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52301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五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五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五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五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docx

《五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docx

五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

五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

【篇一: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新全册)[1]】

第一单元:

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

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

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

教学重点:

正数、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负数

(一)

教学内容:

认识负数(p1-3练习一1-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情感与态度: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一张联系纸、一个信封、温度计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老师说一句话,学生说相反的话。

一、教学例1

1、情境引入。

电脑播放天气预报片头

师:

老师收集了某天四个城市的最低温度资料,并用温度计显示。

2、教学用正负数和0表示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

出示图片:

香港19摄氏度

师:

那一天香港的最低气温是多少度?

师: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老师介绍温度计的看法。

出示图片:

上海3摄氏度

师:

上海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出示图片:

南京0摄氏度

师:

南京呢?

和上海比,南京的气温怎样?

出示图片:

北京零下3摄氏度

师:

和上海比,北京的气温怎么样?

同时出示上海、南京、北京三地的气温图片。

师:

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

师:

在数学上怎样区分零上3摄氏度和零下3摄氏度的呢?

3、介绍正负数的读写法。

师:

规定零上3摄氏度记作+3摄氏度或3摄氏度,规定零下3摄氏度记作-3摄氏度。

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法

师:

+3读作正三,再写的时候,只要在3前面加一个+--正号,+3也可以写成3。

-3读作负三,书写时,只要先写---负号,再写3。

(教师板书)

师:

现在,我们可以说那一天上海的气温是+3℃,北京的气温是-3℃

4、练一练

(1)选择合适的数表示各地的气温

师:

你还会用这样的方法来记录温度吗?

师:

看屏幕上的温度计,选择适当的卡片举起来。

(卡片上分别写有+12℃、-12℃、30℃、+30℃、-30℃)

哈尔滨:

零下12摄氏度,漠河:

零下30摄氏度,海口:

零上30摄氏度

对于海口学生有两种不同的选择:

+30℃和30℃

师:

对于这两种选择你有什么看法?

(2)小小气象记录员

师:

我们一起来当气象记录员,一边听天气预报,一边记录气温。

课件演示:

赤道零上40摄氏度,北极零下26摄氏度,南极零下40摄氏度

二、感知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师:

从上面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有温差,在我国同一地区同一天也有很大的温差。

出示教科书上的你知道吗

师:

新疆吐鲁番是我国还把最低的地区,你知道它的海拔高度是多少?

出示海拔高度图

师: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

以海平面为标准,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

师:

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小结:

用正负数还可以区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2、练一练

(1)用正数或者负数表示下面各地的海拔高度。

(出示海拔高度图)

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的海拔高度高于海平面3193千米。

世界最低最咸的湖--死海低于海平面400米。

世界海拔高度最低的国家--马尔代夫比海平面高1米。

(2)说说下面的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水面的海拔高度是-28米。

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最深处海拔-11034米

三、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出示:

+3,-3,40,-12,-400,-155,+8848

师:

你能将这些数分分类吗?

按什么分?

分成几类?

小组讨论。

师:

象+3,40,+8848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3,-12,-40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师:

从温度计上观察,0摄氏度以上的数都是正数,0摄氏度以下的数都是负数。

海平面以上的数都是正数,海平面以下的数都是负数。

师: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

练一练:

1、先读一读,再把数填入适当的框内。

-5,+26,9,-40,-120,+203

正数:

负数:

2、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读出所写的数,并判断写的是否正确。

3、出示你知道吗?

--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

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寻找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师:

在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负数?

学生说出存折,电梯面板等等,并要求说明这些负数的意思

练习一4

选择合适的温度连一连

冰箱中的鱼10℃

水中的鱼70℃

烧好的鱼-10℃

练习一5

你知道下面的温度吗?

水沸腾的温度水结冰的温度月球表面的温度

出示:

+8,-5

结合今天学习的内容,说说这两个数表示的意思吗?

五、全课总结:

师:

像零摄氏度以上与零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存入和取出,比赛的得分和失分,股价的上涨和下跌等等都是由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负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下节课来交流。

第二课时:

认识负数

(二)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二(p3-5)2、练习一6-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

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一读,分一分。

+3000+4200-1800+2700-900+3700正数:

负数:

二、教学例3

1、情境引入。

师:

老师收集了新光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列出统计图。

月份一二三四五六

盈/亏(元)+3000+4200-1800+2700-900+3700

2、教学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盈亏情况的具体意义。

师:

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表中哪几个月盈利?

哪几个月亏损?

从表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3、试一试

根据新光服装店去年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填写下表。

【篇二:

最新苏教版数学五下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课题:

方程的意义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图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通过观察和比较,引导理解方程的意义。

3、引导体会式子、等式、方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加深对方程含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弄清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总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导入:

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仪器?

(黑板上简易画出)学生:

天平。

2、问:

同学们知道天平有什么用处吗?

学生:

称重.......

二、自主探索

(一)教学例1

1、出示如图所示的情景,说一说图中画的是什么?

从图中能知道什么?

2、问:

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3、学生独自写一写。

4、交流:

50+50=100

5、说明:

像这样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的左边是50+50,右边是100。

(板书:

等式)

6、学生自己写出一些等式,并在班级里交流。

(二)教学例2

1、要求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学生独立填写。

3、交流。

4、说明:

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

5、问:

怎样利用天平图来判断数量的相等和不相等?

6、天平哪一边下垂,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7、追问:

哪些是等式?

与例1中的等式有什么不同?

8、都含有未知数。

9、指出: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10、小组讨论:

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

11、交流:

(1)方程也是等式,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2)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如50+50=100。

(三)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

(1)问:

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指名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2、第二题

(1)读题后独立完成:

将算式中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2)全班交流。

(3)指出:

可以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也可以用字母“y”或“其它字母”表示未知数。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一”第1题:

根据线段图列方程。

(1)看线段图列方程。

(2)交流,说说想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课题: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①第2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3、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就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总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什么是方程?

2、指名口答。

3、判断:

下列各式,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8-x=320+30=50

5+x9y-16=54

4、指名口答,并说说为什么?

二、教学新授

(一)教学例3

1、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

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

2、出示例3第一幅图(黑板上画)。

(1)问:

怎样在天平两边增加砝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2)学生讨论。

(3)交流:

①左右两边都加上10克的砝码;②左右两边都加上同样重的砝码,比如a。

(4)你能写出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

(板书:

50+10=50+1050+a=50+a)

3、启发:

比较这两幅天平图和相应的两个等式,想一想,第二个等式与第一个等式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

第二个等式中的a可表示任何数。

相同的地方是左右增加的一样多,等式仍然成立。

4、观察下图,先填一填,再说说你的发现。

(1)问:

你能分别说一说这两组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吗?

(2)学生联系天平保持平衡的过程说一说,等式怎样变化,结果是等式。

交流后填一填。

(3)校对。

5、通过上面四组天平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得出: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二)教学试一试:

根据等式的性质在○里填运算符号,在□里填数。

(1)学生看清题意后独立填写。

(2)交流,说说根据。

(三)教学例4

、出示例4的天平图。

问:

你能根据天平图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生:

x+10=50

2、启发:

怎样才能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呢?

3、小组讨论,交流:

可以根据等式的性质把方程两边都减去10,左边只剩下x。

4、讲解:

求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时,要先写“解”,表示下面的过程是求未知数x的值的过程;再在方程两边都减去10,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写出这个过程时,要注意把等号对齐。

5、问:

x=40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

我们可以通过检验来判断:

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6、问:

如果等式的左、右两边相等,说明了什么?

如果不相等呢?

7、学生检验:

40+10=50

x=40是正确的。

(四)完成“练一练”

1、第1题:

解方程。

(1)独立解方程,指名板演。

(2)交流:

用规范的格式写解方程的过程。

2、第2题:

看图填空。

(1)同桌交流:

天平上各有几个什么水果?

(2)根据天平左右平衡的关系填空。

(3)交流。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一”第3题:

在括号里找出方程的解,并在下面画横线。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你是怎样找出方程的解的。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2、4、5题。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篇三:

2016年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

用字母表示数?

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

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接着探索并理解?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

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

12课时

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要求: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

图中画的是什么?

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

像?

50+50=100?

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

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

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

x?

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

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

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

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xkb1.co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第二课时等

方程

(1)

教学内

教科书第

例4和试一试,

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习惯。

教学重点:

容:

2~4页的例3、完成练一练和式的性质和解

理解?

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1.谈话:

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

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

提问:

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

谈话:

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

2.出示第二组天平图,说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

3.出示第3、4组天平图,提问:

你能分别说说这两组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吗?

谈话:

怎样用等式分别表示天平两边物体变化前的关系和变化后的关系?

启发:

这两组等式是怎样变化的?

她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

4.提问: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

5.做练一练的第1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2.讲解:

要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要先写?

解?

,要注意把等号对齐。

3.完成试一试

4.完成练一练

提问:

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了。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的第3题

2.做练习一的第4题

3.做练习一的第5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性质和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50=5050+10=50+10解:

x+10=50x+a=50+a50+a-a=50+a-ax-10=50-10x=40

检验:

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

40+10=50,x=40是正确的。

第三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p5例5~例6、p5?

试一试?

、?

练一练?

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