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看完考试必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50703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看完考试必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看完考试必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看完考试必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看完考试必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看完考试必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看完考试必过.docx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看完考试必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看完考试必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看完考试必过.docx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看完考试必过

公共管理学复习

一、公共管理:

是关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

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二、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

都需要制定管理目标、实施具体方案、监控和评估执行过程,都

要对人力资源、财政资源、组织资源、信息资源等内部资源进行整合以实

现管理目标,都要处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管理方法和技术也大同小异。

不同点:

1.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目标2.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3.制

衡性与自主性4.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5.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

三、公共领域的变化

1.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稳定地扩大2.社会生活中的公共事务日益增加

3.公共管理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四、传统行政学的局限

1.理论框架局限2.管理主体局限3.管理理念与手段局限4.管理对象与

目标局限

六、公共物品:

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七、公共事务:

是指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

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八、公共管理的构成要素: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2.

公共管理的对象是各类公共事务3.公共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制定和执行公

共政策4.公共管理的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

境、自然环境等,具有复杂性、差异性、变动性。

九、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波兹曼)

1.公共政策途径(P途径):

强调与政策分析的渊源关系,认为公共管理

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有密切的关系。

P途径的特征:

1.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政策研究2.重视

非量化和实物的取向,推崇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3.强调与政策

分析相结合,进行具有前瞻性的规范性的理论研究。

2.企业管理途径(B途径):

主张师法企业,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提升公

共部门的服务质量,新公共管理思潮是其代表。

B途径的特征:

1.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2.对公私部门的差异不作严格区

分3.除了重视策略管理及组织间的管理外,还强调对公共管理的过程进

行管理4.在研究方法上也偏爱诸如实验设计之类的量化方法。

3.P途径与B途径的共同点:

1.他们的眼光不仅仅局限于行政机关内部,

而是更多的关注公共部门与外在环境关系上2.它们都尊重政治因素在管

理中所扮演的角色3.它们都重视经验性的材料。

4.P途径与B途径的区别:

1.P途径的管理者一心一意想划清与传统公共行

政的关系;B途径认为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较密切的联系和相似的概念

2.P途径认为公私部门管理有别;B途径认为公私部门管理没有什么质的

差异,而主张以较严谨的态度发展证实理论来描述和解释公私部门的异同

3.P途径几乎完全依赖案例研究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B途径兼采案例研

究和量化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方法4.P途径长于个案的处理与分析;B途

径比较重视学术研究与理论的构建,长于从不同的学术领域中吸取有用的

理论、技术和方法5.P途径因强调决策而以高层管理者,特别是政治性

任命人员为主要教学研究对象;B途径因重视执行过程而以具备文官资格

的公共管理者为主要研究对象。

十、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规范方法(理想方法)2.实证方法(验证方法)3.案例方法4.系统

方法5.比较方法6.数理方法

十一、公共管理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内在依据:

1.公共管理是一类

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的管理活动2.现代社会需要公共管理的发展

3.已有的处理公共管理事宜的学科——行政学存在明显的局限。

十二、公共管理对中国的影响:

1.从市场经济来看,公共管理学能有效指

导公共部门履行经济职能,弥补市场功能在社会发展的缺陷,公共管理学

亲市场的学科立场,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2.从社会发展方面,公

共管理学有助于促进包括政治、文化和行为方式在内的社会协调发展,公

共管理学内在的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务实品格,将促进当前正在进行的社

会转型。

十三、管理理论

1.古典学派理论(泰勒)2.行为学派理论(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

3.决策学派理论(赫伯特.西蒙、查尔斯.林德布罗姆)4.系统学派理论

(巴纳德)5.新管理理论(企业再造理论、虚拟企业、学习型组织)

十四、公共选择理论(布坎南):

公共选择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

决定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分配,是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将个人的私人选择

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和机制的理论。

十五、政府失败论(布坎南):

政府失败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

代代议制民主社会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于

浪费和滥用资源,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达不

到预期的目的的这样一种情况。

十六、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

1.公共决策失效2.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3.政府的内部性与扩张(内

部性是指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利益或组织的目标而

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4.政府的寻租活动(寻租活动是指人类社会中

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或者说是指那种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

对既得的经济利益在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

十七、代理理论(合同理论)和交易费用论(科斯)

十八、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

公共行政时期(1887-20世纪70年代)

公共管理时期(1980年至今)【欧文.休斯】

十九、传统的公共行政

特点:

1.多采用制度或法理的研究方法,重点关注正式的政府组织机构

2.主张政治与行政分开3.致力于探讨行政管理的一般性原则4.强调以

效率为最高标准

二十、新公共行政时期的进展

1.价值问题在公共行政中受到更多重视2.韦伯的官僚理论开始受到越来

越多的批评3.公共行政受到多学科的影响4.公共政策研究得到空前的

发展,甚至大有形成独立学科的趋势

二十一、新公共管理的评价

1.新公共管理即使解决西方社会现实问题的产物,也是对公共管理的时代

要求积极回应的产物2.新公共管理体现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

系的新格局3.新公共管理反映了政府职能定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趋势4.

新公共管理在理论上的主要困难是“公共性”与管理主义的两难抉择5.

新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批评是其沉溺于市场基本教义

二十二、新公共管理的的基本思路:

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私营部门成功的

管理经验和手段,全面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益。

二十三、公共管理的主体包括组织和个人。

二十四、组织:

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

,是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组织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为了实现某种

目标而有意识建立起来的人类群体。

二十五、公共组织:

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用有公共权

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管理

公共事务、供给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

二十六、非公组织:

一般不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他们所追求和维护的是组

织成员的私人利益。

二十七、共组织的基本要素

1.物质要素(人员、经费、物资设备)2.精神要素(目标、责权结构、

人际关系)

二十八、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

1.活动目的不同2.为社会提供的服务不同3.管理对象不同4.活动的依

据不同

二十九、公共组织的性质

1.社会性(基础)2.权威性3.法制性4.系统性5.主动性

三十、公共组织的结构

1.纵向结构(最高层次为决策层,中层为协调指挥层,基层为技术操作层

)2.横向结构(按业务性质分工,按管理程序分工,按管理对象分工)

3.主要结构形式(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矩阵型)

三十一、政府:

是指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是国家表达意

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的机关。

(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

三十二、政府的主要类型:

总统制政府、内阁制政府、委员会政府

1.总统制是以总统为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行政权力集于

总统一身,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2.内阁制是一种形式上国家元首负责,实质上总理负责的政府体制。

3.委员会制,或称合议制政府的职权不是由一个行政首长行使,而是由一

个委员会集体行使。

三十三、非营利组织:

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服务社会公众的非官方

性公共组织。

三十四、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1.正式组织性2.民间性3.非利润导向性

4.自主管理性5.自愿性6.公共性(萨拉蒙和安黑尔提出)

三十五、公共组织的作用

1.公共组织是公共管理的主体2.公共组织是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支点

3.公共组织汇集和放大了管理人员的力量

三十六、领导:

是指挥、引导和影响被领导者,为实现某种特定目标而努

力的各种活动过程。

三十七、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1.社会公众的利益是公共组织和公共管理产生和存在的基础2.社会公众

的意见决定着公共管理的合法性程度3.社会公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影响

着公共组织的结构设计4.社会公众的素质影响着公共管理方式的选择。

三十八、科层制:

是一种采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公共组织成员的行为

,以高效完成工作任务的管理方法。

三十九、科层制组织的主要特征

1.实现劳动分工,明确每一个成员的权力和责任,并使其合法化2.各种

公职或职位按照权力等级组织起来,组织内层节制,强调严格的隶属关系

,形成一个等级体系3.根据通过正式考试或者训练和教育而获得的技术

资格来挑选组织中所有的成员4.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而不是

选举的5.管理者领取固定队薪金,他们是“专职的”的公职人员6.管

理者不是他所管辖企业的所有者7.管理者要遵守有关其官方职责的严格

规则、纪律和制约。

四十、科层制方法的主要特征

1.组织标准化2.工作秩序化3.管理规范化

四十一、科层制理论的不足

1.他们只研究公共组织的的静态结构,而忽视了对组织的动态面的研究

2.他们在强调组织的非人格化、理性化时忽视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多

方面的需求的研究3.他们只将组织当作一个封闭型的系统来研究,而没

有探讨组织与其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四十二、公共组织变革的动因

1.经济体制的转轨2.政治制度的更替3.社会发展程度的促进或制约4.

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

四十三、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

1.公共组织对外在环境的适应力、改造力2.公共组织自身的稳定性,协

调性,使其稳定、协调、有序地工作

四十四、公共组织职能:

就是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功能。

四十五、公共组织职能的变革

1.从公共职能作用领域来看,由以政治职能为核心,逐渐转向以经济职能

、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科技文化为重心的转移2.从公共职能的性质来看

,公共组织由保卫性、统治性职能为主向管理性、服务性职能为主的方向

转变3.从职能分化程度来看,公共组织的职能由原来的混淆不清向高度

分化转变4.从职能行使方式来看,公共组织是由以人治为主转向以法治

为主。

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

四十六、公共管理职能:

是指在特定环境下,公共管理部门在社会公共产

品与服务的管理过程中所承担的基本职责与所具有的功能作用的统一体。

四十七、公共管理部门存在的原因

1.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2.当代各国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

的基本要求3.其存在状况与特定的社会自治能力密切相关

四十八、公共管理程序性职能

1.决策2.组织3.领导4.控制

四十九、公共管理任务性职能

1.经济职能(宏观调控职能、微观管理职能)2.政治职能(民主建设、

社会治安、国家安全)3.社会职能(提供社会保障、促进公正的收入分

配、环境保护)4.文化职能

五十、市场失败

1.市场不能消除垄断和非公平竞争2.市场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3.市场

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4.市场不能解决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的

公平化问题5.市场不能确定和控制宏观经济总量平衡。

五十一、市场经济中公共管理的职能

1.限制垄断和促进竞争2.界定和维护财产去,克服外部性3.提供公共

物品4.保障收入分配的公正化5.调控宏观经济

五十二、公共管理职能的限度

1.公共决策的复杂性导致政策选择的偏差2.政策实施的复杂性导致政策

结果的扭曲3.寻租活动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4.公共部门系统存在

低效率常态

五十三、公共政策:

是各级组织在职权范围内为了解决和处理公共问题,

经过协调和管理过程,达成公共利益或公共目标的过程。

五十四、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1.公共管理贯穿于公共政策过程始终2.公共管理是公共政策实施的重要

手段

五十五、公共政策的性质

1.利益倾向性2.目标导向性3.合法性与强制性4.稳定性与时效性5.

多样性和多效性

五十六、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

1.相互关联性2.主观性3.可变性

五十七、判断公共政策问题的标准

1.公共政策问题是具有公共性的公共问题2.公共政策问题是影响程度大

的问题3.公共政策问题是社会公众普遍关心、强烈要求解决的问题4.

公共政策问题是政府及其公共组织职权范围内的问题。

五十八、公共政策制定的原则

1.公正无偏的原则2.资源集中配置原则3.个人受益原则4.延续性原则

5.预见性或挑战性原则66.信息完备原则7.一致性8.弹性政策原则

五十九、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

1.确立公共政策目标2.估计需要3.确定要达到的具体目的4.设计公共

政策方案5.评估公共政策方案6.选定公共政策方案7.设计执行

六十、政策执行的作用

1.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根本途径2.政策执行可以检验与修正政策

3.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

六十一、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

1.公共政策问题的性质2.公共政策本身的因素(政策的正确性、政策的

明确性、政策资源的充足性)3.公共政策以外的因素(A、目标团体的态

度B、执行机构之间、执行机构与目标团体之间的沟通 C、政策执行人

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D、其他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六十二、政策评估:

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

系统地收集相关信息,对政策过程、政策绩效进行分析判断的行为。

六十三、政策评估的意义

1.政策评估是衡量政策绩效的基本手段2.政策评估是调整、修正、延续

和终止政策的重要依据3.政策评估有利于政策资源的配置4.政策评估

是政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的必要途径。

六十四、公共政策评价的一般标准

1.效果指标2.效率标准3.公正标准4.政策回应度(政策回应度是指政

策实施后满足目标社会团体的需求、偏好或价值的程度)5.生产力标准

六十五、权力的概念

权力是指一个人影响另一个人的能力。

权力包含三层涵义:

1.权力是潜在

的,一个人可以拥有但不运用权力,他是一种能力或潜力2.权力存在一

种依赖关系3.有影响者有一定的行为自主权

六十六、权力的来源[佛兰奇、瑞文]:

1.强制权2.奖酬权3.合法权4.

参与权5.专家权

六十七、权力与领导的关系

1.领导过程中影响他人的基础是权力,即权力是领导影响力的来源2.目

标相容性的差异。

权力相互影响双方不一定目标一致,只需要依赖性;领

导则要求领导与被领导者目标一致3.作用方向性差异。

领导的影响过程

偏向于向下属施加影响,而权力的影响是多向的4.侧重点的差异。

领导

的研究重点在于领导方式,而权力的研究重点则在于权力的获取方式。

六十八、领导的内容:

引导、沟通、指导、奖惩、培育。

六十九、领导方式

1.以权力运用方式划分:

独裁式领导、放任式领导、民主式领导

2.以领导者的作风和态度划分:

以人员为中心的领导、以工作为中心的领

七十、激励:

是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的过程,即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去影响

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以达到、引导和改变人们行为的复杂过程。

七十一、激励理论

1.目标引导行为2.期望理论(V.佛洛姆)3.成就需要论(大卫.麦克莱

兰)4.强化理论5.公平理论(斯达西.亚当斯)

七十二、公共管理的控制

1.对公共管理者的控制2.对公共管理资源的控制3.对公共管理信息的

控制4.对组织绩效的控制

七十三、公共管理的控制过程

1.确定标准(时间标准、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标准、行为标准、绩效标

准)2.衡量绩效3.采取管理行动(修订评价标准、纠正行动、维持原

状)

七十四、绩效:

是效率和效能的总和,其中效率是对产出与投入比率进行

测量,效能是将实际成果与原定的预期成果进行比较。

七十五、绩效管理:

是在设定的公共服务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对公共部门

提供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追踪监测,并作出系统绩效评估的过程。

七十六、绩效管理的基本活动

1.绩效指标化2.绩效监控(是指对组织地绩效进行持续性的监测、记录

与考核,以作出绩效评估和改进组织绩效的基本依据)3.绩效评估(是

依据绩效指标,对公共部门管理过程中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

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

七十七、绩效管理的作用

1.使公共管理的责任落到实处2.能较好的满足服务对象的不同要求3.

体现了公共管理的结果导向的精神4.满足了评估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

双重要求。

七十八、绩效管理的意义

1.建立了一种诱因机制2.提供了一种管理工具。

七十九、绩效评估四要素(4E)

1.经济2.效率3.效能4.公平

八十、确定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的要求

1.客观性2.可比性3.时效性4.易操作性5.综合性

八十一、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标准

1.数量标准2.质量标准3.时效标准4.费用标准

八十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方法

1.职能测定法2.费用测定法3.标准测定法4.要素分析法

八十三、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指标

1.业绩2.效率3.效能4.管理成绩

八十四、影响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因素

1.外部因素:

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

2.内部因素:

组织因素、人员因素

八十五、改进公共部门绩效的策略

1.改进公共部门绩效的实践创新2.改进绩效的理论创新

八十六、目标管理:

由参与管理的各方面制定目标,并经过自我管理和自

我控制等管理方式,建立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最终以实现组织绩

效的一套系统管理方式。

八十七、目标管理的过程

1.设定组织目标2.目标的具体化3.目标完成检查和业绩考评

八十八、目标管理的实施

1.目标管理的前提(组织成员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组织具有统一的价值理

念、组织高层领导重视)2.有效设定管理目标(定性目标向定量目标

转化、长期目标的短期化、目标实施的资源配合)3.目标管理的具体

实施(计划、执行、检查、改进)

八十九、目标管理的优点

1.激励明显2.管理有效3.任务明确4.控制有力5.自行管理

九十、目标管理的局限

1.容易重视短期目标2.设置目标存在困难3.难以权变

九十一、目标管理在公共部门应用的限制

1.目标管理在变动且难以预测的环境中不易使用,因此目标往往难以设定

2.目标管理存在信任问题3.公共部门的目标往往比较模糊,不易量化

4.目标管理强调短期目标,容易忽视组织长期目标发展的规划。

九十二、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是公共管理者或公共组织影响其他个体或组

织的能力。

主要有合法权、强制权、奖惩权。

九十三、公共权力的内涵

1.公共权力的拥有者是全体社会成员,而行使着是公共管理者

2.公共管理者获得的权力是由全体社会成员授权的合法权

3.公共权力的最终作用对象是公共事务

4.公共权力的目标是谋取公共利益

九十四、公共权力的特性

1.社会性2.政治性3.工具性4.独立性(公共权力的独立性表现在公共

权力与公共利益相分离)5.多元性

九十五、公共权力与公共责任的统一

1.公共权力的授权必然伴随着责任的确定。

共组织在获得社会直接或间接

授权时,也就承担着相应的责任。

2.所有公共组织作为整体,在被授予公共权力的同时,也必须对全体社会

成员负责,其前提条件是不得滥用职权以及权力行为者能够承担责任。

九十六、责任包括主观责任(道德的反映)和客观责任(规定或法律确定

的义务)

九十七、公共责任:

是指公共组织的管理者所承担的责任,从权力的来源

来看,公共责任是公共组织整体上对全体国民负责任。

一百、公共责任的性质

1.公共责任是一种任务2.公共责任是一种义务3.公共责任是监控和约

束的条件

一百零一、公共责任落实的原则

1.公共权力与公共责任对等2.公共权力与公共责任的分配应明确3.公

共权力行使过程必须受到监控4.公共权力机构具有行使权力和承担责任

的能力。

一百零二、对公共权力监控是指包括公共管理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监控

主体,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公共权力运行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

监督和控制。

一百零三、公共权力监控机制的必要性

1.公共管理者受到自身认识水平的局限,对公共权力的行使过程无法做出

正确的判断,需要外界的监督和纠正。

2.公共管理者也具有经济人的特点,在失去权力监督时,他们可能会利用

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

3.对公共权力的监控机制的建立,不仅要考虑监控效率,而且要考虑监控

方法的科学化。

4.对监控者必须赋予相应的权力,同时对监控者要实施控制。

监控者应建立有效地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使监控活动更加准确有效。

一百零四、外部监控机制

1.立法监控2.司法监控3.政党和社会团体监控4.社会监控5.舆论监

一百零五、内部监控机制

1.结构监控2.纪律监控3.法律监控

一百零六、对公共权力监控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2.公正性原则3.经常性原则4.广泛性原则5.系统性原

一百零六、公共权力的监控方法

1.指导2.绩效考核3.工作汇报4.预算与审计5.审核与批准6.视察与

调查7.质询8.受理申诉和控告

一百零七、公共权力监控中存在的问题(罗森布鲁姆)

1.对被监控者实施监控的问题

A.专业知识与信息不对称B.专职地位的优势C.人事制度的保护性质D.

被监控者设法逃避监控

2.对监控者实施监控的问题

A.监控者内在的动力不足B.对监控者公共权力的监控与约束C.监控者

之间的协调

3.政治指导的监控手段缺乏问题

4.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分割问题

5.公共权力的监控成本问题

一百零八、解决监控中问题的方法

1.建立监控机构2.完善监控机制3.提高监控机构绩效4.发挥社会监督

的作用(社会公众参与监督、舆论监督)

一百零九、政府:

是指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是国家表达

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的机关。

一百一十、公共管理中的政府通常指狭义的政府,具体包括中央与地方行

政机关、行政首长、政府普通公务员。

一百一十一、政府职能是指政府机关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与功能

,包括政府应该管什么、怎样管的问题。

一百一十二、政府职权是指某一职位依法具有的权力,这一权力是由法律

所规定的,是与一定职务相联系的,它不同于政府职能。

一百一十三、政府职能的有限性

1.能力限度,即政府是否具备承担某些社会或市场管理的能力,如果没有

能力,就最好不要干预。

2.效率限度,即在市场机制、社会组织和政府

行政具有相同调节能力下,应当有一个成本收益比较问题,行政干预应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