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期间每日情况汇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58537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甘岭战役期间每日情况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上甘岭战役期间每日情况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上甘岭战役期间每日情况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上甘岭战役期间每日情况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上甘岭战役期间每日情况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甘岭战役期间每日情况汇编.docx

《上甘岭战役期间每日情况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甘岭战役期间每日情况汇编.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甘岭战役期间每日情况汇编.docx

上甘岭战役期间每日情况汇编

上甘岭战役期间每日情况汇编

一、朝鲜战争全过程简单回顾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13日苏军开始在朝鲜东部清津地区登陆,14日日本投降。

在朝鲜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为界,以北为苏军受降区,以南为美军受降区。

12月27日,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达成协议,由驻朝鲜的苏军司令部和美军司令部组成联合委员会,协助南、北朝鲜迅速建立一个统一的临时政府,由于苏、美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意见分歧而未能实现。

1948年8月15日,在朝鲜南部大韩民国成立,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朝鲜半岛上出现了两个不同政权,形成南北分裂、对立的局面。

南北双方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化,三八线上武装冲突日增,局势日趋紧张。

双方都试图通过武力实现民族的统一。

二战结束以后,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阵营。

美国和苏联当时都无意在亚洲出现双方直接冲突的局面,因此,对其代理人均采取了限制和压抑的措施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

由于中苏条约谈判中来自中方的压力,莫斯科为了保证苏联在亚洲的战略利益,(希望)以朝鲜半岛南部的港口取代旅顺港。

在4月10日-25日的秘密会谈中,斯大林与金日成详细讨论并最终批准了发动战争的计划。

1950年5月中旬金日成秘访北京,向毛泽东通报了对韩战争的意图,毛泽东持反对意见。

斯大林要求毛泽东调兵力到东北,布防于丹东-沈阳一线。

毛泽东要求苏方提供武器,斯大林回复称装备问题可以帮助解决一些,但要求中方尽早布置兵力。

5月15日,毛泽东表示同意金日成统一半岛的计划。

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南进作战,朝鲜战争爆发。

在进攻开始前,斯大林召回了在朝鲜人民军前线部队中的所有苏联顾问。

中国并未事先得到消息。

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日本的美国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

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巡逻,阻止解放军渡海进攻台湾;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向安理会提交了议案,安理会以13对1的表决通过了美国提案,要求各会员国在军事上给韩国以“必要的援助”。

联合国安理会敦促朝鲜和平的退回38线以北。

6月28日,毛泽东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强烈遣责美国侵略朝鲜、台湾及干涉亚洲事务。

6月28日,朝鲜人民军攻占韩国政治中心汉城。

7月5日,美军参加了第一场对朝鲜的战斗。

7月6日,周恩来再次发表声明,指出联合国安理会6月27日关于朝鲜问题的决议为非法,中国人民坚决反对。

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组建“联合国军”支援被朝鲜攻占的韩国的决议。

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7月14日,发出《关于举行“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周”的通知》。

7月13日,中国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第13兵团等共25.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

第9、第19兵团作为二线部队集结于靠近津浦、陇海两铁路线地区。

朝鲜对联合国干涉朝鲜内战的行为表示不解和强烈抗议,决定不予理睬。

朝鲜人民军节节胜利,占领了韩国90%的地区和92%的人口,把韩、美军压缩到洛东江以东约一万平方公里的大丘、釜山间的狭小地区。

8月31日,朝鲜人民军发动了釜山战役,打到了北纬35度线上。

9月15日,美第10军于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惨重,转入战略后退。

10月1日,美军不顾中国的多次警告越过北纬38°线,10月19日占领平壤。

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10月19日,第38、第39、第40、第42军和炮兵第1、第2、第8师以及一个高射炮团、两个工兵团,先后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北部地区。

10月20日,以第13兵团为基础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

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驻军朝鲜后的第一仗。

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战争第一阶段。

中朝军连续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

第二次战役,“联合国军”放弃平壤、元山,从陆路、海路退至“三八线”以南。

第三次战役,中朝军队推进至三八线以南50英里处,汉城被中朝军队占领。

第四次战役,中朝军队撤出汉城,双方对峙在“三八线”附近地区。

第五次战役,战线从三八线附近推进到汉江南岸地区,又推回到三八线南北地区。

“联合国军”采用“磁性战术”,在志愿军撤退时采用机械化部队大胆穿插,志愿军损失很大。

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

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战线相对稳定,局部性攻防作战频繁。

1951年7月26日,停战谈判讨论军事分界线问题。

1951年夏秋防御战。

从8月开始,“联合国军”实施了长达10个月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即“绞杀战”,志愿军发起了“反绞杀”斗争。

8月中旬~10月下旬“联合国军”采取“逐段进攻,逐步推进”战法,连续发动了夏、秋季局部攻势。

8月18日~10月22日中朝军队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展开,依托野战工事及战术反击作战,抗击“联合国军”局部进攻。

1951年11月27日“联合国军”方面同朝中方面达成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协议。

1952年春,“联合国军”方面提出所谓战俘“自愿遣返”的原则,停战谈判陷入僵局。

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

1951年12月~1952年8月“联合国军”进行了小规模进攻行动和空军破坏活动。

中朝军队建成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防御体系。

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

1952年9月18日~10月31日中朝军队在“三八线”附近地区的整个战线上,有选择地对“联合国军”营以下兵力防守阵地,实施进攻作战。

10月6日,第38军开始进攻白马山,战况惨烈,10月15日韩军保住白马山,391高地战到23日结束。

1953年4月26日停战谈判恢复,1953年6月8日,战俘遣返问题终于达成协议。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在板门店,朝,中,美三方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及《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的停火协议。

图1:

1952年9月18日-10月31日朝鲜半岛双方军事态势图

二、第15军接防五圣山和西方山地区

1952年4月20日,第15军从第26军手里接过五圣山和西方山地区的防务,其防御正面宽约三十公里,纵深约21公里。

五圣山是朝鲜中部的制高点,主峰海拔1061.7米,西瞰铁原、金化、平康的三角地区,东扼金城通往通川至东海岸的公路,并可俯瞰敌之纵深。

西方山和忠贤山为五圣山的左右两翼,尤其五圣山以西10公里的西方山、斗流峰,卡着平康平原的口子,从这里过去,“联合国军”的机械化部队就可以在乎康平原长驱直入,危及整个中部战线。

第15军在五圣山、西方山一线的部署是:

第44师并第29师的87团,共4个步兵团、7个炮兵营(炮兵第9团1营、2营、炮兵第11团3营、炮兵第20团1营、60军野炮营、高炮第16营、高炮第36营)和2个坦克连(独立坦克第1团第3、4连,后增至1个坦克团)为右翼,各团采取后三角配置,全师成L形部署于平康谷地东侧,与第38军防区相接;第45师3个步兵团和4个炮兵营(炮兵第9团3营、炮兵第20团2营、3营和高炮第35营)凭五圣山之险,防守左翼;第29师的85、86团为军预备队。

第44师指挥所在西方山后面的百屯里;第45师指挥所在五圣山后面的真莱洞,45师135团的指挥所在五圣山主峰,135团1营指挥所位于448高地的反斜面;第29师指挥所在第44师与第45师接合部的马背岩;第15军指挥所设在三个师指挥所后面的道德洞。

图2:

1952年秋第15军各部防区地形示意图

38军的114师摆在平康地区的东侧,与15军的44师为邻。

15军防区向西和38军防区分界处是394.8高地(白马山)与391高地之间的交汇处。

394.8高地归38军防守,391高地归15军防守。

15军防区向东延长到沈牙里,灰谷介,与12军毗邻,由第45师防守。

图3:

1952年秋15军各部布防情况图

第15军45师在上甘岭地区的部署

135团附师警工营、山炮营,防御灵台、448高地、高突岘、獐谷、光洲洞、城岘里一线,主要兵力配置在597.9高地、448高地和菊亭岘,以五圣山为核心阵地,防御正面约8千米。

1营配属82毫米迫击炮2个排,守备537.7高地北山、448高地、菊亭岘以东无名高地一线,1连为一梯队坚守537.7高地北山,2连、3连为二梯队。

2营配属82毫米迫击炮1个排,守备灵台、454.4高地、781高地一线。

3营(欠7连)守备597.9高地、菊亭岘一线,3营又分为两个梯队,9连和8连1排为一梯队坚守597.9高地,8连(欠1排)为二梯队。

3营7连和师警工营为团预备队,位于五圣山东侧和679.1高地。

师属山炮营位于927高地、高突岘,弹药所位于獐谷,救护所位于高突岘,135团团部位于五圣山。

133团配属134团迫击炮连,防御上所里、黑山里、马转岘一线,主要兵力配置在忠贤山、牙沈里。

3营和2营为一梯队坚守481高地、748.9高地和忠贤山,1营为二梯队。

134团为45师二梯队,展开于城岩里、宗铁洞、梅桧里一线。

其中1营主力位于741高地,以1个连守备五圣山主峰;2营位于梅桧里;3营位于岩回峰、霹雳岩山和马转岘。

主要作为一梯队的后援,在必要时以反突击歼灭突入防线之敌,同时担负防敌空降任务。

预定反突击路线有两条,一是依托679高地向上甘岭反击,二是依托上所里、五云山向忠贤山反击。

第45师配属兵力兵器:

炮兵20团3营、军属炮兵9团3营,配置在水泰里、长古地区,由45师首长直接指挥;师属高炮35营配置在德山岘、726高地,掩护师部机关和炮兵阵地,由师炮兵室指挥;师部在真荣洞,师后勤在585高地,师救护所在宗铁洞。

阵地构筑:

第一、二线阵地各支撑点均构筑坑道,第一线阵地还构筑轻重机枪的明暗和预备发射阵地,指挥所、观察所、通信枢纽部、救护所和仓库均在坑道内。

阵地前总共部署了防坦克三角坑155个,反坦克壕3000米,埋设反坦克地雷689个。

火力配置:

第一层以师团炮兵为主,压制敌炮火、消灭在阵地远距离集结运动之敌、消灭向阵地冲击之敌;第二层以团营迫击炮、连属60炮为主,负责消灭597.9高地西南及东南谷地、下甘岭以北无名高地、537.7高地、阳地村西南谷地一线集结运动之敌;第三层以步兵连轻重机枪为主。

为发挥配属火炮的威力,将各师配属炮兵集中编组成三个炮群,分别根据各自防御任务,对前沿突出要点进行目标编号,并预先计算出射击诸元。

反坦克部署:

“三道防线四位一体”。

第一道防线山、野、榴炮;第二道防线无后座力炮;第三道防线反坦克小组(火箭筒)。

四位一体是炮兵火力、反坦克火力、防坦克障碍、反坦克小组紧密结合。

金谷里至灵台地区,部署无后座力炮和90火箭筒8门(具)、反坦克小组3个;在下甘岭至上甘岭地区,部署无后座力炮和90火箭筒21门(具)、反坦克小组5个;芹洞至牙沈里地区,部署无后座力炮和90火箭筒29门(具)、步兵5个班工兵2个班。

防空防空降:

在阵地内各运动道路两侧,每隔150米构筑3-5个隐蔽部,每隔300米构筑1-2个汽车隐蔽部,所有坑道口均进行严密伪装。

战斗开始后,从纵深调高炮610团2个连、610团3个连至垂阳亭、宗铁骨岘、宗铁洞以北地区,由45师统一指挥。

45师指定134团1营专门担负反空降任务,对各级机关和勤务分队进行了统一组织,也作为反空降力量。

为确保战时通信畅通,在甘屯里、真莱洞、道德洞建立了三个通信枢纽部,完善组织起了严密的通信联络网络,还规定前沿守备分队可在紧急情况下直接向师、团指挥所和炮兵指挥所报告情况和请求炮火支援。

为准确掌握对面敌方情况,制定了侦察计划,充实了侦察力量,组织了3个渗透捕俘分队和4个审俘小组。

在五圣山和上所北里北山设立了2个主要观察所,在927高地、忠贤山、菊亭岘、647高地、454.4高地、558高地设立了辅助观察所,在五圣山、927高地和忠贤山设立了3个侦听站。

后勤保障方面:

储备3个月的主副食,下发了全部冬装,可供1万名伤病员所需的药品。

前沿坑道储备7天主食、7天干粮、15天副食和7天饮水。

45师配属了炮兵9团3营、炮兵20团2营、3营,展开于597.9高地、537.7高地北山、芹洞、723高地、安长洞地域。

三、五圣山前沿两高地的布防情况

597.9高地由主峰和分别向东北、西北延伸的两道山梁组成,美军称之为三角高地,构筑了12个编号阵地,以及1个连坑道(主坑道)、2条排坑道、8条班坑道、30多个五米左右深度屯兵洞。

第135团3营9连加强8连1排负责守,另配置有机炮连3排,配有一门八二迫击炮和两挺苏式SG-43型郭留诺夫重机枪。

图4:

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地形图

图5:

上甘岭597.9高地编号阵地及地形图(从五圣山方向俯瞰)

597.9高地(三角形高地)的突出部是9号阵地,距离美军鸡雄山制高点约400米。

9号阵地背后就是主峰3号阵地,主峰西边是10号阵地,3、9、10号阵地组成了597.9高地主阵地。

主峰东南边是前哨7号阵地(桑德山)。

主峰向西北山梁一路延伸是0号、4号、5号和6号阵地(派克峰)。

由主峰向东北延伸的山梁上依次是1号和8号阵地(耶尼卢赛尔高地)。

8号阵地再向东北延伸是距主峰800米的2号阵地,是两个并耸的浑圆小岭(罗素峰),从2号阵地往东南面250米是11号前哨班阵地,是一道仅30米宽的山脊。

1号主坑道位于1号阵地山坡反斜面上,是个工字形的大坑道,有四个口:

两个口朝向我方,另外两个暗口(暗火力点)朝向敌方;全长70多米,高一米五,宽一米二,顶部是35米的石灰岩坚石层;两条排坑道分别位于2号阵地和5号阵地;还有一些班坑道和藏兵洞分布在各个阵地上,总共约30多个大小坑道。

9连副指导员秦庚武指挥9连3排防守9号、10号、0号阵地(主阵地);9连2排防守7号阵地及7号和3号之间的区域;9连1排防守4号、5号、6号阵地;8连1排(排长杨振江)防守2号、8号、11号阵地,11号前哨阵地有8连1排1班防守。

图6:

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各阵地守卫部队及火力配置

537.7高地是两个南北相对形同驼峰的山岭,537.7高地主峰在南山,被韩军占领,北山则在志愿军手中。

45师利用537.7北山的山头和地形突出部位,构筑了9个编号阵地,组成一个不规则的十字形,从西到东依次是9号、3号、4号、5号和6号阵地;由南到北依次是1号、2号、7号和8号阵地;主坑道位于2号阵地反斜面,其它阵地也有一些大小坑道。

135团1营负责537.7高地北山的防守,一营指挥所位于448高地。

1连配属82高机排、机枪排、火箭筒排共280多人,由连长王福新和指导员王兴带领在537.7高地北山防守,2连和3连在高地后面800-1000米的448高地守卫,作为防守的第二梯队。

1排(欠2班)加强轻机枪2挺守备4、9号阵地;2排(欠6班)加强无后坐力炮1门、火箭筒2具、轻重机枪各1挺守备5、6号阵地(重点);3排加强重机枪1挺、轻机枪2挺守备3、7、8号阵地(前沿);2班和6班为预备队,守备2号主峰阵地。

加强重火器82毫米迫击炮1门、重机枪1挺部署在主峰侧后;六零炮3门部署在主峰左侧。

图7:

上甘岭战役(10月14——11月25日)作战示意图

四、上甘岭战役过程

上甘岭战役第一阶段:

10月14日至20日,抗击进攻与反复争夺。

10月6日,第38军114师攻击韩9师30团守备的白马山。

10月6日,同时进攻法国步兵营的箭头高地(281高地)。

10月7日,第38军攻占白马山山顶,韩国第28团以反击夺回阵地。

10月8日,第38军于下午再度攻占白马山顶,韩国第28团当夜反击再次夺回阵地。

10月8日,第38军第二次进攻箭头高地(281高地)。

10月8日,“联合国军”总部批准美9军实施“摊牌”行动。

10月9日,志愿军和韩国部队在白马山顶展开拉锯战,阵地多次易手。

10月10日,韩国第29团报告已确保白马山顶。

志愿军继续从北面进攻。

10月11日,志愿军继续从白马山北面进攻。

10月12日,韩国第30团在白马山实施反击。

10月12日,志愿军第29师87团400余人攻占韩9师51团8连防守的391高地,毙伤俘敌170余名(守军连长伊相汶中尉牺牲),当晚即撤出阵地。

(邱少云牺牲)

10月13日,志愿军第三次进攻箭头高地(281高地)。

10月13日,“联合国军”开始对上甘岭方向实施“摊牌”行动的预先炮火准备。

10月13日,韩国第28团在白马山反击。

10月13日,韩九师反击391高地(志愿军已经撤退)。

10月14日,韩军在白马山继续反击。

10月14日,美7师攻击上甘岭三角高地(即597.9高地)。

10月14日,韩2师攻击上甘岭狙击兵岭(即537.7高地)。

10月15日,韩2师攻占537.7高地。

10月15日,韩9师报告确保白马山。

10月15日,志愿军第44师攻占391高地。

10月16日,美7师攻占597.9高地。

10月16日,韩9师28团攻占391高地。

10月18日,“联军”完全控制上甘岭两高地,志愿军退守坑道。

10月19日,夜里第45师组织反击,投入5个连,夺回阵地。

10月20日,美国第32团第1营攻占“三角山”(即597.9高地)。

10月20日,志愿军夺回391高地。

形成志愿军占北峰,美军占南峰的局面

10月23日,韩国第51团夺回391高地失败。

10月24日,第44师夺取391高南峰,后被韩9师夺回。

10月27日,韩9师调往后方休整,美3师接防,第44师攻占391高南峰。

11月30日,第44师才确实占领并巩固了391高地,将战线前推十公里。

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

10月21日至30日,为坑道战斗阶段。

21日开始,“联合国军”对坚守坑道的志愿军进行围攻封锁。

退守坑道的志愿军部队与坑道外纵深部队协同,杀伤和疲惫“联合国军”的进攻部队。

期间,第29师接替第45师除前沿高地外的全部防务,又将炮兵1个营、4个连、高射炮兵1个团加强第15军。

15军将45师补齐了13个连,并从29师的86团和87团各抽调过来5个连。

第12军调入五圣山地区作战,第12军31师91团率先赶到。

上甘岭战役第三阶段:

10月30日至11月25日,实施反击与巩固阵地

10月30日晚,大反击开始,先期进攻目标为597.9高地。

11月1日中午,15军部队伤亡过大,12军31师91团正式投入战斗。

11月5日,恢复597.9高地的大部分阵地。

15军45师在上甘岭的战斗任务全部移交给12军。

12军31师93团1营参战。

11月8日,12军31师93团3营参战597.9高地。

597.9高地阵地全部恢复,此后进入反复争夺和巩固阵地阶段。

原本担任91团预备队的92团,开始准备反击537.7高地北山。

11月15日,597.9高地阵地最后巩固。

93团3营转而增援537.7高地北山战斗。

537.7高地北山方面:

11月11日,12军31师92团仓促开始反击537.7高地北山。

11月14日,12军31师92团撤出阵地(仅下来400多伤员),93团2营投入战斗。

11月15日,12军31师93团3营参战(包含在597.9高地已打残的9连)。

11月16日,12军31师93团2营和3营伤亡过大,撤出战斗。

11月17日,12军34师106团接替537.7高地北山的战斗。

首先投入的是3营。

11月18日,12军34师106团3营8连打光。

11月19日,12军34师106团7连打光。

11月20日,12军34师106团9连打光。

3营已基本丧失战斗力。

20日夜至21日,12军第34师106团2营5连投入战斗,夺回部分表面阵地,伤亡惨重。

随后12军第34师106团改变战法,逐渐恢复大部分阵地。

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正式结束。

10月14日

1952年10月14日美7师、韩2师3个团步兵(约7个营),在大炮300余门、飞机50架、战车47辆的掩护下,在几乎同一时间向志愿军80华里防守阵地正面进攻。

(15军防御正面宽约三十公里)。

空降兵15军司令部保留的历史文件《上甘岭战役资料汇编》记载:

1、当日临晨3时,以2个连兵力佯攻29师86团防守的419高地上的斗浦洞阵地。

2、当日临晨4时20分,以1个营兵力佯攻15军44师130团防守的上佳山西北山。

3、当日临晨4时30分,以1个营兵力佯攻15军44师131团防守的芝村南无名高地。

4、当日临晨4时30分,以韩2师1个营,攻击537.7北山高地(美军称谓‘狙击兵岭)。

5、当日临晨4时30分,以美军1个营,攻击597.9高地(美军称谓‘三角形山’)。

6、同时以1个营兵力攻击上甘岭两高地群山,东侧后方的448高地等45师的阵地。

7、同时以1个营兵力,分别攻击紧靠上甘岭(597.9、537.7北山)这两个高地阵地西北附近的454.4高地、以及454.4东南的无名高地。

图8:

上甘岭战役第一阶段作战示意图

10月14日白天597.9高地的战斗

美方:

美31团一营(A连、B连、C连)和三营(I连、K连、L连)

我方:

45师135团9连、7连1排,8连、团侦查排

美7师31团团长摩西上校他把占领“三角山”右翼的任务交给了迈伦·麦克卢尔中校指挥的第1营,把占领左翼的任务交给了罗伯特·纽博尼少校指挥的31团3营。

美军进攻时,以连为单位,先头为突击队一个排,中间为火力队一个排(重机枪、60炮、无后坐力炮等),其后为第二梯队一个排,依次作纵深梯次配备。

先头排一般呈三角队形,试探出我军火力点,火力队加以摧毁或压制,先头排失去攻击能力,二梯队迅速插上。

图9:

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阵地示意图

美7师记载:

10月14日5时44分开始预先炮火准备,6时整炮火向五圣山延伸进行全纵深压制,美31团开始分左右两路进攻597.9高地。

右路一营A连分两部分(各一个排)同时攻打桑德山和罗素峰;左路三营L连进攻高地主峰,计划攻取主峰后沿西北山梁直取派克峰。

右路美31团一营A连先头排于6时10分左右开始进攻桑德山,其余进攻罗素峰。

进攻桑德山的A连先头排遭遇猛烈火力,几分钟就有25人伤亡,被压得抬不起头,先头排请求B连增援。

7时18分B连先头排超越A连先头排,继续攻击桑德山,9时05分攻下山头,但由于志愿军小股部队顽强抵抗,直到12时才牢固占领桑德山(7号阵地失守)。

在罗素峰最先与美军A连接火的是11号前哨阵地上的135团8连一班,班长一下把全班投入了战斗,在美军猛烈炮火下很快蒙受了巨大伤亡,7时30分左右美军攻占11号阵地,守卫部队退入坑道。

守卫2号阵地的8连一排见11号阵地失守,排长杨振江立即组织二班前去反击,半路上遭到了美军炮火覆盖,整个班只剩五个伤员退回。

美7师31团A连继续进攻2号阵地,8时B连加入进攻,攻至山顶75至100码的地方不能前进。

C连于10时加入进攻,11时许C连逐渐攻上山头,14时10分罗素峰被攻占。

135团副团长王凤书通过望远镜看到2号阵地失守,命令昨晚执行任务返回正在休息的团侦察排立即增援2号阵地,侦察排在运动途中遭到美军炮火覆盖,仅有3人到达2号坑道。

2号阵地西侧重机枪阵地上机炮连3排排长秦永祥由于受伤来不及撤入坑道,被C连先头排俘获,成为上甘岭战役中第一个被俘人员,也是上甘岭战役中级别最高的被俘人员。

左路美7师31团三营L连于6时02分在597.9高地9号阵地与守军发生交火,连长勃纳特·布鲁克斯中尉和3个排长相继阵亡,残部被压制在一块小凹地里。

K连在坦克火力支援下突破志愿军防线赶来汇合L连一起进攻。

志愿军的手榴弹如雨点般飞落下来,美军伤亡剧增,为保持进攻势头,3营营长罗伯特·纽博尼少校派二梯队I连于9时10分左右加入进攻。

摩西团长亲自督战,战至17时左右,美军占领597.9高地除主阵地外的大部分表面阵地。

135团9连副指导员秦庚武指挥三排防守9、10号阵地,秦庚武在表面阵地上“量敌用兵”,并采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