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文素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865479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作文素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经典作文素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经典作文素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经典作文素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经典作文素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典作文素材.docx

《经典作文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作文素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典作文素材.docx

经典作文素材

经典作文素材5

一辈子的活法——王蒙的人生历练

写在前面

在回首往事七十七年的时候,我最喜欢的一个词叫做“活法”。

我经历了伟大也咀嚼了渺小。

我欣逢盛世的欢歌也体会了乱世的杂嚣。

我见识了中国的翻天覆地,也惊愕于事情的跌跌撞撞。

有时候形势的波谲云诡令人晕眩,有时候祸福的说变就变,叫人以为是进入了荒诞的梦境、是在开国际玩笑。

见过上层的讨论斟酌,也见过底层的昏天黑地与自得其乐,还有世界的风云激荡,我毕竟访问过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感受了呵护的幸运与“贵人”的照拂。

我也领教了嫉恨者明枪暗箭的无所不用其极:

他们好累!

然而这些只能叫遭遇,只能叫命运,只能叫机缘,只能叫赶上点儿了,这仍然不是活法,不是你老王某某人的笑声与热泪,不是你老王的绝门儿与绝活儿。

遭遇是外在的,而活法全在自身的选择。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这是遭遇,而“回也不改其乐”,这是活法。

本来是习惯性满分与第一名的好学生,一心要飞蛾扑火般地献身革命。

少年得志地当着当着团委的小领导,一下子着了文学创作的迷。

骤得大名后紧接着是一个“倒栽葱”。

住进了高等学校的新房室突然决心全家迁徙新疆。

官至“尚书”了却坚决回到写字台前。

十七岁的时候被人认为是三十岁,而七十六岁了仍然在大海一游就是一公里。

这是活法,这是个性,这是屡败屡胜的不二法门。

我的活法积极而且正面,我常常充满信心,对自己也对环境。

我常常按捺不住自己的笑意。

我常常想“笑场”。

我的挫折与悲观是我积极与正面的起跑线。

一个经历过如许的挫折与悲观的人,结果摒弃了的是不切实际,获得的是且战且进的一步一个脚印,是干脆没有什么胜负,而只有缤纷与趣味的经验。

能够不是这样吗?

我参加了那么多,掺和了那么多,我与闻其盛,有份其荣辱正误利害。

我为此冒了不知多少次傻气,付出了不知多少代价。

不知我者谓我聪明绝顶,知我者为我的傻气洋溢而摇头。

善哉!

又不仅仅是参与者,我从来没有停止过观察、欣赏、思考与反省,也有痛惜、怀念、欣慰与几滴混浊的泪。

而且一辈子不断地更换着我的活法。

对于生活与活法,我贪!

看、听、历、感,并且参与了那么多事儿以后,你应该记住,你应该珍惜。

你的记忆与思考将会多少延续着你的活法,直到你不在场了,不能看、听、历、感了,但还在记忆着与反刍着、重温着与消化着你的活力与活法。

我从小就欣赏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提法:

能够入乎其内,也能够出乎其外。

现在有了敦煌学、红学、故宫学,还有聪明学……了,要不来它一个活法学?

简历

王蒙,男,河北南皮人,1934年生于北京。

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从事青年团区委工作。

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1956年9月7日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

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

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十多年。

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

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四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青狐》、《尴尬风流》,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有《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作品集《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王蒙选集》、《王蒙集》,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著《红楼启示录》、《王蒙评点红楼梦》、《王蒙话说红楼梦》、《王蒙讲稿》、《王蒙新世纪讲稿》,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23卷《王蒙文存》(2003年)等,2006-2007年出版了自传《半生多事》、《大块文章》。

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

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并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

王蒙在国内首开新时期国内意识流小说创作先河,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

王蒙语录——摘选

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

友谊不用碰杯,友谊无需礼物,友谊只不过是我们不会忘记。

甚至于批评谬误,也要先理解对方,知道他是什么失足,怎么片面而且膨胀的,知道他的局部的合理性乃至光彩照人与总体的荒谬性是怎么表现与结合的,而不是简单的把对方视如妖孽。

高尚有高尚的代价,低下有低下的收益,清高有清高的寂寞,浑水摸鱼有浑水摸鱼的红火,智慧有智慧的痛苦,愚傻有愚傻的福气。

世界上绝对不是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善恶两种品德,敌我两种力量,正谬两种主张,资无两个阶级。

要善于面对和把握大量的中间状态,过滤状态,无序状态与自相矛盾的状态,

提倡理解,相信理解比爱更高尚。

一个人能做到真,有几种情况,有的是因为幼稚、单纯、无知;有的是因为善良,但善良的真会碰到钉子,碰到恶,受到伤害。

我的经验是善还要加上智。

我的真是因为我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符合自己的本色最易被人理解、支持、同情,没有人的弱点会不被别人相信,不设防的心态是最好的心态,别人没法再攻击再糟践它了,我的智力告诉我:

最好的技巧是无技巧。

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

我喜欢接触和尝试一切新鲜的东西,一切新东西至少有一个优点,给你以新鲜的经历与经验。

最好的等待就是忘却,最沉静的风度就是无——无忧、无为、无欲、无梦。

敌视野蛮与愚昧本身,也可能成为一种更可恶尤其是更野蛮和另一种类型的愚昧,对野蛮必须耐心,对愚昧必须有所同情至少理解,必须抱帮助的态度。

青春是伟大的财富,信任是永远的靠山,率真是制胜的法宝,好奇点燃了学习的热烈,友善铺就了向前的坦途。

你可以有大快乐,事业、社会、人民……,这些你都没有了,你也仍然会有小的快乐,西瓜、茶水、买到便宜的处理货物。

反正你应该快乐,你必须快乐,如果你想活下去而不是不想活下去的话。

许多问题是想不清楚的,想不清楚的问题还一定要想,就是有毛病啦。

(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一个做圣人的路子,遇事先自我批评,太伟大了。

遗忘帮助我在一些事情上转过脸去,信念帮助我在另一些事情面前点燃起照明的火把。

首先是要找对找到找定自己的优势。

虽非大才,必有可取。

相对而言,你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切不可离开自己的条件自己的长处而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生活在别处。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生活的力量仍然有可能战胜不让你好好生活的力量,对于不让你好好生活的邪恶力量来说,你能好好地生活就是针锋相对的回答。

没有一定程度的超脱就没有理智,就没有客观,就没有全面,就没有正视,就没有自我调节,就没有发展和进步。

一个人总是能够用自己的理想来超越自己的成熟和经验,又总能够用自己的成熟和经验来校正和丰富自己的理想。

这是一个最好的状态。

既是理想的又是实践的,既是成熟的又是天真的。

任何事情,急于求成都是幼稚的幻想,急于求成的结果一定是不成,对此不应该有任何怀疑。

善于等待的人是聪明的人,也是真正有信心有能力有头脑有见解的人。

人有时候需要等待,有时候需要忍耐,有时候需要为顾全大局而保持沉默,有时候一时看不清楚需要再看一看。

相信时间,时间对善良有利,对智慧和光明有利,对阴谋不利,对狭隘不利。

不要着急。

人生一世,最要紧的恰恰是耐心二字。

耐心高于智慧,耐心重于道德,耐心战胜了而且必将继续战胜任何对手。

一切决定于时机,时候到了石头里也会孵出小鸟,时候不到火焰里也照样透心冰凉。

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暴跳如雷,从来不泼污水。

至味无言,至理无文,至情无歌,至性无心。

真生命真事业真学问真爱情只能属于无所畏惧的人,具有某种“傻子”气质的人。

多好的事情都有过去的时候,多坏的事情也有过去的时候。

该玩就玩玩,该放就放放,该赶就赶赶,该等就等等...永不气急败坏,永不声嘶力竭。

神经衰弱的人、头脑简单的人、过分天真的人、过分拔尖拔分的人、过分自我即过分自信的人......往往无法承受历史的拷问与历史的戏弄、变迁的激动与变迁的迷茫、前进的艰苦与前进的代价。

昂山素季

1945年6月19日,昂山素季出生于缅甸首都仰光。

1947年7月19日,其父昂山将军被缅甸爱国党人刺杀,昂山素季时年2岁。

1960年,其母被任命为缅甸驻印度大使,昂山素季随母亲离开了缅甸来到印度,在当地一所女子学院学习,接触到圣雄甘地的政治与哲学思想。

1963年,18岁的昂山素季被送往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并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职。

由于当时缅甸正值奈温将军统治时期,昂山素季无法回国,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帮她在纽约联合国办事处谋到助理秘书一职。

后来又在不丹外交部等处任职,在缅甸以外的国家生活了28年。

 1971年于与研究西藏文化的英国学者、牛津大学教授迈克·阿里斯(MichaelAris)订婚。

 1972年,昂山素姬与迈克·阿里斯结婚。

婚后的15年间,昂山素季随阿里斯在牛津静静地过日子,照顾家庭、相夫教子、陪伴两个孩子成长,避免跟流亡的缅甸异见人士接触,也从不主动卷入缅甸政治的是非之中。

 1988年3月,昂山素季之母中风病危,当她匆匆告别丈夫与两个儿子,回到仰光照顾因中风病危的母亲时,正值缅甸人民发起反抗军政权的游行示威,遭到军队和警察的残酷镇压,共有两百多名无辜民众死难,举国弥漫着恐怖气氛。

很多受害者、激进分子和退役高级军官,要求她出来领导民主运动。

 1988年8月26日,仰光近百万群众在瑞德贡大金塔西门外广场集会,昂山素季第一次面对这么多的民众发表演说。

在她首次公开发表重要演讲的前夕,政府散播有关要刺杀她的谣言,但她对任何威胁都是温文不惊。

“我不能对祖国所发生的一切熟视无睹。

”在集会上,她一身雪白的长裙,宛如一只从仙境飞来的白天鹅。

她那慷慨激昂的神态、铿锵有力的声调、掷地有声的言词,令所有在场的民众印象深刻,并让他们想起了她的父亲昂山,“父女两人如同一个模子塑造出来的”。

缅甸人民发现,他们盼望已久的领袖诞生了。

从那一刻起,昂山素季不再是一名旁观者。

其实,她并不喜欢政治,她更想当作家,“但是,我参加了,就不能半途而废。

”从此,昂山素姬,这个外表柔弱、身材单薄的女子,成了军政府最头疼的人物。

她没有权力、没有金钱、没有官衔,却拥有了缅甸人民的心。

1988年9月27日,昂山素季组建了自己的、也是缅甸人民的政党——缅甸全国民主联盟,并出任总书记。

民盟很快发展壮大,成为全缅最大的反对党。

1989年7月20日,军政府以煽动骚乱为罪名对昂山素季实行软禁,她拒绝了将她驱逐出境而获自由的条件。

1990年5月,缅甸举行大选,昂山素季的政党“全国民主联盟”赢得了绝对优势,赢得了议会四百九十五个议席中的三百九十二席。

在正常情况下,她应该成为国家总理,但是,军政府对大选的结果不予承认,宣布民盟为非法组织,继续监禁昂山素季。

军方组建了“恢复国家法律和秩序委员会”来掌握政权,后来又将其改名为“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

1991年,昂山素季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她无法亲自前往挪威领奖,只好让儿子代替自己发表了答词。

这份答词中引述了昂山素季的名言:

“在缅甸追求民主,是一国民作为世界大家庭中自由与平等的成员,过一种充实全面、富有意义的生活的斗争。

它是永不停止的人类努力的一部分,以此证明人的精神能够超越他自然属性的瑕疵。

”她将诺贝尔和平奖的130万美元奖金交付信托,用于缅甸人民的健康与教育。

1994年10月21日,联合国下属有关机构在菲律宾召开“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国际研讨会,被缅甸军政府软禁的昂山素季寄去一篇论文,由菲律宾前总统科·阿基诺夫人在会上代为宣读,文章尖锐地驳斥关于发展中国家“应该经济先走,民主缓行”的观点;指责许多当权者不分青红皂白,将民主运动与要求落实人权问题一概说成是受西方意识形态影响而加以否定;呼吁联合国重视和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贫穷落后国家的民主运动和人权问题。

这篇演讲也在整个亚太地区造成了很大的轰动效应。

1995年7月间昂山素季被释放,然而她很清楚,一旦离开缅甸赴英国探视家人,她很有可能永远不能再次回到缅甸。

结果她选择留下,从此再也没有机会与她的丈夫见面。

1996年她被指煽动学生示威再度被软禁。

1998年7月,缅甸军政府禁止她与缅甸全国民主联盟成员会面。

1999年3月27日昂山素季的丈夫在伦敦因患前列腺癌逝世。

缅甸军政府批准她出国奔丧,但她拒绝。

2000年9月,昂山素季因违反军方禁令,欲前往北部城市曼德勒再次遭受软禁。

2000年10月昂山素季与缅甸军政府秘密展开对话。

2002年5月6日遭缅甸军政府软禁19个月后,获得一次短暂释放。

2007年5月27日,原本是她软禁令届满的日子,按道理她应该能够自由地走出家门,与民众接触,但是缅甸军政府提前2天到她的住所,通知她软禁期将继续延长。

昂山素季2009年5月,美国男子约翰·耶托(JohnYettaw)泅水进入被软禁的昂山素姬湖边住所,在逗留3晚后循原路试图游回市中心时被保安发现,当场被捕。

事后,缅甸军政府以昂山素姬违反软禁法为由,将昂山素姬投入仰光永盛监狱,并进行司法审判。

此事在国际社会引起巨大反响,人们普遍将这场审判视为缅甸军政府的一个蓄意阴谋,意在把昂山素姬关押到预定于2010年举行的大选之后。

各国关于释放昂山素姬的呼声此起彼伏,但缅甸军政府不为所动。

2009年7月初,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访问缅甸,希望说服缅甸军政府释放包括反对派领袖昂山素季在内的200名政治犯,但是,缅甸军政府以避免干涉缅甸司法程序为由拒绝了潘基文同昂山素姬的会晤。

潘基文对此曾经深表失望。

2009年8月11日,缅甸一家法院裁定昂山素姬有罪,称她违法了缅甸国内安全法律,裁决昂山素姬入狱服刑3年,但随后根据军政府的命令,改为在家软禁18个月。

2009年8月15日,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亚太事务小组主席吉姆·韦伯在缅甸的行政首府内比都会见了缅甸军政府首脑丹瑞,韦伯是与缅甸军政府领导人丹瑞将军会面的最高级美国官员。

作为对美国在缅甸外交政策上有所松动的回应,缅甸同意韦伯随后转往仰光,会见了被判软禁的昂山素姬,并宣布释放被缅甸法庭判处七年监禁的美国公民约翰·耶托。

2010年11月13日,昂山素季被释放。

缅甸政府开放在昂山素季住所外设置的禁区,大批支持者涌入到其住所周围。

昂山素季走出被软禁的住所,与在门口等待的媒体和支持者挥手并进行了简短的讲话。

随后,缅甸民盟的一些领导人走进昂山素季住所与其商讨今后工作事宜。

2011年11月5日,缅甸官方报纸《缅甸之光》首次披露总统吴登盛批准修改政党注册法的消息,取消了先前对参政的一些限制条件。

法新社5日评价,这是缅甸政府进一步示好反对派的举动,为缅甸全国民主联盟领导人昂山素季重新参与政治“铺平道路”。

[4]2012年1月28日,66岁的昂山素季出席竞选活动,吸引了上万人参加。

在香港大学演讲

昂山素姬于2011年5月30日应香港大学之邀请,通过视频向香港大学师生及社会公众,各国媒体发表了作为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庆讲座系列之一的演说。

演说全文如下:

香港大学向昂山素姬赠送纪念品人,不应当被分类成好的或者坏的,聪明的或者愚蠢的,这是我喜爱的众多理念之一。

仅将人们分为学习的人和不学习的人也许会更加明智一些。

在这两个极点之间,有一个很宽的地带,则是根据个人对他们所处理的学习资料能够进行正确的估量和理解来评分。

当然,在这里我对学习的定义是广义的。

它包括从任何机构或者任何老师以外所得到的东西。

它意味着获得这样一些知识和经历:

帮助我们去对付生活赋予我们的挑战,寻找途径去加强我们自身的存在,以及为我们星球上的芸芸众生的存在寻找尽可能多的途径。

换种方式说,学习的最高形式是让我们为这个世界的居民付出关爱,担负责任,并且给予我们将关爱转化成具体行动所必须的知识。

自然,这样的学习观,和香港大学的校训“(智慧和美德)明德格物”所构想的教育观是一致的。

百年来为这个世界培养拥有独立思考,中肯表达能力的年轻人,并且用这些能力来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这样的成就,足以使这所学校感到自豪。

这所学校创办人的期望已然大大实现。

在学校的奠基仪式上,卢押爵士期望香港大学的毕业生们将来可以对中国的四万万人民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

他没有料想到,今天这所学校,举世闻名,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莘莘学子,他们,有一天将会为不只一个国家带来不断扩展的影响。

在我思索着香港大学的种种成就时,我充满了深深的敬仰,并且,我承认,还有深深的哀痛。

每当我想到其他国家所取得的教育成就,我就想到了我的祖国那让人悲哀的教育状况。

缅甸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机构曾经让亚洲和其他国家仰视和羡慕。

仰光大学,比香港大学晚成立10年,是仰光学院和贾德森学院,一所浸信会学院合并而成的。

这所大学迅速成为培育聪明的年轻知识分子和为摆脱殖民统治而献身的民族主义者的土壤。

即便学术水平稳步提升并且被西方历史悠久的教育机构所认可,学生的爱国热情还是获得了新的力量。

仰光大学成为了争取平等和正义运动的先驱,并且最终这些运动得到了来自曼德勒大学和其他缅甸学校的学生们的支持和参与。

政治运动和大学的紧密联系在缅甸成为了被建立起来的传统。

当国家陷入了军人统治,学生们是最早提出恢复民主权利的抗议者。

当威权统治紧紧束缚这个国家,大学作为培养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的机构,其地位也被大大削弱了。

然而,在极权主义统治20多年后,仰光大学的学生们再度领导摆脱军政府统治的运动。

这就是著名的1988年骚乱。

如今,20多年过去了,很多学生们为之牺牲自由和生命的民主和人权,依然未能得到实现。

同时,各级教育水平都下滑,缅甸是一个渴求它的人民,尤其是年轻人的潜力能够得以实现的国家。

我要在这里提出的是,1988年学生运动的很多领袖如今仍然身陷囹圄,度过无比漫长的刑期。

教育,应当被人人所享有,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

教育,应当培养出提升人类尊严,领导人类走向积极方向的价值观。

教育,应当成为真正的学习过程,而不是炮制温顺,服从,不能合理解释为什么公正和自由不应成为全人类与生具来的权利的人。

我祝贺香港大学为人类所取得的成就,还有它扎实的学术成就,这些使得它成为亚洲最令人尊敬的大学之一。

我期待能够和这所大学的教员,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我坚信终有一天我们将在缅甸收获真正的教育的果实,并且和全世界来分享。

这将会是智慧和美德胜利的那一天。

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90年,军政府在巨大的国际压力下举行了大选,昂山素季的政党“缅甸全国民主联盟”赢得了绝对优势。

在正常情况下,她理应成为缅甸的总理,但选举结果被军方作废,军人拒绝交出政权,因而引发国际间猛烈的批评。

同年昂山素季获萨哈罗夫奖,翌年再获诺贝尔和平奖。

1995年7月间她被释放,然而她很清楚,一旦离开缅甸赴英国探视家人,她很有可能永远不能再次回到缅甸。

结果她选择留下,从此再也没有机会与她的丈夫见面。

1996年,丈夫阿里斯获准最后一次探望她后,从此终身不准踏入缅甸国土,同年她被指煽动学生示威再度被软禁。

1998年7月,缅甸军政府禁止她与全国民主联盟成员会面。

1999年3月27日,丈夫在伦敦因患末期前列腺癌病逝世。

军政府批准她出国奔丧,但她拒绝。

凄美爱情

对比她坎坷的政治经历,更让人感到扼腕叹息的是她和那位英国丈夫之间凄美的爱情。

 早于1970年代,两人在牛津订下婚姻盟誓前,研究西藏文化的英国学者迈克·阿里斯已经知道,有一天命运会叫他们在家与国之间作出抉择。

他清楚知道,眼前这个容颜清丽的妻子绝非一般缅甸女子,她体内流着的是缅甸独立运动领袖昂山的血,生来就跟国家人民扣连一起。

她内心明白,当人民需要她,她必会毫不犹豫付出自己。

婚后十多年,她随他在牛津静静过日子,照顾家庭,让他专心学术研究,那是他们婚姻中最美好祥和的时光。

直至1988年3月,昂山素姬获悉母亲中风病危,便匆匆告别丈夫与两个儿子,赶返缅甸侍母,想不到此一去,却是夫妻天涯断肠之始。

昂山素季此后,阿里斯多次要求到缅甸探妻,均遭到军政府拒绝。

几经争取,几年间两人只短暂会面五次。

夫妻最后的相聚是在1995年底,可是此后他便不再获准进入缅甸。

1999年3月,阿里斯因癌症在牛津逝世,在军政府多番阻挠下,昂山素姬最终也无法赴英奔丧。

“我永远不会站在你和你的祖国之间。

”当年阿里斯这句爱的承诺,最后通过死亡来体现。

他的爱,是别在昂山素姬发上的那朵白花,素净而坚贞。

而今,则化作她孤独长路上的一盏温柔的灯,静静为她照亮前路。

昂山素姬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绝。

军政权催促她去英国,与两个儿子团聚。

但是,昂山素姬知道,自己一旦离开祖国,就再也不能回来了。

她在日记中写道:

“我的家庭的分离,是我争取一个自由的缅甸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之一。

2005年6月19日:

全球14个国家爆发反缅甸示威,要求释放昂山素季因为这一天是她60岁的生日。

DamienRice的这首UnplayedPiano也创作于此。

据说被软禁期间,昂山素季没有消沉。

她的生活十分规律,阅读诗歌、散文,学习法语和日语。

她爱听摇滚乐,美国摇滚乐队“感激的死者”是她最喜欢的一支摇滚乐队。

她还经常在夜里独自弹奏钢琴曲,但是她的钢琴坏掉之后想修复却受到了层层的阻挠

昂山素季-从政理念

昂山素季的精神,植根于东方传统佛教——缅甸文化的基础。

启发了她精神灵感的,是印度非暴力主义的哲人甘地,和她的父亲───缅甸独立斗争的领导人昂山。

昂山素季信仰和实践的是大乘佛教的理念,即承担对有情众生的普世责任。

她说:

“要过一种充实的生活,一个人就必须有勇气去承担他人所需要的责任。

”“在所有的生物中,只有人才能达到佛陀的圣境。

”在《追求民主》一文中,昂山素季还谈到:

“统治者必须遵从佛陀的教诲。

这些教诲的中心是真理、正义和仁爱的观念。

缅甸人民在他们的斗争中所寻求的,正是建立在这些品质之上的政府。

多年致力于缅甸历史的研究,昂山素季试图唤起人们注意缅甸佛教文化的特征。

这种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对祖国人民深沈的责任感,成为她长期抗争中无与伦比的精神力量。

在仰光素丽佛塔前,昂山素季曾向数十万缅甸人民发表建立在人权、民主和非暴力之上的政治纲领,这使得她成为最受欢迎的民主领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