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47049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论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浅谈《论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浅谈《论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浅谈《论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浅谈《论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论语》.docx

《浅谈《论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论语》.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论语》.docx

浅谈《论语》

浅谈《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论语》二十篇共五百一十一章,根据其重要性可分为四等:

第一等是孔子的话。

第二等是孔子与第一流学生的对话。

第三等是孔子与第二流以下学生的对话。

第四等是学生发表的言论。

比如:

学而篇第一中,大量是孔子说的话,也有曾子说的、有子说的、子夏说的话。

曾子就是孔子的再传弟子。

曾子的父亲曾点也是孔子的学生。

后人对《论语》评价很高,有人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

虽说有些夸张,但也足以证明《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之巨大。

孔子是一代宗师、万世师表,孔庙里的匾额写着“生民未有”,这是孟子的话,意思是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夫子也”。

他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和系统的教学理论。

孔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的后半生把主要精力,用于办学讲学和古代文献的整理,孔子史载: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孔子及其弟子创立了儒家学说,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涉及仁、义、礼、孝、悌、忠、恕、家、国、教育等各个方面。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今天就从我的视角解读一下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贵族垄断了教育,平民是没有受大学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的,平民百姓的小孩十五岁之前在乡村受教育。

每年秋收结束后,村里有学问的长者,就在祠堂或者祭祀的宗庙给小孩讲课,主要讲授文化常识和基本的武艺训练。

十五岁后必须子承父业,进入百工的行列,就再也没有机会学习了。

比如:

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

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xiang降)序(庠序:

古代乡学,泛指学校)、校、塾等。

孔子“三十而立”,开始办“私学”,收徒讲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民办教育、社会办学的划时代开始,功绩彪炳史册。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教无类”:

人人都可以受教育的思想。

子曰:

“有教无类”。

无类:

即不分身份、地位、职业。

《论语》中说:

“自行束脩(十条肉干)以上,吾未曾无悔矣。

”意思是说:

自己主动地准备十条肉干(很薄的见面礼)的人,我都教育。

文革时期,丑化孔子,说孔子教学生就是为了收肉干。

台湾大学教授傅佩荣认为:

古代男孩子十五岁称作束修。

这里的意思是说,至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没有不教的,其实孔子没有收别人肉干。

那么,孔子虽然生活简朴,但也要有物资生活,他的生活来源是什么呢?

主要是主持丧礼,替别人办丧事。

古人非常重视丧礼(生死大矣),一个人从死倒埋进坟墓有五十几道手续,你不是专家不可能安排礼仪。

做一次,往往一两个星期在别人家里帮忙(不敢不尽力而为),可见,孔子进行的是免费教育,无私的教书育人。

论语中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可作为佐证。

比如:

《论语》记载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死后连下葬的椁都靠同学们赞助。

由此可见颜回物质条件很差,是个穷学生,孔子照样教育他,而且把他教育成了最好的学生,实在是功德无量。

今天,全民受教育的时代早已到来,有教无类已经实现。

但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怎样受到优质教育仍然是个大问题。

过去我上学的时候,一个县级中学不乏北大、南开毕业的老师,现在哪有?

人们都向往北上广,谁肯沉下去教书。

人们常说知识改变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但是据近几年来的统计数字表明,能上到北大、清华等好学校的农村孩子越来越少,就算上了好学校,能找到好工作的也很少,阶层固化是非常可怕的,就像一条河,唯其流动水才能常清常新,不腐不败。

一滩死水,就没有任何生机活力了。

笑话里面说;有人到山里,碰到一个小孩在放羊。

问他放羊干什么。

小孩说:

放羊卖钱。

又问:

卖钱干什么。

回答说:

卖钱盖房。

又问:

盖房娶媳妇。

又问:

娶媳妇干什么。

回答:

生孩子。

又问:

然后呢?

回答:

放羊,盖房、娶媳妇、生孩子。

多么可怕,一个家庭,一个民族都是这样简单的复制,那还有什么希望呢?

因此阶层固化,是非常需要改变的。

经常在电视看到一个个母亲含辛茹苦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超于自己,生活得好一点吗。

2、诲人不倦,教师要有敬业思想。

子曰:

“默而识(zhi志)之(默默的记住所见所闻所学的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有何难)于我哉。

又曰: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如果说圣与仁,我怎么敢当,只不过是自己不自满,教诲人不疲倦,不过如此)。

这两句话谈到了两个方面,作为老师,一是自己要永不满足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给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一眼泉)。

二是教育学生要永不疲倦。

“永不疲倦”太重要了,也太不容易做到了。

我们讲职业倦怠,干任何工作时间长了都会烦。

当医生的不想当医生,一年四季没有星期礼拜,没有节假日,天天面对疼的吱吱哑哑的病人,谁不烦,谁能天天有好脸色。

当警察的不想干警察,过去一说:

别动,我是警察。

吓得不敢动了。

现在:

警察你能把我怎么样,有的还敢开车撞上去,当警察也成了危险职业。

(我曾经看到节目:

潘石屹对话佟大为。

潘石屹是地产大鳄,但他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搞房地产。

佟大为也是一名明星演员,他说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做演员,希望他将来做一名中医,对他自己的身心好,也能照顾父母)。

当教师的不想当教师。

以教师为例,为什么不想当教师呢,因为有升学率,因为学生不好管。

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看不完的作业,改不完的卷子,异常疲惫。

同时面对叛逆、个性张扬的独生子女一代,管起来又非常棘手。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怎样保持一种育人的激情,一种育人的新鲜感,做到持之以恒的对学生耐心进行教育,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我一直在中职学校进行语文教学。

中职生专家说是“弱势群体”,农村学生多,父母无权无势的多,成绩差的多。

怎样诲人不倦,让他们有一点点的成绩就很不容易。

我在教学中尝试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教育。

学不好文化知识,能改掉坏毛病也好,教育他做个好人也算有收获。

喜欢写诗的多与其谈诗,喜欢唱歌的多和其谈歌,喜欢体育的陪他锻炼,然后再对其学业上“诲人不倦”,哪怕取得一点成绩都为他欢欣鼓舞。

孔子还说: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不与二三子者,是吾也。

(诸位以为我有什么隐瞒吗?

我没有什么隐瞒啊。

我没有什么行为不是同你们在一起的,我的一言一行中体现的就是我啊)。

这段话充分说明孔子作为老师是殚精竭虑,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学生的敬业精神。

3.亲密平等的师生关系。

《论语》中记载:

弟子伯牛重病,孔子亲自探望他。

“伯牛有疾(据说他患的是麻风病,麻风病当时是不治之症,还传染)子问之,自牖{you友}执其手,曰:

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一般的人,知道你有传染病,会躲得远远的,而孔子非但不躲,还拉着伯牛的手感叹:

这样的人竟有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有这样的病啊。

孔子深叹命运无常,悲不自胜,说话都语不择词,可见孔子这个老师对伯牛这个学生的疼爱之深。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死了,孔子痛彻心扉,悲痛欲绝。

《论语》中记载:

“颜渊死,子曰:

噫!

天丧予!

天丧予!

”(颜渊死了,孔子说:

哎,天灭我啊,天灭我啊)

孔子本想在自己死后,让颜回(颜渊)继承自己的一切,现在颜渊先死了,他担心自己的思想和学问无人继承,所以悲痛欲绝。

“颜渊死,子哭之恸(tong痛),从者曰:

子恸矣,曰:

有恸乎?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孔子哭的非常悲伤,从者说:

你也太悲痛了,孔子说:

太哀伤了吗?

我不为这样的人哀痛,还为谁呢?

孔子爱学生,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学问上也是平等的。

子曰:

当仁,不让于师。

(面对实行仁德之事,不要谦让老师)。

在真理面前,不对老师让步,这正是亚里士多德的话: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说:

三人之间(几个人之间)就有我师,人与人之间可以互为老师。

不必拘泥于教室上讲课的才是老师,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

比如:

孔子就向老子请教礼仪。

向师襄请教音乐。

师襄是个盲人,但音乐的造诣非常高。

孔子在学习一段音乐时一定要精通它的音律。

精通它的音律后还要掌握技巧。

掌握技巧后还要理解音乐的用意。

理解音乐的用意后还要了解曲子所描写的对象长什么样。

了解之后来他说:

这个曲子描写的人长得高高的、瘦瘦的、黑黑的、眼睛望的很远好像牧羊一样。

除了周文王,又能使谁呢。

果然,这首曲子就叫:

<<文王操>>.。

孔圣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鲁钝之人呢?

比如我们这些授课的老师之间,可以向王老师学《易经》,向陈树晓老师学演讲,向曹庭鑫副会长学心理学,人人可以为师,人人可以做学生。

孔子在学生中的形象是:

子温而厉(温和而严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恭敬而安详)。

孟子评价孔子的师生关系说:

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4.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在许多方面反应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点,值得后人学习。

(1)温故知新,学思结合

《论语》开篇《学而第一》中的第一句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是说:

勤奋学习并反复{在适当的时机}温习(实践),心里不是也很愉快吗?

这句话强调了温故知新的重要,学习新知识,并反复的温习(实践),才能使学习的知识牢固,才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

这里的“习”可引申为实践,实践出真知,任何理论知识都要靠实践来检验。

比如说我们中职学校开设了许多专业。

如:

汽车维修,畜牧兽医,园艺果木。

光在黑板上教理论,学生是在黑板上学不会开汽车,黑板上学不会种庄稼的。

要想学会开汽车,还是要通过亲自在汽车上踩油门,踩刹车来练习。

种庄稼也一样,要亲自到田间地头去,亲自浇水、施肥才能学会种庄稼。

我国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取得的巨大成就,解决了中国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是跟他长期头戴草帽,脚穿雨鞋像农民一样的田间观察实践分不开的。

孔子还说: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还充分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

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形成自己的思想。

很多时候今天学了明天就忘了,因为你没有很好地总结理解。

美国曾搞过一个实验:

学生放假一个月,开学后,老师把上学期的试卷拿过来让学生重新做一遍,结果没有一个人及格。

因为只是记忆,没有心得吗。

再比如,我们事业单位的人要评职称,评职称就要考外语,因为工作中用不上,许多人硬着头皮学几天外语,应付应付考试,考完了,大部分都忘了,这不是白学了吗,因此,许多人呼吁取消外语考试。

思而不学是指自己独自闭门思考,而不懂去向外界、书本中学习基本的知识,陷入盲人摸象的困惑和危险中。

这样很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因为一个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经验非常有限的,需要大量的获取间接知识。

相信有过读书、思考经历的人都有此体会。

所以,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荀子在《劝学》中也谈到:

“我曾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

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

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是一样的。

专靠学习、取法前人,而不加上自己的分辨、判断就容易遭到前人的思想蒙蔽及限制。

前人的思想固然有很多是珍贵正确的,但也有一些不正确的,另外还有一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尚未有解答的,因此如果受到前人的思想的蒙蔽及限制,就难免陷入迷惑之中了。

相反地,有许多问题前人已有解答,然而他们在解答的过程中,曾误入歧途,历经千辛万苦才得到正确的解答。

如果专靠自行思索而不知取法前人,则有可能像前人一样误入歧途,导致虚掷精力的危险。

说明学习与思考结合的重要性。

台湾哲学家方东美先生曾用三个比喻谈学习:

有些人学习就像蚂蚁搬食物,搬完之后,食物是食物,蚂蚁是蚂蚁。

有些人学习就像蜜蜂酿蜜,蜜蜂采了花酿成蜜,这种人已经有了自己的心得。

还有一些人的学习就像老鹫抟云,这是很高的境界。

(2)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哲人讲: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沙子。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龙生九子,各个不同。

人也如此,人的思想、性格、智力、表现形式及其程度是有个性化差异的,人有五个手指,长短各有不同,同胞姊妹贤愚不一。

天分不同,悟性不同,成绩也就会不同。

比如:

同样是曹操的儿子,次子曹丕【长子曹昂】就是个政治家,非常善于玩弄权术,最后当了皇帝。

谥号文皇帝。

曹植就是一个非常有成就的诗人,曾七步成诗,还写出了《洛神赋》这样的名篇。

  余告之曰: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

同仿佛,忽隐忽显貌。

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飘飖(yáo摇):

飘动摇曳貌。

回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灼若芙蓉出渌波渌(lù路):

清澈。

秾纤得中)"秾(nóng农)纤"二句:

神女肥瘦高矮,恰到好处。

秾,肥。

纤,细瘦,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皓质:

洁白的肤质。

呈:

显现。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弗御,不用。

云髻峨峨峨峨:

形容高。

,修眉连娟连娟:

细长弯曲貌。

丹唇外朗丹:

红色。

朗:

鲜明。

,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睐(lài赖):

旁视。

,辅靥辅靥(yè叶)承权:

面颊上有美丽的酒窝。

承权承权,谓酒窝在颧骨之下。

承,上接。

权,颧。

意思是说:

她长得体态轻盈柔美象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象腾空嬉戏的游龙;容颜鲜明光彩象秋天盛开的菊花,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行止若有若无象薄云轻轻掩住了明月,形象飘荡不定如流风吹起了回旋的雪花;远远望去,明亮洁白象是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阳,靠近观看,明丽耀眼如清澈池水中婷婷玉立的荷花;丰满苗条恰到好处,高矮胖瘦符合美感;肩部美丽象是削成一样,腰部苗条如一束纤细的白绢;脖颈细长,下颚美丽,白嫩的肌肤微微显露;不施香水,不敷脂粉;浓密如云的发髻高高耸立,修长的细眉微微弯曲;在明亮的丹唇里洁白的牙齿鲜明呈现;晶亮动人的眼眸顾盼多姿,两只美丽的酒窝儿隐现在脸颊。

以上描写多么生动,语言多么华丽,洛神真是太美了。

曹彰自小善于射箭御马,臂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搏斗,从不畏避险阻。

年轻时便曾经多次从军征伐,志气慷慨激昂。

曹操的小儿子曹冲天资过人,七岁就能称大象。

可惜天妒英才,早早就死了。

再举一个“钟鼎山林,各有天性”的例子,《世说新语》中说,晋朝有戴氏兄弟,戴逯喜欢做官,戴逵喜欢隐居。

谢安问戴逯说,你那么喜欢做官,一天到晚努力奋斗,希望官越做越大,你弟弟怎么在山上隐居呢?

戴逯的回答很精彩:

“我是不堪其忧(不能忍受贫穷的忧愁),弟弟是不改其乐(不会改变他的快乐)。

兄弟两人就是这样,一个喜欢做官,一个喜欢隐居。

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了“人生而同,长而异”的道理,孩子一生下来都是啼哭着,赤条条的来到世上,长大后有人成了歌星影星(成龙、王菲),有的成了著名运动员(菲尔普斯、孙杨),而有的人成为杀人犯,挨了枪子。

孔子就很注重按照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意思是说:

中等智慧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中等智慧以下,不可以和她讲那些高深的道理和学问。

成语中说:

对牛弹琴,以前我们认为错误在牛,今天我们可以理解为错在老师,对牛弹什么琴不是老师的错又是谁呢?

说明这个老师不会“因材施教”。

孔子这点就做的就很好。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建在,始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华也惑,敢问,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勇气逼人,盛气凌人),故退之。

”意思是:

子路问,听到道理就马上行动吗?

你说:

有父兄在怎么能马上行动呢?

冉有问:

听到了道理就马上行动吗?

你却说:

听到了道理就应该马上行动。

(两个人的问题一样,您的回答却不一样),我很迷惑,斗胆问问为什么。

孔子说:

冉求做事常常过分犹豫而畏缩不前,所以鼓励他。

仲由(子路)勇气逼人行事鲁莽,所以抑制他。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

“再,斯可也”。

意思是说:

季文子是个精于算计来算计去的人,做事难免优柔寡断,因此孔子说了两次就可以了。

这两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孔子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做到了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这样非常有助于培养出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孔子的弟子中,就涌现了许多专门人才。

《论语》中记载:

德行:

颜渊(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语言表达):

宰我、子贡;政事(为政做官):

冉有、季路(子路);文学(文献知识):

子游、子夏。

论语中说: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pi屁),由也彦(yan验)。

这是孔子对他的几个弟子性情和天赋气质做出的评价。

髙柴和曾参比较愚钝,子长高傲孤僻,子路性情粗鲁(孔子收子路为徒的时候,看到的子路;头上插着野鸡毛,身上披着野猪皮,腰里插着箭,简直就是一个不良少年。

孔子问他为什么不学呢。

子路说:

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牛,何学之为?

孔子说:

括而羽之(削尖插上箭头后面插上羽毛),其入不亦深?

子路才拜孔子为师,成为孔子的学生。

孔子是在了解了这些,然后才因材施教的。

还有一个例子,《公冶长第五》“孟武伯问:

子路仁乎?

子曰:

不知也。

又问。

子曰: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其治其赋….,求也如何?

子曰: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赤也如何?

子曰:

束带立于朝,可使之与宾客言。

翻译过来是说:

孟武伯问:

子路仁吗?

孔子说不知道…说:

子由,千乘这样的国家,可以让他管理军事(赋:

此指兵赋。

治其赋,含有负责管理军政的意思)。

冉求,一个一千户人口的邑,或者一百辆车的封地里,可以让他担任总管。

公西赤嘛,穿上礼服,站在朝廷之上,可以让他接待宾客。

由此可见,孔子培养的人才中有可当军事家、有可当政府官员的,有可做为外交官的。

孔子的学生也对孔子的教学方法给予高度评价。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意思是说:

老师的道,抬头仰望,越来越觉得高大雄伟。

努力钻研,越钻越觉得难以吃透。

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

老师善于一步步的诱导人,用文化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节来约束我的行动,跟他学习,想停止是不可能的。

前两天看报纸,大学“潮课”来袭,在一些选修课上,也开始上“爬树课”“生死课”“三国杀”“哈利珀特与遗传学”,这些课是针对一些个性化的学生开设的,我觉得很好。

3.善于启发,触类旁通

孔子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要求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举一反三,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于师而又不拘泥于师。

《论语》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fei翡)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

不到他苦思冥想,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内心想表达,又表达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告诉他一个角落,他不能因此推知另外三个角落,便不去教他。

(愤:

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样子。

悱:

急于表达而说不出来的样子。

隅;角落。

举一反三:

比喻从已知的一点去推知更多的知识。

3.相互切磋,教学相长。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师生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提高,以收到教学相长的好的效果。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何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善(夸耀自己的才能),无施劳(不张扬功劳,傅佩荣认为颜渊40岁就死了,没有做过官,没有办过学校,没修桥没铺路,因而没什么功劳,这里应翻译成:

不要推给别人劳苦的事情)。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安顿老人),朋友信之(相信朋友),少者怀之(关怀少年)。

孔子的志向简直就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世界大同。

古代的孔子做到了吗,没有。

现在的人做到了吗,没有。

外国人做到了吗,没有。

我们还都要努力呀!

这个例子说明;孔子在教学中,很轻松的和学生讨论同一个问题,彼此互相学习,气氛活跃,以到达教学相长的目的。

还有一个例子。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不骄,何如?

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意思是说:

子贡认为,贫了不去谄媚,富了不去骄傲,怎么样?

孔子说:

不如贫穷还很快乐,富了还好礼节(富人有钱了光自己花也没什么意思,像汶川地震拿出来捐助,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多好)。

4.联系实际,深入浅出

孔子在教学中,非常注重联系实际,向学生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

纵观论语,为了阐述自己的克己复礼、忠恕爱人的思想,他经常把高深的理论和历史上的名人、当时的名人以及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阐述,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他的论述中,所涉及的历史名人,从远古的尧、舜、禹,到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伯夷、叔齐、管仲、子产等。

对当时的权贵的不良行为,他也直率的予以抨击。

季康子患盗,问与孔子。

孔子对曰:

苟子不欲(你不这样做的话),虽赏之不窃(奖励偷窃,他也不窃)。

季氏将伐颛臾(zhuanyu专于),冉有、季路问与孔子,孔子阐述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理想,并指出他们的行为是“祸起萧墙”

以上内容,我重点谈了《论语》中师生关系中如何做老师的道理。

下面我再谈一下《论语》中,孔子阐述的如何做学生的道理。

一、就有道而学。

子曰:

君子食不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

意思是说:

君子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做事很敏捷、勤奋,说话很谨慎,接近有道(志行高尚)的人来匡正自己的过失,这样就是好学。

那么谁是“有道”的人呢?

我想是那些良师益友。

良师比如孔子那样的老师。

益友,在论语中是这样表述的。

子曰:

益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直----正直的朋友,真诚坦率,不遮掩、不伪装,敢于指出你的错误,忠言逆耳。

友谅——包容体谅的朋友。

友多闻——多闻博识的朋友,能帮你提升自己,常言说: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而不是八卦一下、发发牢骚。

牢骚太多了,只能让人泄气嘛。

觉得越活越没劲。

毛主席说:

牢骚太多防断肠,风物长宜放眼量)。

不是结友便(pian篇)裨(pi屁)(行为不轨,举止不端,装腔作势)、友善柔(巧于奉承,谄媚讨好),友便佞(ning宁)花言巧语)的朋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说个笑话,比如一个学习较差的学生,家长托门子,走关系非要把他送到一中上学。

老师说,送来也跟不上班。

家长说,跟着好学生熏陶熏陶就会好,再说,毕业了有一帮好同学也好办事吗?

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2.、学习中不要不懂装懂,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子曰:

由!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是关于知道的真谛。

)这句话谈到了学习中一定不要不懂装懂。

子贡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说:

子贡问,孔文子死后为什么谥号是“文”呢?

孔子说:

因为孔文子,聪敏而好学,不以向下面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谥号为“文”。

聪敏的人往往不够勤奋,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地位高的人,很难做到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所以孔子如是说。

今天,人人平等,众生平等。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人皆可为师。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每个人都需要做到不耻下问,广泛的向他人学习。

3.、学习还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贫困。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gong巩)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孔子本人是安于贫困,快乐读书的。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意识是说:

贤德啊颜回,一桶饭,一瓢水,住在陋巷,别人都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不改他的快乐心情(可见快乐在内而不在外),贤德啊颜回。

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学生,这段话从语气上说,开头结尾两次用到“贤哉颜回”,可见孔子对颜回的赞美之至。

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这句话也说明颜回是孔子学生中最好学的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