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艺术院校校歌的美育精神.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870744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国艺术院校校歌的美育精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民国艺术院校校歌的美育精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民国艺术院校校歌的美育精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民国艺术院校校歌的美育精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民国艺术院校校歌的美育精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国艺术院校校歌的美育精神.docx

《民国艺术院校校歌的美育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国艺术院校校歌的美育精神.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国艺术院校校歌的美育精神.docx

民国艺术院校校歌的美育精神

民国艺术院校校歌的美育精神

[摘要]民国时期的国立和私立美术专门学校(简称“美专”),蜚声艺界和学界。

在蔡元培美育思想的感召下,这些艺术高等学校的校歌,大匠运斤,寄蕴宏志,于古雅大度中见趣味,于浩然正气中见风骨,铸造了“深美闳约”的美育境界。

[关键词]民国;“美专”;校歌创作;美育

[中图分类号]j64;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6-0067-05

一、上海“美专”校歌:

深美闳约

中国近代的美术学校教育是从20世纪初发轫的。

1902年张百熙的《进呈学堂章程》提出“中小学均应开设图画手工课”。

为培养这方面的师资,1905年,李瑞清主办的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首先设立图画手工科,开近代中国美术教育之先河。

到了民国,教育部公布《专门学校令》,第2条专门学校的种类中已经有“美术专门学校”的名称。

当时在学术界和教育界,“美术”与“美学”并举。

1912年,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规程》,第12条有两个要点:

一是“图画要旨,在详审物体能自由绘图,练习意匠,涵养美感”;二是“图画以写生为主,兼授临画、想象画、图案、用器画及美术史大要”。

这对图画学程作了明确规定。

民国时期第一所正规的新型的专门美术学校,是1912年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学校(1921年改名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

它是以刘海粟为首,联合张聿光、乌始光、汪亚尘、丁悚等人创办的。

聘请蔡元培、梁启超、李石曾、孔祥熙、叶公绰、蒋梦麟、经亨颐、潘公展、史量才等,组成校董会,蔡元培任主席。

上海美专的校训是“深美闳约”,该校学科和学制先后有所变化。

1920年分设西洋画科、中国画科、雕塑科、工艺图案科、高等师范科,学制三年,还设有西洋画研究所、附属中学等。

1914年起,采用人体写生,雇用人体模特儿,举办人体油画展览,因国内未有先例而震动社会,由此引发一场所谓“有伤社会风化”的风波,受到一些封建卫道士的攻击。

这场轰动一时的“模特儿事件”持续达十年以上。

但上海美专在奋斗中不断扩大影响,并得到发展。

它曾多次举办学生成绩展览、教师作品展览,并创刊中国第一本美术专业性杂志《美术》。

上海美专的成长历程,被写进其校歌。

它由蔡元培作词,歌词如下:

我们感受了寒暑温热三带变换的自然,承继了四千年建设文化的祖先;/曾经透彻了印度哲理的中边,而今又接触了欧洲学艺的源泉;/我们的思想应如何博厚?

我们的兴会应如何郁茂?

我们的创作应如何丰富?

我们将要与巨灵击掌,不可不把细弱的手腕养成强壮;/我们将要与夸父竞走,不可不把短少的足力养成耐久;/我们希望到发达时期有伟大的影响,不可不于幼稚时期有完全的修养。

/啊!

我们有了摇篮了!

可爱呵,我校建筑的清阔!

/啊!

我们有了乳糜!

可爱呵,我校设备的周至!

/啊!

我们有了保姆了!

可爱呵,我校教师的优异!

/我们现在彻底的受了母校的陶熔,将来要在全世界上发扬我们祖国的光荣!

/啊!

可爱的祖国!

万岁!

/啊!

可爱的母校!

万岁!

校歌视野宽阔,从自然场景、时代背景、精神情境等方面展示了上海美专的远大理想。

从校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上海美专的发轫之志与深美之姿。

其一,贯彻了蔡元培的“美育”原则。

蔡元培主导民国时期教育政策多年,不但致力于普及科学文化,减少国人的“文盲”,而且高瞻远瞩,执著于美术学校的建立和美术人才的培养,以消除国人的“美盲”。

1912年,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大力提倡美育、美感教育,而美术“能使对之者,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

在1917年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中,蔡元培认为:

“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

”很显然,蔡氏的美育趋于普遍性和超越性。

蔡元培把美育比喻为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在整个教育中起灌输和传导作用,可以潜移默化地使人的道德情操和生活行为得以提高,进而推进民族社会的良性发展。

由于美术能通过的形象化方式起到美育的效果,故他乐意襄助美专的事务,包括思想上的指导,经费上的筹集。

他对于该校的新美术刊物《美术》的创刊,也非常支持,为《美术》杂志第二期题写了刊名。

《美术》第一期的《发刊词》曰:

“以世界之美育,药国人之拙陋,取长补短,惨淡经营”,“与欧美各国竞进拮抗,裨美术前途隆隆”。

蔡元培倡导美术之效用,旨在发扬国光。

中国第一个美育学术团体——中华美育会也与上海美专有关。

它1921年发起成立。

主要有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刘海粟、姜丹书、吕徽、周湘、欧阳予倩等发起。

1920年创刊中国第一本美育学术刊物《美育》杂志(月刊)。

《美育》杂志前后共出七期,该杂志发表了许多论文,结合中国国情,探讨在中国实施美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推动中国的新美育起着重要作用。

其二,凸显了上海美专的“优异”师资。

上海美专师资雄厚,大师云集。

在上海美专先后任教的教授有:

刘海粟、黄宾虹、吕凤子、倪贻德、庞熏琹、潘玉良、傅雷、吕徵、姜丹书、俞剑华等。

这些教授讲授中国画、国画山水、国画人物、国画花卉、西洋画、西洋美术史、中国画理论、艺术思潮、美学、色彩学、透视学、工艺图案等。

这些学养深厚、画艺精湛的大师名家为美术教育质量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这些任课教授,一方面发展中国固有之艺术,另一方面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故能陶熔性灵,澡雪精神。

其三,张扬了上海美专“开放”的办学宗旨。

校长刘海粟曾经阐述创校的背景与追求:

“愚生育于此种‘艺术饥荒’之环境中,冥思苦索,发愿一面尽力发掘吾国艺术史固有之宝藏,一面尽量吸收外来之新艺术,所以转旋历史之机运,冀将来拓一新局面。

”上海美专的创办,突破了以前师范院校图画手工课程以临摹和制图为主的教学模式,开始全面提倡写生,从铅笔、水彩画过渡到油画教学,西式课程的比重加大。

更重要的是上海美专顺应时代的需要,一开始就树起了鲜明的提倡新美术事业的旗帜:

反对封建礼教,实现男女同学;反对艺术上的摹古守旧,把西洋美术的科学教学方法介绍和运用到中国的美术教学之中,在中外美术的观照中,美专实施开放的办学方针。

二、越楚“艺专”校歌的美育意境

民国时期,除了上海美专外,在华东与华中还有两所有名的美术专门学校,这就是诞生在越地的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和楚地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

这两所美术专科高校创作了影响甚深的校歌。

它们旋律各异,但是不一样的旋律里蕴含着共通的心怀家国的大气魄,以及对于艺术良知的召唤,这些校歌组成了属于那个时代高校学子心中豪迈、壮阔的交响。

1928年3月,蔡元培等在杭州西湖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改名“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杭州艺专是当时最高的艺术学府,沿用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教学体制。

创办伊始,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学校最有生气和活力的十载年华,皆由林凤眠执掌。

在蔡元培的美学理念之下,林凤眠以杭州艺专作为艺术运动基地,汇聚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林文铮等人),共同实现一个艺术梦想,即“中西调和”的美术发展之路。

杭州艺专校歌由林文铮作词,李树化作曲。

歌词如下:

莫道西湖好,雷峰已倒;/莫道国粹高,保俶倾凋!

/看,四百兆生灵快变虎豹!

/不有新艺宫,情感何以靠?

/艺校健儿,齐挥毫横扫!

/艺校健儿,齐抡锤痛敲!

/要把亚东艺坛重造,要把艺光遍地耀!

此首歌词反映了杭州艺专的艺术追求。

林凤眠和林文铮均是留法的艺术家,他们对西洋画的各种流派,例如写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派、抽象派,均有涉猎,回国后,他们在杭州美专进行艺术实验,发行《亚波罗》艺术刊物,组织艺术运动社,重视理论的阐述和艺术运动的推广,致力于使“学校成为纯粹研究艺术学府”的理想。

正如有的学者所言:

“在杭州国立艺专身上,可以看到他们对表现时代意义与现代特征的渴望,不单单在绘画上,更多心力是放在广义的美术领域,包括雕刻、建筑、图案等,它翻转了传统文人的审美向度,扩大中国现代美术的疆域。

”杭州艺专的同仁强调艺术的原创性,不想重复传统艺术的老路,而是要开辟出一套新美术。

歌词所说雷峰塔和保傲塔均已成为历史的遗迹,寓意美术要从既成范式走入个体心灵,将其转化为一种自由的表达方式,以创造艺术的辉光。

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创办于1920年,校董会由蒋兰圃、唐义精、徐子珩、闻一多、张梦生、陈仲璧、张肇铭、王霞宙等人组成,它设中国绘画、西洋画、艺术教育等系科。

抗战后,学校迁至四川江津,1946年抗战胜利后迁回武汉。

武昌艺专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私立美术专科学校之一。

武昌艺专校歌由冯滁尘作词,陈田鹤作曲。

歌词如下: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大江流日夜,大别龙蛇走。

/危楼百尺名河山,黄鹤矗立江岸碍中流。

/河山好,风景幽,自古有才生三楚。

/吾校惨淡经营立,发扬文化绵延久。

/舞乐八方,粉绘千秋;/愿吾侪努力潜修,复兴我伟大民族!

歌词描绘了学校的区域地理情况,注重华中大地山水意象的刻画,其语言的精美来自对古典的挪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大江流日夜,大别龙蛇走”,这些古典诗句用来形容武汉壮观的景致,可谓贴切,让人发出怀古之幽情。

“河山好,风景幽,自古有才生三楚”,让人产生历史的想象和感兴。

山水自然情结支撑了这种抒情形式,而深远的传统连接起现时的处境,“吾校惨淡经营立,发扬文化绵延久”,道出了办学道路的艰难曲折,而传承优秀文化,复兴伟大民族,是武昌艺专的终极追求。

歌词鲜明地反映了武昌艺专的文化地理、价值取向和构建途径。

无论是杭州艺专,还是武昌艺专,从它们的校歌中都传达出建立一种契合时代脉动的新艺术的愿景。

所不同的是,杭州艺专偏向于以西化中,武昌艺专倾向于以中化西。

三、江苏“美专”校歌的美妙理想

民国时期的各种私立美术专门学校也为数不少。

尽管私立美术学校的质量参差不齐,忽生忽灭,有条件的办,没条件的也创造条件办。

有几所学校坚持了下来,并产生较大的影响。

江苏省内的苏州美术专门学校和正则美术专门学校,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两所。

苏州美专的创始人是颜文棵(1893-1988),有感于国内艺术教育的匮乏,他捐出家产,联合同志,于1921年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

从形式上看,苏州美专有三个特点:

一是有一个美丽的园林式的幽静花园;二是有一个宏伟古雅的古罗马式的新建筑;三是有一个整齐规列的学校屋舍。

苏州美专座落在沧浪亭边,一曲流水,荷风送,饶有诗意。

颜文樑把“忍、仁、诚”三字定位苏州美专的校训,作为指导师生的行为准则,把“真善美”作为苏州美专进取的高尚境界。

苏州美专校歌,是由颜文棵主持创作的,内容如下:

卓哉我校树中华,广厦庀材众;/孕育中西集诸艺,学业务专攻。

/君看沧浪之水清,流无穷。

壮哉我校树亚东,湖山灵气钟;/为学及时须忠勇,前贤是式从。

/君看沧浪水兮劲,涌涌涌!

美哉我校气象新,前途无限远。

/结我团体振精神,雄飞畴与伦。

/君不见沧浪水兮请,进进进。

我爱我校事业宏,文艺遍大众。

/热血沸腾具一心,荆棘奚堪侵。

/君看沧浪柏青葱,节劲雄。

校歌分四个章节,抒写了苏州美专的精神气象和艺术品格。

颜文棵展示出典雅的才华,婉转的技艺和成熟多汁的思想,同时歌词也以真纯的情感美,婉约的情思美,流畅的音韵美,播撒艺与美的乐章。

如果说,情感意绪的静静积蓄和沉潜,使作品前两章的语境变得清明澄澈的话,那么,作品后两章就显现了宁静致远,激情辐射的格局。

颜文操是近代中国美术家的重要代表,作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之一,他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诸多的尝试和探索:

他率先推崇20世纪初新型的美术展览形式,发起成立苏州画赛会;在留学法国期间,他购置欧洲名作石膏像复制品近500件、艺术图书万余册,分批运回国内,使苏州美专成为当时美术设施最完善的美术专科学校。

全校共设中国画、西洋画、艺术教育、艺术师范等四个科系,十六个班。

颜文樑追求庄严、纯洁的美术风格,提出“艺术进步与社会改善相统一”、“科学与艺术相统一”、“纯粹美术与实用美术相统一”的教育思想,内涵深邃,特色鲜明。

在江苏,由另一位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创办的正则艺术专门学校,也脍炙人口。

学校虽是吕凤子私人躬耕办学,但在动荡的民国时期能抱定宏旨,奋发有为。

正则艺专校歌由吕凤子创作,歌词如下:

唯生无尽兮爱无涯。

/璀璨如花兮都如霞。

/畴发其蒙兮茁其芽。

/鼓舞欢欣,生趣充塞,/正则如秋华兮,美呀。

歌词虽然短小,但言简意赅,充分写出了他办学宗旨,也勾画了他理想的结晶——正则学校的图景:

美。

它的图景中,显现了美妙的理想——爱,阐明了崇高的职责——茁其芽;渲染了绚丽的环境——生趣充塞。

吕凤子先生毕生从事艺术和艺术教育。

“爱”与“美”是他的艺术宗旨。

吕凤子(1886-1959),江苏丹阳人,著名画家、教育家。

他21岁考入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24岁以优异成绩毕业留在两江师范附中任教,1912年在丹阳创办正则女校,开女子教育、职业教育之先河。

吕凤子曾任教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上海美专、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艺专等。

吕凤子是一个“即善即美”的人,因此,他对学生的要求也十分严格。

他常对学生说要想成为一个画家应该具有修养五则:

(一)多读书;

(二)多写字;(三)多看名家精品;(四)多游名山大川;(五)多作画。

多读书可以充学养,以高气质;多写字以练线条,以习布白;多看名家精品以明其用心致力于求变处;多游名山大川以开眼界,以扩胸襟;其后还得自己勤奋作画,捕捉物象的神韵,表出自我。

如果只做到前面四条,则只能是一个鉴赏者,而不是一个画家。

吕凤子对“画家”一词看得极重,认为非有独特面目,万不可称为“画家”。

他提出的这五则修养,也是他对学生修养的全面要求。

吕凤子一生奉行诗书画印四合一的模式来塑造自我,他主张:

“艺术制作止于美,人生制作止于善、人生制作即艺术制作,即善即美,异名同指也。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艺术和人生的追求——“即善即美”。

他倡导一种和谐之美:

“和,斯美;不相应,斯乱。

爱生者爱美,教止乱而尽爱,是为美育”(《论美育》)。

吕风子以《国画教法》、《艺术制作》、《美育与美术制作》等著作为主体,构建艺术美育思想体系,切中艺术创作之本,故他制定的校歌,是其美育理念的显现,具有一种流芳后世的启迪力。

颜文樑主创的苏州美专校歌和吕凤子创作的正则艺专校歌,弘扬优秀传统,吸纳现代文明,彰显时代精神,培育“美专”学子的精神家园。

从初步形成的风格来看,两首校歌语境清明典雅,有古典诗歌的肌理和江南文化的灵气,并且竭力从技艺性的小格调书写中走出来,以新意境入旧风格。

当然,既然是励志的校歌,骨子里便少不了现代感的支撑,典雅的面影下,悄然搏动的,仍然是现代意识的内在理路。

四、“艺术兴国”的美育愿景

中国的美术高等学校,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清末民初,风气渐开,大批青年学子负笈欧美和日本留学,学习西洋画成为美术的一股新时尚。

随着“洋务运动”而出现的新式美术学校,亦纷纷出现,它们已不是传统的绘画摹习场所,而是中国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发源地。

在近代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剧变中,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美学观。

他认为,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美育之实施,直以艺术为教育,培养美的创造及鉴赏的知识而普及社会。

一些仁人志士纷纷响应,积极投身于新型学校体系的艺术教育之中,为新型美术及其艺术教育的发展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

梁启超1922年8月13日在上海美专作了一场关于《美术与生活》的精彩讲演。

他认为审美趣味有三种,即:

境界之赏会与复现,心态之抽出与印契,理想之冥构与蓦进。

最后,他说道:

“今日的中国,一方面要多出些供给美术的美术家,一方面要普及养成享用美术的美术人。

这两件事都是美术专门学校的责任;然而该怎样的督促赞助美术专门学校叫他完成这责任,又是教育界乃至一般市民的责任。

”美术院校承担输送人才、保育文化、培养美感等功能。

梁启超对近现代美术事业的发展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民国时期的“美专”坚持“艺术兴国”的办学传统,以觉世牖民为己任,把艺术教育渗透到具体的办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故其校歌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张扬爱国热情。

民国时期的美专是新美术的传播者,但在近现代中国,“艺术与社会”、“艺术与民族”,进而是“艺术与政治”的话题,一直伴随着它们。

现代中国美术不仅仅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问题,而且攸关民族、国家及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杭州艺专沿浙赣线迁至湖南长沙。

1938年奉教育部令,国立杭州艺专与国立北平艺专在湖南沅陵县合并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当时的校长滕固为国立艺专写了歌词。

歌词充满爱国激情。

“皇皇者中华,五千年伟大的文明亘古照耀齐日星。

/制作宏伟,河山信美,充实光辉在我辈。

/我们以热血润色河山,不使河山遭蹂躏;/我们以热血讴歌民族,不使民族受欺凌。

/建筑坚强的城堡,保卫我疆土人民;/雕琢庄严的造像,烈士万古垂令名。

为创造人类的历史,贡献我们的生命”。

大师产生于开始意识到自身危机的民族和时代。

艺专校歌以爱国、救赎、历史情怀与现实关切为精神平台,以诗的方式对时代的使命和生命状态,做深层次的、激情的介入与指涉,以此赋予艺专以奋斗的方向。

其二,承传文化精神。

在蔡元培的美育方针指导下,民国时期的美专及其校歌强调了中西文化互补、美术与科学相容的观念。

林风眠在《东西艺术之前途》一文中,阐述他个人对中国艺术复兴的想法,“西方艺术是以模仿自然为中心,结果倾于写实一方面。

东方艺术,是以描写想象为主,结果倾于写意一方面。

中国美术的出路是,输入西方艺术根本上的方法,以历史观念而实行具体介绍,另一方面则要整理中国旧有的艺术,以贡献于世界,双管齐下以追求世界新艺术的产生。

”中国近现代美术处在历史的转化之中,断裂与承传、清场与重建、分化与整合,西学与中学,现实与理想,呈现空前的凝重与严峻,艺术大师充当着近现代美术思潮的拓荒者与前导者的角色。

其三,提倡审美艺术。

一些近现代的美术教育家希冀借助艺术教育使国民拥有审美能力,他们认为,图谋美术的发展需要集合众人的力量,借助美术学校、美术团体、美术展览、美术馆等多元渠道,提升民众审美趣味与美术鉴赏力。

美专的创办意欲透过教育系统来解决美术创作的诸多问题:

一是要养成学生的观察力与自动力,本其天性,引导他们直接审察自然的真相;二是养成识别力,使学生全神贯注而不致放逸;三是注意光色刺激的原理,培养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能力。

如此才符合美育的本旨。

博雅文心传后世,弦歌不绝铸学魂。

民国时期的美专校歌具有诗的力量,言志而不失缘情,耽美而不失心魂,彰显了近代学人儒雅的襟怀和优美的韵致。

这些校歌张扬了民国时期的艺术教育精神,具有培养文明感、孕育创造力、促进人格的完整、培养审美理解力四种目的。

民国时期的高等艺术教育及其校歌作品,旨在融合中外文艺传统,强调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同样重要,以新意境入旧风格,于古雅大度中见趣味,于浩然正气中见风骨,缔造了“深美闳约”的美育境界。

虽带有“艺术救国论”的色彩,但所昭示的理想主义精神具有不灭的光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