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完整版说课讲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59500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完整版说课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财政学完整版说课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财政学完整版说课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财政学完整版说课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财政学完整版说课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完整版说课讲解.docx

《财政学完整版说课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完整版说课讲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学完整版说课讲解.docx

财政学完整版说课讲解

 

财政学完整版

第一章

1.公共物品的概念:

是指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割地散步到这个社区里。

2.特征:

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想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先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第二章

一、财政支出分类

1、按财政支出功能分类

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如国防、外交

科技、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

2、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

根据财政支出所产生收益的时间将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资本支出和净贷款三大类

(1)经常性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

其特点是,它的消耗会使社会直接收益或当期受益;

(2)资本性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久品所需的支出。

其特点是,它的消费的结果将形成供一年以上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

资本性支出的补偿方式有两种,一是税收,二是国债。

二、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1)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这些支出的目的和用途虽然有所不同,却具有一个共同点:

财政一手付出了资金,另一手相应地购的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国家职能。

购买性支出所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2)转移性支出则与购买性支出不同,它们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这些支出的目的和用途不同,但却有个共同点:

即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所得,在这里不存在交换的问题。

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三、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重点)

公共物品有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两类。

1、纯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决定的。

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合提供纯公共物品。

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政府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存在的难题。

一方面,政府具有社会职能,因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本来应当承担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公共权力机构,政府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

2、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准公共物品的特征是兼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既可以采取公共提供方式或私人提供方式,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

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方式:

(1)政府授权经营。

(2)政府参股.(3)政府补助。

(4)政府购买服务。

P39

四、自然垄断行业的公共定价:

当价格=边际成本时,该部门将会有亏损;当边际收益=边际成本时,将产生利润;如以平均成本定价,平均收益等于价格,此时损益持平,无额外利润可获。

P43-44

第三章

1、瓦格纳法则p52

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最先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究成果被后人称为“瓦格纳法则”。

可以表述为: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根据这种解释,瓦格纳法则可以理解为图**所表示的财政支出与GDP之间的函数关系。

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加上日本和美国的公共部门的增长情况做了考察。

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扩张。

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求,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於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

所谓经济因素,是指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

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

2、皮科克和威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p53

替代效应:

即在危机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财政支出的比重上升。

3、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重点)

(一)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

(1)经济性因素。

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经济性因素始终是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2)政治性因素。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3)社会性因素。

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分析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基础设施投资,三农投入,社会保险支出,财政补贴,税收支出

4、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的历史历程

(1)改革开放之初,财政收入一度下降,后又恢复增长,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

(2)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明确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财政投资集中于提供公共产品领域。

(3)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明确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

财政支出结构朝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转变。

5、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

(1)促进社会民生事业建设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3)大力推动社会参与,广泛地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4)加强制度建设。

(5)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注重民生投入的使用绩效。

(6)厉行勤俭节约,加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建设。

6、关于财政支出结构发展变化的学说(理解各个理论是什么)

一、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提出了公共支出增长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把经济发展阶段分为三个部分:

(1)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公共产品,尤其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社会基础设施,政府为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必须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投资。

这种公共部门的大量支出对于早期阶段的经济起飞必不可少。

(2)当经济发展进入中期阶段后,社会基础设施供求趋于平衡,公共部门投资逐渐让位给日益增长的私人投资。

但由于市场失灵问题的存在,政府必须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来矫正、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为此也必然导致政府公共支出的增长。

(3)随着经济发展由中期阶段进入成熟阶段,公共支出的结构会发生变化。

公共支出的主要对象将从提供社会基础设施转向提供教育、保健和社会福利等方面。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支出结构的变化也必然带来公共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

马斯格雷夫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需要,解释了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强调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政府支出的增长速度和结构是不同的。

二、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将原来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外在因素内在化,认为由于科技进步及生产性公共投资增加的影响,生产要素积累的收益率不会发生递减趋势。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生产性公共资本、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活动(R&D)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内在动力,而这些因素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外溢效应,具有“公共产品”的某些属性。

也就是说,这些因素属于财政政策变量的范围之内。

所以,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对长期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特殊作用。

第四章

1.教育分类:

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作是一种混合物品,然而教育是分层次的。

所谓义务教育,是保证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既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带有强制性,是纯公共物品。

而高等教育则属于混合物品。

2.财政在教育方面的支出:

我国财政支出在教育经费上的投入逐年加大,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一国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是影响教育经费效益的主要因素。

我国目前不仅教育经费规模仍然偏低,而且教育经费在初级教育、中级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分布的次级结构也不尽合理,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忽视初级教育,特别是农村的普及教育长期处于落后境地。

第五章

财政介入“三农”的理由

(1)一般理由:

A.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是履行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提供那些市场不能满足的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对“三农”的投入也是如此。

B.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在于农业部门生产率较低,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积累,而在于某些农业投入只适于政府来提供。

(如大江大河的治理、大型水库和各种灌溉工程等,其特点是投资额度大,投资期长,牵涉面广,投资以后产生的效益不易分割,而且投资的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不十分明显。

由于具有以上特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可能由分散的农户独立进行)

C.凡是具有外部效应的牵涉面广、规模巨大的农业投入,原则上都应由政府承担。

(2)特殊理由:

A.因为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靠自身难以满足自身发展的积累。

B.因为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从长远看,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机制的必由之路。

第六章

1.财政补贴支出与社会保险支出的区别与联系:

(简答)

相同点:

1.两者都具有无偿性。

2.两者都是转移性支出。

3.两者都能给领取者带来实际收入和经济状况的改善。

不同点:

1.财政补贴与相对价格联系,而社会保险支出不与价格发生直接联系。

2.财政补贴可以影响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而社会保险支出无此影响。

第七章

1.简述财政收入的分类

1、按收入形式分。

①税收收入:

税收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形式。

它是现代国家财政收入中最重要的收入形式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②社会保险基金收人:

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

③非税收入:

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

④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

包括内外债贷款和转贷的收回本金收入。

⑤债务收入:

即内外债收入。

2、按财政收入的管理方式分类。

①预算内收入:

指国家以行政管理者和资产所有者身份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并取得的收入,这部分收入包括各种税收以及一小部分行政事业性经常性收入,国有资产出租、出让所得的资本性收入。

②预算外收入:

指不通过国家预算管理的财政收入。

2.简述财政收入划分,以及中国财政收入的情况

根据财政收入的四大分类依据,可对财政收入分类如下:

1、以财政收入的形式为标准分类,可将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两大类。

①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也是主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通过税收这种财政收入形式,政府所能筹集到的财税收入量最大,通常是一个国家政府财政的主要收入。

根据我国现行税制,按照课税对象分类,税收可以分为五大类:

流转税、收益税、财产税、资源税和行为税。

我国形成了多税种、多层次、多环节调节的复税制体系。

这种复税制体系适应了我国多层次生产力、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的经济结构,可以更好地调节经济。

②非税收入主要包括国有资产收益、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等。

2、以征收权力为标准分类,可以将财政收入分为强制性财政收入和非强制性财政收入。

①强制性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税收收入、罚没收入、强制公债。

②非强制性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国有资产收益、自由公债收入、规费收入和其他收入。

3、以财政收入来源为标准分类,包括两种具体的分类角度

一是以财政收入来源中的所有制结构为标准,将财政收入分为来自国有经济的收入、来自集体经济的收入、来自中外合资经济的收入、来自私营经济的收入、来自外商独资经济的收入和来自个体经济的收入,等等。

二是以财政收入来源中的部门结构为标准,将财政收入分为来自工业部门的收入、来自农业部门的收入、来自商业流通部门的收入、来自建筑业的收入、来自邮电通信业的收入等。

4、以财政收入的管理权限为标准,按税种可以将财政收入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

3.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经济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②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③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第八章

1.税收的“三性”: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2.税收要素:

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

3.税率的分类:

①比例税率(我国大部分税种)

—包含行业比例,产品比例,地区差别比例税;

②定额税率(特殊税种,如资源税,车船牌照税等)

—有累退性质,缺点是负担不尽合理

③累进税率

—可分为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

另:

从经济角度看,可分为名义税率,实际税率,边际税率,平均税等。

4.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概念与受影响因素

税率是衡量一国的税收水平或税收规模大小的指标

①税收能力:

指应当能征收上来的税收数额。

取决于两类因素:

纳税人的纳税能力(主要取决于一国人均收入水平)

政府的征税能力(税务管理效率)

②税收努力:

指税务当局征收全部法定应纳税额的程度,或者说是税收能力被利用的程度。

(决定了潜在的税收能力中有多大比例能转化为实际的税收收入)

取决于两类因素:

税制的完善程度税务部门的征收管理水平

5.税收中性

概念:

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两种含义:

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5.税负转嫁(简答题!

一、概念

税收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税收归宿一般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典型的税负转嫁存在于商品课税。

二、条件?

税负转嫁机制的特征:

一是税负转嫁是和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的,而且价格的升降是由税负转移引起的;二是税负转嫁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也就是经济利益的再分配;三是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

三、方式

(1)前转方式/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2)后转方式/逆转,指在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的价格来转嫁税负的方式

(3)其他转嫁方式,指前转后转并行,即一种商品的税负通过提高销价转移一部分,又通过压低进价转移一部分,称为混转或散转。

四、一般规律(着重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