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设计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47736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形设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图形设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图形设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图形设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图形设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图形设计教案.docx

《图形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形设计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图形设计教案.docx

图形设计教案

图形艺术和图形设计语言

图形艺术和图形设计语言两者都强调艺术性,所不同的是,前者注重艺术效果、视觉冲击、创造和“爆破力”,强调语言的个性和独立性;而后者因受设计对象的制约,要求不仅要强调艺术、语言的大众化及被大众理解和接受,更强调视觉语言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确切地说,前者是艺术,是研究;后者是设计,是应用。

在众多的艺术流派里,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对图形设计语言影响最大,尤其是代表人物雷耐·马格利特(ReneMagritte)、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Dali)的艺术表现手法,引领着20世纪一代又一代设计大师。

超现实主义画派将人的潜意识精神现象转换成视觉图像,这种方法使无数艺术家和设计师与传统守旧的、封闭的思维告别,走向了一个异想天开的视觉天地。

汉斯·希尔曼(HansHillmann)在他的插图、速写和图形游戏中全面吸收了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金特·凯泽(GuentherKieser)最先实现了超现实主义绘画成为超现实主义摄影的可能性;波兰的设计师们对超现实主义精神理解极其深刻,融会贯通在自己的作品里。

亚洲人也毫不逊色,日本的福田繁雄不仅在二维图形游戏中有独到之处,而且善于破除迷信,将埃舍尔(Escher)的二维视错觉图形发展为三维游戏模型。

美国的SaulBass、CrossJames等都成功地将超现实画派理论和绘画风格与手法通过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应用在大量的商业广告中,这种广告对推动市场竞争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用超现实主义手法创意的广告图形不仅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乐趣,同样会让人更富有智慧,引发人去思考。

福田繁雄的反战招贴——谁先发动战争将自取灭亡,冈特·兰堡的“渔”出版社招贴——知识是明灯,都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这就是图形设计语言的魅力。

学习学习再学习

从图形心理出发,我们对形做出了9种类型的分析,其目的在于拓展设

计时的想象力和对形的分析和理解,但在形的表述上还远远不止这些。

正如本书中西摩·切瓦斯特(SeymourChwast)所表述的时代手那样,科学与文化的发展给艺术的表现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尤其是作为创意思维的课程,我们不应受任何形式的限制,应该让思想放飞。

我在全国百余所高校作了有关艺术教育创新的报告,往往会遇到一个同样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要创新,但不知怎么去做。

”我说:

“创新”二字不是谁发明的,而是艺术和设计的本质。

创新是艺术和设计的代名词。

拷贝和重复不是艺术和设计,是抄袭,是可耻,它有碍于社会的发展,甚至会使我们的市场经济受阻,国家受难,民族蒙羞!

因此,今天我们终于迫不及待地提出了“创意中国”的口号。

设计也强调作品的独立性和个性化,但又不像纯艺术,它应该有更广泛的受众。

而这一切必须以文化为背景。

因此,我一直强调创新的三个经验:

1.向传统学习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那不仅仅是物质的简单堆积,而是一部活生生的创新历史。

不论是在建筑、服装、工艺品设计领域还是视觉设计领域,都有辉煌的历史。

德国艺术设计教育家、卡塞尔大学教授马蒂亚斯(Mathias)看了湖北、陕西、四川的博物馆后说:

欧洲人的设计创新历史应该重写,创新设计史不是始于欧洲,而是早在3600年前的殷商文化之前的中国,三星堆就是最好的证明。

日本的福田繁雄在回答中国学生“创新的源泉”问题时,他认为他的创造成果大多数与中国文化有关,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的“大闹天宫”动画片中的孙悟空就是他最为直接的创造性偶像。

向传统学习不是就传统而传统,而是在吸收传统文化营养时要保留我们作品的个性。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这句话应诠释为:

“越是个性化的,就越会被全球更多的人所接受。

2.向生活学习

学生们在学习素描,当线条的表现显得极其单调时,我就让他们不要光对着石膏画,对着静物画,要到百草园里去,到大自然里去,奇花异草会丰富你的表现力。

在我们的传统产品设计与礼品设计中,中国文化元素处处可见,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寓意往往成为我们的设计语言。

我的一位学生在表现“鼻通”感冒药时,巧妙地利用了多孔的莲藕截面作为设计元素,幽默地表现了鼻通的多孔,多功能,这就是生活体验!

试想,一个学生从不作速写记录,对生活无动于衷,不观察,无感动,它能找到设计的灵感吗?

3.向大师学习

为什么我们的设计更多地在使用一种雷同化的“国际语言”而缺乏中国特色呢?

那是因为我们的一些设计师往往缺少一些必要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对生活的体验。

许多学生或设计公司的设计师都不愿意调动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受命后就一头扎进外国画册里,开始东拼西凑,盲目窃取。

我们一向认为世界的优秀文化是人类的共享资源,向国际先进文化学习,向大师学习,在大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行。

但却不是盲目抄袭,而是有目的地消化与吸收,这样我们才会变得健康。

教材是一种教育思想的框架,是一种参照物,不是临摹范本。

我们的美术教育对着石膏与静物被整整折磨了半个世纪,使中国这个古老文明之国无

法建立自己的艺术教育和设计教育体系。

但愿本书能引导您逃出文化惯性势力建造的那个牢笼,在开放自由的天地里,不断创造出奇迹般的作品!

我们不能忘记艺术工作者和艺术教育者的神圣社会使命——为“建设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去努力营造一个创新的艺术氛围。

第一章策划篇

多听多议才能完善思考

1-1从达利软性的钟,看到了万物的可塑性

1-2从牛顿的苹果落地,探索科学与艺术的无限想象空间

1-3从天与地的对话,发现图形语言的美妙

1-4从火柴的燃烧,感悟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

1-5从元素之间的连接,提示沟通方法的重要性

第二章创意篇

多看多想才能妙趣横生

2-1置换图形

2-2同构图形

2-3联想图形

2-4发散思维训练

2-5游戏图形

第三章实践篇

多说多干才能不同凡响

3-1二维有限思维无限(平面)

3-2杯中天地世界乃大(立体)

3-3狭小天地广阔视野(空间)

 

第一章:

策划篇

多听多议才能完善思考

本篇是创意篇和实践篇之前的基础训练篇,选材简单,往往以小见大,小课题引出大思想。

通过钉子的软化、苹果落地、天与地对话、火柴的燃烧和其他形象元素的连接,探求科学与创想、自然与艺术、过程与结果、交流与沟通之间的关系,以期通过思维训练与表现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1-1 从达利软性的钟,看到了万物的可塑性

1-2 从牛顿的苹果落地,探索科学与艺术的无限想象空间

1-3 从天与地的对话,发现图形语言的美妙

1-4 从火柴的燃烧,感悟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

1-5 从元素之间的连接,提示沟通方法的重要性

1-1从达利软性的钟,看到了万物的可塑性

在图形创意中要表达“物象”的可塑性,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自由和规则、诗意与秩序之间选择凝练的视觉语言,它不仅能表现我们的客观现实,更以其创意的力量重新塑造一个世界。

达利是超现实主义重要代表,他用非现实的图像来演绎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

许多人说他是疯子,他却回答说:

“我跟疯子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不是疯子。

”这成了一句典型的达利式的名言。

因此,把坚硬的东西变成软化的图形并非是一种非正常的幻想,而是对现实的物象作一种非现实的影象的转化。

课题名称:

策划篇——多听多议才能完善思考

课题内容:

从达利软性的钟,看到了万物的可塑性——钉子训练

课题时间:

4课时

训练目的:

通过对同一件作业中每个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通过对每一个环节所提出的要求,认识每一步过程的重要性。

教学方式:

第一节课,先引发学生做5张快题作业:

1.在A4纸上画钉子若干,随意表现(图1-1-01)。

(出现问题:

有些学生对于什么是钉、什么是图钉、什么是针和大头针分不清楚。

2.强调钉子的特征(图1-1-02)。

3.强调钉帽、钉柱、钉尖(图1-1-03)结构与各部分组织元素的功能。

4.强调个性化的表现,不同工具,不同视觉表现。

5.废旧钉子破损后的形态联想(图1-1-04~05)。

6.从达利软性的钟,看钉子的可塑性(图1-1-06~10)。

教学要求:

掌握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方法,对简单的物体作出准确的视觉表述。

作业布置:

对相类似的物体作出相应的训练,如软性的吸

管或烟嘴等。

(要提前通知学生准备。

1-2从牛顿的苹果落地,探索科学与艺术的无限想象空间

课题名称:

  策划篇——多听多议才能完善思考

课题内容:

  从牛顿的苹果落地,探索科学与艺术的无限想象空间

——苹果训练

课题时间:

  4课时

训练目的:

  通过二维(图形)训练和三维(实物)训练,通过(材料)改变苹果外在质感等手段,增强对一个简单物体的创意和动手能力,以及运用材料的能力。

教学方式:

  统一讲解理论内容,统一讲明三部分作业的要求,全班分为三组,分别是:

平面视觉创意、三维苹果切割、材料与苹果。

每组(每人)选择其中一个课题,但草图过程中,三组同学一起交流和点评,以便相互受益。

教学要求:

  1.保持苹果的基本特征不变。

                  2.简单表现,注意美学质量。

                  3.注意语言的丰富表现力。

作业布置:

  选用水果或蔬菜进行同类训练。

(提前通知学生做好准备。

原来维纳斯的手臂是被苹果砸断的

“米洛斯的维纳斯”与“牛顿的苹果落地”不期而遇,会产生怎样的美妙联想?

一个学生用图形进行猜测:

是牛顿的苹果落地砸断了维纳斯的手臂!

这就是关于艺术与科学的联想,没有疆界,没有对错,打破陈规束缚,超越我们的思维定势。

人们习惯于用形象思维或直觉思维来界定艺术思维,而用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来界定科学思维。

艺术用人类的想象和创新手法唤起人们意识里的情感,科学用创造性的思维和劳动对自然界进行研究与探索;艺术揭示情感的深层奥秘,科学揭示宇宙物质的一切奥秘。

事实上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是相联相通、相辅相成的。

穿行在艺术与科学的殿堂,前辈大师们以他们浓厚的双重学养启发着我们。

一幅《蒙娜丽莎的微笑》让我们熟知了作为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画家达·芬奇,而他同时是一位解剖学家、建筑师和机械学科学家,并把很多科学的思想融入了画作中。

断臂维纳斯和牛顿苹果落地虽然是发生在不同时空的事物,但是通过对它们的联想却提示我们:

艺术不是模仿,模仿不是创造,而创造离不开科学。

印象派在美术史上创造了划时代的辉煌业绩,正缘于发现了色彩中的科学性;塞尚奠定了近代造型艺术的基石,当获益于几何学的普及。

艺术与科学作为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就如同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所说:

它们是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

艺术因吸取科学智慧而更加绚丽多彩,科学因艺术情感的介入更富有创造性。

这里选择的一组苹果创意,来自于1999年本书作者在组织江南大学高考创意题时所收集的部分高考生试卷作品。

苹果是全人类都熟悉的一个符号,基督教把偷吃苹果作为人类原罪的一个隐喻。

苹果的造型简洁流畅,形态饱满,让它成为一个基本造型在图形创意中进行演变,可以发挥创造者的自由想象力。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根据自己不同的视觉经验和形象思维特点,在苹果这个简单的图形符号上衍生出了形形色色的创意奇观。

比萨塔是这样“斜”的

伽利略把两个大小不同的铅球从比萨斜塔上丢下去,证实了“自由落体”定律,但两个大小不同的苹果的“自由落体”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南斯拉夫人民不需要战争需要食物

如果天上掉下的炸弹最后变成一个巨大的苹果,战争对人类来说,就再也不可怕。

1-3 从天与地的对话,发现图形语言的美妙

在图形创意中要表达“物象”的可塑性,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自由和规则、诗意与秩序之间选择凝练的视觉语言,它不仅能表现我们的客观现实,更以其创意的力量重新塑造一个世界。

达利是超现实主义重要代表,他用非现实的图像来演绎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

许多人说他是疯子,他却回答说:

“我跟疯子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不是疯子。

”这成了一句典型的达利式的名言。

因此,把坚硬的东西变成软化的图形并非是一种非正常的幻想,而是对现实的物象作一种非现实的影象的转化。

课题名称:

策划篇——多听多议才能完善思考

课题内容:

从达利软性的钟,看到了万物的可塑性——钉子训练

课题时间:

4课时

训练目的:

通过对同一件作业中每个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通过对每一个环节所提出的要求,认识每一步过程的重要性。

教学方式:

第一节课,先引发学生做5张快题作业:

1.在A4纸上画钉子若干,随意表现(图1-1-01)。

(出现问题:

有些学生对于什么是钉、什么是图钉、什么是针和大头针分不清楚。

2.强调钉子的特征(图1-1-02)。

3.强调钉帽、钉柱、钉尖(图1-1-03)结构与各部分组织元素的功能。

4.强调个性化的表现,不同工具,不同视觉表现。

5.废旧钉子破损后的形态联想(图1-1-04~05)。

6.从达利软性的钟,看钉子的可塑性(图1-1-06~10)。

教学要求:

掌握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方法,对简单的物体作出准确的视觉表述。

作业布置:

对相类似的物体作出相应的训练,如软性的吸管或烟嘴等。

(要提前通知学生准备。

1-4 从火柴的燃烧,感悟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

 

1-5 从元素之间的连接,提示沟通方法的重要性

课题名称:

  策划篇——多听多议才能完善思考

课题内容:

  从元素之间的连接,提示沟通方法的重要性——连接训练

课题时间:

  4课时

训练目的:

  把两个相同的物体或者不同的元素,用多种方法连接起来,

训练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式:

  启发学生以文字的形式寻找连接词语。

让学生寻找物体,并将其用不同的方式连接起来,然后以绘画的形式捕捉下来。

教学要求:

  1.启发学生“文字联想、实物搜集和绘画语言”三者结合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业布置:

  1.同类型课题训练。

                 2.创意对门的安全门插3副,或搜集10把不同形式的门锁。

如果说图形创意是寻找相同或不同元素间互相关联的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那么这种连接的多样性同样喻意着作为视觉沟通的媒介图形,也正是在作者创意的过程中,在千千万万个方案中,寻找那些巧妙地承载创作意图和视觉信息,与观众产生交流和共鸣的沟通方式。

图形创意如此,日常生活中的沟通更是一门千变万化的艺术。

不仅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而且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环境中人际交流的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兴起所带来的"虚拟世界里的身份认同",使人们在同一时空中得以扮演多元的社会角色,实现更加自由的人际交流。

两个元素,怎样使它们连接在一起?

一把锁,一枚回形针,一颗纽扣,一根线,一个漂亮的蝴蝶结,一条拉链……各种不同的介质将两个元素巧妙地维系在一起。

通过对这种联系在图形创意中的训练,可以挖掘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手段和途径。

二、创意篇

多看多想才能妙趣横生

本篇继基础训练策划篇之后,通过图形创意与联想中的五个主要内容——置换、同构、联想、发散、游戏图形的训练,认识基本形与派生形、定形与不定形、原生形与再生形、静止形与运动形、平面形与空间形、单一形与复合形、显形与隐形、意识形与无意识形等视觉形态,活跃思维创造能力和视觉表现力,为进入第三个阶段学习——平面、立体、空间的实践阶段做好准备。

2-1  置换图形

2-2  同构图形

2-3  联想图形

2-4  发散思维训练

2-5  游戏图形

2-1 置换图形

“什么是好的艺术?

”“有特点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这是1997年我回国之前,从柏林艺术大学教授、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巴泽利茨(Bazeliz)教授那儿得到的一个关于对艺术评价标准的回答。

2005年4月,在日本爱知世博会的丹麦馆里,我们发现了“丹麦青花”又有别于中国青花的另一种蓝色花纹瓷器艺术,丹麦人把安徒生童话故事作为图形符号贯穿于瓷器艺术和宣传品中,用色鲜明而又稳重。

除此之外的整个展场设计布置、现场服务细节等都别具特点,在此让人领会到了何谓“简单就是美”,这就是形态语言的魅力所在。

图2-0-01  摘自丹麦安徒生瓷器广告宣传册(2005)

课题名称:

 创意篇——多看多想才能妙趣横生

课题内容:

 置换图形——X脑袋图形训练

课题时间:

 4课时

训练目的:

 通过概括、联想、置换等手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表现力。

教学方式:

 用土豆或白萝卜雕刻抽象形、象征形头像;寻找相似形物体作为头

像进行数码拍摄;从大脑功能的角度出发进行创意联想并表现。

教学要求: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解读,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表现能力的培养。

作业布置:

 对人体作全方位的解体,并对各个部位进行联想训练。

 

《呐喊》是蒙克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上面这件作品就是受蒙克的启发演变而来——声嘶力竭地呐喊、哀号,发泄不尽的痛苦与愤怒。

冈特·兰堡的土豆招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维的多变空间,因此土豆变成人脑也具有图形创意的逻辑性。

去掉面孔留下的是一个安静、淡泊的聆听者,在浮华世界之中保持一颗平常心。

表面的光亮并不能证明你有闪光的思想!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人头脑里一个持久的真理。

网络改变了世界,“@”作为网络世界的符号不可替代。

谁也无法想象人们能从头脑里把它删除。

2-2 同构图形

课题名称:

创意篇——多看多想才能妙趣横生

课题内容:

 同构图形——手的图形训练

课题时间:

 4课时

训练目的:

 充分利用一个大家熟知的语言——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教学方式:

 1.同学上讲台直接用手自由演示模仿动物,下面的同学说出其演示的动物

                    名称。

检验或印证其表演的准确性。

                 2.指导学生临摹艺用人体解剖中手的部分。

                 3.通过动物的多向造型特点寻找与手的结合点。

教学要求:

 1.要熟悉手的基本结构造型。

                 2.找出与手相类似的动物作为作业的基本素材。

作业布置:

 用手演示十二生肖吉祥动物,并予以表现。

手的视觉想象和构成

手是人独具的。

“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完成了,手变得自由了……”手的进化意味着人类的诞生与趋向完善。

人类的创造性劳动,首先是制造工具,而一切工具无不是人器官的扩展、延伸、强化与再创造,尤其是手的功能的扩展:

从石器时期的石斧到龙门吊车,从筷子到阿波罗登月舱,莫不是手的创造。

一双双有形的、无形的、变幻而更强有力的手在推动整个历史向前发展。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手的世界,需要对手进行再认识、再创造与再设计。

设计领域,是向人们热忱伸出双手的世界。

德国著名插图大师汉斯·希尔曼作品

手的符号意义

各个民族都有用手的形式表示数序的习惯,十进位制得以在世界获得共同的确认,是否源于此?

以手指示数,手的符号意义首先得以确立,这是人类抽象思维的进化。

每个民族有各自示数的符号方式,例如,汉民族的“七”、“八”、“九”手势是借助象形方式;非洲的某些部落如新几内亚锡比勒部族人,用手势同时借助头、身等部位作为一到二十七的示意符号。

“手势”不仅是数的符号,表示招呼、友好、否定或抗议的手势符号也早就被群体约定俗成。

握手是早期部落人与人之间表示没有武器的信号,之后演变为一种礼仪。

汉民族抱拳拱手,也是积淀了有意味的形式。

招手呼唤,扬手作别,一举手即是一个符号的传递。

希腊人伸出二指作半手型意为“你下地狱去吧!

”;五指单一手型意为“你到地狱去吧!

”;双手二重手型意为“你到地狱去两次吧!

”;更有双手单足三重手型与双手双足四重手型等。

手势有“模仿手势”、“象征手势”、“形式手势”,手势符号是社交活动中最普遍、广泛、简捷、有效的交往方式。

“手语”不仅仅是哑语,在某些部落中迄今还盛行以“手语”交谈。

在特定的场合,人们需要用手语传递信息与暗示。

异国人相遇,也以手比划代语。

“释迦拈花,迦叶破颜”是创造性手语。

警察指挥交通是公共性手语。

裁判以手示意,是专业性手语。

手的表情

手作为有情物,被直接物化于设计,于是一只大手型的沙发,使冰冷的材质带上温馨的人情味。

美国人寿保险公司标志是一只手护住风中残烛。

一幅优秀的广告是“像母亲的手一样温柔的童鞋”。

一句感人的广告语是“每天喝一杯像您妈妈亲手做的一样的姜汤”。

在现代设计中,手被赋予特有的表情性与人情味;手的形象同时积淀了美学意味。

手的视觉设计

作为设计,可以将手的实体形象、变幻形象以及手的抽象意念应用于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和工业产品设计。

2-3 联想图形

课题名称:

 创意篇—多看多想才能妙趣横生

课题内容:

 联想图形—猪

课题时间:

 4课时

训练目的:

 从一个“蠢物”身上取得联想,对同一个课题作出不同的反映,让学生自己发现如何找点子。

教学方式:

 1.让每个同学找一头猪(照片),用一个自己认为最可爱的猪形象进行视觉化创意表述。

                 2.引导学生学会寻找创意切入点,从生态、从形态、从经济、从市场、从艺术、从习俗、从文化、从地域等多角度反映不同的猪的形象。

教学要求:

 发布作业命题后请同学寻找与猪相关的关键词并从文字中找灵感。

通过创意草图进行成果展示交流,让学生理解教师要求的创意路径。

作业布置:

 选择十二生肖中的动物作为吉祥物进行同类创意。

在我国,猪的养殖历史和中华文明的进程相当。

由于体形肥满、性情温驯、躯体强健、适应力强、生长快、繁殖能力强、肉质优良,一直被绝大部分人群作为生存的伙伴。

由于众多的优点,猪成为神话传说、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常描述和歌颂的对象,人们视它为吉祥之物,在年画、对联中成为连年有余、富贵融融、多子多福的视觉符号。

更有回民族将它视为自己的祖先,对猪充满崇拜。

因此,在丰厚的猪文化背景下表现猪,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创想之门。

 

2-4 发散思维训练

课题名称:

 创意篇—多看多想才能妙趣横生

课题内容:

 发散思维训练—钳子、家、伞(选择训练)

课题时间:

 4课时

训练目的:

 将有形与无形、虚与实的题目同时交给学生,

训练目的:

 在差异中把握思维尺度,并能迅速作出反应。

教学方式:

 虚与实、有形与无形题目交替进行。

教学要求:

 给学生三个限定性主题,任其选择发挥其中两个。

要求有不同的联想度,实题(钳子)要求严谨准确,虚题(家)要求拓展思路,表现轻松。

作业布置:

 课程题目:

“美工刀具”和“时间”。

如果不仔细观察,或许你看不出下面的所有画面中隐藏着一个基本的符号—钳子。

钳子作为一种手工工具,它的造型很难和其他事物联系起来。

但是,通过一定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学生,就可以创造出如此多变的图形来。

发散思维训练—钳子

2-5 游戏图形

课题名称:

 创意篇—多看多想才能妙趣横生

课题内容:

 希尔曼的游戏图形

课题时间:

 4课时

训练目的:

 在创意训练的基础上,再向大师学习。

开拓学生视野,了解大师的创作方法和创作过程。

教学方式:

 临摹大师的作品,请学生座谈学习体会。

启发学生学习西方,寻找中国特色的创意。

教学要求:

 启发学生广泛阅读大师作品,学习大师创新精神。

作业布置:

 寻找一句典型的成语、谚语、警句,并将其发展成为3~5幅连环图形。

这里展示了希尔曼教授的三组游戏图形作品,它带给我们的是轻松和幽默,他在我组织举办的第6届高级研修班中这样阐述他的艺术观:

“艺术家的责任有两重性,好的设计作品既让人轻松,同时也让人思考。

”“将生活中复杂的事物用最简单的图像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具有深刻的含义。

”真是画如其说,他的作品十分生活化,情节也十分简单,艺术手段则十分巧妙,让人感到惊异,并给人们留下了美妙的遐想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