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二从饮酒陶渊明看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追求.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867782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任务二从饮酒陶渊明看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追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任务二从饮酒陶渊明看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追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任务二从饮酒陶渊明看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追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任务二从饮酒陶渊明看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追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任务二从饮酒陶渊明看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追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任务二从饮酒陶渊明看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追求.docx

《任务二从饮酒陶渊明看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追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任务二从饮酒陶渊明看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追求.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任务二从饮酒陶渊明看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追求.docx

任务二从饮酒陶渊明看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追求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课时授课计划

教师姓名贾建红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时数2累计课时32

授课日期

授课班级

环艺141

旅游141

课题

项目三:

魏晋南北朝文学

任务二:

从饮酒(陶渊明)看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追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充分认识陶渊明的思想、人格和归隐的意义;对陶渊明的田园诗的内容和价值有较准确的把握。

技能目标

田园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理解。

态度目标

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

教学重点

陶渊明归隐;陶渊明田园诗。

教学难点

陶诗的风格及人格。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教学资源

大学城

教学参考书

《大学语文》

作业

见拓展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时间

任务描述

在东晋的诗坛上能独树一帜,给东晋诗歌增添新的生机的诗人是陶渊明。

他以古朴自然的诗风,把诗歌提升到一种自然之美的境界,又以充满生活气息和生活哲理的真率自然的田园诗改变了空谈玄理的玄言诗,为后世田园诗的创作树起了一座新碑。

讲授法

5分钟

任务目标

使学生充分认识陶渊明的思想、人格和归隐的意义;对陶渊明的田园诗的内容和价值有较准确的把握。

讲授法

5分钟

任务实施步骤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与思想性格

了解陶渊明的创作

了解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了解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讲授法

45分钟

作品分析

注释、译文、赏析

讲授法

20分钟

任务拓展练习

选择题、填空题、思考题

练习法

15分钟

课后

小结

项目三:

魏晋南北朝文学

任务二:

从饮酒(陶渊明)看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追求

任务描述:

在东晋的诗坛上能独树一帜,给东晋诗歌增添新的生机的诗人是陶渊明。

他以古朴自然的诗风,把诗歌提升到一种自然之美的境界,又以充满生活气息和生活哲理的真率自然的田园诗改变了空谈玄理的玄言诗,为后世田园诗的创作树起了一座新碑。

任务目标:

使学生充分认识陶渊明的思想、人格和归隐的意义;对陶渊明的田园诗的内容和价值有较准确的把握。

任务实施步骤: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与思想性格

一、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365?

-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卒后,他的朋友共谥为靖节先生。

又因曾任彭泽令,亦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复杂政治环境中。

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个孤寒的士人,早年曾受人奚落,后凭自己的武力官至晋朝的大司马。

祖父陶茂做过太守。

父亲也曾出仕,但官职很小,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

家道便日渐衰落。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没多久就辞官回家了。

不久又召他为主簿,也被陶渊明辞谢。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到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府。

桓玄当时是反晋联盟的盟主,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伺机篡晋。

陶渊明很失望,在401年冬天,正值母丧,便借故辞去官职。

晋安帝元兴四年(404)陶渊明写了《荣木》诗,对自己一生无成颇有些不安。

这一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了一线希望。

于是陶渊明又出任刘裕的参军,赴任途中作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中流露出矛盾的心情,希望能有所作为,但又眷恋田园生活。

刘裕为剪除异己势力,杀害了一些无辜的人,陶渊明有些失望。

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405),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

同年秋,又改任彭泽令。

在任八十天,便辞官归隐了。

 

辞去彭泽令的原因,据《宋书》本传记载: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

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

“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即日解印绶去职。

”从此再没有做官。

 

辞去彭泽令,把陶渊明的生平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此前,他在出仕与归隐的选择中,始终矛盾着,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正是他思想极度矛盾的体现。

他的确经历了一段痛苦的历程。

 

晋宋之际,社会矛盾较多并且凝结难解,门阀统治的遗存在士人群体思想中的观念与皇权政治的观念发生尖锐的矛盾,新兴的霸权和皇权与门阀士族之间形成矛盾、门阀内部由清浊分流等原因造成的矛盾;各种观念相互冲突。

陶渊明面临矛盾的现实,需要建立起理性的原则,作为自己人生观和艺术观的基本准则。

陶渊明的思想行为及艺术观念就是建立在成熟的理性之上的。

二、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一)熟谙儒学,服膺儒学,具有儒家积极用世的精神及儒家的道德修养。

儒学在后世有两种表现:

一种是真正的儒学精神,以济世弘道为原则,贞刚弘毅为人格;一种是统治者所说的儒术,即指礼教制度,所谓礼俗之士所执守的就是这种。

前一种儒学精神存于人们心中,它是真正的儒学,也是魏晋名士们追求的理想境界,陶渊明称为“道”。

《荣木》诗:

“总角闻道,白首无成”,《怀古田舍》: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这个“道”,就是儒家精神。

他的曾祖父陶侃积极进取务实的精神对陶渊明的人格发生很大影响。

但是,当时的社会使陶渊明无法实现弘道济世的理想,因而他一生都在出仕与处世的矛盾中挣扎。

在他的思想中,出与处,是不可能统一的,他的《归园田居》诗,明确表示要离开尘世,保持自己的人格;在《祭从弟敬远文》中说:

“余尝学仕,缠绵人事。

流浪无成,惧负素志。

”所谓“素志”,就是他追求的纯真的理想和人格。

陶渊明的自然思想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他感到在官场中纯真的理想即将失去,自我即将坠失,这是最大的矛盾和痛苦,他无法用名教与自然合一的观念来解决,这也是魏晋之际具有普遍性的矛盾。

 

(二)在老庄自然哲学中寻找归宿。

他对儒道采取了调和的态度,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以“乘化委运”、“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来化解出与处的矛盾。

当然,这种思想也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在《庄子·缮性篇》中有所论述:

“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

当时命而不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这种避难趋易、明哲保身、逃避现实的态度被理论化,成为道家哲学的出发点。

为此隐逸之风大兴,隐士的行为也变为理论,而隐逸的本身也有了价值与道理,成为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风尚,被世人所推崇。

陶渊明诗《咏二疏》就是称赞归隐行为的真情流露。

在陶渊明看来,归隐行为与儒家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到了契合。

由此他得出了他的人生结论:

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

 

1、安贫乐道

陶渊明特别推崇历史上安贫乐道的贫士,如颜回、袁安之流,他要像他们那样保持自己的品德和节操,决不为仕途的污浊而玷污自己。

当贫富在他思想中产生矛盾时,他用“道”来化解。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咏贫士》其五)他出仕,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要实现儒家兼济之志。

“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所以他赞叹汉代疏广疏受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退隐。

为坚守自己的节操,即使晚年到了极为困顿的境地,以至捱饿,但陶渊明仍能用古代贤士来勉励自己,固守自己的清白:

“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

”(《有会而作并序》) 

2、崇尚自然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核心内容,也是陶渊明对人生进行哲学思考后的结论。

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

在自然中,表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

陶渊明认为:

“人秉受天地之灵气而生,就应该避免世俗的牵扰,隐居山林,躬耕田园最符合人的本性。

《归园田居》返回自然,就集中地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

在他看来,世俗的名禄好像罗网和樊笼,束缚人的本性,只有回到自发的状态与自然保持一致,才能得到自由。

 

在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中,也反映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这是东汉以来文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

人生意义和价值何在?

生命如何才能获得解脱?

 

陶渊明有一组诗《形影神》,在诗中,诗人借助“形、影、神”三者的对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和他的人生价值观念。

这种价值观念是建立在他在现实当中痛苦与矛盾,理性和感性相交织的复杂心理状态基础上的。

《形影神》中,“形”对“影”说:

天地山川草木等自然之物是永存的,但人是最智慧的,然终免不了死亡,因此“形”感慨人生无常,主张饮酒纵乐。

这种思想,近于汉末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倾向。

而“影”则主张立善求名,他回答“形”说: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影”认为生命既然不能长存,神仙之道也不可为,为什么不立善求名?

这不比饮酒行乐要高尚得多吗?

这是传统名教的要求,与建安文学的思想相近。

陈寅恪先生说:

“(影)托为主张名教者之言,盖长生既不可得,则惟有立名,即立善以不朽,所以期精神之永生。

此正周孔之名教之义,与道家自然之旨迥殊。

”针对“影”、“形”的对话,神代表陶渊明解释说: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曰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神认为:

万物是变化的,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没有是非标准的社会里,立善求名也无人称誉,过分担忧生死之事反而会损伤自己的生命,不如委运乘化,顺从自然发展的规律,即归化于自然。

这是一种哲学的解脱。

在自然与外物和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处理上,提供了超越玄学名士的新内容。

陶渊明的人生价值观,在玄学中确立起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种哲学内涵,在陶的田园诗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

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社会的和平安宁,自耕自足,没有虚伪,没有压迫的社会,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委运乘化的人生。

这是对老庄哲学的直接继承。

他的崇尚自然与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不同,嵇康、阮籍反对司马氏的篡权,便故意破坏他们所标榜的名教,至于他们本心,倒是相信礼教。

而陶渊明,终生信奉的人生哲学就是自然,所以,他不像阮籍,嵇康佯狂任诞,而是出于真率,本于自然。

因而他的诗歌更接近自然化境地。

 

讨论:

陶渊明“崇尚自然”与魏晋玄学的关系?

与文学有何关系?

了解陶渊明的创作

一、陶渊明的创作

陶渊明现存诗歌一百二十多首,辞赋、散文十一篇。

这些作品是他全部生活和对人生及现实态度的真实反映,也是他复杂精神世界的具体体现。

陶诗的题材包括田园,咏怀、咏史、行役、赠别等,然最具特色,最能代表陶渊明思想的是田园诗。

 出与处的矛盾构成了陶渊明田园诗歌艺术的动力,思想矛盾的冲突,正是他艺术精神生发之处。

在田园中他寻找自己的心灵归宿,寄托他的人生矛盾和解决这些矛盾的理性精神,这使陶诗摆脱了玄言诗的虚幻境界,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观。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风格

(一)田园诗内容

1、表现自己淳真、向往自由的个性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归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即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在陶渊明看来,世俗的名禄就好像是一张捕捉鸟兽的罗网,束缚了人的自然本性,十三年的仕途生活好比“羁鸟”、“池鱼”一样,他渴求回到田园,获得自由。

脱离仕途的轻松,返回自然的愉悦使陶渊明淳朴真诚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

第二首写道: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这是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情趣。

诗中表达了脱离官场后清闲、淡泊的情志。

在晋安帝元兴三年(404),作者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时,在赴任途中,作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中抒发了自己热爱田园,寄情世外的本性。

“弱龄寄世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诗人向往书琴自娱的生活,虽然此次出仕,但对田园自由的生活充满了怀念之情。

为保持自己纯真的本性,诗人已经抱定返回田园的决心: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 

2、描写了田园生活的无限美好,歌颂了田园生活的自然纯朴,展现自己理想的境界。

这是与官场污浊与丑恶相对照的诗化的境界。

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这是一幅优雅恬静的农村生活图景,生意盎然,给人以无限亲切之感。

这和官场的污浊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描写衬托出诗人离开官场后的恬淡和谐的心境,是“性本爱丘山”的具体化。

正因为他热爱田园,所以田园生活在他的笔下才变得那么美好。

这一切都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是作者理想的再现。

 

又如《饮酒》其五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群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中描写了和谐静谧的环境,在这环境中,诗人悠然自得,体悟着自然的乐趣和人生的真谛。

大自然对人生本身就是启示,但却难以用语言来表达此中真意,其实此中的真意在于领悟,不屑于说,也不必说。

这正所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庄子·外物》) 

3、记录了自己亲自躬耕的劳动艰辛和与农民交往的生活体验,充满农村生活气息。

这是陶渊明田园诗最有个性、最有特点的部分。

《归园田居》第三首云: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躬耕者的亲身感受。

陶渊明把劳动看作他崇尚自然的一个内容,是他自然的一部分。

作为士族出身的知识分子,他对农村的劳动并不熟悉和在行,而且他也不可能像劳动人民付出那么大的代价。

因而他种的地是“草盛豆苗稀”是自然的,但是却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一种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

劳动中,人与自然构成了和谐的一体。

日出而作,日入而归的劳动艰辛便升华为一种美好、自然境界。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陶渊明认为,衣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因而劳动是极其必要的,诗人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说明了自耕自给是合乎人生大道的。

陶渊明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但更多的是劳动后的快慰和愉悦,而更加坚定了躬耕的决心。

同样内容的作品还有《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诗人归田以后已经度过了十二年躬耕生活,虽然勤苦,但诗人从中获了极大的满足与安慰,因此他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田园生活的美好。

其内心感情的起伏变化写得极为真切,没有亲自参加劳动的体验是写不出来的。

 

4、陷入了饥寒交迫的境地。

表现了自己晚年困顿的物质生活生活以及在困顿生活中的坚持精神,在歌咏古代的隐者、贫士中表现了自己固穷守节的节操。

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结发念善事,僶俛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全诗以哀怨悲伤的基调,历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和饥寒贫困的生活状况,现实使他对天地鬼神发生了怀疑。

从切身的体验中认识到一切都在人事,因而希望庞、邓能成为自己贫苦中的知音。

 

《咏贫士》共七首,都是以写古代贤人安于贫贱的事来抒发自己不慕荣利,安贫守志的情怀。

其二写道:

  

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

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

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见言。

何以慰吾怀?

赖古多此贤。

陶渊明晚年的这种困顿在许多诗中都有表露。

《饮酒》诗中说: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与本诗所写情景相同。

看来陶渊明的确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艰苦生活,在这种困境中他仍能坚持隐而不仕,是难能可贵的。

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陶渊明还有一些咏怀诗和咏史诗。

咏史诗是借古抒怀,无论是咏史还是咏怀,都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围绕出仕与归隐这一矛盾冲突,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固穷守节的人格与情操。

如《饮酒》二十首,为咏怀之作,诗人从多方面反映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与节操。

《拟古》九首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感慨,其中许多是托古讽今,表现得颇为隐晦曲折。

《杂诗》其二抒发了诗人孤独苦闷,有志未骋的悲凉情怀,是咏怀诗中的代表作。

 

《咏二疏》颂扬了汉代疏广、疏受“功成身退”,辞官归隐的品德和行为,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志趣。

 

陶渊明还有一些作品写了行役之苦,表达了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思念。

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 

(二)陶渊明的诗风

陶诗的总体艺术风格:

平淡自然,淳真亲切。

钟嵘《诗品》中评价陶渊明的诗风:

“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

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哉!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钟嵘的话道出了陶诗的总体艺术风格是平淡自然,淳真亲切。

陶渊明的平淡自然的风格实由三个方面因素决定的:

即天然纯朴的审美理想;正直率真的人格,田园题材的选择。

这三方面因素又是相辅相成,统一的整体。

 

陶诗的艺术特色具体可概括为:

 

1、淳真而亲切。

陶渊明性格中自有“真率”,他追求真,因而他痛恨虚伪的社会和社会扭曲的人性。

所以陶诗情真,景真、事真、意真,读诗如见其人,如见其心。

他写的诗都是直写其事,无隐避,无虚浮,无夸张,而且带有真切的实际感受。

在“真”的描写中,人性在至真至美的境界中得到了恢复。

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真实、毫无保留地道出他的习性和性格。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真实地写出了他性情所好,年轻时就想寄身于世外桃源,置身于诗书琴瑟。

虽然贫困,但欣然自得。

这是他性格的真实写照。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和农民交往中的寒暄,真实而亲切,没有在农村的切身体会是难以写出来的。

“种苗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的自嘲,毫不隐讳地道出了仕宦出身的他在农村的生活能力。

正因为其诗内容的真实和感情的淳真,使人读来倍感亲切。

元代诗人元好问说:

“此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论诗绝句》)朱熹也说:

“陶诗所以为高,正待不意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真”在陶诗中,是一种人格的追求,美学的追求,二者的结合,是他人生境界的一种追求,是充满诗意与审美意境的结合。

 

2、用白描的手法创造了优美而又高远超俗的意境。

白描,是陶渊明创作的基本手法。

诗人要在诗歌中表现自己的人格、审美理想和反映田园风光的美学特质,必须采用与之相符的写作方法。

田园风光景物的白描式,使陶诗读起来就像一幅写生画,所画景物的色彩、线条都宛如实物实景,在不经意中勾画出来事物的形态。

无论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还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都十分逼真。

笔致轻闲,意态丰满。

田园的景物形象自然、真切,蕴味无穷。

 

在真实的描写中创造了一种优美又超俗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带着一种哲学和美学的眼光来看待田园风光。

看到其真朴无伪的“美”,从中领略到一种最佳的审美境界,那就是高远超俗的意境。

陶诗不仅仅给人一幅客观的田园生活的图画,而是使人在接触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

如《归园田居》,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屋,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到的不只是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一种境界:

那就是安宁和静谧,淳朴和自然。

陶渊明写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

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的影像、景物,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使人感到亲切崇高,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苏东坡说:

“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洪惠《冷斋夜话》)这种奇趣,正是从意境中得来。

3、与白描手法相结合,语言平淡自然,质朴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这即是陶诗的语言特色,也是其艺术风格的体现。

在陶诗中,很难找到惊人之语,都是质朴如田家语言,与生活口语接近。

但读起来亲切悦耳,趣味盎然。

平淡中淡化了诗歌与读者的界限,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步入诗歌的佳境中去。

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全都明白如话。

元好问说陶诗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论诗绝句》) 

4、陶诗在自然平淡中又极富于哲理。

即有情趣,又有理趣,如: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些平淡自然的诗句,都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

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是很中肯的。

苏东坡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东坡续集》卷三),说他的诗在平淡中有风采,质朴中有工致,简练中有深厚,因而声韵浑成。

这些评价是确切的。

 

陶诗风格的形成,还在于他将情、理、事完美地融合。

他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往往与景物情感相结合,诱导人的理性与悟性,把人引向深沉高远的境界。

精读作品篇目: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和郭主簿》(二首)、《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饮酒》(结庐在人境)、《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记》

阅读作品篇目: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先师有遗训)、《饮酒》(少年罕人事)(羲农去我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杂诗》(人生无根蒂)(白日沦西河)、《移居》(春秋多佳日)、《拟古》(荣荣窗下菊)、《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述酒》、《咏荆轲》《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并序》

了解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陶渊明的创作除诗歌外,还有散文和辞赋。

散文包括记传赞述五篇和疏祭文四篇,辞赋三篇。

虽篇数不多,但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们与诗歌相得益彰,充分地展示了陶明的个性及精神世界。

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已经成为脍炙人口、流芳百世的名篇,在文学史上同样具有很高的地位。

 

一、《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是自传性散文,是陶渊明为自己作的传记。

《晋书·陶潜传》曰“潜少有高趣,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时人谓之实录。

”全文以纪传体的形式,在一百多字的篇幅中,叙写了五柳先生的性情、生活情趣和态度: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文笔简洁,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不同流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超凡脱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

五柳先生遂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二、《桃花源记》是作者晚年的作品。

作品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安宁富裕的理想社会图景。

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既有儒家幻想的上古之世的淳朴,也有老子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影子,是陶渊明田园诗的继续和升华,同样是与现实社会的污浊相对照而写的。

它展示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代表了当时人民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全文语言优美淳朴,有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近于唐人传奇小说,对后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赋中最著名的一篇。

作于辞去彭泽令归隐之初。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初仕到这一年归隐,整整十三年,坎坷仕途生涯,使他饱尝了人世的艰辛,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他经过激烈的思想矛盾斗争之后,终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这一篇可看作是陶渊明与官场彻底决裂的宣言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