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01教师版.docx
《071001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1001教师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71001教师版
记叙文阅读
智康教育语文组
【指南针】
教学目标:
1、记叙文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也称之为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只有两种:
即第一人称(“我”或者“我们”)和第三人称(“他、她、它”或者“他(她它)们”)。
没有第二人称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好处是:
便于直接抒情,增加材料内容的真实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其不足之处是:
不是全能视角,受时空的限制性很强。
第三人称视角正好弥补了此不足,它属于全能视角。
它的不足恰恰也是第一人称视角的优点弥补了。
所以,篇幅比较复杂的文章,往往是两种视角变换使用。
重点和难点:
1)记叙文的详略
阅读记叙文要弄清楚那些地方写得详细,为什么详细,那些地方简略,为什么简略。
一般而言,根据主题的需要,适当地安排材料的详略。
能够表达中心主题的材料,要详写,要淋漓尽致,即要“泼墨如水”;
与主题无关的材料,要略写,要言简意赅,即要“惜墨如金”。
2)记叙文的结构
记叙文的结构是指记叙文在安排材料、布局谋篇上的特点。
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
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按时间的先后安排结构;
第二、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
第三、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安排;
第四、按照事件之间的一定关系安排结构。
另外,记叙文的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阅读讲堂】
家园如梦
①夜很深,也很静。
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我的村子,挤进了那扇用牛皮纸蒙住的三扇窗。
风轻轻地梳理着窗外还略显单薄的树枝,嗓音很低,却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
②庭院里的那口古井,清楚地倒映着我曾经在井旁的柳树上猴跃的童年。
辘轳上那长满黑斑的麻绠,依然牢牢地吊着我的心事,绷得像调紧的弦。
③“月光光,亮堂堂,背书包,进课堂……”井边学会的童谣鲜活如初,只是教我童谣的母亲却已独卧寒山。
母亲的声音已成记忆,然而母亲的血必将灌溉我的一生。
④流浪的脚步离开家园,只把乡愁饲养在井中,任何一丝不经意的涟漪,都有可能荡得我遍体伤痕。
⑤屋后的荒坡上,零零散散地落户了一些三月莓树,它们在贫瘠中送走一个个春夏秋冬,又迎来一个个春夏秋冬。
⑥母亲为我摘莓子时被刺破的手指,滴着血,凝成一团不褪的火红,永远燃烧在我记忆的深处。
那些吃三月莓当饭的甜甜的日子,是母亲用手一分一分地扳来的。
今年的三月,我想母亲还会在另外的世界里为我采摘三月莓。
只是母亲已移居黄泉,即使我将膝盖埋进坟土,也无法缩短母子间的距离。
⑦等到三月莓红透的时候,我该回趟老家,去荒坡上采摘一包三月莓,捧撒在母亲坟头。
⑧母亲曾经为我寻找三月莓的目光,擦亮一串串累累的爱。
⑨屋右的古枫树——鸟的天堂。
孩提时,父亲总是架着长长的梯子,猫着腰一回又一回地爬上树去为我取鸟蛋,样子很吃力,可父亲的脸上却从不滚落丝毫吃力的神情。
⑩如今,鸟渐渐地少了,只剩下乱七八糟的鸟巢搁在树丫间,可年迈的父亲却像童年的我一样,在鸟归季节里一遍遍地数着鸟巢。
又是鸟儿孵殖的季节,隐约中,我感觉父亲佝偻着身子站在古枫前学舌一般重复着“一、二、三、四……”,那深深陷进了眼窝的眸子,专一地注视着通往山外的羊肠路。
屋外蜿蜒蛇行的山路依旧在为我走出大山的举动作注脚,那浅浅的一行不知打上了我多少若隐若现的脚印!
从山村走进城市,实际上是走进一种诱惑,甚至是一种折磨。
山路的源头是生活,山路的尽处还是生活。
生活就是生生死死。
造化平衡世界,谁能适应这个世界,谁就是赢家。
做个赢家吧,赢家有能力随遇而安。
无论生活把自己推到哪个位置,都要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轻松靠自己给予,快乐只属于创造快乐的人。
怀念家园,更怀念家园里的某些人。
我茹苦一生而今永隔幽冥的母亲,愿您有您的天堂!
我艰难活命又思儿念女的父亲,愿您有您的寄托!
在家门前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把自己攀缘成一株不老的牵牛,紫色的喇叭始终朝着敞开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道墙壁。
家园如一件厚厚的袄,等待着每一个伶仃的流浪者去穿;家园如一双不破的鞋,永远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脚上;家园如一柄永新的伞,一直搭在流浪者风雨兼程的肩膀上;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去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看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1.作者所说的“家园”有几层含义?
请简要回答。
2.作者选取了哪些事件表达“我”对家园的怀念之情?
请简要概括。
(至少概括出三件,每件事不超过12字)
①
②
③
3.第
段中“从山村走进城市,实际上是走进一种诱惑,甚至是一种折磨”,结合文意说说“诱惑”和“折磨”各有何含义?
答:
4.文章在最后一段,将家园比作棉袄、布鞋、新伞等,含蓄蕴藉,形象生动,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再续写一个类似的句子。
家园如,。
5.本文语言生动,抒情真切,议论精当,富于哲理。
请从
两段中选出你喜欢的一段,从表达方式、思想内容两方面作简要品析。
答:
【答案与解析】
1.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散文语言的丰富内涵的能力。
要理解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从全文看“家园”不仅指作者小时候生活的家,还有更深层的我所“怀念家园里的某些人”和“艰难活命又思儿念女的父亲”等各自的内心的心灵家园。
参考答案:
故乡的老家精神家园
2.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的提取信息的能力。
答此题需对全文整体感知,在读懂的基础上很容易概括。
概括时可以用“人+事”的形式,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参考答案:
①井旁树上猴跃的童年。
②庭院井边学童谣。
③母亲为“我”摘草莓刺破手指。
④父亲爬上枫树为“我”取鸟蛋。
⑤屋外山路送“我”走向生活。
(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注意字数限制)
3.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能力。
此题可转换角度思考,联系上句“走进诱惑”其实就是“走进城市”,这诱惑来自城市;离开了家园走进了城市又是什么在折磨着自己,显然是对故乡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时刻缠绕在心头。
参考答案:
“诱惑”指城市的现代化生活对山村人的一种吸引。
“折磨”指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困绕在心头。
4.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的实际是学生的仿写能力。
仿写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
形式上要注意修辞和句式的要求,修辞为比喻,句式要注意与文中的句子构成排比,内容上要注意体现作者对家园的牵挂之情,此外前后句内容有关联,后句是对前句事物的阐述。
参考答案:
家园如一首古老的歌谣,永远回荡在流浪者的心头;
家园如一碗陈年的老酒,时时让流浪者品味那缕余香;
家园如一枚褪色的纽扣,永远系住流浪者寒冷的衣襟。
5.思路点拨:
此题是在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
题目指明了赏析的内容:
表达方式和思想内容两方面。
赏析表达,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谈。
在指明形式后谈内容,赏析内容时往往按照概括赏析部分内容,揭示写作目的,指出表达效果的顺序进行思考,组织语言。
赏析思想,要从文章体会出作者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参考答案:
示例一、第12段:
本段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我”从山村走进城市后的生活感悟,论述了适应能力在生活中的重要。
它告诉我们:
故乡给“我”的一切是“我”生活的源头,而走出山村的生活是“我”生活的延续,只有适应这个世界,随遇而安,用一颗平常的心去面对一切,才有可能成为赢家。
示例二、第15段:
本段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连用五个“家园如……”构成一组排比句,抒发了“我”对家园的感激和牵挂之情。
它告诉我们“家园”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家园给人温暖,给人力量,让人牵挂。
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大意对即可)
【阅读讲堂】
爱从未停止
①那天,我在小区门口的理发站里理发,遇到了那个银发的老人。
②那个老人我认识,姓刘,据说是汽轮机厂的退休员工,就住在我家隔壁的小区。
以前我下班的时候,经常能碰到他。
他总是很悠闲地坐在小巷里跟老人们下象棋,他的笑声总是很爽朗。
尤其是那稀疏银白的头发特别惹眼。
那头发白得发亮,每次有车从小巷中飞驰而过,他的头发就像风中的麦浪一样飘了起来,让人不禁开始羡慕这迟暮的美好。
③然而,有一天他来到理发店,要店老板将他的头发染成全黑。
我暗自有些吃惊和惋惜,就连店老板都有些惊讶,问他:
“您老要染成全黑?
染成薄黑行不?
”
④老人很坚决地说:
“要全黑!
”
⑤店老板笑着说:
“好的!
全黑就全黑,保证让您年轻二十岁!
”
⑥老人的脸上浮起一丝笑意,说:
“这样最好,越年轻越好!
”
⑦店老板哈哈地笑了起来,问:
“您老这是老来少啊,是不是要搞银婚纪念啊?
”
⑧老人没有回答,只是微微地笑了笑,很神秘的样子。
倒是我们周围的人听了这句话,忍不住笑了起来。
⑨自从老人染了发之后,我下班时就再也没有见过他,也许他的白发变成黑发,不再那么醒目了吧。
直到有一天,我又见到了他。
那天,我去附近的一个工地办事。
办完事后,我在工地的简易房门口站着抽烟。
这时,我看到了远处一个捣砂浆的人,那身影怎么眼熟?
我远远地凝视着他,我看到他咬着牙在捣着砂浆。
办事的工头问我看什么,我指着那个身影问:
“那个人叫什么?
”
工头说:
“那个人,大刘啊!
怎么,你认得?
”
“大……刘?
”我看着这个约莫四十来岁的工头,猛然悟到了一点什么,就在我准备回避的时候,工头已经喊了一声:
“大刘……”
我看到他丢下工具走了过来,他摘下草帽看到我时,眼神慌乱起来,顿时手足无措,满头的大汗,灰尘沾在脸上。
我连忙憋出了一句话:
“大……刘,你不认得我了?
”
他马上会意,一上来拉住了我的手,说:
“小张啊……”
我离开的时候,他送我出了工地,欲言又止。
待我身边无人的时候,他吞吞吐吐地说:
“小张,谢谢你,请你继续保守这个秘密。
我孙子得了重病,家里有些紧,我……我想出来多赚两年钱……”
我转头看见他眼角已经凝了一颗泪珠,于是连忙点头,勉强地微微一笑,眼角也有些湿润了。
我拍拍他身上的尘土说:
“那您多保重!
”
工地上已经有人在向这边吼叫了,他望着我不停地点着头,像内心在颤抖,又像是想确认什么,然后,扭头回去了。
在他踏进工地大门的时候,我看到他苍老而疲惫的身影忽然挺了挺,然后径直跑了进去……
回去的路上我想:
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有人真的不会老去,因为他的白发可以染黑,因为他的工作可以重来,因为他的心永不放弃,因为
(选自《读者》2009年第3期)
1.原文第
段中“那天”后省略了一句环境描写,请发挥你的想象补充完整,并说明其作用。
答:
2.文中“我”和“老刘”谁是主人公,为什么?
答:
3.有人认为文章结尾部分是多余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4.想想你的亲戚对你有没有类似的爱,用100字左右的文章与大家分享。
答:
【答案与解析】
1.思路点拨:
此题是在考查学生认识理解文中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相对来说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要学生找出哪里要加一句环境描写,而且要学生补充环境描写的内容。
特别注意的是自然环境描写,那就要注意不要写到社会环境。
参考答案:
示例:
第
小节,那天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
作用与后文老刘流汗相照应,突出老刘做工的艰难,体现了他对孙子的爱。
2.思路点拨: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主人公的判别能力。
解答本题要理解文章的来龙去脉,很显然我在文中只是一个线索人物,透过我的眼睛来观察,而作者真正要表现的人物是老刘,所以老刘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本题重点要区分线索人物和主要人物。
参考答案:
老刘是作者重点要刻画的,他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文章就是通过他的事迹表现爱这个主题,而我在文中只是一个线索人物。
3.思路点拨: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安排和结尾作用的理解能力。
类似的题目学生见过较多,一般来讲,原文的内容不多余。
这里要学生通晓结尾的常见作用:
照应开头,呼应题目,揭示文章的主旨,深化主题等等。
参考答案:
不多余。
结尾部分点题,总结全文,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深化了主题,让人深深的感动,回味无穷。
4.思路点拨:
此题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思考本题时,学生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找出类似的爱有点难度,用100字左右的篇幅表达,语言组织能力要很强。
参考答案:
前些日子,母亲生病,许多亲戚都来探望。
舅舅送来2条大黑鱼说给母亲补补身子。
那天我在家,母亲杀了条黑鱼,吃饭的时候把鱼夹给我吃,自己吃得很少,我叫她把剩下的一条也煮了,她答应了。
半个月后我回到家,看到那条鱼还在,正纳闷呢。
弟弟说母亲舍不得吃那条鱼,天天给鱼换水,说养到等你回来的那天。
我的泪不禁流了下来。
【课后练兵】
善心如花
丁立梅
①在一个陌生的小城歇脚,看到小城车站窗口悬挂着一个爱心箱。
箱子其实是个普通的箱子,木头的,外头漆成养眼的草绿色,上面用红漆写着三个大字:
“爱心箱”。
走过路过的人,有留意看一下的,也有根本不在意的。
你留意也好,你不在意也罢,箱子都兀自在那儿挂着,像承诺,像坚守。
问当地人,这箱子做什么用呢?
那人看一眼,笑说,是帮助落难的人回家呢。
他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一元硬币放进去。
②陆续地,有人亦走过去,捐出身上的硬币。
③原来,这是一个捐款箱。
所得资金,全部用来帮助车站上落难的旅客,让他们能顺利返家。
据说这个爱心箱,已先后使几百人受益,爱心洒向全国各地。
④突然就觉得这个小城的车站芳香四溢起来。
一个人的一元不多,但很多人的一元,就能汇成一条爱的河。
我后来也走过去,投进去一元。
我不知道我的那一元,会助谁踏上回家的路。
当他(她)顶着外面的寒冷,推开家门,扑进团聚的温馨里,我想一定会有花开,团团的,如棉一样的柔软。
⑤我的单位附近,卖吃食的摊子多,各色各样的点心小吃,花样迭出,让人应接不暇。
其中,有一卖茶馓的,是个妇人。
妇人守着一筐的茶馓,并不叫卖,只安静地坐着,生意却很好,去买她茶馓的人,总是很多。
不少的老顾客,去熟了,老远就招呼,自家人似的。
⑥大家每次也不多买,就买上一元两元的,坐她边上吃,她会提供些白开水。
大家一边吃,一边和她唠家常,说些趣事或天气如何之类的家常话。
她呵呵乐着,眼角的皱纹,笑得堆到一起。
⑦我以为,茶馓定很好吃。
一次特地跑去买,却不是想像中的味,甚至有些难吃。
⑧她那里的顾客,却仍是多。
这让我很费解。
⑨后来无意中听到她的故事:
本有着和和美美的一个家,却意外发生车祸,儿死夫丧,自己也断掉一条腿,靠卖茶馓维持生活。
⑩知道她故事的人,都跑去买她的茶馓。
渐渐的,成了习惯。
我便也常常去了。
每次只买一元,有时坐她旁边吃完,有时不。
她笑眯眯的,我也笑眯眯的。
那儿,卖吃食的摊子很多,最近又新冒出一家土家族烧饼店。
她的生意,却没有因此受影响。
每次从她摊前过,我都会看到有人在那儿吃茶馓,便忍不住要感动,想,她终究是幸福的,她是一个被众多善心包裹着的人呢。
这样的善心,是这个世界不败的花朵。
生命在,它的芳香就在,或许不浓烈,却一点一点沁人心脾。
1.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极力状写爱心箱外形的普通?
2.本文语言清新质朴,优美而又饱含深情,请对下面的语句进行赏析。
当他(她)顶着外面的寒冷,推开家门,扑进团聚的温馨里,我想一定会有花开,团团的,如棉一样的柔软。
3.第
段写每次从卖茶馓的妇人摊前走过,看到有人在那儿吃茶馓,我便忍不住要感动,为什么?
4.你若是车站落难旅客中的一员,受到了陌生人的帮助,你最想对这些不知名的恩人说些什么?
5.根据全文内容,说说标题“善心如花”的作用?
【答案与解析】
1.思路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求我们准确理解文章的中心。
本文主要是赞美善心。
在理解了这一点的基础上,我们再考虑此处写作的内容与这一主旨的关系,就不难得出答案了。
参考答案:
极力状写爱心箱的外形普通,为下文写人们的善心铺垫,衬托出人们的爱心伟大。
2.思路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通常可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思考。
找准了这一切入口,我们就可以较容易完成此题。
形式上的赏析可从以下几点: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
内容上赏析可从以下几点:
思想感情、寓含哲理等。
解题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修辞手法、写作方法或表现手法+表达效果+思想感情或哲理。
参考答案:
本句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落难的旅客受到帮助能够顺利回家时的幸福与喜悦之情。
3.思路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解答此类题目时,相关的语句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在文中找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
我感动是因为众多的善心包围着那卖茶馓的妇人。
是这些人的善心感动着我。
4.思路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我们要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要赞颂并弘扬善心,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准确地解答此题。
参考答案:
示例:
谢谢您,朋友!
是您的帮助让我及时赶回了温馨的家,您的善心我会永远铭记在心。
今后,我也会像您一样,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5.思路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文章理解题目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我们一般可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去思考。
首先从形式上考虑标题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然后考虑题目与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一般要先阐述一下文章的主旨,然后阐述题目与中心的关系)。
参考答案:
运用“善心如花”这一标题,一方面生动形象,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善心的美好与可贵,凸显了文章的主旨。
【小试牛刀】
花都开好了
丁立梅
①记忆里,乡村多花,四季不息。
而夏季,简直就是花的盛季,随便一抬眼,就能看到一串艳红,或一串粉白,趴在草丛中笑。
②凤仙花是不消说的,家家有。
那是女孩子的花。
女孩子们用它来染红指甲。
花都开好的时候,最是热闹,星星点点,像绿色的叶间,落满粉色的蝶,它们就要振翅飞了呀。
猫在花丛中追着小虫子跑,母亲经过花丛旁,会不经意地笑一笑。
时光便靓丽得像花一样的。
③最为奇怪的是这样一种花,只在傍晚太阳落山时才开。
花长在厨房门口,一大蓬的,长得特别茂密。
傍晚时分,花开好了,浅粉的一朵朵,像小喇叭,欢欢喜喜的。
祖母瞟一眼花说,该煮晚饭了,遂折身到厨房里。
不一会,屋角上方,炊烟就会飘起来。
狗开始撒着欢往家跑,那后面,一定有荷着锄的父母亲,披着淡淡夜色。
我们早早把四方桌在院子里摆上了,地面上洒了井水(消暑热的),一家人最快乐的时光就要来了。
花在开。
这样的花,开好的时候,充满阖家团聚的温馨。
花名更是耐人咀嚼,祖母叫它晚婆娘花。
是一个喜眉喜眼守着家的女子呀,等候着晚归的家人。
天不老,地不老,情不老,永永远远。
④喜欢过一首低吟浅唱的歌,是唱兰花草的,原是胡适作的一首诗。
歌中的意境美得令人心碎: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定是一个美丽清纯的乡村少女,一天,她去山中,偶遇兰花草,把它带回家,悉心种在自家的小园里,从此种下念想。
她一日跑去看三回,看得所有的花都开过了,“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多失望多失望呀,她低眉自语,有一点点幽怨。
月华如水,心中的爱恋却夜夜不相忘。
是有情总被无情恼么?
未必是。
等到来年的春天,会有满园花簇簇的。
⑤亦看过一个有关花的感人故事。
故事讲的是一个女孩,在三岁时失了母亲。
父亲不忍心让小小的她受到伤害,就骗她说,妈妈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等院子里的桃花开了,妈妈就回来了。
女孩于是一日一日跑去看桃树,整整守候了一个冬天。
次年三月,满树的桃花开了。
女孩很高兴,跑去告诉父亲,爸爸,桃花都开好了,妈妈就要回来了吧?
父亲笑笑说,哦,等屋后的蔷薇花开了,妈妈就回来了。
女孩于是又充满希望地天天跑去屋后看蔷薇。
等蔷薇花都开好了,做父亲的又告诉女儿,等窗台上的海棠花开好了,妈妈就回来了。
就这样,一年一年地,女孩在美丽的等待中长大。
健康而活泼,身上没有一丝忧郁悲苦的影子。
在十八岁生日那天,女孩深情地拥抱了父亲,俯到父亲耳边说的一句是,爸,感谢你这些年来的美丽谎言。
⑥花继续在开,爱,绵绵不绝。
⑦画家黄永玉曾在一篇回忆录里,提及红梅花,那是他与一陈姓先生的一段“忘年交”。
当年,黄永玉还是潦倒一穷孩子,到处教书,到处投稿,但每年除夕都会赶到陈先生家去过。
那时,陈先生家红的梅花开得正好。
有一年,黄永玉没能如期赶去,陈先生就给他写信,在信中这样写道:
“花都开了,饭在等你,以为晚上那顿饭你一定赶得来,可你没有赶回来。
你看,花都开了。
”
⑧你看,花都开好了。
冰天雪地里,红艳艳的一大簇,直艳到人的心里面。
它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世界有好人,有善,有至纯至真。
多美好!
1.阅读全文,说说题目“花都开好了”的作用。
2.文中第④小节划线句中的“有情”与“无情”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3.第⑤段中作者说:
“亦看过一个有关花的感人故事。
”你认为这个故事为什么感人?
4.最后一段中,作者写道:
“冰天雪地里,红艳艳的一大簇,直艳到人的心里面。
它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世界有好人,有善,有至纯至真。
多美好!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含义的理解。
5.读完本文,我们觉得花香满纸,沁人心脾。
生活中,花儿可以用来表达感情,传递心意,请根据下列提供的语境中的一种,结合所选之花包含的象征意义、运用恰当的一种修辞(至少一种)写一段寄语。
A.五月的第二周是“国际母亲节”,请为你辛勤的母亲或天下所有的母亲送上一束花,向她(她们)表达你真心的祝福。
B.奥运圣火在传递过程中遭遇歹徒骚扰,残疾女孩金晶不畏淫威,勇敢保护圣火,得到了国人的普遍赞扬。
请你向金晶送上一束花,表达你深深的敬意。
我选择的花是:
;
我想说的话是:
【答案与解析】
1.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理解题目作用的能力。
这篇散文由物及人,立意颇深,分析题目的作用,需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
结构上,“花都开好了”作为架构全文的语言标志,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的作用。
内容上,需结合文题本身的修辞效果及文章的主旨进行通盘考虑。
参考答案:
①从结构上看,“花都开好了”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全文所写之事浑然一体。
②从内容上看,“花都开好了”有形象提示主题的作用,作者以比喻、象征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性的真善美。
2.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我们结合文本内容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这是近几年中考阅读当中的重要考点,解答这类题目最忌讳望文生义或者简单的主观臆断,而应该联系上下文去有依有据地分析。
“有情”应从少女对兰花的态度这个角度来理解,“无情”则应该从兰花的角度去考虑。
参考答案:
“有情”是指乡村少女在小园中种下兰花草,悉心照料,天天跑去看兰花,心中爱恋夜夜不忘的这种情怀;“无情”是兰花迟迟不开,一个花苞也没有。
3.思路点拨:
这一题考查我们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要准确、全面地说出故事感人的原因,就需结合故事本身,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要理解父亲所说的这些话对小姑娘来说意味着什么。
二是要分析父亲制造这个美丽的谎言有什么目的。
参考答案:
父亲用“等花开了”的美丽谎言,是因为他对女儿深挚的爱,父亲不忍心让小小的她因为母亲过早的离世而受到伤害,从而给她等待母亲的希望。
4.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
综观全文,写到了凤仙花、兰花、桃花、蔷薇花等多种花,实际上是由物及人,赞美青春、希望、亲情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参考答案:
因为有真善美等一切美好的情感,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美丽。
5.思路点拨: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答题时要选择合适的意象,用恰当的修辞来表达祝福或敬意。
参考答案:
示例;
我选择的花是:
康乃馨
我想说的话是:
妈妈,美丽的康乃馨是母爱的象征,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把她送给您,祝您永远年轻美丽。
谢谢您,亲爱的妈妈!
【课后练兵】
洋槐
①最近几天在为儿子选读一些优美的散文,其中读