘。

“退掉官方协会茧,甘做乡野一画贤。

写兰写竹写自我,自由自在天地间。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传记开头详细记述王烈向于希宁教授真诚求借孤本的情形,突出了王烈对绘画艺术的真诚热爱和执着追求。

B.在传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认为艺术家应更多地师从古人,但不能拘泥于古人,更不必借鉴今人。

C.王烈远离闹市、避居乡间的主要原因是要避开官场俗务,获得自由的创作空间,找到创作激情和灵感。

D.“画,愈画愈难”在文中的意思是当画艺达到极高境界后,再想有所突破、提升是十分困难的。

E.王烈认为画家不应因为没有得到地位、金钱和荣誉而遗憾和愧疚,而应因作品缺少激情和灵感而感到遗憾和愧疚。

5、王烈“师从古人,师从造化,师从我心”的具体表现分别有哪些?

(3分)

6、文章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展现王烈的大师风范?

结合文本任选两种简要赏析。

(4分)

7、王烈“闲云野鹤,孤傲不群”的文化品格,得到了人们的尊重,但也“影响了作品的传播”,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8——11题。

(8-10每小题2分,11题5分,共11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戍卒叫,函谷举举:

拔,攻占。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

加速。

C.终继五国迁灭       迁:

改变

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

都、全

9.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祖死于是齐人勿附于秦B破灭之道也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D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

10.下列对第一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分析了齐、燕、赵三国的情况,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

B.作者通过假设,得出的结论是“或未易量”,从反面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

C.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而燕国灭亡的原因是“惜其用武而不终”。

D.这段文字与文章第一段的观点相照应,形成一种总分论证的结构。

11.翻译下列句子(5分)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名句默写(11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中,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阿房宫赋》最后一段点出秦朝灭亡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5)《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三)古代诗歌阅读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共6分)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1).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有什么作用?

(2分)

(2).两首诗都描写了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4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9分)

1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①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________之处:

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②经过几天的________,又和病人家属作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③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________,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A.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B.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C.老谋深算 深思熟虑 深谋远虑

D.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1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漫画家英韬先生虽离开了人世,但他那自甘寂寞、豁达乐观的精神仍感染着我们,他那求真务实、忠于艺术、敢于批评的人格魅力犹在眼前。

B.年轻编剧要想使剧本符合生活实际,经得起观众的检验,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生阅历,以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

C.市纪委与移动公司联手建立了廉政短信群发平台,形成了面向全市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廉政宣传网络。

D.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动物记忆实验表明,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为习惯,重复90天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16.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我不记得有比那天更蔚蓝更清新的黎明了!

太阳刚从苍苍的山巅后面露出来,________,使人感到一种甜美的倦意。

A.山顶的白云变成了玫瑰色,又从玫瑰色变成了紫色,最后它们又发出了金色的霞光

B.它那最初几道光芒的温暖跟即将消逝的黑夜的清凉交流在一起

C.空气里弥漫着破晓的寒气,草上也蒙盖了灰色的露水

D.它射下几条微微温暖的光线,像火的带子一般贯穿整个森林

1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重要的源头,表现手法丰富,后人将其归纳为风雅颂赋比兴六种。

B.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也是文员五言诗创作的繁荣时期,创作成绩最大的是曹家父子级,以王粲、刘桢为代表的建安七子。

C.盛唐时期除李白杜甫之外,还有两大诗歌群体特别引人瞩目,一个是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一个是一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

D.唐宋两代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既继承了先秦两汉散文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六朝文学抒情写景语言修辞方面的艺术经验。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分)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①________,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②________。

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

这③________,在做人方面是低级趣味。

1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4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一心一意干工作、诚心诚意做好事,却不被人理解,甚至受到讥讽、嘲笑时,我也会生气、难过,甚至有过动摇。

但转念一想,当年雷锋做好事,也有人说他是‘傻子’。

实际上,只要你做的事对社会有益,最终一定会赢得理解,赢得支持!

”“雷锋传人”郭明义的“转念一想”令人深思。

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答案

1、D2、D3、C4、AC

5、【答案】 师从古人:

他对一百五十余位兰竹大家的作品,逐一反复研究,探索其神韵,得其精髓;执着求借于希宁教授珍藏的《支那书画大成兰竹集》,并刻苦临摹。

(2分)师从造化:

九下江南写生,细细观察体会,找素材、写生,一画就是几个小时。

(2分)师从我心:

探索画竹的构图,大胆创新,不拘泥于古人,亦不蹈今人;在题款上,善于用简洁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词语,使题款与画作和谐一体,珠联璧合。

(2分)

6、【答案】 ①细节描写。

例如,“他买了几大包饼干,提了几暖瓶开水,把自己反锁在屋里”“回到宿舍怎么也脱不下鞋子——脚背肿得撑破了皮,小腿肿得像牛腿”等细节,真实地展现了王烈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

②引用。

例如,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的评价、王烈“兰竹苑”的对联、接受采访的回答等,真实地展现了王烈的孤傲不群与淡泊宁静。

③侧面展现(衬托对比)。

以环境衬托。

通过写“小山房”的艰苦环境展现王烈在创作上的专心与投入;通过写“兰竹苑”的简朴清幽,衬托王烈的孤高淡泊。

以他人映衬。

通过于先生的被感动侧面展现王烈对绘画的执着;通过“同去的画友都忙里偷闲逛城市、买东西”对比出王烈对绘画的投入;通过当今画坛一些人“哗众取宠,包装炒作”的不良作风,反衬王烈的不逐名利,务实自励。

7、【答案】 远离世俗,不慕名利地位,甘于孤独淡泊,耐得清苦寂寞才能成就大师境界;(2分)求真务实,鄙视哗众取宠,不愿包装炒作,追求艺术的真谛,这才是真正的大师风范。

(2分)王烈无论是独守逼仄山房,还是安居家乡老宅都能专心致志地创作,生活艰苦,他却能“久居心自乐”,这是他画艺有成的重要原因。

(2分)不逐名利,务实自励,默默耕耘,虽然影响了作品的传播,却也使他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2分)

8、B招致

9、BA前“于”是“在”的意思,后“于”为“和”的意思;C项,因为/用;

D项,表顺承/转折;

10、C“惜其用武而不终”应为赵国灭亡的原因。

11、

(1)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2)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12、【答案】 

(1)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4)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6)

13、

(1)(2分)此诗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

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

为后两句作者的惊异之情作铺垫。

(2)(4分)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景色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在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

14、 C

15、 D B项,“完善”和“阅历”搭配不当,“完善”改为“丰富”;C项,句式杂糅,删去“为主要对象”或将“面向”改为“以”;A项,“人格魅力犹在眼前”不合逻辑。

16、 B

17、A

18、 ①少读如果彻底

②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

③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

19、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